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趣十足 意味深远

来源 :作文新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lly2009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童年随之而去
  木心
  孩子的知识圈,应是该懂的懂,不该懂的不懂,这就形成了童年的幸福。我的儿时,那是该懂的不懂,不该懂的却懂了些,这就弄出许多至今也未必能解脱的困惑来。
  不满十岁,我已知“寺”“庙”“院”“殿”“观”“宫”“庵”的分别。当我随着母亲和一大串姑妈舅妈姨妈上摩安山去做佛事时,在山脚下的“玄坛殿”我没说什么,半山的“三清观”也没说什么,将近山顶的“睡狮庵”时我问了:
  “就是这里啊?”
  “是啰,我们到了!”挑担领路的脚夫说。
  我问母亲:
  “是叫尼姑做道场啊?”
  母亲说:
  “不,这里的当家和尚是个大法师,这一带八十二个大小寺庙都是他领的呢。”
  我更诧异了:
  “那,怎么住在庵里呢?睡狮庵!”
  母亲也愣了,继而曼声说:
  “大概,总是……搬过来的吧。”庵门也平常,一入内,气象却十分恢宏:头山门,二山门,大雄宝殿,斋堂,禅房,客舍,俨然一座尊荣古刹。我目不暇给,忘了“庵”字之谜。
  我家素不拜佛,母亲是为了祭祖要焚“疏头”,才来山上做佛事。“疏头”者,现在我能解释为大型经忏“水陆道场”的书面总结,或说幽冥之国通用的高额支票、赎罪券。阳间出钱,阴世受惠——众多和尚诵经叩礼,布置十分华丽,程序更是繁缛得如同一场连本大戏。于是灯烛辉煌,香烟缭绕,梵音不辍,卜昼卜夜地进行下去,说是要七七四十九天才功德圆满。当年的小孩子,是先感新鲜有趣,七天后就生烦厌,山已玩够,素斋吃得望而生畏,那被关在庵后山洞里的疯僧也逗腻了。心里兀自抱怨:超度祖宗真不容易。
  我天天吵着要回家,终于母亲说:
  “也快了,到接‘疏头’那日子,下一天就回家。”
  那日子就在眼前。喜的是好回家吃荤、踢球、放风筝,忧的是驼背老和尚来关照,明天要跪在大殿里捧个木盘,手要洗得特别清爽,捧着,静等主持道场的法师念“疏头”——我发急:
  “要跪多少辰光呢?”
  “总要一支香烟的工夫。”
  “什么香烟?”
  “喏,金鼠牌,美丽牌。”
  还好,真怕是佛案上的供香,那是很长的。我忽然一笑,那传话的驼背老和尚一定是躲在房里抽金鼠牌、美丽牌的。
  接“疏头”的难关挨过了,似乎不到一支香烟的工夫。进睡狮庵以来,我从不跪拜,所以捧着红木盘屈膝在袈裟、经幡丛里,浑身发痒,心想,为了那些不认识的祖宗,要我来受这个罪,真冤。然而我对站在右边的和尚的吟诵发生了兴趣。
  “……唉吉江省立桐桑县清风乡二十唉四度,索度明王侍耐唉嗳啊唉押,唉嗳……”
  我又暗笑了,原来那大大的黄纸折成的“疏头”上,竟写明地址呢,可是“二十四度”是什么?是有关送“疏头”的?还是有关收“疏头”的?真的有阴间?阴间也有纬度吗……因为胡思乱想,就不觉到了终局,人一站直,立刻舒畅,手捧装在大信封里盖有巨印的“疏头”,奔回来向母亲交差。我得意地说:
  “这疏头上还有地址,吉江省立桐桑县清风乡二十四度,是寄给阎罗王的。”
  没想到围着母亲的那群姑妈舅妈姨妈大事调侃:
  “哎哟!十岁的孩子已经听得懂和尚念经了,将来不得了啊!”
  “举人老爷的得意门生嘛!”
