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摄影是用光线来绘画!在摄影诞生之前,人类是通过符号、文字、绘画等方式来表达自己所需要记录的东西和情感。其实摄影最初仅仅只是绘画的一种辅助工具而已。1839年银版法诞生后,并未有严格意义上的专业的摄影家,反倒是一些画家和科学家能熟练的进行拍摄。所以那时的摄影并未纳入艺术的范畴!
关键词:小孔成像;暗箱;银版法
1.我国古代科学家对光影成像的研究及成果
说到摄影的发展我觉得应该提一提中国的古代。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发明了针孔成像球面镜聚焦原理。并制作了冰透镜、玻璃质球面镜、聚光灯,发现了色散现象,建立了照度学体系,并运用在影戏上!为摄影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中国描绘光最生动的我认为应该是韩非子在《韩非子》中的《外储说左上》中的记载,它直白告诉我们视觉与光的关系。战国时期的《墨经》是我国最早关于光学现象的文字记载,也是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光学著作。它里面论述了影论、像论等。提到了光与影的关系、小孔成像、光的反射、光与影与物的关系,还提到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中物与像的关系。(图1-1)
我们的祖先在探索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小孔成像的漫长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几何光学体系。从《墨经》的问世到《论衡》、《淮南子》的补充再到宋朝沈括的《梦溪笔谈》,光学体系日臻完备。沈括的《梦溪笔谈》对凹凸镜聚焦成像和物象关系都做了详细而深刻的论述。但是对于针孔成像的相关原理进行大规模试验并气的较大成就的是科学家赵友钦。他的《革象新书》确立了照度学的思想体系。对光的照度、视角、光的直线传播都做了详细描述和深刻的研究。《革象新书》是一本关于天文、几何、光学的书籍。
明清时期,我国的科学家们一方面吸收古代光学的研究成果一方面借鉴西方的光学研究成就,就此掀开了我国光学研究的新篇章。明末清初是我科学家方以智《物理小识》系统的论述了光的折射、针孔成像、球面镜聚焦成像等问题。清代物理学家郑复光的《镜镜泠痴》论述了各种光的现象,并介绍了暗箱的制作方法。清代物理学家邹伯奇的《格术补》、《摄影之器记》论述了照相机的原理。1844年邹伯奇自制了我国第一台照相机。
2.国外古代科学家对摄影的研究及成果
在西方,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质疑骗》是最早有关于针孔成像的记载。他很早就认识到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并最早发现了阳光能通过小孔成像。荷兰医生、数学家弗里休斯于1554年写下了《宇宙之光与空间几何学》,书中有暗箱的绘制图样和画出了观察日蚀现象的小孔成像图片。意大利科学家波尔塔在1558年《科学魔术》一书中详细的描述了如何运用暗箱来进行绘画。(图1-2)
意大利科学家巴巴罗1568年首次在暗箱上装上镜头并取得了清晰地影像。在17世纪,画家们经常利用小孔成像的精确透视关系和结构比例来辅助绘画物体。
3.摄影术的诞生
1793年,法国印刷工人尼埃普斯(1765-1833)开始研究摄影术。1826年,他将一块铅锡合金板放在暗箱中,经过8小时左右的曝光,记录了工作室外的景物,这是世界上第一幅永久性的照片(图1-3)
尼埃普斯把这种方法叫做“阳光摄影法”,由于这种摄影法的感光度低,曝光时间过长,没能直接运用在摄影上,后经过改进应用在印刷制版上。但是他的试验成功推动了摄影术的研究。法国画家达盖尔(1787-1851)写信给尼埃普斯,经过联系、交流,他们共同研究“阳光摄影法”。他们共同合作了四年,直至尼埃普斯去世,也没有取得进展。
后来,达盖尔经过反反复复的试验得出水银能强化影像的显现效果的作用这一重大结论。1837年,达盖尔拍摄了第一张利用银盐为感光材料的照片,曝光时长约30分钟。拍出的效果是细腻的灰白色的影像,背景是银色。达盖尔把他的这种银版法称作“达盖尔式摄影法”。
