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踪金沙江畔的“屏山名珠”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ctor98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屏山县位於四川盆地南缘,金沙江下游北岸,东界宜宾,西连雷波、马边,北接沐川,南与云南省隔江相望。自然与历史选择了屏山,其似画如屏,碧水青山,既有温暖湿润的气候和复杂的地形地貌,水利资源又十分丰富。生态呈现多样性,保留了较为完好的原生态环境。“屏山名珠”炒青名茶。就从这金沙江畔开始飘香……
  “屏山名珠”孕育於魅力的屏山,其茶文化源远流长。种茶历史溯及先秦。据《华阳国志》载,公元134年,屏山始种茶树。茶从自然物质进入文化领域,多有文人学士饮茶之风兴起。这些都极大地丰富了宜宾的茶文化,为发展屏山好茶奠定了文化基础。黄庭坚於此地留下《晚饮锁江庭》一诗:“酒杯未觉浮蚁滑。茶鼎已作苍蝇鸣。归时共须落日尽。亦嫌持盖仆屡更”。黄庭坚以茶会友,留下一壁“曲水流畅”,为宜宾茶文化平添了几分秀色。此外,屏山县广为流传的《采茶歌》、《十二月采茶歌》、《月亮出来茶籽生》、《茶籽种得宽》、《西尼山上一兜茶》等,以浓郁的乡土气息,传递着千百年屏山的茶文化,反映了勤劳质朴的民情民俗,丰富了屏山茶文化的人文内涵。
  “屏山名珠”属於炒青茶类,从唐代开始,便采用蒸汽杀青的方法制作团茶,到了宋代又进而改为蒸青散茶,到了明代,炒青制法逐渐代替了蒸青制法。屏山炒青,代表屏山地方名品,已作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而“屏山名珠”为屏山炒青中的顶级名茶,由於其传承了历史名优“珠形”茶的特色,创新了传统“珠形”茶外形制作工艺,因而结合了绿茶色、香、味、形的完美。翡翠名珠、雪羽名珠、龙珠呈祥等三个系列产品,其基本风格是呈颗粒状,外形紧结、表面积小,色泽翠绿,点缀着一些肥壮隐毫的茶芽,其芽叶完整。滋味鲜醇且细致柔和,汤色、叶底黄绿明亮,犹如“绿色的珍珠”。
  屏山寻踪,自然要品饮“屏山名珠”。
  当温暖的阳光透过玻璃,心也静了下来,一饮朋友赠送的“屏山名珠”,感受其独特的韵味,随记与爱茶之士分享。
  翡翠名珠:为屏山高山茶区(特定区域)於清明前后所产的鲜嫩芽叶精制,再经过精心挑选而成,深得屏山山水之意趣。外形颗粒紧实、色泽翠绿,白毫显而不露,形神如翡翠;内质香气清香带栗香,滋味鲜醇,汤中留香,香与味浑然一体,乃“屏山名珠”之珍品。
  雪羽名珠:为屏山高山茶区所产多毫型品种鲜嫩芽叶精制后精选而成。外形颗粒紧结、显白毫而露翠绿,如雪羽之洁美。形神兼得。细细体味,唯觉唇齿留香,乃“屏山名珠”之上品。
  龙珠呈祥:为屏山高山茶区所产鲜嫩芽叶精制后精选而成,其色、香、味、形俱佳,在冲泡之时颗粒缓缓展开,如龙含珠,富有贵气,堪称“屏山名珠”之贵品。“屏山名珠”由於外形颗粒紧结,因此冲泡温度较一般条形绿茶略高。当茶叶在杯中展姿时需要自由的空间,而使投茶量比一般绿茶要少;在颗粒成形过程中细胞受阻,内含物质浸出较慢,因此经久耐泡。在冲泡“屏山名珠”时,称取2克茶,放入150毫升的透明玻璃杯。选用玻璃杯冲泡“屏山名珠”茶,一方面增加透明度,便於我们赏茶观姿;另一方面以防嫩茶泡熟,失去鲜嫩色泽和清鲜滋味。水沸后,水温约降至90℃时,冲入杯中冲泡、品饮。
