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数学不是单纯的数字、符号,也不只是枯燥的运算和解决问题,它源于生活,与人们的生活有密切的联系。我们的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生活中存在着大量有价值的数学现象。那怎样让学生与这个生活中的数学课堂联系更加地紧密呢?我把写流动日记引入数学的教学中来,学生通过日记的形式,真实地记录了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探索、理解、困惑、创新等,并激发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使每一个学生都学到有价值的数学,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但在低年级的数学日记的尝试中发现,孩子们在写日记的过程中非常地艰难,因为识字量有限,他们所认识的字不足以表达自己对数学的理解,有时往往是或随便写几个大大的字应付或是家长代笔。那在低年级的孩子的世界中,数学是怎么样的呢?数学是可以画出来的,在孩子们的眼中,一个个数字,一道道问题,都可以用他们的画笔表达出来。对于低年级的孩子,他们是以直观思维和形象思维为主,在撰写流动日记的过程中,我发现越来越多的孩子用自己的画笔在纸上涂涂画画,把当天所学的抽象的数学知识用具体形象的图画表示出来,孩子们都为自己的创造感到欣喜和自豪,而且通过流动日记的形式在孩子们之间流传,用一种独特的数学语言在传递孩子们的发现,激发了孩子们对数学知识的钻研,提高了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 剖析“画数学”的作用
(一)“画数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刚入学的孩子识字量少,语言的表达能力也比较弱,他们更喜欢用绘画来表达思维,针对孩子的心理年龄特征,我们应该因势利导,让学生在绘画中感受数学图形的美丽,感受数学知识的奥妙,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感受数学世界的五彩缤纷,老师用心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的激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画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学习数学的趣味性,并逐步喜欢上数学学习和数学活动。
(二)“画数学”可以打开学生的数学思维。应用“画数学”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数学思维,并把数学思维过程展示出来,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画法,表现出不同的思维过程。学生在“画”的过程中,会更多的思考怎样才能比较准确表达出其中的意义,促进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二、 掌握“画数学”的方法
(一)数形结合法。
如孩子们在认识“20以内的数”时,课后我布置孩子们写一篇数学日记,记录我们今天所学的内容。大部分孩子在一张A4纸上写上大大的10至20这些数字,而且在每一个数字下面都有一幅画,不同的孩子对数的表达方式不尽相同,但他们对数的理解都是完全正确的。如学生用图画来表示16。
从他们的作品中可以让我们感受到数学是可以画出来的,学生对数的意义的理解是完全正确的,孩子在学和画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和形的结合,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深化了学生对数的意义的理解,而且学生在画数学的过程中是积极主动的,经过主动的思考的。
(二)编写故事法。《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有趣的情境。根據低年级孩子的年龄特征,生动有趣的故事对他们有很大的吸引力,因此我经常在课堂上把无趣的数学知识融入到趣味盎然的小故事中,课堂的气氛变得活泼,对新知识的掌握有事半功倍的作用。低年级的数学日记,学生也经常像课堂上一样,把当天所学的数学知识和问题编成一个个的故事,其实这个故事就是生活中的真实情境的反应,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相关。比如:连加、连减、加减混合,他们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编成一个故事的形式。
