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社区文化是指以生活在社区中的居民为主体,以丰富和活跃群众文化生活、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目的,包括各种群众性的文娱、体育、教育、科普以及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等在内的一种群众性文化形式。社区文化是社区建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社区文化建设,对于繁荣基层文化生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社区文化建设也是一项“民心工程”,社区文化建设水平的高低、质量的好坏,是衡量一个民族文化教育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虽然,社区文化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从整体发展上来讲,社区文化建设还处在初级阶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和谐社会的需要,社区文化建设中还存在着许多难点问题亟待解决。
一、当前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调查中笔者观察到,当前城镇社区文化建设中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宣传工作不够,认识有待提高
在调查中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人们对社区文化的认识理解并不全面,尤其是对社区文化的理论研究还相对滞后。这就导致一些政府官员甚至社区文化工作者对“社区”的定义不甚了解,对“社区文化”的概念、活动内容、形式和手段也知之不多,对社区文化工作的思路不甚清晰。这使社区文化建设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一些误区,例如将社区文化单纯地理解为就是搞各项活动,主要是文娱活动,偏重活动的宣传效应和轰动效果;或是把社区文化看作是群众文化部门的事,与他人无关。社区成员对社区文化的理解也存在一定的偏差,一说到社区文化,人们首先提到的是有多少广场,将“广场文化”等同于社区文化;一问到负责部门,自然地就认为是文化局。实际上,文化局主要从事和管理的是群众文化,对文化(群艺)馆站具有直接行政领导权和业务指导权,与社区文化的应有之义有一定差距。其实社区文化包括社区精神文明、社区教育、社区科普、社区文娱、社区体育等诸多方面。以建设主体而论,社区文化也可以包括一定地域内的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等。认识的浮浅、理解的偏差,造成了社区文化发展的不平衡,难以满足不同层次人们的需要。
2、主管部门不明确,各种关系有待进一步理顺
社区文化管理沒有明确的职责范围,没有一个较为规范的管理模式,各级文化行政机构对社区文化管理也还没有明确的任务、职责。文化局、文明办、民政、科技、教育、妇联、共青团、老龄办、物业公司等系统和单位都在介入社区文化建设,但缺乏统一规划和协调。民政局主要负责社区的划分,体育局主要负责社区的文体活动,文化局主要负责社区的群众文化。社区的治安、计划生育、安全等分别由不同的行政部门主管。于是,在社区中,工会管工会之家,妇联管妇女中心,共青团管青年之家,老干部管老干部活动中心,文化局管文化馆、文化站、图书室,残联管残疾人活动中心,民政局管社区服务中心等等。政出多门,各行其是,谁都管理社区,谁都不能负全责。造成了现有文化教育资源的浪费,难以产生整合效应。以陕西宝鸡市渭滨区为例,一些社区先后成立了相应的社区文化活动组织机构,诸如社区文化促进会、联谊会、协调小组等等。刚成立时对该社区的文化建设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这些组织毕竟是一个松散的“业余”组织,领导成员多数是兼职,牌子底下没有专职人员。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就成了聋子的耳朵样子货,甚至名存实亡。眼下,各种社区文化活动基本上都是由街道办事处来承担具体组织工作,城市建设日新月异,街道办的工作量正在不断增大,街道办文化站的专干很难保证专职专用。因之,社区文化活动便出现时有时无、时而热闹时而冷清的局面。
3、投入机制没有形成,缺乏基本的经费保障
政府对社区文化建设经费投入不足。资金匮乏,既有政府财政困难的因素,也有思想观念上的问题。各地政府对社区建设的资金投入虽逐年加大,但赶不上广大市民日益增长的文娱和体育活动的需求。由于各级财政几乎没有社区文化工作的专项经费列支,而文体活动又是社区居民尤其是老年居民和少年儿童需求最大的社区服务项目,由此产生了相当大的矛盾。由于缺乏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社会资金对社区公益文化和文化产业的投入缺乏积极性,无法满足居民多方面的文化生活需要。难以形成社会资源共享、多方积极投入的社区文化共享、共建局面。由于人员活动经费无法落实,“单位人”变“社区人”的配套措施没跟上(企业和各级财政给社区的退管费根本不含文化活动经费),致使许多退休职工进入社区后,社区文化活动经费更加紧缺。在调查中我们感到,社区文化建设的发展与当地领导的重视,特别是一把手的重视直接相关,如建设经费的经常性和制度性拨款,往往会因为主管领导的位置和注意力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同时,在经济发达地区的社区文化建设,相对而言得到的经费较多,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社区文化建设,相对而言经费较少,这就造成地区间社区文化建设水平的参差不齐。
4、资源配置不合理,开发利用不够
