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三方面论述,眼见不一定为实——走出思维定式;用实践来验证——走进科学的解决问题的对策;用实践来验证——走进科学的解决问题的对策。教育需要在传统的经验中借鉴和提升,那就需要跳出去看问题,发现问题中的“问题”的价值所在,不断地提升学生的思维力,实践力,这样才能够真正意义上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问题;价值;综合素养
我曾经听到过这样一则故事。一位科学家给小学生做一个实验。他端来满满一杯水,向水里丢了一颗石子,杯子里的水便漫了出来。科学家说:“如果放进去的是金鱼,水就不会往外漫。这是为什么呢?”一个学生说:“金鱼身上有鳞。”另一个学生说:“金鱼把水喝进肚子里去了。”玛丽亚觉得他俩说得都不对,可自己也不明白。她就找来一条金鱼,把它放进满满的一杯水里。哎呀,水漫出来了。她很奇怪,就去问科学家:“你为什么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错误的问题呢?”科学家哈哈大笑,说:“我就是要让你们知道,有些问题只有自己动手试一试,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这位名叫玛丽亚的小女孩,就是后来的著名科学家居里夫人。从这个问题中走出,给我们教育工作者深刻的认识和反思,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是否受到经验主义的影响,我们习惯了一个标准来衡量学生的整体发展?我们是否总是在习惯性的按部就班地来机械的完成教育教学的任务?我们是否紧紧地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来传授着知识?其实,教育需要在传统的经验中借鉴和提升,那就需要跳出去看问题,发现问题中的“问题”的价值所在,不断地提升学生的思维力,实践力,这样才能够真正意义上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 眼见不一定为实——走出思维定式
我很赞赏这位睿智的科学家。他通过实验向学生传递了“石子投进装满水的杯子,水便漫了出来”这样一个“事实”。然后紧接着追问:“如果放进去的是金鱼,水就不会往外漫。这是为什么呢?”这个问题很有迷惑性,学生基于刚刚看到的“事实”,在思维定式的影响下,絲毫不怀疑命题的真实性,进而提出了种种猜想。在教授一给出问题的过程后,孩子们立刻争先恐后地给出各种答案,更多的是猜测,凭感觉走而已,没有经历推理和验证的过程,这是思维的惰性,和长期被动学习而形成的学习的惯性。学习积极的态度需要肯定,但是没有清醒的分析问题的能力,盲目地给出答案,这是一种接受性的学习,缺少一种钻研的精神。
很多时候人们缺少的就是这种质疑的精神,尤其是在课堂上,某种程度上教师们更习惯于学生按照自己的教学预设来回答问题,看完美的回答背后,其实抹杀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分析的权利,更有的老师如果学生给出了和自己心目中不一样的答案,因为课前没有预设,就会被学生的一个“突如其来”的回答给扰乱了阵脚,乱了方寸,就这个层面而言,教师更应该在课前充分的预设,把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考虑的备课中,如果不能够完全的预设到那就更需要教师多一点教学的机制,对于课堂中即时发生的“突发事件”有能力解决,甚至利用学生的错误点来生成课堂的精彩,而这一切都需要教师在不断的教学汇总日渐提升自我的能力,在思考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力,这样位学生呈现的教育才会是有灵性的,才会是灵动的。
二、 用实践来验证——走进科学的解决问题的对策
科学家的实验其实是“一箭双雕”,既让学生“眼见为实”,同时又暗示学生,我们同样可以用实验来验证刚才的猜想是否正确。这正如教育过程中的说教一样,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要让学生记住的最好方法就是实践,既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动手实践来验证事实,让我背诵我会忘记,和我说我也不一定能够记得,但是让我动手操作我一定会印象深刻,从而解决了“眼见不一定为实”这一现象。教育中我们应该鼓励学生不要轻易给出答案,而是要动手操作或者动手实践一样,事实是最好的答案,也是最正确的答案。通过学生自己的动手实验,不仅仅激发学习兴趣,更能够加深理解和认识,更严谨地解决问题。
三、 在问题背后找答案——让思考成为一种习惯
玛利亚身上看出了一个孩子最难得的学习品质,那就是不轻易地迎合,也不轻易地给出答案,而是对问题本身的正确与否产生怀疑,“金鱼放进去,水就不会往外漫,这可能吗?这是真的吗?”这是一种多好的学习品质,不跟从,不轻易相信,而是根据自己的思考对问题本身进行质疑,这是一个正确的命题吗?如果是真命题我该如何证明?如果是假命题,我该如何找出反例来说明。等等的一系列问题,就是我们欣赏的跳出问题看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只有看到问题中的问题,才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的思维状态才是积极的,学习也才是主动的。
