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教学案例必须有一个鲜明的主题,这个主题是从教师的教学实践中,通过解决遇到的困惑和问题提炼出来的。
一、案例起因
我听过一节“100以内数的认识”的课。教师以“数小木棒”的活动帮助学生认识百以内的数,整个课堂师生配合十分活跃。让学生数百以内数时,学生数的非常熟练,“2支、4支、8支……”“5支、10支、15支……”“10支、20支、30支……”,很快,同学们把手中的木棒数完,并分别按不同的数目排好,等待老师的提问。
“谁愿意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数的? ”
“我是5支10支数的,共100支。”
“我是10支10支数的,共100支”学生流利地回答,老师一一进行表扬并及时给予鼓励。
小学一年级的孩子,仅仅有20以内的数数基础,他们怎么会有许多种方法进行数数?如果有学生不会,教师应如何处理呢?教材中所要求的“数感”应如何落实到本节课的教学中呢?
以后,我带着疑问设计教学了这节课,并把课堂上师生互动情况记录了下来。
二、教学过程
我给每个学生发一个方便袋,带学生到校门口的河滩上捡小石子,每人装大半袋带回教室,举例说了一下大小规格。回到座位上后,我让学生估计各人袋中有多少个小石子,同学们七嘴八舌,我提出怎样才知道自己估计的准不准,同学们自然地产生了数一数的愿望。
1、数袋中石子
同学们轻轻地把石子倒在桌上,小心翼翼地数起来
“27、28、29……我有98颗石子”
“98、99、100,老师我正好有100颗石子”
“我有82颗石子”
“我有108颗石子”
我不停地巡视,发现学生全都是一个一个地数,而且数完后把所有的石子堆成一堆,无法让别人看清是多少,听课中见过的多种方法并未出现,怎样使他们自己感受数数方法的多样化,掌握数数的经验呢?
2、帮同桌验数石子数
“同学们,你们刚才都数了石子的个数,老师看你们数的非常认真,感到很高兴,可是你们每人数过后的石子都堆在一起,你们知道多少个,别人不知道,你能不能想个好办法,让别人一看就知道是多少呢?现在你把同桌的石子拿过来,再帮他数数,并让他很容易看出石子有多少。”
学生又静静地坐下来,有的紧皱眉头,有的把同桌的石子开始换到自己面前,有的……大约半分钟后,我提议小组讨论,并适时地加以指导。
“老师,我们小组想出了好办法,你看,只要把石子10个一堆,10个一堆,就知道有多少。”
“我们把石子10个做一堆,有几堆就有几十,比如我的石子做9堆还剩5个,合在一起就是90+5,95个石子。”
“我们小组把石子10个摆一排,10个摆一排,10个10排,正好是100。”
“也可以5个一堆5个一堆,但不如10个10个地数好。”……
我让他们再数一遍,同学们很快地数出了石子的个数,还有的说同桌刚才数错了,他们把石子10个一堆或10个一排地摆好,自信地看着我。
3、再次验收同桌换回的石子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就是认识100以内的数(板书课题),刚才谁的石子正好是100?”
只有1人举起了手,其他同学都有点“沮丧”。于是我便进一步问道:“只有聪聪的正好是100,那你怎样才能得到100个呢?”