  “屏山名珠”被纯净的温水润泽之后,颗颗“绿色的珍珠”在透明的玻璃杯中跃动了起来,似一个个充满生机的精灵,而后缓缓展开舞姿,体态舒展,尤为优美。完整的芽叶舒展在杯中,浸泡片刻,大部分茶叶沉醉杯底,但水面不免“漫步”着花朵形的芽叶,富有美感。细啜一口,鲜醇且细致柔和,叶底黄绿明亮。
  与朋友品饮了“屏山名珠”之后,感触良多,故请四川农业大学茶学专家教授分享并指点。解析“屏山名珠”的工艺,它不仅尊崇传统手法,而且还吸纳了现代工艺。
  “屏山名珠”借鉴颗粒形名茶“炒圆”和乌龙茶“包揉”以及“双锅曲毫”整形等进行制作。其制作分为摊青、杀青、初揉、初炒、包揉、曲毫整形、摊晾走水和干燥提香等工序。在原料上,选择屏山本山的原生茶种,手工采摘精细,级别不同采摘的标准也不同,但总体要求芽叶肥壮而挺直,鱼叶、病虫叶等一概不要。采回的鲜叶首先进行摊青处理,以散发青草气,俗称“走水留香”。尔后杀青,破坏酶活性的同时保持茶叶鲜活的翠绿色。杀青后进行初揉,使茶叶收拢、茶汁溢出。初炒使茶叶进一步失去水分的同时转变茶香。接下来是“屏山名珠”品质形成的关键工序一炒圆(即借鉴传统的制作手法压、挤、推、滚、翻、转等的原理,通过现代工艺技术“包揉”和“双锅曲毫”炒制成圆)。茶叶失水到一定程度,进行包揉(即通过茶叶受到各个方向相互之间的力,这种作用力在不破坏叶片的同时使茶叶逐步形成虾条状,再进入双锅曲亳机进行炒圆做形,这样在保持炒青茶特色的同时可以提高做茶的效率)。摊晾走水(使茶叶冷却。内部水分均匀)。干燥阶段为了兼顾外形和内质,采用烘炒结合的方法,到是干半小时适当提高温度,以发展香气。即提香。
  通过以上系列工序的巧妙结合,形成“屏山名珠”形珍如珠,香高悠长。味醇甘爽。汤清叶碧的品质特征。
其他文献
中国人对竹的喜爱,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苏轼曾云:“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而且,竹因干直中虚而被历代文士所人格化,是正直刚毅、虚怀若谷之精神的象征,是他们所崇尚与追求的高风亮节。当然了,中国人不但爱竹,也爱茶。在文人雅士眼里,茶中澹间洁,韵高致静,也是他们比德的对象,史上关于茶“人化”的雅称就数十个,如森伯、不夜侯、苦口师等等,还有唐刘贞亮言茶有“十德”,苏轼专门为茶
期刊
“烹茶汲取盈瓯雪,一味清霜齿颊含”。此乃南宋淳熙十一年知州周牧曾在《资圣寺》中写的一句诗,诗主要表达闽东茶区烹煮茶叶的风习于南宋已盛,也可证明茶文化在闽东已源远流长。而屏南作为闽东的主要茶产区之一,其四周山岭重叠,丘陵起伏,昼夜温差大;地势高峻,雨量充沛,土质深厚肥沃;云凝深谷,雾锁高岗,高山韵味十足,所以这带地区所产之茶往往都具备高山韵。屏南历来以产绿茶为主,近年来,随着茶叶改革的风潮渐盛,屏南
期刊
清朝慈禧年间,清宫就有“夏喝龙井,冬饮普洱”的说法。由此可见,冬日品饮普洱的习惯,早已有之。  阴郁的初冬午后,最爱喝上暖暖的一壶陈年普洱,生熟亦可。这样的时刻,既为喝茶,更为享受一杯茶带来的幸福感。这次和朋友中最会“折腾”的普洱茶通老黄凑在了一起,所以这次的品饮更加妙趣横生——冲泡与煮饮对比。  越陈越香应该是为了茶和酒而写的,尤其普洱茶更以其作为其艺术境界的指针。陈老普洱茶和熟茶普洱茶,有温性
期刊