1839年8月19日,法国美术学院和科学院举行了联合会议。会议上巴黎天文台台长阿拉戈详细的介绍了达盖尔银版法的操作方法。会议上正式确认了达盖尔银版法并将银版法公诸之于众。达盖尔被誉为“摄影之父”,这一天也被确定为摄影术的诞生之日。(图1-4)
银版摄影法的具体步骤
①准备一块镀有薄银的铜板;
②洗净,抛光;
③置入装有碘溶液或碘晶体的小箱内,碘蒸汽与银发生反应,生成碘化银。时间是30分钟。
④转入暗盒;
⑤暗盒一起放入暗箱进行拍摄,时间是15~30分钟。在光线的作用下,碘化银依光线的强弱还原为不同密度的金属银,形成“潜影”,
⑥再放入浓热食盐溶液中,通过氯化钠的作用,即“定影”。
⑦水洗,晾干。
结果:这样就得到一幅由霜白色的汞合金形成的影像。阴影部分透明,可以看到黑暗色的镀银铜板表面。便成为一幅正像的照片
达盖尔摄影法在欧洲传播不久,就有了新的改进。维也纳的培兹瓦尔(1807-1891)为达盖尔摄影法设计了口径是F/3.6的镜头,比F/11的镜头口径大了许多,使得暗箱里的影像亮了十倍。从1841年开始,曝光时间便减少到约为1分钟左右。欧洲各国纷纷建立了“达盖尔工作室”,人们都前往工作室拍摄照片。
在达盖尔摄影术的发展研究中,英国的科学家H.F.塔尔博特发现两个重要问题:一是用浓盐水解决了定影问题,二是将所得到的负像与另一张未感光的感光纸的药面相贴,经过曝光、显影、定影能得到正相片。1840年,H.F.塔尔博特进行改进于1841年获得专利,取名为“卡罗式摄影法”。此法的照片颗粒粗、清晰度差且工艺复杂,所以当时并没能大面积使用。
参考文献:
[1][德]格罗塞.艺术的起源[M].第二版.香港:商务印书馆,1984:14-98
[2]卢塞尔·米勒.世界的眼睛[M].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2001:73-123
[3][法]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决定性瞬间[M].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2002:1-93
[4]顾铮.世界摄影史[M].浙江:浙江摄影出版社,2002:31-84
关键词:小孔成像;暗箱;银版法
1.我国古代科学家对光影成像的研究及成果
说到摄影的发展我觉得应该提一提中国的古代。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发明了针孔成像球面镜聚焦原理。并制作了冰透镜、玻璃质球面镜、聚光灯,发现了色散现象,建立了照度学体系,并运用在影戏上!为摄影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中国描绘光最生动的我认为应该是韩非子在《韩非子》中的《外储说左上》中的记载,它直白告诉我们视觉与光的关系。战国时期的《墨经》是我国最早关于光学现象的文字记载,也是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光学著作。它里面论述了影论、像论等。提到了光与影的关系、小孔成像、光的反射、光与影与物的关系,还提到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中物与像的关系。(图1-1)
我们的祖先在探索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小孔成像的漫长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几何光学体系。从《墨经》的问世到《论衡》、《淮南子》的补充再到宋朝沈括的《梦溪笔谈》,光学体系日臻完备。沈括的《梦溪笔谈》对凹凸镜聚焦成像和物象关系都做了详细而深刻的论述。但是对于针孔成像的相关原理进行大规模试验并气的较大成就的是科学家赵友钦。他的《革象新书》确立了照度学的思想体系。对光的照度、视角、光的直线传播都做了详细描述和深刻的研究。《革象新书》是一本关于天文、几何、光学的书籍。