社区文化建设的经费资源,主要来自政府部门的投入及社区管理部门的创收和居民缴纳的各种费用。社区内各单位、组织以及社区居民的捐款还很少。社区文化设施包括街道社区文化中心、图书馆、老年活动中心、少年儿童活动中心等等。社区许多单位的资源只对本单位开放。因此,一方面城市社区资源本身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又有大量的物质性资源被闲置不用或开发利用不够。在长期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单位制”结构的社会组织形式所造成的体制、机制和思想观念,给社区文化建设资源实施共享设置了重重障碍,一些单位不愿意将自己闲散的物质性资源拿出来让社区居民共享,使社区文化活动资源不能得到更充分的开发和利用。社区文化设施建设,往往从市县区角度考虑得多,很少顾及各个街道办事处、社区办。主要存在着文化设施在建设与布局上以条为主,管理上条块分割,难以实现社会共享。一些社区并不是缺少或者是没有公共文化设施资源,而在于这些设施陈旧简陋,功能单一,发挥的作用有限。
二、应对问题的对策
1、深刻认识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认识明确往往是行动的先导。要大力加强和推进社区文化建设,就必须切实重视对社区文化建设工作的宣传,使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到社区是社会的细胞,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实现社区的和谐,必须高度重视社区文化建设。这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要求,是繁荣文化生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措施,是巩固基层政权和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途径。首先要从政府、教育机构、社会宣传部门做起,系统地灌输关注社区、建设社区、回馈社区、服务社区的思想。其次用传播知识的方式,持续开展全民社区文化教育的宣传活动。尽力让社区成员从看不上社区到参与社区、齐心协力回馈社区,树立起“社区文化全民义务,社区建设社会责任”的社区意识。同时,还要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社区文化建设的经验,加强对社区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使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与时俱进。
2、完善社区文化建设管理机制
在整个社区文化建设中,政府起着牵头引导协调的作用,同时更是为民办实事、办好事,体现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一项“民心工程”。具体的策划、组织、参与则需社区成员(包括企事业单位)共同承担。应注重完善以下几个机制:组织领导机制,建立社区文化建设领导机构,体现共同组织参与的原则;工作运行机制,在具体组织上,可由牵头单位组织或在政府引导下由社区居民自发组织各种活动;文化传播机制,充分发挥有线电视、阅报栏、科普画廊、社区小报、文化中心等媒介的宣传作用。另外,理顺住宅小区的物业管理体制,建立以业主选举产生的业主管理委员会为主体、物业管理公司向业委会负责的物业管理体制。赋予业主管委会一定的管理权,这有助于强化社区功能,提高社区管理的社会化程度,体现社区文化贴近群众、贴近基层的特点。
3、加大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经费投入力度
对社区文化设施的建设及社区文化活动资金来源,应建立起政府、社会、个人等多渠道的投入机制。首先,政府投资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政府部门要在年度经济规划中把对文化的投入纳入财政预算。同时,各级财政要逐步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投入,保证群众文化事业发展的专项经费,并划拨一定比例专门用于社区文化建设。对于征收的文化事业建设费和娱乐消费税,国家要拿出一定比例,作为社区文化建设的调控资金。还要加大对文化设施的基建投资和维修经费。其次,社区要充分利用本社区内企、事业单位或个人的优势,通过各种方式对社区文化建设输入资金,如建立社区文化事业发展基金,资金来源可从社区文化产业税收中提出一部分,也可接受社会各方的资助,甚至可由独家企业资助,制定基金章程,通过一定的程序投入社区文化设施和社区文化活动。社区可利用现有的文化设施实施有偿服务,可采取社区与社区内的单位合办社区学校或各类培训班等形式,采取以文补文等方式自筹资金。还可鼓励通过房产开发来带动文化设施建设,使文化设施建设与小区发展同步进行。
4、健全社区文化共建共享机制,整合社区文化资源
充分利用和进一步整合社区文化资源,建立起资源共享机制,社区内企事业单位都应承担发展社区的责任,将自己的文化设施,包括图书馆、活动场地等向社区开放。通过资源整合,树立“共驻互助”的理念。社区管理部门要加强与社区内单位和经济主体的横向交流,通过联办、协办社区文化活动的形式来联络凝聚社区单位和民间组织,使社区单位和个人有人出人、有艺献艺、有钱出钱、有场地出场地,形成社区文化建设的资源网络。既能补充政府投入的不足,又可避免文化活动场所的重复建设和资源的浪费。
总之,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必须从本地的综合实力和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力争社区文化建设有新的突破。“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只要我们共同努力,相信我们的社区家园会更美好,我们的城市建设会更美丽,我们生活在这方沃土的人民会更幸福。
参考文献:
[1]张运华.当前城镇社区文化建设难点与对策的思考 [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2(3) .