  “看来也要得道的,要做八十二家和尚庙里的总当家。”
  母亲笑道:
  “这点原也该懂,省县乡不懂也回不了家了。”
  我又不想逞能,经她们一说,倒使我不服,除了省县乡,我还能分得清寺、庙、院、殿、观、宫、庵呢。
  回家啰!
  脚夫们挑的挑,掮的掮,我跟着一群穿红着绿、珠光宝气的女眷们走出山门时,回望了一眼——睡狮庵,和尚住在尼姑庵里?庵是小的啊,怎么有这样大的庵呢?这些人都不问问。家庭教师是前清中举的饱学鸿儒,我却是块乱点头的顽石,一味敷衍度日。背书,作对子,还混得过,私底下只想翻稗书。那时代,尤其是我家吧,“禁书”的范围之广,连唐诗宋词也不准上桌,说:“还早。”所以一本《历代名窑释》中的两句“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做将来”,我就觉得清新有味道,朗朗上口。某日对着案头一只青瓷水盂,不觉漏了嘴,老夫子竟听见了,训道:“哪里来的歪诗,以后不可吟风弄月,丧志的呢!”一肚皮闷瞀的怨气,这个暗趸趸的书房就是下不完的雨,晴不了的天。我用中指蘸了水,在桌上写个“逃”。怎么个逃法呢,一点策略也没有。呆视着水渍干失,心里有一种酸麻麻的快感。
  我怕作文章,出来的题是“大勇与小勇论”“苏秦以连横说秦惠王而秦王不纳论”。现在我才知道那是和女人缠足一样,硬要把小孩的脑子缠成畸形而后已。我只好瞎凑,凑一阵,算算字数,再凑,有了一百字光景就心寬起来,凑到将近两百,便“轻舟已过万重山”。等到卷子发回,朱笔圈改得“人面桃花相映红”,我又羞又恨,既而又幸灾乐祸,也好,老夫子自家出题自家做,我去其恶评誊录一遍,备着让母亲查看——母亲阅毕,微笑道:“也亏你胡诌得还通顺,就是欠警策。”我心中暗笑老夫子被母亲指为“胡诌”,没有警句。
  满船的人兴奋地等待解缆起篙,我忽然想起了睡狮庵中的一只碗!
  在家里,每个人的茶具饭具都是专备的,弄错了,那就不饮不食以待更正。到得山上,我还是认定了茶杯和饭碗,茶杯上画的是与我年龄相符的十二生肖之一,不喜欢。那饭碗却有来历——我不愿吃斋,老法师特意赠我一只名窑的小盂,青蓝得十分可爱,盛来的饭,似乎变得可口了。母亲说:
  “毕竟老法师道行高,摸得着孙行者的脾气。”
  我又诵起:“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
  母亲说:“对的,是越窑,这叫盌,这只色泽特别好,也只有大当家和尚才拿得出这样的宝贝,小心摔破了。”   每次餐毕,我自去泉边洗净,藏好。临走的那晚,我用棉纸包了,放在枕边。不料清晨被催起后头昏昏地尽呆看众人忙碌,忘记将那碗放进箱笼里,索性忘了倒也是了,偏在这船要起篙的当儿,蓦地想起:
  “碗!”
  “什么?”母亲不知所云。
  “那饭碗,越窑盌。”
  “你放在哪里?”
  “枕头边!”
  母亲素知凡是我想着什么东西,就忘不掉了,要使忘掉,唯一的办法是那东西到了我手上。
  “回去可以买,同样的!”