“我有95个,再给我5个就是100。”
“我有98个,再给我2个就是100。”
“我的只有72个,再数……再数……,反正要再数到100个就行。”
我让大家帮他接着数,同学们大声地数73、74……100。还有学生说:“我有108个石子,再去掉8个就是100。”
我让学生们都把桌面上放100个石子,不够的到讲台上我的方便袋中拿,多余的放回自己的袋子里。同学们不停地走动,有的同桌互相补充,都得到了100个。“这就是100个”,”10个一堆,正好10堆。”此刻,我确信孩子们都经历并得到了100这个数,于是让学生把100个石子再合到一起,告诉他们自己手中的100个石子就这么多,之后再让他们数石子,出现了多种数数的方法。如:一个一个、2个2个、5个5个、10个10个地数,他们数得又快又准。
4、按指定要求数数
让学生每人数出35个石子,并很容易让人看出,同学们全部用3堆10个加5个石子的方法数出35个。接着又让孩子们谁最先数出90个石子,同学们又是10个10个数的多,有一个同学用100个减去10个的方法最快数出90个石子,老师及时对他进行了表扬。
三、案例分析
发展学生的数感是数的学习的核心目标。学生数感的发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贯穿在具体的数学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和培养。
本节课四次数数活动,每个活动都富有目的,具有挑战,学生的数感正是在挑战性的活动中逐渐得以发展,学生的思维也是在挑战性的活动中得到了发掘。
初数石子数,了解学生已有的数数经验,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数数经验,初步感知百以内各数。
帮同桌验数石子数,让学生在好胜心中感受十进制的意义和数数策略多样化。当发现学生数数的方法停留在“1个1个”地数,而且数过后把石子堆成一堆,也就是数数的经验和方法没有发展时,教师提出了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能不能想个办法,让别人一看就知道是多少?这时,学生的思维由刚才的“无疑”到“有疑”,“问题”终于出现。教师又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讨论交流,在智慧的碰撞中出现了多种数数方法和策略。紧接着,让学生带着新的数感,再数石子数,验证同桌的准确性。
再数自己的石子数,感受百以内数之间的联系。再次数数之后,同学们都想得到100个,但只有一个学生的石子是100个。于是进一步的问题:怎样才能得到100个呢?使学生的思维再次得到提升。“不够的再加几个?比100多的要去掉几个?”学生不仅感受了百以内数之间的联系,而且体验了递加和递减的过程,还巧妙地建立了“百”这个数位。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数数的魅力,同时再数数时,也出现了多种数数的策略。
按要求数数,发展学生数数的经验。特别是让学生从石子中数出90个,只有5个同学还想1个1个地数,其他同学都灵活运用了数数的方法。如5个5个数,10个10个数,还有学生是从10堆里拿走10个就得90个。这正是数学课所要追求的价值,使所有的孩子会思考,有创新思维。
从本节课可感受到学生的数感是逐渐发展的。例如,开始时,学生估计石子有多少时,大多还是简单地猜测,后来在数的活动中进行修正,并多次感受100个到底是多少?这样学生对百以内数的理解逐渐加深,数感也逐步得到发展。这一切是因为老师充分地了解并尊重了学生的基础和经验,充分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并在操作中展示自己的思维,并充分提供给学生思考和表达的空间,及时地提出有挑战性的问题,促进学生不断思考。
一、案例起因
我听过一节“100以内数的认识”的课。教师以“数小木棒”的活动帮助学生认识百以内的数,整个课堂师生配合十分活跃。让学生数百以内数时,学生数的非常熟练,“2支、4支、8支……”“5支、10支、15支……”“10支、20支、30支……”,很快,同学们把手中的木棒数完,并分别按不同的数目排好,等待老师的提问。
“谁愿意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数的? ”
“我是5支10支数的,共100支。”
“我是10支10支数的,共100支”学生流利地回答,老师一一进行表扬并及时给予鼓励。
小学一年级的孩子,仅仅有20以内的数数基础,他们怎么会有许多种方法进行数数?如果有学生不会,教师应如何处理呢?教材中所要求的“数感”应如何落实到本节课的教学中呢?
以后,我带着疑问设计教学了这节课,并把课堂上师生互动情况记录了下来。
二、教学过程
我给每个学生发一个方便袋,带学生到校门口的河滩上捡小石子,每人装大半袋带回教室,举例说了一下大小规格。回到座位上后,我让学生估计各人袋中有多少个小石子,同学们七嘴八舌,我提出怎样才知道自己估计的准不准,同学们自然地产生了数一数的愿望。
1、数袋中石子
同学们轻轻地把石子倒在桌上,小心翼翼地数起来
“27、28、29……我有98颗石子”
“98、99、100,老师我正好有100颗石子”
“我有82颗石子”
“我有108颗石子”
我不停地巡视,发现学生全都是一个一个地数,而且数完后把所有的石子堆成一堆,无法让别人看清是多少,听课中见过的多种方法并未出现,怎样使他们自己感受数数方法的多样化,掌握数数的经验呢?