(作者单位: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文化馆)
一、当前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调查中笔者观察到,当前城镇社区文化建设中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宣传工作不够,认识有待提高
在调查中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人们对社区文化的认识理解并不全面,尤其是对社区文化的理论研究还相对滞后。这就导致一些政府官员甚至社区文化工作者对“社区”的定义不甚了解,对“社区文化”的概念、活动内容、形式和手段也知之不多,对社区文化工作的思路不甚清晰。这使社区文化建设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一些误区,例如将社区文化单纯地理解为就是搞各项活动,主要是文娱活动,偏重活动的宣传效应和轰动效果;或是把社区文化看作是群众文化部门的事,与他人无关。社区成员对社区文化的理解也存在一定的偏差,一说到社区文化,人们首先提到的是有多少广场,将“广场文化”等同于社区文化;一问到负责部门,自然地就认为是文化局。实际上,文化局主要从事和管理的是群众文化,对文化(群艺)馆站具有直接行政领导权和业务指导权,与社区文化的应有之义有一定差距。其实社区文化包括社区精神文明、社区教育、社区科普、社区文娱、社区体育等诸多方面。以建设主体而论,社区文化也可以包括一定地域内的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等。认识的浮浅、理解的偏差,造成了社区文化发展的不平衡,难以满足不同层次人们的需要。
2、主管部门不明确,各种关系有待进一步理顺
社区文化管理沒有明确的职责范围,没有一个较为规范的管理模式,各级文化行政机构对社区文化管理也还没有明确的任务、职责。文化局、文明办、民政、科技、教育、妇联、共青团、老龄办、物业公司等系统和单位都在介入社区文化建设,但缺乏统一规划和协调。民政局主要负责社区的划分,体育局主要负责社区的文体活动,文化局主要负责社区的群众文化。社区的治安、计划生育、安全等分别由不同的行政部门主管。于是,在社区中,工会管工会之家,妇联管妇女中心,共青团管青年之家,老干部管老干部活动中心,文化局管文化馆、文化站、图书室,残联管残疾人活动中心,民政局管社区服务中心等等。政出多门,各行其是,谁都管理社区,谁都不能负全责。造成了现有文化教育资源的浪费,难以产生整合效应。以陕西宝鸡市渭滨区为例,一些社区先后成立了相应的社区文化活动组织机构,诸如社区文化促进会、联谊会、协调小组等等。刚成立时对该社区的文化建设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这些组织毕竟是一个松散的“业余”组织,领导成员多数是兼职,牌子底下没有专职人员。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就成了聋子的耳朵样子货,甚至名存实亡。眼下,各种社区文化活动基本上都是由街道办事处来承担具体组织工作,城市建设日新月异,街道办的工作量正在不断增大,街道办文化站的专干很难保证专职专用。因之,社区文化活动便出现时有时无、时而热闹时而冷清的局面。
3、投入机制没有形成,缺乏基本的经费保障
政府对社区文化建设经费投入不足。资金匮乏,既有政府财政困难的因素,也有思想观念上的问题。各地政府对社区建设的资金投入虽逐年加大,但赶不上广大市民日益增长的文娱和体育活动的需求。由于各级财政几乎没有社区文化工作的专项经费列支,而文体活动又是社区居民尤其是老年居民和少年儿童需求最大的社区服务项目,由此产生了相当大的矛盾。由于缺乏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社会资金对社区公益文化和文化产业的投入缺乏积极性,无法满足居民多方面的文化生活需要。难以形成社会资源共享、多方积极投入的社区文化共享、共建局面。由于人员活动经费无法落实,“单位人”变“社区人”的配套措施没跟上(企业和各级财政给社区的退管费根本不含文化活动经费),致使许多退休职工进入社区后,社区文化活动经费更加紧缺。在调查中我们感到,社区文化建设的发展与当地领导的重视,特别是一把手的重视直接相关,如建设经费的经常性和制度性拨款,往往会因为主管领导的位置和注意力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同时,在经济发达地区的社区文化建设,相对而言得到的经费较多,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社区文化建设,相对而言经费较少,这就造成地区间社区文化建设水平的参差不齐。
4、资源配置不合理,开发利用不够
社区文化建设的经费资源,主要来自政府部门的投入及社区管理部门的创收和居民缴纳的各种费用。社区内各单位、组织以及社区居民的捐款还很少。社区文化设施包括街道社区文化中心、图书馆、老年活动中心、少年儿童活动中心等等。社区许多单位的资源只对本单位开放。因此,一方面城市社区资源本身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又有大量的物质性资源被闲置不用或开发利用不够。在长期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单位制”结构的社会组织形式所造成的体制、机制和思想观念,给社区文化建设资源实施共享设置了重重障碍,一些单位不愿意将自己闲散的物质性资源拿出来让社区居民共享,使社区文化活动资源不能得到更充分的开发和利用。社区文化设施建设,往往从市县区角度考虑得多,很少顾及各个街道办事处、社区办。主要存在着文化设施在建设与布局上以条为主,管理上条块分割,难以实现社会共享。一些社区并不是缺少或者是没有公共文化设施资源,而在于这些设施陈旧简陋,功能单一,发挥的作用有限。
