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负使命的奋斗历程

来源 :大理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n_av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品珍同志的《忆往拾旧集》即将出版。这是一部汇集了马品珍同志近30年来从担任大理州委书记、省委民族工作部部长以及退休后仍然作出各种奉献的纪实性文稿。作为一位地厅级领导干部,这些文稿是他几十年间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与班子成员合作共事,运筹帷幄,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造福一方百姓的真实记录。毫无疑问,它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有着十分重要的存史、咨政和教化启迪的作用。
  从1980年代至今的30多年间,是我省我州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不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拓创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突飞猛进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正是在这段时间内马品珍同志从担任自治州的副州长到州委副书记、书记到省委一个部门的主要领导,肩负的责任之重,面对的困难之艰巨复杂都是可想而知的。然而也正是在这30年间,我省我州的经济、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仅以品珍同志当任州级领导的8年为例,在历任州委、州政府工作的基础上,他和班子的其他成员一道,解放思想,锐意进取,积极探索走符合大理州实际的发展之路,千方百计加快全州经济社会发展,当他调离大理到省上工作时,给后任留下的已是一个发展思路基本理顺,改革开放迈出大步,现代化建设蓬勃推进的自治州;他任职之初的大理,虽有“文献名邦”的美称,但文化设施却是一片空白,正是在他手上,率先在全省完成了地州一级“三馆一场”的建设,特别是在省委、省人民政府和国家有关方面的关怀支持下,揭开了功在当代,利济千秋的“引洱入宾”水利工程建设序幕;自治州的财政收入也从1981年的区区五千多万元上升到1988年的三亿多元,农民人均经济收入也整整翻了五番。1988年10月品珍同志调任省委民族工作部任部长以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不断地深入边疆民族地区调查研究,从西双版纳到迪庆高原,从农、牧、林区到烟厂矿山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总是与各民族干部群众一起千方百计找出路谋发展,把民族地区的经济搞上去,为民族的团结、边疆的稳定、社会的和谐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总之,品珍同志背负理想,心系宗旨,不辱使命地作出了一个党的领导干部对历史的交待。
  30多万字的《忆往拾旧集》正是这段时期品珍同志精心撰写的各类工作文稿的集萃,包括大量的调查研究报告、理论探索文章和工作部署意见等,内容涵盖了社会主义新时期党的任务的方方面面,诸如敢于冲破“左”的束缚,理直气壮地提出解决知识分子入党难的问题;为解决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而提出的分类指导的工作部署;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而进行的产业结构调整的调查;有针对“以言代法”现象提出的人大民主法制建设的意见;有关于政协工作如何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工作要求;有解决民族问题,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调研报告;有加强统战工作、民族宗教工作、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方面的工作部署。概而言之,那个时段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党和政府所面对的一切问题以及所采取的一系列举措和方针政策,在其所筛选的文稿中都得到了非常真实、具体、完整的记录,它远比史志的概括更具可靠的存史和咨政作用。