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趋同下的翻译视角

来源 :校园英语·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xiaoais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化翻译一直存在归化和异化之争,归化主张维护本族文化,遵循目的语语言和文化特点,而异化则要求保留源语异域文化特色,满足人们对外来事物的好奇心与认知需求。现今全球化进一步深入,文化趋同成了不可阻挡的潮流,它拉近不同文化,提高彼此的适应性,对翻译提出了新的要求,而近年出现的离散和文化杂合概念,为全球化语境下翻译策略的选择提供了新的视角。
  【关键词】文化趋同 归化 异化 离散 杂合
  一、文化趋同的基础与成因
  文化是各民族改造自然和适应自身生存环境过程中形成的智慧成果,有着共同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规律,尽管各民族发展进程不一,文化各有差异,但也有着相同或相近的方面,即文化共核 (cultural core),卡西尔曾指出人类文化的不同形式并不是靠它们本性上的统一性,而是靠基本任务的一致性结合在一起,在人类基本任务一致的前提下,文化共性的东西突显,成为文化交流的基础。
  翻译实质上是一种跨文化交流形式,通过语言这个媒介来实现,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纽马克认为语言保留并反映一部分文化;奈达认为,文化一直在运用语言来执行其重要功能。语言具有包容性,不同文化在交流和碰撞中互相吸收与兼容,文化间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尽管有时会发生文化排斥、文化冲突等问题,但历史发展趋势表明,各民族之间文化交流并没有停止,相反,跨文化交流在近五十年愈加频繁。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深入和信息网络化的飞速发展,突破以往闭塞的空间与范围,各国在文化、经济、教育、科技等领域的交流空前活躍,“地球村”概念深入民心,这种融合使不同文化在世界范围内流动。目前文化传播不仅速度更快,且随着时间推移,人们对不同文化认识与理解程度加深,文化中的共性不断显现,吕斌认为,文化进化的主要趋势是趋同,即随着文化的发展各种文化越来越趋向统一,只要文化还存在,文化趋同就是无止境。
  二、文化趋同对翻译的挑战
  文化趋同体现文化具普遍性的特点,但这不能只是简单看作文化间寻求共同性的双向努力。上世纪70年代,有学者将西方文化对外扩张,压缩和减少其他地区的文化生存空间称之为“文化同一化”(Cultural Homogenization),也有学者提出“文化帝国主义”(Cultural Imperialism)的论调;到了90年代,有学者对上述观点进行反驳,认为文化全球化有正面作用,本土文化并不会因为文化趋同而萎缩;相反,具本地特色的文化依然活力旺盛,与外来文化融合,并产生新的创新点,因而发展出“文化本土化” (Cultural Localization)的说法。
  各个民族由于历史、宗教、地理环境、发展阶段不一等因素造成文化差异,从文化的深层角度来看,文化本身具有异质性(otherness),文化的同质性和异质性并存,文化融合拉近了不同文化,提高了不同语言之间的适应性,对翻译的影响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文化趋同令读者对异域文化逐步认识与接受,因而降低了翻译中的难点;其次不同文化的交集也伴随着文化观念差异,不可避免地彼此互相冲突,给翻译带来了障碍和难点,翻译学家尤金.奈达说过:“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为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
  三、文化趋同下的翻译视角
  1.跨文化翻译的归化与异化策略分析。文化趋同和存异是并存的,趋同是寻找彼此间普遍性的过程,而存异则是保有其独特性。对跨文化翻译,美籍意裔翻译学家韦努蒂(Venuti)提出归化翻译(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和异化翻译(foreignizing Translation)。归化倾向于遵循目的语的语言和文化规范,使译文流畅易读,更加符合读者的阅读要求;异化追求保留源语语言及文化特色,令读者感受其新鲜感和吸引力。