这问题有问题吗?如果学生从小就能够有这样的思考习惯,关注问题本身的对错与否,在头脑中的思考才会是积极的,全面的。就生活而言学习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生活,人的生活中会有各种问题出现,有的是毫无准备的忽然到来,没有谁会给你一个现成的问题去思考,生活中的很多事情的发生就是不确定的实践,要想更好地解决问题,就应该首先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提炼问题,最后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问题中的问题是客观存在的,问题也会蕴藏着问题,要发现“问题”背后的价值,跳出问题看问题。只有发现了有问题的问题,解决起来才有更广博的思考空间,只有走进问题的问题,才能够最优化地解决问题,这就是问题本身的价值。对问题本身进行思考,这个问题成立吗?这个问题是不是本身就有错?这个问题如何解决?有了这样的一系列的思维过程,这样的学习才是有价值和意义的,对问题本身再思考,再发现的过程,也是思维梳理的过程,发现问题中的“问题”,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才能够再生问题,学生也就变成了主动的思考者,发挥自身的潜能和主动性,主动去探寻,变被动为主动,这样的学习活动是看得见触摸得到的,有了这样对“问题”深刻的认识,学习也就在问题中精彩的华丽转身。
在百度中输入“问题”二字,可见——问题,指要求回答或解答的题目;事态的严重性足以引人研究讨论,或尚待解决者。见《续资治通鉴·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进士免贴经,只试墨义二十道,皆以经中正文大义为问题。”
对待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我们应该告诉学生,要有钻研的精神,要有探究的状态,更要有批判和审视的意识,这样的“问题”就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财富,给学生一种研究的激情,主动幸福地驰骋在知识的海洋,那样的学习是乐在其中的,更是收获无穷的。
作者简介:
石春秀,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工业园区青剑湖学校。
关键词:问题;价值;综合素养
我曾经听到过这样一则故事。一位科学家给小学生做一个实验。他端来满满一杯水,向水里丢了一颗石子,杯子里的水便漫了出来。科学家说:“如果放进去的是金鱼,水就不会往外漫。这是为什么呢?”一个学生说:“金鱼身上有鳞。”另一个学生说:“金鱼把水喝进肚子里去了。”玛丽亚觉得他俩说得都不对,可自己也不明白。她就找来一条金鱼,把它放进满满的一杯水里。哎呀,水漫出来了。她很奇怪,就去问科学家:“你为什么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错误的问题呢?”科学家哈哈大笑,说:“我就是要让你们知道,有些问题只有自己动手试一试,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这位名叫玛丽亚的小女孩,就是后来的著名科学家居里夫人。从这个问题中走出,给我们教育工作者深刻的认识和反思,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是否受到经验主义的影响,我们习惯了一个标准来衡量学生的整体发展?我们是否总是在习惯性的按部就班地来机械的完成教育教学的任务?我们是否紧紧地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来传授着知识?其实,教育需要在传统的经验中借鉴和提升,那就需要跳出去看问题,发现问题中的“问题”的价值所在,不断地提升学生的思维力,实践力,这样才能够真正意义上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 眼见不一定为实——走出思维定式
我很赞赏这位睿智的科学家。他通过实验向学生传递了“石子投进装满水的杯子,水便漫了出来”这样一个“事实”。然后紧接着追问:“如果放进去的是金鱼,水就不会往外漫。这是为什么呢?”这个问题很有迷惑性,学生基于刚刚看到的“事实”,在思维定式的影响下,絲毫不怀疑命题的真实性,进而提出了种种猜想。在教授一给出问题的过程后,孩子们立刻争先恐后地给出各种答案,更多的是猜测,凭感觉走而已,没有经历推理和验证的过程,这是思维的惰性,和长期被动学习而形成的学习的惯性。学习积极的态度需要肯定,但是没有清醒的分析问题的能力,盲目地给出答案,这是一种接受性的学习,缺少一种钻研的精神。