在这些文章中如今我们看到的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实现历史性变革走过的历程;是党的路线和一系列方针政策在一个地区各条战线的具体化;是理论探索和大胆实践所产生的精神到物质的转化;是一个领导干部驾驭全局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总结;是一个党员干部亲民爱民的一言一行所彰显的人格魅力。这些文章既有着严肃的政治性和政策性,同时也以其真理的雄辩性和严密的逻辑性产生了强烈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全书分为“情牵大理”、“心系云岭”和“思梦莲花”三部分。前两部份分别汇编的是作者担任大理州委书记和省委民族工作部长期间的主要职务文稿,第三部分“思梦莲花”集中展示的是作者1996年退休后依然尽自己的所能热情关注党的各项事业和对故土乡亲的关爱的所作所为和在各种场合发表的文章。其中也让我们看到了品珍同志不平凡的成长经历和他一生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对各民族兄弟和本民族乡亲无比关爱的美好情怀。
  马品珍同志1934年春出生于巍山县永建镇东莲花村的一个回族家庭。家庭贫寒,仅在清真寺的简易学堂读过初小,13岁时便不得不放弃学业投身经商的马帮来养家糊口。在旧社会自小受尽凌辱的他较早地接受了革命的思想,1949年云南面临解放时,他就怀揣着跟定共产党翻身求解放的理想投身到党领导的“农抗”组织中,相继成为当时永瑞乡(今永建镇)东莲花村贫雇农主席团中最年轻的成员,后又被选为民兵队长。在他16岁时就被村民公选为永瑞乡东莲花村第一任村长。1952年加入共青团,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马品珍同志从此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上了领导岗位,历任行政村长、区委副书记、区委书记、人民公社党委书记、共青团大理州委副书记、中共巍山县委副书记、县委书记、中共大理州委常委、州政府副州长、州委副书记、州委书记、云南省委民族工作部部长,还曾经担任云南省人大代表、省委委员、中共十三大代表。在领导担子越挑越重的过程中由于他勤奋学习,善于学习,学识文化水平和理论水平也不断提高,又经过省委团校、省委党校、中央党校数次进修,实际能力已远远超越了大学生的水平。从这部文集中读者会十分明显地感觉到他既保持着勤奋务实,脚踏实地的基层干部的本色,又具有一个马克思主义者高瞻远瞩,善于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活动的智者风范。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退休后的马品珍同志仍坚持不懈地关心党的事业,自觉地以党的科学发展观关注着经济的发展问题,祖国的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问题、老年工作问题、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建设以及穆斯林文化的发展问题等。适时地发表文章并通过深入做好各方面的群众工作,促进故里东莲花村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建设。在勉励老年朋友时他献诗云:“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一息尚存不止步,昂首奋进跟党走。”这也是一个老共产党人心理的写照。在群众心目中,他既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好官”,又是一位始终与老百姓打成一片的可亲可敬的长者。
  在本书即将出版之际,应编者之嘱,要我写一篇序言性的文章。作为曾经是马书记的下属,常常得到他的教诲和各方面的指导帮助。在我心目中,他永远是一位让人敬佩的领导和干部队伍中的兄长。此次又认真拜读了书稿,更对他为党为人民鞠躬尽瘁的精神和运筹帷幄的睿智感受至深,谨以本文写下自己由衷的感怀,愧不敢称之为序,就让我以一个学生的身份向马品珍同志表示祝贺!深信本书对于社会历史的研究、党史的研究,民族史的研究以及年轻干部的教育培养都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责任编辑 左家琦
其他文献