先秦的中国人有所谓“王天下”之理想,用现代人的话说即是建立一理想的世界政府。故而《中庸》便如是说:“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坠,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此非妄自尊大,因在当时人的眼光里,中国便是整个世界,整个天下了。凝成这样一个团结的中国,并非易事,据载,始皇二十六年云:  “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统一度量衡在国家、民族的
期刊
乌金石,亦称黑玉石,其质地坚硬细腻、结构均匀、光泽度高、纯黑发亮、质感温润雍容、内敛、沉稳。根据乌金石的天然特性精雕细琢而成的茶盘,高雅脱俗,浑然天成。这些乌金石茶盘抛弃了石头的冰冷之感,内敛含蓄,每一款均充分考虑其功能性和艺术性自然结合,使人在品茗的同时亦可感受东方茶道文化与茶艺的揉合之美,是倡导天人合一的中国茶文化的完美体现。  圆融  “圆融”本为佛教语,圆者周遍之义,融者融通融和之义,破除
期刊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茶树起源于中国西南云贵高原,至少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之后,茶树就在各地播种开来。舟山历史上何时产茶?据《舟山市志》记载,“五代时,普陀山开始植茶,至宋代称盛。”宋元明舟山古志(点校本)记载有“茶课”,即茶税,和“茶引”,即官府发给茶商运销茶叶之凭证。这是舟山古代人工栽培茶的依据。但是有野生茶树的历史要更早。普陀山,桃花岛等地早在晋朝就有高僧道士结庐静修。高山出好茶。如今,普陀山
期刊
茶席设计是为泡茶,或为茶道准备一个操作、展演的场所或舞台。19世纪90年代茶文化复兴之初,泡茶、饮用方法初步成熟后,开始构思、规划品茗环境成了理所当然之事,且由于茶席的能见度比泡茶、比茶道要高,从事者的成就感较大,因此大家趋之若骛,数年间就形成了普遍性的风潮。前期的兴旺之势足以带动茶文化的复兴与开展,茶界多持鼓励的态度。但到了蓬勃发展的阶段,我们就得留意茶席与茶道是否走在正确、和谐的道路上。  初
期刊
古人说,品茶宜精舍、宜云林、宜松月下、宜花鸟间、宜清流白云、宜绿藓苍苔。可如今,即使这良辰美景易得,放心怀于云林上花鸟间的心境也十分难得了。而今有幸认识了这样一群喜爱煮茶的朋友,闲暇之时,三五小聚,碾茶煮水,把时光留在了遥远的感动里。  记忆里的茶香  在“德江晓客”茶吧的茶客们一到冬日,便开始期待“吧主”的召唤了。当煮茶雅集的通知一到,第二天日出前,他们便早早来到茶吧,在小院里找到一个最佳的位置
期刊
宋代诗人杜耒的一首《寒夜》,把漫漫寒夜、远方之客、竹炉以及点点梅花牵到了一起,让一个原本朔风吹刮寒意彻骨的夜晚,有了人间的脉脉温情:故友到访,披衣而起,倒屐相迎,虽厨无余香,柜无佳酿,然铲雪融水,生火煮茶,竹炉里的松炭星火四溅,釜中的茶汤翻来滚去,且有室外数点梅花默默相伴,亦然是人间对炉夜话的一个美好夜晚,何谈寒冷?  如此隽永的诗境,被杜耒一首绝句道尽。可齐白石偏偏要画这样的夜晚,偏偏要以其中的
期刊
重阳节设了茶席,专门邀了些年逾花甲的茶兄茶姐,啜了仙山之物——武夷岩茶。来的大都是经历了文革的政协委员兼茶友,且对革命样板戏无不谙熟。啜饮间,有人亮了嗓子,唱起了《沙家浜》,把京剧韵味儿十足的西皮流水注入大家的茶杯中。我把这个茶友会落座的茶席,称之为“阿庆嫂茶席”。  京剧迷们咿咿呀呀的唱腔,让阿庆嫂又回到了我们的茶席边。  把阿庆嫂作为主题,引入茶席,是我的创意使然,但也有点用意的。阿庆嫂入我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