  “买不到!不会一样的。”我似乎非常清楚那盌是独一无二。
  “怎么办呢,再上去拿?”母亲的意思是:难道不开船,派人登山去庵中索取——不可能,不必想那碗了。
  我走过正待抽落的跳板,登岸,坐在系缆的树桩上,低头凝视河水。
  满船的人先是愕然相顾,继而一片吱吱喳喳,可也无人上岸来劝我拉我,都知道只有母亲才能使我离开树桩。母亲没有说什么,轻声吩咐一个船夫,那赤膊小伙子披上一件棉袄三脚两步飞过跳板,上山了。
  杜鹃花,山里叫“映山红”,是红的多,也有白的,开得正盛。摘一朵,吮吸,有蜜汁沁舌——我就这样动作着。
  船里的吱吱喳喳渐息,各自找乐子,下棋、戏牌、嗑瓜子,有的开了和尚所赐的斋佛果盒,叫我回船去吃,我摇摇手。这河滩有的是好玩的东西,五色小石卵,黛绿的螺蛳,青灰而透明的小虾……心里懊悔,我不知道上山下山要花这么长的时间。
  鹧鸪在远处一声声叫。夜里下过雨。
  是那年轻的船夫的嗓音——来啰……来啰……可是不见人影。
  他走的是另一条小径,两手空空地奔近来,我感到不祥——碗没了!找不到,或是打破了。
  他憨笑着伸手入怀,从斜搭而系腰带的棉袄里,掏出那只盌,棉纸湿了破了,他脸上倒没有汗——我双手接过,谢了他。捧着,走过跳板……
  一阵摇晃,渐闻橹声欸乃,碧波像大匹软缎,荡漾舒展,船头的水声,船梢摇橹者的断续语声,显得异样的宁适。我不愿进舱去,独自靠前舷而坐。夜间下过大雨,还听到雷声。两岸山色苍翠,水里的倒影鲜活闪袅,迎面的风又暖又凉,母亲为什么不来?
  河面渐宽,山也平下来了,我想把碗洗一洗。
  人多船身吃水深,俯舷即就水面,用碗舀了河水顺手泼去,阳光照得水沫晶亮如珠……我站起来,可以泼得远些——一脱手,碗飞掉了!
  那碗在急旋中平平着水,像一片断梗的小荷叶,浮着,氽着,向船后渐远渐远……
  望着望不见的东西——醒不过来了。
  母亲出舱来,端着一碟印糕艾饺。
  我告诉了她。
  “有人会捞得的,就是沉了,将来有人会捞起来的。只要不碎就好——吃吧,不要想了,吃完了进舱来喝热茶……这种事以后多着呢。”
  最后一句很轻很轻,什么意思?
  现在回想起来,真是可怕的预言,我的一生中,确实多的是这种事,比越窑的盌珍贵百倍千倍万倍的物和人,都已一一脱手而去,有的甚至是碎了的。
  那时,那浮氽的盌,随之而去的是我的童年。
  (摘自木心《哥伦比亚的倒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童年随之而去》记叙趣事,怀念童年,感喟人生,貌似笔直平易,背后功力非凡,是记叙文的典范之作。
  开篇一段如平地而起的山门,反常峭拔,惹人关注,醒目;匀称精致,对比鲜明,悦目。“该懂的不懂,不该懂的却懂了些”,如名胜入口处的牌坊,提醒游客注意:您已进入风景区,慢慢走,欣赏啊。
  起承转合不是套路,而是规律。承接那句“该懂的……不该懂的……”,交代一场佛事道场,既是故事背景,也是“不该懂”的注脚。——道教的玄坛殿、三清观,佛教“尼姑们的睡狮庵”,这些“不该懂”既见出儿童的单纯、敏感,又见出大人的麻木糊涂,且见出传统文化模糊融合的特色。
  这佛事道场虽然宏大,要办七七四十九天,然而,叙事简笔略过,快速滑到回程。因为那些活动不合儿童的胃口,因此没有多大意义。那么,有意义的是什么?