明清时期,我国的科学家们一方面吸收古代光学的研究成果一方面借鉴西方的光学研究成就,就此掀开了我国光学研究的新篇章。明末清初是我科学家方以智《物理小识》系统的论述了光的折射、针孔成像、球面镜聚焦成像等问题。清代物理学家郑复光的《镜镜泠痴》论述了各种光的现象,并介绍了暗箱的制作方法。清代物理学家邹伯奇的《格术补》、《摄影之器记》论述了照相机的原理。1844年邹伯奇自制了我国第一台照相机。
2.国外古代科学家对摄影的研究及成果
在西方,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质疑骗》是最早有关于针孔成像的记载。他很早就认识到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并最早发现了阳光能通过小孔成像。荷兰医生、数学家弗里休斯于1554年写下了《宇宙之光与空间几何学》,书中有暗箱的绘制图样和画出了观察日蚀现象的小孔成像图片。意大利科学家波尔塔在1558年《科学魔术》一书中详细的描述了如何运用暗箱来进行绘画。(图1-2)
意大利科学家巴巴罗1568年首次在暗箱上装上镜头并取得了清晰地影像。在17世纪,画家们经常利用小孔成像的精确透视关系和结构比例来辅助绘画物体。
3.摄影术的诞生
1793年,法国印刷工人尼埃普斯(1765-1833)开始研究摄影术。1826年,他将一块铅锡合金板放在暗箱中,经过8小时左右的曝光,记录了工作室外的景物,这是世界上第一幅永久性的照片(图1-3)
尼埃普斯把这种方法叫做“阳光摄影法”,由于这种摄影法的感光度低,曝光时间过长,没能直接运用在摄影上,后经过改进应用在印刷制版上。但是他的试验成功推动了摄影术的研究。法国画家达盖尔(1787-1851)写信给尼埃普斯,经过联系、交流,他们共同研究“阳光摄影法”。他们共同合作了四年,直至尼埃普斯去世,也没有取得进展。
后来,达盖尔经过反反复复的试验得出水银能强化影像的显现效果的作用这一重大结论。1837年,达盖尔拍摄了第一张利用银盐为感光材料的照片,曝光时长约30分钟。拍出的效果是细腻的灰白色的影像,背景是银色。达盖尔把他的这种银版法称作“达盖尔式摄影法”。
1839年8月19日,法国美术学院和科学院举行了联合会议。会议上巴黎天文台台长阿拉戈详细的介绍了达盖尔银版法的操作方法。会议上正式确认了达盖尔银版法并将银版法公诸之于众。达盖尔被誉为“摄影之父”,这一天也被确定为摄影术的诞生之日。(图1-4)
银版摄影法的具体步骤
①准备一块镀有薄银的铜板;
②洗净,抛光;
③置入装有碘溶液或碘晶体的小箱内,碘蒸汽与银发生反应,生成碘化银。时间是30分钟。
④转入暗盒;
⑤暗盒一起放入暗箱进行拍摄,时间是15~30分钟。在光线的作用下,碘化银依光线的强弱还原为不同密度的金属银,形成“潜影”,
⑥再放入浓热食盐溶液中,通过氯化钠的作用,即“定影”。
⑦水洗,晾干。
结果:这样就得到一幅由霜白色的汞合金形成的影像。阴影部分透明,可以看到黑暗色的镀银铜板表面。便成为一幅正像的照片
达盖尔摄影法在欧洲传播不久,就有了新的改进。维也纳的培兹瓦尔(1807-1891)为达盖尔摄影法设计了口径是F/3.6的镜头,比F/11的镜头口径大了许多,使得暗箱里的影像亮了十倍。从1841年开始,曝光时间便减少到约为1分钟左右。欧洲各国纷纷建立了“达盖尔工作室”,人们都前往工作室拍摄照片。
在达盖尔摄影术的发展研究中,英国的科学家H.F.塔尔博特发现两个重要问题:一是用浓盐水解决了定影问题,二是将所得到的负像与另一张未感光的感光纸的药面相贴,经过曝光、显影、定影能得到正相片。1840年,H.F.塔尔博特进行改进于1841年获得专利,取名为“卡罗式摄影法”。此法的照片颗粒粗、清晰度差且工艺复杂,所以当时并没能大面积使用。
参考文献:
[1][德]格罗塞.艺术的起源[M].第二版.香港:商务印书馆,1984:14-98
[2]卢塞尔·米勒.世界的眼睛[M].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2001:73-123
[3][法]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决定性瞬间[M].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2002:1-93
[4]顾铮.世界摄影史[M].浙江:浙江摄影出版社,2002:3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