二、应对问题的对策
1、深刻认识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认识明确往往是行动的先导。要大力加强和推进社区文化建设,就必须切实重视对社区文化建设工作的宣传,使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到社区是社会的细胞,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实现社区的和谐,必须高度重视社区文化建设。这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要求,是繁荣文化生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措施,是巩固基层政权和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途径。首先要从政府、教育机构、社会宣传部门做起,系统地灌输关注社区、建设社区、回馈社区、服务社区的思想。其次用传播知识的方式,持续开展全民社区文化教育的宣传活动。尽力让社区成员从看不上社区到参与社区、齐心协力回馈社区,树立起“社区文化全民义务,社区建设社会责任”的社区意识。同时,还要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社区文化建设的经验,加强对社区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使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与时俱进。
2、完善社区文化建设管理机制
在整个社区文化建设中,政府起着牵头引导协调的作用,同时更是为民办实事、办好事,体现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一项“民心工程”。具体的策划、组织、参与则需社区成员(包括企事业单位)共同承担。应注重完善以下几个机制:组织领导机制,建立社区文化建设领导机构,体现共同组织参与的原则;工作运行机制,在具体组织上,可由牵头单位组织或在政府引导下由社区居民自发组织各种活动;文化传播机制,充分发挥有线电视、阅报栏、科普画廊、社区小报、文化中心等媒介的宣传作用。另外,理顺住宅小区的物业管理体制,建立以业主选举产生的业主管理委员会为主体、物业管理公司向业委会负责的物业管理体制。赋予业主管委会一定的管理权,这有助于强化社区功能,提高社区管理的社会化程度,体现社区文化贴近群众、贴近基层的特点。
3、加大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经费投入力度
对社区文化设施的建设及社区文化活动资金来源,应建立起政府、社会、个人等多渠道的投入机制。首先,政府投资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政府部门要在年度经济规划中把对文化的投入纳入财政预算。同时,各级财政要逐步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投入,保证群众文化事业发展的专项经费,并划拨一定比例专门用于社区文化建设。对于征收的文化事业建设费和娱乐消费税,国家要拿出一定比例,作为社区文化建设的调控资金。还要加大对文化设施的基建投资和维修经费。其次,社区要充分利用本社区内企、事业单位或个人的优势,通过各种方式对社区文化建设输入资金,如建立社区文化事业发展基金,资金来源可从社区文化产业税收中提出一部分,也可接受社会各方的资助,甚至可由独家企业资助,制定基金章程,通过一定的程序投入社区文化设施和社区文化活动。社区可利用现有的文化设施实施有偿服务,可采取社区与社区内的单位合办社区学校或各类培训班等形式,采取以文补文等方式自筹资金。还可鼓励通过房产开发来带动文化设施建设,使文化设施建设与小区发展同步进行。
4、健全社区文化共建共享机制,整合社区文化资源
充分利用和进一步整合社区文化资源,建立起资源共享机制,社区内企事业单位都应承担发展社区的责任,将自己的文化设施,包括图书馆、活动场地等向社区开放。通过资源整合,树立“共驻互助”的理念。社区管理部门要加强与社区内单位和经济主体的横向交流,通过联办、协办社区文化活动的形式来联络凝聚社区单位和民间组织,使社区单位和个人有人出人、有艺献艺、有钱出钱、有场地出场地,形成社区文化建设的资源网络。既能补充政府投入的不足,又可避免文化活动场所的重复建设和资源的浪费。
总之,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必须从本地的综合实力和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力争社区文化建设有新的突破。“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只要我们共同努力,相信我们的社区家园会更美好,我们的城市建设会更美丽,我们生活在这方沃土的人民会更幸福。
参考文献:
[1]张运华.当前城镇社区文化建设难点与对策的思考 [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2(3) .
(作者单位: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