  即下文“启程时记起” 的“一只碗”。
  碗是全文的核心意象,自然需要烘云托月,才得突出。此处用了两种技法:插叙一段读书的“无趣事”,写出枯燥,写出逃的心,意在那《历代名窑释》中的句子“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做将来”,扣瓷器,扣颜色,扣后文那只青蓝的越窑小碗;另一技法是倒叙,倒叙越窑小碗的来历,写出其对于自己意义非凡,“十分可爱”。
  意在童心、童趣。童心喜欢热闹、有趣,厌恶繁难、乏味。
  女眷们调侃,见烟火气,见世俗乐趣,也见大人的真面目,對佛事、祖宗都心知肚明地敷衍,装模作样,马马虎虎。
  “举人老爷”为后文老师做伏笔。
  仍不忘呼应开头的“不该懂”。
  三个字,凸显儿童的盼望已久、欢天喜地。
  好奇、好胜,念念不忘自己的小发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是童心。
  由知识到老师,由老师到杂书,到青瓷水盂,到歪诗,到“逃”。
  这青瓷水盂,是作者的匠心。留心。
  这段插叙,旨趣颇似鲁迅的“三味书屋”,小趣事见作者的童心,老师的古板见童真。
  这童趣如何呈现?
  敷衍功课,偷翻禁书。如何表现得精巧不俗?自己觉得清新有味、朗朗上口,先生斥为丧志歪诗。
  童年心情如何表现?先是蘸水写“逃”,后是无奈发呆。
  童趣尤其在那些自以为得计的小胜利:“老夫子自家出题自家做”,“老夫子被母亲指为‘胡诌’”。越是得意,越见童心。
  一片烂漫童心,全在这些小聪明。
  一灯独明。文似看山不喜平,该起波澜了。铺垫已足,主角出场。
  “青蓝得十分可爱”,见童心;又与前文青瓷水盂遥相呼应,自然而然又精巧非常。
  妙语,见母亲疼爱、宠溺。
  前呼后应,线索结实,见性情,见童心,见托月烘云。
  再衬其珍贵,衬“我”珍惜。
  简洁、短促,见紧张气氛,突出焦点。
  合情合理,形神毕现。
  与前文“孙行者”称呼相映衬。
  落,是为了起。
  此处“不可能”,为后文取来作陪衬。
  与前文的顽劣、执拗相映。
  写人,一两句即见人见景。语言功夫了得。
  景物点缀见节奏,见童心,见母爱。
  船中众人热闹景象,映衬等待之久、代价之大。那只碗的珍贵,于此又增一分。
  小起小落,仍不忘设置悬念。
  见焦灼童心,也见船夫之细心、善解人意,也为后文清洗、失落作铺垫。
  景物新鲜悦目,人物心情大悦。
  精美、凄美的比喻。因它是主角、焦点,所以着意强光增色。
  动作、心理,强光使这个失落变成巨大的失落。
  如何让故事有意味?
  此前相当于一路上山,此处山巅有亭翼然。亭子四周树木掩映,远处暮色苍茫,让意味深广。
  云雾缭绕之法。结合木心后来的经历,才能知道其中的沉重。
  点题,结题。登山望远,云雾缭绕,深得“云深不知处”的效果。
  后记:
  文似看山不喜平,
  山门半掩路斜行。
  行到山巅放眼望,
  苍茫云海一长亭。
其他文献
一、作文题展示  阅读下列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朱熹)  读书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有限。(鲁迅)  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叶圣陶)  对于读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方法和看法,那么,你有怎样的看法和理解?写一篇作文,表达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好
期刊
编者按:《婴宁》是《聊斋志异》中最为人瞩目的名篇之一。故事叙述的是人狐之恋,在写鬼记狐的《聊齋志异》中极为平凡,那是什么造就了这篇小说的夺目光辉呢?本期我们将通过三位老师的品读,来细细地赏析这篇小说的独到之处。
期刊