(三)表格列举法。列表格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对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得到充分有序的训练,使学生的思维由具体到抽象,由模糊到清晰,由粗略到精确,由现象到本质的过渡。所以在指导孩子写数学日记时,我通常针对特定的内容,让学生用表格的形式呈现出来。比如:“我们来做个乘法表”,有些孩子画的是长方形的、有些是三角形的,有些事圆形的。
三、 把握“画数学”的时机
(一)在学生思维受阻时。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当孩子们的思维受到阻碍的时候,学生往往无从下手,这时只要你把题目的意思画出来,或许能帮助你走出数学思维的迷宫,让你豁然开朗。
如在解决排队的问题“同学们排队做操,小红从前面数是第12个,从后面数是第8个,这一队有多少人?孩子们往往会很快速地回答出是12+8=20(人),但有些孩子总觉得人数不对,但用什么来说明理由呢?这时我就引导学生根据题目画一画。有些孩子会把小红用不同的符号加以区分,并用文字注明,从图画中可以直观的的看出小红数了两次,孩子们轻松的理解12+8之后还要减1。如图:○○○○○○○○○○○△○○○○○○○。在涂画的过程中,孩子们既解决了问题,又感受到了数学的趣味性,通过“画数学”体验到成功解决问题的喜悦。同学们在完成当天的数学日记时,画了几种有关排队、间隔、种树等题目,让人一目了然,计算方法跃然纸上。
(二)在学生发生争辩时。课堂上,但孩子们的思维发生激烈的碰撞的时候,如果老师只是用语言去讲解的话,可能无济于事,此时,“画数学”就变得极其重要,它像一种无声的语言,引领学生从思维的死胡同里走出来。
(三)在学生理解受困时。当学生在理解题目的过程中碰到困难的时候,“画数学”就像一座桥梁一样,把学生从迷惑的一边,送到了豁然开朗的另一边,让学生经历用数学的眼光去解释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如学生在解决“小东吃了6颗糖后,还剩7颗糖,小东原来有几颗糖?”时,刚开始孩子们喜欢用13-6=7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时受到了习惯的影响,从而导致了思维定势。孩子们对如下三个数量:原来的数、吃了的数、剩下的数,理解得不是很清楚。于是我建议孩子们在数学日记中用“画数学”的方法,把这道题目画出来,通过图画,孩子们会更全面、深入地去理解问题,发现画出来的是“吃了的数”和“剩下的数”,而我们要求的数是“原来的数”,也是未知的数,于是在画的下面列出算式:6+7=13。在画的过程中,孩子们经历了“数学化”的一个过程。
总之,“画数学”有效地整合了孩子们的课本知识和生活资源,拓宽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快乐,使学生经历了从生活经验到“数学化”的一个过程,并促使学生对数学问题的研究和理解,数学是可以画出来,希望更多的孩子画出数学的精彩。
但在低年级的数学日记的尝试中发现,孩子们在写日记的过程中非常地艰难,因为识字量有限,他们所认识的字不足以表达自己对数学的理解,有时往往是或随便写几个大大的字应付或是家长代笔。那在低年级的孩子的世界中,数学是怎么样的呢?数学是可以画出来的,在孩子们的眼中,一个个数字,一道道问题,都可以用他们的画笔表达出来。对于低年级的孩子,他们是以直观思维和形象思维为主,在撰写流动日记的过程中,我发现越来越多的孩子用自己的画笔在纸上涂涂画画,把当天所学的抽象的数学知识用具体形象的图画表示出来,孩子们都为自己的创造感到欣喜和自豪,而且通过流动日记的形式在孩子们之间流传,用一种独特的数学语言在传递孩子们的发现,激发了孩子们对数学知识的钻研,提高了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 剖析“画数学”的作用
(一)“画数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刚入学的孩子识字量少,语言的表达能力也比较弱,他们更喜欢用绘画来表达思维,针对孩子的心理年龄特征,我们应该因势利导,让学生在绘画中感受数学图形的美丽,感受数学知识的奥妙,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感受数学世界的五彩缤纷,老师用心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的激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画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学习数学的趣味性,并逐步喜欢上数学学习和数学活动。
(二)“画数学”可以打开学生的数学思维。应用“画数学”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数学思维,并把数学思维过程展示出来,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画法,表现出不同的思维过程。学生在“画”的过程中,会更多的思考怎样才能比较准确表达出其中的意义,促进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二、 掌握“画数学”的方法