  然而在跨文化翻译中,译者可能要面临两难局面:一方面若要保留原文的异国文化特色,那么译文可能会晦涩难懂;另一方面要使译文通顺流畅,那么就会显得对原文不够忠实。归化从目的语文化为出发点,以减少和避免文化交流中的冲突为目的,克服文化障碍;其次因遵循了目的语的语言和文化特点,利于读者理解译文,因此达到较好的翻译效果;再者出于文化导向考虑,译者或会迎合主流文化而选择归化的翻译策略。但主张异化的学者认为以源语文化为出发点,翻译是文化交流手段,既能向读者展示异国的文化风情,也可将源语文化注入目的语文化当中,丰富和提升其语言内涵和表达方式,体现了翻译的目的。
  综合考虑原文作者的意图、翻译目的、读者群体的层次和需求的话,归化和异化并无优劣之分,两者并不相悖,而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首先没有一种译文完全只使用一种翻译策略,文化的特点决定了译文既采用归化,又采用了异化的翻译策略,但过度的归化和异化都可能使译文不尽人意;其次影响翻译策略的要素是作者写作的意图,另外,译者也应考虑到读者的习惯和能力,又要考虑到异域文化对他们的吸引力,起桥梁作用的译者,必须要平衡和调节两者的关系。
  2.离散与杂合对文化趋同背景下翻译的影响。一直以来,在翻译策略的选取上,归化似乎一直是主流方向,译者会倾向于归化翻译,这是受其文化身份和文化使命所驱使。异化则要求忠于原文,保留异域语言文化特色并介绍给目的语读者,满足人们对于外来事物的好奇心和认知需求,丰富目的语的词汇与表达方式,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各国间文化接触和交流频繁,人们的认识水平不断提升,网络化使对外来文化的接触更直接快捷,异域文化与风情对人们的吸引力在增加,加之现代生活节奏加快、流行文化引领等因素影响,都意味着翻译中异化成分会日渐增多。
  而今不同地方的人们聚在一起生活、工作或学习,他们的文化背景各异,与当地文化或其他文化之间不断地碰撞、冲突或妥协,进而接受与融合,形成新的文化,但同时也保有自身的文化痕迹;有了频繁的文化接触和交流,就不可避免地出现具有两方特点但又与之不同的混合体,这种游移性、在互动中不断的互相重构性,与传统的认为文化差异是静止的观点相差甚大,译者在面对协调文化关系和差异时所面临一定困境,在此背景下,有学者提出译者离散(diaspora)和文化杂合 (hybridization)的概念。离散表示差异、异质和混杂,而杂合由美国思想家巴巴提出,他认为杂合指游移文化彼此之间聚合在一起,形成离散的状态,然而一切都处于流动游移动互构互的状态;孙会军认为杂合现象是不同文化在接触和交流过程中自然形成的。
  文化异质是跨文化交流的动因,而异质构成文化他者,折射自身文化的长处与不足,翻译实质是向异质开放,而不是消除异质。在离散文化状态下,文化异质被重构并成为它的一部分,但它既不同于源语文化,也不同于目的语文化,杂合体现为翻译异质成分,但不能将文化之间的差异照搬到目的语文化中。因此在全球化语境下理解翻译时,必须认识到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在处理文化差异时的不足,因为翻译并不总是不同文化之间的平等交流,民族主义中心会造成对外来文化的否定和排斥,而全盘接受外来文化则会令目的语文化失去自我。
  离散和杂合可为译者在两难选择中开辟了新的思路,孙艺风将研究重点落在离散翻译中异质重构的讨论,他指出理智的文化调解可确保文化价值的成功传播;段峰则认为这种翻译模式一则为离散中的异化翻译,或是两种策略调适后的第三种翻译模式,异质在离散文化中被重构,并成为它的一部分;孙会军则提出要把握好杂合的度的问题,不能只把新的文字形式和思想生搬硬套,而是让其保持原有的生命力,与传统文学相结合。孙艺风主张译者应身体力行地体验离散,这有助于他们在翻译时“找出别出心裁的翻译模式”,担当起文化使者的角色。
  而随着文化融合向纵宽纵深发展,如何在保留自身文化的凝聚力前提下,吸收他文化的精华和长处,达到自身文化的丰富与提升,翻译在跨文化交流当中扮演重要角色,这种趋同的发展和特点也为译者提供了新的思考与视角。
  参考文献:
  [1]吕斌.文化进化导论[M].北京:学林出版社,1994.
