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能力提出相应的问题,當学生具备了数学思维能力,面对解题时的方法就不会变的那么刻板,看待问题也更加灵活。所以,教师对于高中数学教学要进行多样化授课,有效利用"问题情境"的创设,根据教学的内容和难度设计教学方案,结合生活实际提升数学的实用性。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问题情境;高中数学;学习兴趣
问题情景的创设虽然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是需要根据不同班级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方法进行一定的改动,以符合学生的需求,只有调动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有效发挥问题情景的作用,否则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压力。教师要对问题情景创设的教学策略进行深入探究,以提高学生能力和学习质量作为重点。
一、高中数学教学现状
1趣味性不高
高中数学教学工作中,存在趣味性不高的问题,具体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了解,第一,受到传统教学形式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仅将知识点讲解、习题练习作为课堂重点,没有带领学生开展各类游戏活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逐渐降低学习积极性,甚至会出现厌学心理。第二,由于高中阶段的数学课程内容较多,教师的教学压力较大,甚至部分教师会提高课程教学进度,留出足够的时间进行复习,但教师这一教学理念下,教学模式过于死板,没有课堂期待感,教学工作缺乏有效性。
2教学流程单一
教学流程单一是高中数学教学工作中存在的不足,第一,部分教师的自主学习意识不高,没有积极学习新课改后的高中数学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导致教学工作缺乏全面性,现阶段教师应用的教学方法存在单一、枯燥的问题。第二,高中阶段教师的工作量较大,不仅需要在备课阶段查找经典例题,还需要为学生批改作业,进而教师的备课时间不足,没有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设计。
二、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与运用的策略
1理论联系实际生活
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存在数学,高中数学教师要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进行联系,让学生在生活中就能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在解题过程中能更好的运用相关知识。以必修三学习的《统计》为例,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避免不了接触统计,教师可以以班级学生兴趣分类为例,对喜欢不同运动的学生进行计算,然后让学生统计喜欢多个运动的学生,在学生进行过简单但又复杂的计算人数的方法后,教师可以提出使用简单方法计算人数的要求,引出不同的抽样方法以及用样本计算总体的概念,以此引出统计课程的相关知识,并且提高学生对统计知识的运用频率,有效加深学生记忆。
2运用实际操作的问题情境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能够根据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和实际数学学习水平,逐渐综合考虑运用问题情境来解决实际问题,有时课堂上的理论知识让学生学起来有些反感,这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并能够参与数学教学的实践和动手操作,学生在体验中更能够激发对数学知识的巩固与理解。例如在学习直观立体图形的时候,学生在脑海中很难对空间几何产生直接的理解,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运用剪纸的方式,让学生将立体图形进行拼接,通过自己动手,让学生解决了实际难题,也让学生对直观图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提高了学生的解题速度。
3创设比较方法的问题情境
运用宏观的角度看待高中数学课堂,逐渐能够发现数学课堂存在着知识点的必然衔接,数学知识之间也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能够找到相互联系的数学知识,为学生创设比较方法的问题情境,这种有效的比较能够让学生将数学知识进行系统化的对比,找到各自的实际数学内涵和数学性质,加深学生的知识学习连贯性。例如教师在进行等式和不等式性质学习的过程中,应当将不等式和等式的关系进行分析和比较,相同点和特性容易被学生找到,在遇到乘除法时,要看清符号变化,从而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知识联想和知识的连接。
4设计悬念式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习行为产生的内部驱动力,也是学生解决问题时需要具备的一种心理需要。而悬念式问题既能够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以及求知欲,使他们产生探究的兴趣,还能够带给学生一定的认知冲突,使他们产生心理冲击。同时,悬念式问题是围绕着教学目标而设置的。因此,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也能够把握住学习的重点,从而使学习行为变得更加高效。
在"指数函数"教学中,为了使学生理解指数函数的定义,笔者首先演示一个计算题,如:一张厚度为0.1毫米的白纸,反复对折15次,有多少高?这样的问题引发了学生的思维意识。这时,笔者给学生一定的空间,让他们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便能够使他们的思维得到发散,并由此引发他们的探究兴趣。随后,笔者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参与到有关指数函数的学习活动中,便能够为后续学习活动的积极展开奠定基础。可见,通过悬念式问题的设计,既能够唤醒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还能够给学生一定的认知冲突,从而使教学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针对学生能力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
“题海战术”,作为许多同学在高考阶段最常用的学习方法,这种方式忽视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使得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容易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教师应当发挥正确的引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针对重点的内容和难点以及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问题设置,保证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都能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提高一定的数学思维,从而加强学生解题能力和对重点内容的掌握。针对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教师可以根据现实要求,对学生的进行阶段性难度的划分,让学生在适合自己的范围内解决问题,避免中等学生在”拔高分”的问题上浪费时间。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可以增强学生自信,提高效率,节省时间,将学习与休息有效结合利于学生在高考这场漫长的战争中更好地坚持下去,疲劳型学习效率低,付出的时间多,对于学生身体和心理都有很大伤害。
结束语
综上所述,数学问题起于数学情境。因此,教师需要利用不同的事物创设具有趣味化、启发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从而完善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
参考文献:
[1]王晓慧.浅谈中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9(12):112.