一  一位勇士攀爬上了绝壁的某个高度,当他小心地回头,看到太阳正要落入一片山海。绝壁上不断滑坡的石砾,跌落进看不见尽头的深渊,只听到一阵巨响慢慢远去。勇士把他的指关节铆钉一样用力插入巨石的缝隙,以防止下坠。他的千层掌鞋底已经被磨破,血滴不断从中渗出。昌耀的《峨日朵雪峰之侧》以第一人称给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画面。作者截取特定时刻,塑造了一个贴身绝壁的登山勇士的形象。它是对征服自然的勇士克服一切阻碍和困
期刊
无论是稚嫩无方的初学者,还是训练有素的写作者,想把人写“活”,都不是一件容易事。  写“活”人,意味着写作者必须具备细致的观察、准确的把握和生动的再现能力,这其中蕴含着丰厚的积累、深刻的思考和精练的语言。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内蕴丰厚,中学生在阅读时,可以从鲜活的人物形象、典型的活动环境与生动的故事情节等方面,体会技巧,汲取养分。  我们主张“读经典,明章法,巧借鉴”,通过对文学名作的深入分析,学习写人
期刊
景物作为人物活动的环境和背景,是文章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景物描写是写作的重头戏,需要不断地对照范本学习磨炼。在我看来,《聊斋志异》中的景物描写既真实可触,有身临其境之感,又情景交融,蕴含着动人的情感,是学习景物描写的上乘范本。本文将赏析《聊斋志异·婴宁》的景物描写,探究景物传达的意蕴。  一、草蛇灰线的细节  请看《婴宁》中女主人公住所的周边环境:  约三十余里,乱山合沓,空翠爽肌,寂无人行,
期刊
“教育”一词时常与“孩子”“成长”“希望”或者诸如此类的词语联系在一起,被人反复咀嚼,内涵也变化万千——从“尊师重道”到“师生平等”,从“棍棒教育”到“快乐教育”。这其中是必然的上升趋势、正确的进步方向吗?我觉得不尽然。这更像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  “快乐教育”这个名词前所未见,更像是一朵人为的浪花,在教育体系中,呼吁“开放”“自由”。因为教育并非游戏。它是体系,是规范,是设计而成的一条正确道
期刊
“整本书阅读”学习成果  编者按:当前,“整本书阅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受到广泛重视,广大师生也在不断探索适合自己风格的整本书阅读策略及方式。下面几篇文章,展示的是同学们在“整本书阅读”中的学习成果。  当我读完《围城》,合上书本,凝神静思时,脑中浮现牟文烨对《围城》的评价:“一部讽刺夹杂着辛涩,诙谐夹杂着沉思,快感夹杂着痛感的作品。”细细咀嚼,的确如此。在矛盾中不断挣扎的方鸿渐,老于世故的高松年、
期刊
千年前,晋人王质持斧入山,观两童子对坐下棋,回神已是百年过,斧柯尽烂,沧海桑田。  这是《述异记》中记载的典故“王质烂柯”,它是古人对“仙界一日,人间百年”两种时间状态共存的典型遐想。在这里,时间不再统一恒定,而是根据不同事件的需要分流成不同路线和流速——山野仙境的时间宽容缓慢,在人间却疾速流逝。  除了古老的中国,拉丁美洲的人民也一直以独有的文化观念认识和探索时间。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中
期刊
许多专家呼吁,教育应当快乐。一位清华教授却称此观点是“带坏”教育的祸根。教育的难题如鲠在喉,我们迫切需要追寻一条出路。  古往今来,中国的教育一直是一道难以跨越的坎。鲁迅先生在文章中写道:“中国人只要生得多,成不成才不重要。生他的人从不教他负做人的责任。”中国教育难,与偌大的人口基数不可分割。每一年参加高考的人数都达上百万。“多拿一分,干掉千人”的口号,在家长和老师的嘴边不断被提及。在这样的竞争压
期刊
“让世界是世界,我甘心是我的茧。”(简媜)人类作为群体性动物,在拥挤地生活。作为个体的人,受法律般严谨的道德挤压,一开始就以存在的责任和使命去达成社会意义上完整的自我,塑造出无数模板。人类以懦弱的茧去维护脆弱的个体,而所有受戕害的个体在无法脱离对群体的依赖时,就丧失了灵魂私有的权利。神的概念本身就是人意识中的最高意志,神仿佛可以脱离茧的庇护,以足够强大的自我自得宁静。而群众仿佛代替了宗教(神)的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