苍山的表情,神异莫测,变幻无穷。  己丑年腊月初五,我把家稳妥地安顿在龙山脚下一个小区一栋楼房的三楼,客厅的落地玻璃窗恰好正对着苍山,从此与苍山东西相望,相对而居。  我是一个不爱读书却喜欢寄情山水的人,在家时常冲一杯绿茶,偶尔也倒上一小杯老家的性华寺老白干,静静地与苍山相对而坐。因为相对距离短,楼层也不够高,所以苍山总是俯视着我,我总是仰望着苍山。  要取得与苍山平视的效果,需要花十五分钟的时间
期刊
核桃    秋天来临时  谁站在落叶的枝头  忍俊不禁  谁用最饱满的热情  把我的诗句举起    端坐于秋天高处  漾濞  活在一棵核桃上  健康透明  漾濞人  活在一个核桃里  温馨舒坦  核桃纷纷远嫁时  又一批贫血的手  敲响了致富的门    我尚未公开的心事  是不是可以这样作答  阳光里的恩赐  获得太多欠得也多  一个一个熟落的核桃  圆圆的  沉沉的    石门关的水    石门
期刊
四月最末的一天,偏西的太阳将淡黄的光芒静静洒在群山之间,徐徐的清风送来一路盛开的粉色蔷薇淡淡的香气,几经辗转,我们踏进了位于剑川县城南边那个叫做沙溪的小镇,踩着春光,探访一个曾经喧闹在茶马古道上的古老集市——寺登街,在微暖的风里,寻觅一段岁月遗落在红尘的旧梦时光。  五点后细碎的阳光透过古朴的灰瓦和路两旁葱绿的树叶洒在青石路上,寺登街以经年不变的静谧闲适洗涤了我们的劳顿,用悄无声息的那段旧梦打动了
期刊
一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这个秋日,朱自清的《匆匆》总是不经意地在耳边回响,是对这篇能倒背如流的文章的挚爱吗,还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在一天天岁月的流逝间,越来越感觉到光阴逝去的无奈了?  是啊,在光阴的一寸
期刊
玫瑰与铁血的双刃  交织在一丝纤细的光晕  血与火在一丛青草上  喑哑了长剑的锋鸣  无数的传奇与柔情  在苍山与洱海间际会风云  谁的屈辱缄默成一句偈语  谁的荣耀重演成一阵雷声    处处大青树疯长  隐伏粗大的须根  一片沃土之林  遮掩了电光石火下的韵文  它们对称 美雅  因斑驳而神秘 混沌  犹如南诏之德化  曲径通幽 余音袅袅 意味长深  犹如世祖之平南  意气风发 俯仰万里 抑扬挫
期刊
这泉并不深  就是大冬天 雪落苍山  同样感受到爱情的体温  殉情的蝴蝶  让这小小的泉水  一夜成名    蝴蝶斑斓的霓裳  搭成想象的舞台  苍山低头 白雾上升   伤感的故事演了一场又一场   客人带走了台词   时间洗旧了道具    小河淌水     一条小河无名无姓   身体很瘦 脚步很轻   它们在密祉的深山走着   陪着伐木的阿哥  那些收割归来的妹妹  另一片比麦子还熟的思念  等
期刊
天上有鹊桥,地上有吊桥、石桥或钢架桥,谁曾听说过还有花桥?  幼时,听到“花桥”之名,便不能忘。想象中,它是一座由五彩缤纷的花朵编织的桥,在青山绿水间,在蓝天白云下,鲜活灵动,飞架人间。  后来才知道,花桥非桥,它是西南丝绸之路上最有特色、最有文化意蕴的古镇之一,就坐落在博南山下。  到了花桥便会发现,花桥果然有花、有桥。  花桥之花有山梁上无处不开的野山茶花和杜鹃花,田野里的油菜花,房前屋后的桃
期刊
生态鸡·生态人    不久前,县电视台的记者来采访,因为生态鸡。  鸡舍在水塘的坝埂上,当扛摄像机的记者小宗选好位置,一打开鸡舍门,一千只三月龄的公鸡母鸡便蜂拥着跑了出来。有的,还扇着翅膀,伸长了脖颈。在音乐声中,带头的鸡群冲入梨树林地、绿草丛中。  十年前,我就憧憬过养鸡,养很多很多的鸡。夜晚,在煤油灯下,一群随我上山的年轻的垦荒者,热烈地讨论过养鸡的好处。譬如,我们有很多空闲的山地,可以种包谷
期刊
小小 小小  小小是一次小小的邂逅  在一个小小的城市  一个小小的景点  一场小小的雨中  一把小小的雨伞  一个小小的眼神  一段小小的交谈  一个叫做小小的姑娘  打开了一扇小小的心扉  成就了我一生小小的情缘    小小 小小  小小是一个小小的姑娘  小而细的柳叶眉  小而甜的单眼皮的眼睛  小而挺的乖巧的鼻  小而圆润的略厚的唇  小而颀长的脖子  和那同样颀长的身材  和那小小的永远
期刊
巍山人自古喜爱喝茶,也特别喜欢种茶,巍山也因此与茶有了不解之缘。  据(唐)樊绰《蛮书》云南管内物产记载:“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这说明蒙舍蛮是云南最早的种茶、制茶、饮茶人之一。  在离巍山古城不远的巍宝山脚下,有一个当地人称作文笔村的幽静村庄,来自台湾的阿郑就居住在村里,而且一住就整整八个年头。阿郑说,走过云南几个地方,还是觉得巍山山川秀美,气候温和,物产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