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礼赞与思考

来源 :作文新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xia06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一位勇士攀爬上了绝壁的某个高度,当他小心地回头,看到太阳正要落入一片山海。绝壁上不断滑坡的石砾,跌落进看不见尽头的深渊,只听到一阵巨响慢慢远去。勇士把他的指关节铆钉一样用力插入巨石的缝隙,以防止下坠。他的千层掌鞋底已经被磨破,血滴不断从中渗出。昌耀的《峨日朵雪峰之侧》以第一人称给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画面。作者截取特定时刻,塑造了一个贴身绝壁的登山勇士的形象。它是对征服自然的勇士克服一切阻碍和困难,勇敢向上的昂扬的生命力的赞歌。
  昌耀的诗歌是对自我生命的真实写照。他的人生经历很有时代的印记。他原名王昌耀,出生于1936年,湖南桃源人。1950年,14岁的昌耀背着家人报名参军,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年,响应祖国号召,以文艺兵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年轻的昌耀带有狂热的信仰和时代的热潮。1953年在参加战斗时,因头部负伤回国治疗。后来他又赴青海参加大西北开发,1957年被定为“右派”,之后颠沛流离于青海垦区。直至1979年平反,他几乎都在青海高原上。
  这首诗创作于1962年8月,那时昌耀27岁。正是一个怀抱理想、憧憬未来的美好年纪,但他已经经历了人生的诸多苦难。苦难没有把他打倒,反而激起了他那不屈、抗争的生命斗志。当身体受到重创,当精神世界一次次坍塌,他坚实而挺拔,抵挡一切摧毁和打击,俯视一切虚华和喧嚷,虽然被发落至荒漠原野的最底层,却并不消沉乃至颓废。他一次次奋力攀爬,抵达自己能征服的“精神高度”。
  昌耀的诗歌不仅是对自我的写照,更是对所有勇于攀登、不畏困境的平凡人的礼赞,也可以看成是对青春的无悔赞歌。
  二
  峨日朵雪峰在青海海北藏族自治州内,是祁连山脉的一座无名山,靠近祁连县峨堡镇,山顶终年积雪。作者在诗中借称这座山为“峨日朵雪峰”。峨日朵的雪圣洁闪耀,象征世间圣洁的东西,比如信仰、正义、公平、善良等。一度被时代奉为神明、视若永恒真理的太阳,在严峻的现实中、在人们的困惑和迷茫中,终于真的要落下去了吗?
  这是一个胜利的攀登者,体现了诗人骨子里的信仰和英雄主义的精神品质。这又是一个孤独的攀爬者,“真渴望”与“雄鹰”“雪豹”为伍,但只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这里强大与弱小形成鲜明的对比。攀登者战胜险峰,以胜利者的视角俯视,相对于更高的高度,他力量有限;诗人历经艰险,与命运顽强抗争,以强者的姿态傲视,相对于宇宙时代来说,他又显得多么“渺小”。
  在峨日朵雪峰之侧坚守住高度的不是强大的雄鹰或雪豹,而是弱小得可怜的蜘蛛;当然渺小的只是形体,也许真正的强大不是外在形式而只能是精神、意志、心灵。看似渺小的人,却是这个时代的精神“高度”。
  与雪峰、太阳、山海相对峙的是渺小的人,而与渺小的人一同默享征服者的快慰的,是比人更渺小的蜘蛛。也许诗人是在提醒我们,在更闳阔的宇宙视域的观照下,渺小岂非与伟大同义?或曰,微小与巨大同出于大自然的孕育,因而享有同等的存在价值。这里体现出诗人对现实苦难的独特领悟与超越。
  诗人在这首诗里表现出了对自身和时代的观照和冷静思考。
  三
  二十二年流徙于青藏高原上的苦役生活,使得昌耀的诗歌大多带有他的“高原烙印”。昌耀用诗歌堆垒了一座西部高原。
  从个人生命处境和精神行程来划分,1959—1967年,昌耀的思想主要表现在他的荒原纪传体系列长诗:《大山的囚徒》《山旅》《慈航》《雪。土伯特女人和她的男人及三个孩子之歌》(以下简称《雪》)。这四部长诗呈现了昌耀思想的转变过程。《大山的囚徒》借一位新四军出身的宣传部长形象,书写了自己决不屈服、拼死抗争的心绪。《山旅》则通过一个被流放者在大山腹地行进的漫长的生命之旅,传递出响雷般的山河、历史和人民的震怒。昌耀在这里感受到了摧肝裂胆般的生命的大摧折,然而,走过生命最初的愤怒的对峙后,他开始从古老高原获得生命的支撑。
  艾略特把人的荣耀,部分地归之为“下地狱的能力”,而地狱是与天堂相通的。藏传佛教把尘世视为一片苦海,所谓人生就是“苦海慈航”。这里的“慈”,正是悲悯的生命情怀。它是苦难人生得以向灵魂的天国彼岸航渡的根本动力。《慈航》中他终于脱去垢辱的黑衣,与草原上的“郡主”相遇,成为“北国天骄赘婿”。而到《雪》时,他又成了领着五口之家共渡艰难的父亲和丈夫。诗歌里终于升起了苦涩而温馨的人间烟火。
  昌耀诗歌中的土著经验,是他本人的一笔财富和诗歌标记,也是他对中国现代诗歌语言的特殊奉献。
  四
   斯人(1985)
  静极——谁的叹嘘?
