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活动简介
2007年4月,我校开展了一次“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由4位老师共同开课,内容为苏教版高一化学2专题3“有机化合物的获取与应用”中的《乙醇》,开课地点统一安排在综合楼六楼多媒体教室(减少听课教师来回跑教室的麻烦)。
精彩片断
4位老师的教学设计,充分展示了他们各自的才能,体现了各自独特的风格。我觉得最具特色的是新课的导入,真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值得我们在这里研讨。
教师甲:1 白日放歌须纵______,青春作伴好还乡。
2 明月几时有,把_____问青天。
3 借问_____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古往今来无数咏叹酒的诗篇都证明酒是一种奇特而富有魅力的饮料。那么你知道酒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吗?其性质知多少?
教师乙:先点燃一块小手帕,(屏幕显示诗句)“熊熊烈火威力大,学好化学控制它;各位同学看表演,烧不坏的花手帕。”教师边说边演示趣味实验“烧不坏的花手帕”,设置悬念,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此时,教师配合着念出诗一般的语言:“平平常常花手帕,先用清水浸湿它,烧一烧但点不着!再用酒精泡一下,铁丝上面把它挂,忽悠一点着火啦!别怕!依然如故花手帕。”
教师丙:匝探究练习卫某有机物中只含C、H、O三种元素,其蒸气密度是同温同压下氢气的23倍,2.3g该物质完全燃烧后生成0.1mol二氧化碳和27g水,求该化合物的分子式。
[问题探究]
根据C、H、O三种元素在有机物中的价键特征,你能否推测该物质(乙醇)可能具有的结构简式?
1 可能的结构简式:_______。
2 可能的结构简式:_____。
教师丁:过年家人喝酒或买酒时,大家有没有注意到酒瓶上的标签?从标签上你能读到哪些信息?(教师展示并阅读标签,如下方图表所示)我这儿有一张“女儿红”的标签,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它所给出的信息。我们从商品标签上一般可以了解到下列信息:
品名、产地、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原料、主要成分及含量、产品规格、商品性能、卫生许可证号、使用量及使用方法。
[讲解]标签是商品的语言,我们应该了解标签的意义、读懂标签的内容,这也是我们现代人必备的素质。
[探究]酒中的主要成分是乙醇,那么乙醇到底有哪些性质呢?
活动点评
导课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鼓舞学生不断追求新知、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的重要教学环节,也是首要环节。回放四个教学片断中学生的课堂表现,我们就可以发现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
甲教师充分运用古诗文中的“酒”文化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学生在古诗文较强的音乐感和节奏感中进入新课学习。整堂课教学秩序井然,师生配合默契,教学效果良好。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注重科学知识与人文精神的相互融合,达到“以文润人”的预期目标。
乙教师选择“烧不坏的花手帕”这个化学魔术作为开场白,立即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并使他们产生了积极参与的愿望。学生始终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期待进行新课学习,教学效果当然不言而喻。乙老师的成功之处,在于能根据要探究的内容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能紧紧抓住学生的心理,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讨论中,让学生充分展示才华、展露思维。在整个探究性学习中,学生体验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初步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方法,成了课堂的主角。
丙教师一上来就让学生通过计算和推理为导入新课做铺垫。大多数学生一下子就蒙住了,学习兴趣顿失。虽然丙老师后面使出全身解数,但还是毫无效果,一些学生不知不觉地趴在桌子上睡着了。学生在这节课上的头脑很“空”,没有思考的着力点和空间。丙老师的失败原因在于:其一,定势效应,缺乏对新课程和新理念的研究。丙教师担任高三化学教学,他上高一的课,仍然习惯按高三教学方式对待高一学生,没有转变原有的观念,不能准确把握新教材的深度和广度,失败在所难免。新课程中的有机化合物内容与传统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方面更加密切地联系了生产生活实际,另一方面走的是典型代表物的学习线索,而丙老师忽视了这些。其二,对学生缺乏研究,不了解学生学习化学的动机、兴趣、态度、能力、知识基础等,只是用自己的经验、直觉,想当然地进行教学。