[2]张玲玲.科学创设情境,提升思维空间:高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实践研究[J].数学教学通讯,2018(9):32-33.
四川省南江县职业中学 四川 巴中 635600
关键词:问题情境;高中数学;学习兴趣
问题情景的创设虽然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是需要根据不同班级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方法进行一定的改动,以符合学生的需求,只有调动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有效发挥问题情景的作用,否则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压力。教师要对问题情景创设的教学策略进行深入探究,以提高学生能力和学习质量作为重点。
一、高中数学教学现状
1趣味性不高
高中数学教学工作中,存在趣味性不高的问题,具体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了解,第一,受到传统教学形式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仅将知识点讲解、习题练习作为课堂重点,没有带领学生开展各类游戏活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逐渐降低学习积极性,甚至会出现厌学心理。第二,由于高中阶段的数学课程内容较多,教师的教学压力较大,甚至部分教师会提高课程教学进度,留出足够的时间进行复习,但教师这一教学理念下,教学模式过于死板,没有课堂期待感,教学工作缺乏有效性。
2教学流程单一
教学流程单一是高中数学教学工作中存在的不足,第一,部分教师的自主学习意识不高,没有积极学习新课改后的高中数学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导致教学工作缺乏全面性,现阶段教师应用的教学方法存在单一、枯燥的问题。第二,高中阶段教师的工作量较大,不仅需要在备课阶段查找经典例题,还需要为学生批改作业,进而教师的备课时间不足,没有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设计。
二、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与运用的策略
1理论联系实际生活
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存在数学,高中数学教师要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进行联系,让学生在生活中就能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在解题过程中能更好的运用相关知识。以必修三学习的《统计》为例,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避免不了接触统计,教师可以以班级学生兴趣分类为例,对喜欢不同运动的学生进行计算,然后让学生统计喜欢多个运动的学生,在学生进行过简单但又复杂的计算人数的方法后,教师可以提出使用简单方法计算人数的要求,引出不同的抽样方法以及用样本计算总体的概念,以此引出统计课程的相关知识,并且提高学生对统计知识的运用频率,有效加深学生记忆。
2运用实际操作的问题情境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能够根据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和实际数学学习水平,逐渐综合考虑运用问题情境来解决实际问题,有时课堂上的理论知识让学生学起来有些反感,这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并能够参与数学教学的实践和动手操作,学生在体验中更能够激发对数学知识的巩固与理解。例如在学习直观立体图形的时候,学生在脑海中很难对空间几何产生直接的理解,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运用剪纸的方式,让学生将立体图形进行拼接,通过自己动手,让学生解决了实际难题,也让学生对直观图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提高了学生的解题速度。
3创设比较方法的问题情境
运用宏观的角度看待高中数学课堂,逐渐能够发现数学课堂存在着知识点的必然衔接,数学知识之间也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能够找到相互联系的数学知识,为学生创设比较方法的问题情境,这种有效的比较能够让学生将数学知识进行系统化的对比,找到各自的实际数学内涵和数学性质,加深学生的知识学习连贯性。例如教师在进行等式和不等式性质学习的过程中,应当将不等式和等式的关系进行分析和比较,相同点和特性容易被学生找到,在遇到乘除法时,要看清符号变化,从而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知识联想和知识的连接。
4设计悬念式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习行为产生的内部驱动力,也是学生解决问题时需要具备的一种心理需要。而悬念式问题既能够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以及求知欲,使他们产生探究的兴趣,还能够带给学生一定的认知冲突,使他们产生心理冲击。同时,悬念式问题是围绕着教学目标而设置的。因此,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也能够把握住学习的重点,从而使学习行为变得更加高效。
在"指数函数"教学中,为了使学生理解指数函数的定义,笔者首先演示一个计算题,如:一张厚度为0.1毫米的白纸,反复对折15次,有多少高?这样的问题引发了学生的思维意识。这时,笔者给学生一定的空间,让他们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便能够使他们的思维得到发散,并由此引发他们的探究兴趣。随后,笔者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参与到有关指数函数的学习活动中,便能够为后续学习活动的积极展开奠定基础。可见,通过悬念式问题的设计,既能够唤醒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还能够给学生一定的认知冲突,从而使教学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针对学生能力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
“题海战术”,作为许多同学在高考阶段最常用的学习方法,这种方式忽视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使得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容易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教师应当发挥正确的引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针对重点的内容和难点以及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问题设置,保证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都能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提高一定的数学思维,从而加强学生解题能力和对重点内容的掌握。针对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教师可以根据现实要求,对学生的进行阶段性难度的划分,让学生在适合自己的范围内解决问题,避免中等学生在”拔高分”的问题上浪费时间。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可以增强学生自信,提高效率,节省时间,将学习与休息有效结合利于学生在高考这场漫长的战争中更好地坚持下去,疲劳型学习效率低,付出的时间多,对于学生身体和心理都有很大伤害。
结束语
综上所述,数学问题起于数学情境。因此,教师需要利用不同的事物创设具有趣味化、启发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从而完善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
参考文献:
[1]王晓慧.浅谈中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9(12):112.
[2]张玲玲.科学创设情境,提升思维空间:高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实践研究[J].数学教学通讯,2018(9):32-33.
四川省南江县职业中学 四川 巴中 635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