很多时候人们缺少的就是这种质疑的精神,尤其是在课堂上,某种程度上教师们更习惯于学生按照自己的教学预设来回答问题,看完美的回答背后,其实抹杀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分析的权利,更有的老师如果学生给出了和自己心目中不一样的答案,因为课前没有预设,就会被学生的一个“突如其来”的回答给扰乱了阵脚,乱了方寸,就这个层面而言,教师更应该在课前充分的预设,把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考虑的备课中,如果不能够完全的预设到那就更需要教师多一点教学的机制,对于课堂中即时发生的“突发事件”有能力解决,甚至利用学生的错误点来生成课堂的精彩,而这一切都需要教师在不断的教学汇总日渐提升自我的能力,在思考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力,这样位学生呈现的教育才会是有灵性的,才会是灵动的。
二、 用实践来验证——走进科学的解决问题的对策
科学家的实验其实是“一箭双雕”,既让学生“眼见为实”,同时又暗示学生,我们同样可以用实验来验证刚才的猜想是否正确。这正如教育过程中的说教一样,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要让学生记住的最好方法就是实践,既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动手实践来验证事实,让我背诵我会忘记,和我说我也不一定能够记得,但是让我动手操作我一定会印象深刻,从而解决了“眼见不一定为实”这一现象。教育中我们应该鼓励学生不要轻易给出答案,而是要动手操作或者动手实践一样,事实是最好的答案,也是最正确的答案。通过学生自己的动手实验,不仅仅激发学习兴趣,更能够加深理解和认识,更严谨地解决问题。
三、 在问题背后找答案——让思考成为一种习惯
玛利亚身上看出了一个孩子最难得的学习品质,那就是不轻易地迎合,也不轻易地给出答案,而是对问题本身的正确与否产生怀疑,“金鱼放进去,水就不会往外漫,这可能吗?这是真的吗?”这是一种多好的学习品质,不跟从,不轻易相信,而是根据自己的思考对问题本身进行质疑,这是一个正确的命题吗?如果是真命题我该如何证明?如果是假命题,我该如何找出反例来说明。等等的一系列问题,就是我们欣赏的跳出问题看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只有看到问题中的问题,才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的思维状态才是积极的,学习也才是主动的。
这问题有问题吗?如果学生从小就能够有这样的思考习惯,关注问题本身的对错与否,在头脑中的思考才会是积极的,全面的。就生活而言学习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生活,人的生活中会有各种问题出现,有的是毫无准备的忽然到来,没有谁会给你一个现成的问题去思考,生活中的很多事情的发生就是不确定的实践,要想更好地解决问题,就应该首先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提炼问题,最后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问题中的问题是客观存在的,问题也会蕴藏着问题,要发现“问题”背后的价值,跳出问题看问题。只有发现了有问题的问题,解决起来才有更广博的思考空间,只有走进问题的问题,才能够最优化地解决问题,这就是问题本身的价值。对问题本身进行思考,这个问题成立吗?这个问题是不是本身就有错?这个问题如何解决?有了这样的一系列的思维过程,这样的学习才是有价值和意义的,对问题本身再思考,再发现的过程,也是思维梳理的过程,发现问题中的“问题”,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才能够再生问题,学生也就变成了主动的思考者,发挥自身的潜能和主动性,主动去探寻,变被动为主动,这样的学习活动是看得见触摸得到的,有了这样对“问题”深刻的认识,学习也就在问题中精彩的华丽转身。
在百度中输入“问题”二字,可见——问题,指要求回答或解答的题目;事态的严重性足以引人研究讨论,或尚待解决者。见《续资治通鉴·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进士免贴经,只试墨义二十道,皆以经中正文大义为问题。”
对待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我们应该告诉学生,要有钻研的精神,要有探究的状态,更要有批判和审视的意识,这样的“问题”就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财富,给学生一种研究的激情,主动幸福地驰骋在知识的海洋,那样的学习是乐在其中的,更是收获无穷的。
作者简介:
石春秀,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工业园区青剑湖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