  密西西比河此刻风雨,在那边攀援而走。
  地球这壁,一人无语独坐。
  昌耀这首诗为很多人知晓。作为总共只有三行的一首诗作,它以极短的篇幅表现了穿越地球的强劲诗意。“静极——谁的叹嘘?”简单白描的句子最能真实表达一个诗人“回归”后的精神领悟。“地球那壁”的密西西比河到“地球这壁”也许不仅是空间的穿越,还是时空的跨越:曾经到“此刻”,“那边”到“这壁”;“风雨”中攀缘到“一人独坐”无语。这是诗人在离开了那苦难的生涯,那生命和精神的高地后的反思与沉醉。
  斯人,最先让我想到的是孟子的那句“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昌耀就是这种人。大多数的人评论昌耀为悲情诗人,而我却觉得他恰恰是极热爱生活的。不然面对一再受挫的人生,他为何依然在不停地向上呢?上帝是公平的,给了他凡·高式的磨难,也给了他流芳百世的桂冠。上天安排他来完成诗歌的使命。如果没有这些经历,不能一次次忍受孤寂与他人的不解,无法在一次次打击中崛起,那么他怎能获得这些厚重的诗句呢?
  五
  诗人与苦难有不解的缘分。杜甫在《天末怀李白》中就提到“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意谓文采出众者总是命途多舛。当时李白因永王璘事长流夜郎,途中遇赦而回。但杜甫这句诗,何尝又不是对他自己人生遭遇的最好注释呢?杜甫早年有宏图大志,但国家动荡中,他的希望落空。历史的风雨飘摇中,一生难有作为,有俸禄都难以养家。他老病孤舟,漂泊一生, 似“天地一沙鸥”,但他的诗作却如长河巨浪,光比日月。“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永久回响在历史的长空。这究竟是杜甫的不幸,还是杜甫的幸运呢?
  这正是文章憎命达的命意所在,是其深层的人生意蕴所在,也是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背反。其实在杜甫诗歌的末尾“投诗赠汨罗”句提到的屈原,亦是如此。屈原身份尊贵,博闻强识。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但命运还是没有放过他,两次被流放。汉代班固对 “离骚”的解释是:“离,犹遭也,明己遭忧作辞也。”离骚,即遭遇忧愁。《离骚》是屈原以自己的理想、遭遇、痛苦、熱情以至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他向“天问”,唱“九歌”,气势奔放,开创了一代诗体。
  诗家之不幸,往往会成就文学之大幸,这是文学史上最残酷的事实。
  六
  植根于青海的诗人昌耀,以世纪风雨中的灵魂苦行和卓绝创造,矗立起一座精神与艺术的高原,并成为中国当代诗歌的重要遗产。2016年9月,首届“昌耀诗歌奖”正式启动,意在推动中国新诗的发展,此后每两年举行一次。
  有人说,诗人是这个世界的良心。“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 物欲横流后的贫瘠时代,我们还能到达诗歌的高度吗?