(一)数形结合法。
如孩子们在认识“20以内的数”时,课后我布置孩子们写一篇数学日记,记录我们今天所学的内容。大部分孩子在一张A4纸上写上大大的10至20这些数字,而且在每一个数字下面都有一幅画,不同的孩子对数的表达方式不尽相同,但他们对数的理解都是完全正确的。如学生用图画来表示16。
从他们的作品中可以让我们感受到数学是可以画出来的,学生对数的意义的理解是完全正确的,孩子在学和画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和形的结合,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深化了学生对数的意义的理解,而且学生在画数学的过程中是积极主动的,经过主动的思考的。
(二)编写故事法。《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有趣的情境。根據低年级孩子的年龄特征,生动有趣的故事对他们有很大的吸引力,因此我经常在课堂上把无趣的数学知识融入到趣味盎然的小故事中,课堂的气氛变得活泼,对新知识的掌握有事半功倍的作用。低年级的数学日记,学生也经常像课堂上一样,把当天所学的数学知识和问题编成一个个的故事,其实这个故事就是生活中的真实情境的反应,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相关。比如:连加、连减、加减混合,他们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编成一个故事的形式。
(三)表格列举法。列表格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对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得到充分有序的训练,使学生的思维由具体到抽象,由模糊到清晰,由粗略到精确,由现象到本质的过渡。所以在指导孩子写数学日记时,我通常针对特定的内容,让学生用表格的形式呈现出来。比如:“我们来做个乘法表”,有些孩子画的是长方形的、有些是三角形的,有些事圆形的。
三、 把握“画数学”的时机
(一)在学生思维受阻时。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当孩子们的思维受到阻碍的时候,学生往往无从下手,这时只要你把题目的意思画出来,或许能帮助你走出数学思维的迷宫,让你豁然开朗。
如在解决排队的问题“同学们排队做操,小红从前面数是第12个,从后面数是第8个,这一队有多少人?孩子们往往会很快速地回答出是12+8=20(人),但有些孩子总觉得人数不对,但用什么来说明理由呢?这时我就引导学生根据题目画一画。有些孩子会把小红用不同的符号加以区分,并用文字注明,从图画中可以直观的的看出小红数了两次,孩子们轻松的理解12+8之后还要减1。如图:○○○○○○○○○○○△○○○○○○○。在涂画的过程中,孩子们既解决了问题,又感受到了数学的趣味性,通过“画数学”体验到成功解决问题的喜悦。同学们在完成当天的数学日记时,画了几种有关排队、间隔、种树等题目,让人一目了然,计算方法跃然纸上。
(二)在学生发生争辩时。课堂上,但孩子们的思维发生激烈的碰撞的时候,如果老师只是用语言去讲解的话,可能无济于事,此时,“画数学”就变得极其重要,它像一种无声的语言,引领学生从思维的死胡同里走出来。
(三)在学生理解受困时。当学生在理解题目的过程中碰到困难的时候,“画数学”就像一座桥梁一样,把学生从迷惑的一边,送到了豁然开朗的另一边,让学生经历用数学的眼光去解释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如学生在解决“小东吃了6颗糖后,还剩7颗糖,小东原来有几颗糖?”时,刚开始孩子们喜欢用13-6=7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时受到了习惯的影响,从而导致了思维定势。孩子们对如下三个数量:原来的数、吃了的数、剩下的数,理解得不是很清楚。于是我建议孩子们在数学日记中用“画数学”的方法,把这道题目画出来,通过图画,孩子们会更全面、深入地去理解问题,发现画出来的是“吃了的数”和“剩下的数”,而我们要求的数是“原来的数”,也是未知的数,于是在画的下面列出算式:6+7=13。在画的过程中,孩子们经历了“数学化”的一个过程。
总之,“画数学”有效地整合了孩子们的课本知识和生活资源,拓宽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快乐,使学生经历了从生活经验到“数学化”的一个过程,并促使学生对数学问题的研究和理解,数学是可以画出来,希望更多的孩子画出数学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