丁教师则通过家人喝酒或买酒创设教学情境。从生活实际引入化学,一开始就抓住了学生的眼球,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追问又恰到好处,思维火花一触即发,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热情和参与动机。其成功之处就在于抓住了导课的切入点,引领学生关注社会、了解生活中的化学,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起到了示范作用。整堂课围绕着“酒”,充分挖掘化学与生活、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教学素材,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不仅引发了学生思考,学习了化学知识,还适时渗透了法制教育,让学生终身受益。课程改革要求化学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传授经典这一层面,它的价值取向应向化学基本的思想方法、化学学习和应用、人文精神等深层次拓展。这种教学设计打破了教材的知识体系,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线索,整合教材的有关知识进行教学设计,实际上是一次对教材内容的再创造。
活动反思
本次同课异构中,全体教师的自我意识产生了显著变化,他们知道要尽己所能,充分展示自己的实力和优点。全组教师的积极性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开课的质量明显高于平常,大家都感觉这次活动收获不少。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
“同课异构”这种教研方式能展开教研活动的“无烟战场”,让每位教师都处于一种微妙的关系中,时而竞争、时而鉴赏、时而合作。我们看到了教师在竞争、鉴赏、学习、合作之中共同成长。
“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方式有利于促进教师个性的发展。每个人或多或少地对教材上的文本都有自己的理解,这样的活动展示了大家的不同,呈现了课堂教学的多样化。
“同课异构”这种教研方式有利于教师发现自身的不足。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教师们一比,心中都有数了,避免了过去那种蜻蜓点水、面上带过的评课方式,也避免了评课者想说又碍于情面不说的尴尬。
“同课异构”教研活动需要更多的名教师、专家引领指点,那样活动效果会更好,收获会更大。一个教研组,一所学校乃至一个地区在人力、物力等方面都会有局限,如果能够跨越学校、跨越地区,吸引更多的名教师、专家轮流参与这种活动,那将会是怎样的一项工程,怎样的一个壮举啊!我突然想到,依托现在发达的网络技术,比如QQ课例群、UC等信息技术,不正好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吗。
2007年4月,我校开展了一次“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由4位老师共同开课,内容为苏教版高一化学2专题3“有机化合物的获取与应用”中的《乙醇》,开课地点统一安排在综合楼六楼多媒体教室(减少听课教师来回跑教室的麻烦)。
精彩片断
4位老师的教学设计,充分展示了他们各自的才能,体现了各自独特的风格。我觉得最具特色的是新课的导入,真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值得我们在这里研讨。
教师甲:1 白日放歌须纵______,青春作伴好还乡。
2 明月几时有,把_____问青天。
3 借问_____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古往今来无数咏叹酒的诗篇都证明酒是一种奇特而富有魅力的饮料。那么你知道酒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吗?其性质知多少?
教师乙:先点燃一块小手帕,(屏幕显示诗句)“熊熊烈火威力大,学好化学控制它;各位同学看表演,烧不坏的花手帕。”教师边说边演示趣味实验“烧不坏的花手帕”,设置悬念,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此时,教师配合着念出诗一般的语言:“平平常常花手帕,先用清水浸湿它,烧一烧但点不着!再用酒精泡一下,铁丝上面把它挂,忽悠一点着火啦!别怕!依然如故花手帕。”
教师丙:匝探究练习卫某有机物中只含C、H、O三种元素,其蒸气密度是同温同压下氢气的23倍,2.3g该物质完全燃烧后生成0.1mol二氧化碳和27g水,求该化合物的分子式。
[问题探究]
根据C、H、O三种元素在有机物中的价键特征,你能否推测该物质(乙醇)可能具有的结构简式?
1 可能的结构简式:_______。
2 可能的结构简式:_____。
教师丁:过年家人喝酒或买酒时,大家有没有注意到酒瓶上的标签?从标签上你能读到哪些信息?(教师展示并阅读标签,如下方图表所示)我这儿有一张“女儿红”的标签,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它所给出的信息。我们从商品标签上一般可以了解到下列信息:
品名、产地、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原料、主要成分及含量、产品规格、商品性能、卫生许可证号、使用量及使用方法。
[讲解]标签是商品的语言,我们应该了解标签的意义、读懂标签的内容,这也是我们现代人必备的素质。
[探究]酒中的主要成分是乙醇,那么乙醇到底有哪些性质呢?