其他文献
除夕的午后,军营旁边的“唯美照相馆”显得特别冷清。  街巷人迹全无,唯有一片一片鹅毛雪花,密密地飘着,不时被呼啸的北风卷起,吹向黑沉沉的空中和空荡荡的雪地。  遠处的鞭炮连绵炸响,此刻却出现了长久的寂静。  “砰!砰!砰砰砰!”  照相馆的卷闸门,突然响起了震耳欲聋的敲门声。  店里,正在闭目养神的老板,被这巨大的声响惊醒,整个人像被针刺似的一耸。他连忙站起身来,扶着椅子把手,撑着身体,伸出手去够
期刊
在苏俄文学中,能激起我多次阅读欲望的只有一部作品,这就是康斯坦丁·巴乌斯托夫斯基的《金蔷薇》。它是真正意义上的散文,有精神的深度与高度,那里浸润着俄罗斯苦难的大地和大地上苦难的人们。20世纪50年代初期,《金蔷薇》被译介到了中国,影响了整整一代中国人。《珍贵的尘土》是其开卷之作,在全书中占据着极其重要且特殊的地位。  初读时,觉得遇上了一种罕见的文本结构,一个几乎不能叫爱情的爱情故事——夏米的金蔷
期刊
何谓详写?即把能表现中心意思的主要素材具体生动地表现出来。何谓略写?即把那些虽与中心有关联,但没必要详写的素材进行有目的的概述。《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对高考作文“发展等级”评分共有四个标准,分别为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其中,“豐富”所涵盖的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以及“有创新”所包括的材料新鲜等,均与素材运用有着直接的关系,可见高考作文中用材之举足轻重。但是高考
期刊
文章写完之后,通过修改进行升格,其中有两个关键:一是找到“格”在哪里,即阅卷老师比较看重的得分点在哪里;二是自己通过努力能达到的高度在哪里。只有把握住这两点,作文升格才是可望又可即的。  一般来讲,阅卷老师乐意给高分的文章,通常在如下三个方面有比较突出的亮点。  想法 就是文章的观点,作者的思想。文章是用来表达思想的,高中生的作文应该有一定的思想性和思辨色彩,这样的文章才会有“启发性”。不幸的是,
期刊
好作文必须叙真事,说真话,诉真情,这当然是对的。但是,叙哪些真事,说什么样的真话,诉怎样的真情,这些可大有讲究。  根据我的经验,学生作文最好不要过多地叙述社会阴暗面的“真事”,说负气、泄气、意气用事的“真话”,诉不理性、不健康的“真情”。  为什么呢?  首先,是认识水平所限。  当今社会,乱象纷呈,成因复杂,千头万绪蕴藏其中,缠绕夹杂,诸多事情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发发牢骚没有什么意义,一味批评
期刊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四选录了柳永词两首,一首为《雨霖铃》,一首为《望海潮》,均是柳永词中的经典。柳永是慢词的开山鼻祖,享有“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之美誉,在必修教材中能够入选两首词,足见其在中国词坛的重要地位。但是最初给学生讲授这两首词,我都是立足于分析其典型的景与情的关系、虚与实的关系、知人与论世的关系等,却忽略了两首词的共同特点——点染手法,而这或许是解读这两首词的最佳突破口。于是在今年
期刊
征文写作跟日常写作很不同,这是一种高难度的写作。如果想要在众多参赛的作文中脱颖而出,尤其是想获得国家级大奖,我以为必须要具备下列特点:新颖的选材,独特的视角,巧妙的构思,精彩的表达。  教师在引导学生参加征文活动时,需要借鉴文学创作经验。在下文中,我将介绍一种经验:跨越物我界限,用儿童的纯真心灵,赋予自然万物以人的灵性与情感。简言之,就是要向儿童学写作。  科学家发现,4—6岁的儿童把一切事物都看
期刊
第一部分:微型写作学习任务——读传统名剧谈认识  一 写作任务阐释  (一)文体解说  “读传统名剧谈认识”,其中,“读传统名剧”是指阅读一部传统名剧;“谈认识”是指将自己的阅读感受和认识写下来形成文字,类似于“读后感”。要求先有“读传统名剧”,而后才有“认识”可言,它将阅读与写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二)写作要求  “读传统名剧谈认识”首先离不开“读传统名剧”——对剧作的引述、概括、评价等;其
期刊
一、作文题展示  阅读下列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朱熹)  读书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有限。(鲁迅)  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叶圣陶)  对于读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方法和看法,那么,你有怎样的看法和理解?写一篇作文,表达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好
期刊
编者按:《婴宁》是《聊斋志异》中最为人瞩目的名篇之一。故事叙述的是人狐之恋,在写鬼记狐的《聊齋志异》中极为平凡,那是什么造就了这篇小说的夺目光辉呢?本期我们将通过三位老师的品读,来细细地赏析这篇小说的独到之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