  [2]尤金.奈达.语言与文化-翻译中的语境[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3]孙会军,郑庆珠.翻译与文化“杂合”[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3.
  [4]孙艺风.离散译者的文化使命[J].中国翻译,2006.
  [5]段峰.论翻译中的文化趋同与存异[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作者简介:龚凤卿(1975-),女,广东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英翻译和跨文化交流。
其他文献
【摘要】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言,是一门必须掌握的学科。从小学开始,初中的英语教学主要是以基本句型的掌握、阅读理解、写作和听力等几个环节为主。在实际的英语教学中,我们可以发现,课堂的参与性不高,大部分学生不能掌握英语的基本知识和表述方式,主要的原因是母语和英语的表述冲突,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難性。另一方面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低、学习兴趣低。本文主要分析了关于初中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初中
“气”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极为重要的范畴。自南朝齐谢赫提出“气韵生动”以来,它就成为中国古代绘画的重要美学范畴了。在中国绘画史上,“气”在各个时期的内涵都得以新的阐发
【摘要】英语演讲是英语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提高人们的语言能力,特别是口才,更重要的是培养人们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英语演讲需要有充实的内容,优秀的演讲技巧和稳健的台风。即:“3M”原则。  【关键词】英语演讲 3M 原则  演讲课是国外大学必开的一门课,自中世纪起,剑桥、牛津大学就已开设此类课程。近些年随着英文演讲赛事蓬勃发展,国内各高校也逐步重视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但英
【摘要】拟以特殊疑问句的习得,分析以汉语为母语的英语学习者在构造英语疑问句时发生的错误,探讨怎么样用学生习惯的汉语结构来理解英语的特殊疑问句。  【关键词】特殊疑问句 缩句 一一对应  一、引言  学习语言就是用来交流。就口头交流而言,主要是双向交流。也就是采取你问我答,我问你答这样的方式交流。因此,发问是必须掌握的一种技能,它关系到口头交际能否顺利进行。  英语中疑问句分为两种,一般疑问句和特殊
【摘要】教师的英语教学行为本质上是在多种限制性条件下做出的有效选择,教师的个性介入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教学过程中所应用的教学技能和知识,本质上都是对教师本身技能和能力的应用。教师的教学过程总体上是一种自我技能和能力的呈现过程,教师通过内在技能而实现与教学技能的融合。教师对教学技能的辅助意识,意味着实现了自身与技能的高度融合,已经把技能纳入自己的身体中。知识和技能的具体性解释了教师身教理
【摘要】长久以来,我国的英语教学注重知识和技能的讲解,轻于实践;引导学生只学习语法,并在实践中没有熟练,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特别是在实施新课程改革后,人们更加看重创新思维的理念,认为创新思维训练是培养学生智力、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英语教学只有不断地引入新的内容、新的方法和新的概念,才能打破原来的局限性,自觉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本文简要分析了小学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
【摘要】中国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一定程度上会受到汉语的影响。这种负迁移现象对于英语的学习有着一定的阻碍作用。本文将就汉语负迁移对英语口语学习的影响进行研究。  【关键词】汉语负迁移 英语口语 影响  前言  汉语负迁移是指学生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已经掌握的汉语知识技能对新知识技能的获得产生的负面影响。当前阶段,学生想要且使得提升英语口语学习的效果,必须有效的规避母语表达习惯对其的影响。本文将从汉语
期刊
【Abstract】Effective communication with people of different cultures is challenging. Different cultures lead to various communication problems. If the people involved are not aware of such problems, th
我常常遗憾我家门前的那块丑石呢:它黑黝黝地卧在那里,牛似的模样;谁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留在这里的,谁也不去理会它。只是麦收时节,门前摊了麦子,奶奶总是要说:这块丑石,多碍地面哟,多时把它搬走吧。  I used to feel regretful about the ugly stone in shiny dark lying in front of my house like an ox. Nob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