活动点评
导课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鼓舞学生不断追求新知、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的重要教学环节,也是首要环节。回放四个教学片断中学生的课堂表现,我们就可以发现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
甲教师充分运用古诗文中的“酒”文化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学生在古诗文较强的音乐感和节奏感中进入新课学习。整堂课教学秩序井然,师生配合默契,教学效果良好。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注重科学知识与人文精神的相互融合,达到“以文润人”的预期目标。
乙教师选择“烧不坏的花手帕”这个化学魔术作为开场白,立即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并使他们产生了积极参与的愿望。学生始终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期待进行新课学习,教学效果当然不言而喻。乙老师的成功之处,在于能根据要探究的内容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能紧紧抓住学生的心理,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讨论中,让学生充分展示才华、展露思维。在整个探究性学习中,学生体验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初步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方法,成了课堂的主角。
丙教师一上来就让学生通过计算和推理为导入新课做铺垫。大多数学生一下子就蒙住了,学习兴趣顿失。虽然丙老师后面使出全身解数,但还是毫无效果,一些学生不知不觉地趴在桌子上睡着了。学生在这节课上的头脑很“空”,没有思考的着力点和空间。丙老师的失败原因在于:其一,定势效应,缺乏对新课程和新理念的研究。丙教师担任高三化学教学,他上高一的课,仍然习惯按高三教学方式对待高一学生,没有转变原有的观念,不能准确把握新教材的深度和广度,失败在所难免。新课程中的有机化合物内容与传统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方面更加密切地联系了生产生活实际,另一方面走的是典型代表物的学习线索,而丙老师忽视了这些。其二,对学生缺乏研究,不了解学生学习化学的动机、兴趣、态度、能力、知识基础等,只是用自己的经验、直觉,想当然地进行教学。
丁教师则通过家人喝酒或买酒创设教学情境。从生活实际引入化学,一开始就抓住了学生的眼球,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追问又恰到好处,思维火花一触即发,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热情和参与动机。其成功之处就在于抓住了导课的切入点,引领学生关注社会、了解生活中的化学,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起到了示范作用。整堂课围绕着“酒”,充分挖掘化学与生活、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教学素材,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不仅引发了学生思考,学习了化学知识,还适时渗透了法制教育,让学生终身受益。课程改革要求化学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传授经典这一层面,它的价值取向应向化学基本的思想方法、化学学习和应用、人文精神等深层次拓展。这种教学设计打破了教材的知识体系,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线索,整合教材的有关知识进行教学设计,实际上是一次对教材内容的再创造。
活动反思
本次同课异构中,全体教师的自我意识产生了显著变化,他们知道要尽己所能,充分展示自己的实力和优点。全组教师的积极性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开课的质量明显高于平常,大家都感觉这次活动收获不少。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
“同课异构”这种教研方式能展开教研活动的“无烟战场”,让每位教师都处于一种微妙的关系中,时而竞争、时而鉴赏、时而合作。我们看到了教师在竞争、鉴赏、学习、合作之中共同成长。
“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方式有利于促进教师个性的发展。每个人或多或少地对教材上的文本都有自己的理解,这样的活动展示了大家的不同,呈现了课堂教学的多样化。
“同课异构”这种教研方式有利于教师发现自身的不足。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教师们一比,心中都有数了,避免了过去那种蜻蜓点水、面上带过的评课方式,也避免了评课者想说又碍于情面不说的尴尬。
“同课异构”教研活动需要更多的名教师、专家引领指点,那样活动效果会更好,收获会更大。一个教研组,一所学校乃至一个地区在人力、物力等方面都会有局限,如果能够跨越学校、跨越地区,吸引更多的名教师、专家轮流参与这种活动,那将会是怎样的一项工程,怎样的一个壮举啊!我突然想到,依托现在发达的网络技术,比如QQ课例群、UC等信息技术,不正好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