2、帮同桌验数石子数
“同学们,你们刚才都数了石子的个数,老师看你们数的非常认真,感到很高兴,可是你们每人数过后的石子都堆在一起,你们知道多少个,别人不知道,你能不能想个好办法,让别人一看就知道是多少呢?现在你把同桌的石子拿过来,再帮他数数,并让他很容易看出石子有多少。”
学生又静静地坐下来,有的紧皱眉头,有的把同桌的石子开始换到自己面前,有的……大约半分钟后,我提议小组讨论,并适时地加以指导。
“老师,我们小组想出了好办法,你看,只要把石子10个一堆,10个一堆,就知道有多少。”
“我们把石子10个做一堆,有几堆就有几十,比如我的石子做9堆还剩5个,合在一起就是90+5,95个石子。”
“我们小组把石子10个摆一排,10个摆一排,10个10排,正好是100。”
“也可以5个一堆5个一堆,但不如10个10个地数好。”……
我让他们再数一遍,同学们很快地数出了石子的个数,还有的说同桌刚才数错了,他们把石子10个一堆或10个一排地摆好,自信地看着我。
3、再次验收同桌换回的石子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就是认识100以内的数(板书课题),刚才谁的石子正好是100?”
只有1人举起了手,其他同学都有点“沮丧”。于是我便进一步问道:“只有聪聪的正好是100,那你怎样才能得到100个呢?”
“我有95个,再给我5个就是100。”
“我有98个,再给我2个就是100。”
“我的只有72个,再数……再数……,反正要再数到100个就行。”
我让大家帮他接着数,同学们大声地数73、74……100。还有学生说:“我有108个石子,再去掉8个就是100。”
我让学生们都把桌面上放100个石子,不够的到讲台上我的方便袋中拿,多余的放回自己的袋子里。同学们不停地走动,有的同桌互相补充,都得到了100个。“这就是100个”,”10个一堆,正好10堆。”此刻,我确信孩子们都经历并得到了100这个数,于是让学生把100个石子再合到一起,告诉他们自己手中的100个石子就这么多,之后再让他们数石子,出现了多种数数的方法。如:一个一个、2个2个、5个5个、10个10个地数,他们数得又快又准。
4、按指定要求数数
让学生每人数出35个石子,并很容易让人看出,同学们全部用3堆10个加5个石子的方法数出35个。接着又让孩子们谁最先数出90个石子,同学们又是10个10个数的多,有一个同学用100个减去10个的方法最快数出90个石子,老师及时对他进行了表扬。
三、案例分析
发展学生的数感是数的学习的核心目标。学生数感的发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贯穿在具体的数学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和培养。
本节课四次数数活动,每个活动都富有目的,具有挑战,学生的数感正是在挑战性的活动中逐渐得以发展,学生的思维也是在挑战性的活动中得到了发掘。
初数石子数,了解学生已有的数数经验,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数数经验,初步感知百以内各数。
帮同桌验数石子数,让学生在好胜心中感受十进制的意义和数数策略多样化。当发现学生数数的方法停留在“1个1个”地数,而且数过后把石子堆成一堆,也就是数数的经验和方法没有发展时,教师提出了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能不能想个办法,让别人一看就知道是多少?这时,学生的思维由刚才的“无疑”到“有疑”,“问题”终于出现。教师又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讨论交流,在智慧的碰撞中出现了多种数数方法和策略。紧接着,让学生带着新的数感,再数石子数,验证同桌的准确性。
再数自己的石子数,感受百以内数之间的联系。再次数数之后,同学们都想得到100个,但只有一个学生的石子是100个。于是进一步的问题:怎样才能得到100个呢?使学生的思维再次得到提升。“不够的再加几个?比100多的要去掉几个?”学生不仅感受了百以内数之间的联系,而且体验了递加和递减的过程,还巧妙地建立了“百”这个数位。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数数的魅力,同时再数数时,也出现了多种数数的策略。
按要求数数,发展学生数数的经验。特别是让学生从石子中数出90个,只有5个同学还想1个1个地数,其他同学都灵活运用了数数的方法。如5个5个数,10个10个数,还有学生是从10堆里拿走10个就得90个。这正是数学课所要追求的价值,使所有的孩子会思考,有创新思维。
从本节课可感受到学生的数感是逐渐发展的。例如,开始时,学生估计石子有多少时,大多还是简单地猜测,后来在数的活动中进行修正,并多次感受100个到底是多少?这样学生对百以内数的理解逐渐加深,数感也逐步得到发展。这一切是因为老师充分地了解并尊重了学生的基础和经验,充分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并在操作中展示自己的思维,并充分提供给学生思考和表达的空间,及时地提出有挑战性的问题,促进学生不断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