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知“出格”能出色

来源 :作文新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n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论是稚嫩无方的初学者,还是训练有素的写作者,想把人写“活”,都不是一件容易事。
  写“活”人,意味着写作者必须具备细致的观察、准确的把握和生动的再现能力,这其中蕴含着丰厚的积累、深刻的思考和精练的语言。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内蕴丰厚,中学生在阅读时,可以从鲜活的人物形象、典型的活动环境与生动的故事情节等方面,体会技巧,汲取养分。
  我们主张“读经典,明章法,巧借鉴”,通过对文学名作的深入分析,学习写人的技巧与方法,今天来谈一谈《聊斋志异·婴宁》的读写心得。
  一、“合格”容易平庸,“出格”才能出色
  这篇脍炙人口的佳作,全文约四千字,为了读者能够更透彻地理解,先把《婴宁》一文的故事梗概整理如下:
  婴宁,是狐狸和人所生的女儿,被托付给鬼母抚养。
  她长承山村雨露,娇憨天真,一笑生神。
  婴宁十六岁时,上元节外出踏青,引来了对她一见钟情的书生王子服,经过几番曲折,最后带她回到王家成婚。
  因厌恶觊觎她美色的西邻之子,恶作剧般设局,害死了好色者,惹出人命官司,受到婆母训斥,婴宁发誓从此不笑。
  一年后,婴宁生了个儿子,也很爱笑,很有母亲当年的样子。
  《婴宁》一文,情节并不复杂跌宕。男一号王子服,文才不出众,武艺不高强,性格更不鲜明,自始至终都只是婴宁的陪衬。女一号婴宁,容华绝代,笑容可掬。
  这是一个典型的人狐恋故事,乍一看似乎无足称道,可是,自《聊斋志异》成书以来,婴宁形象却深入人心,光彩熠熠。这说起来有些奇怪,婴宁相貌虽美,可古往今来美丽女子并不少,单是《聊斋志异》一书,楚楚动人的狐仙就很多,那么,少女婴宁为什么如此脍炙人口呢?原因当然很多,依我所见,最主要的是作者对婴宁的出“格”写法——笑语嫣然。
  所谓“格”,在书法中称“格子”或“框”,在文学作品中称“格式”或“度”。一般情况下,写字应该在“格子”里,文学作品写人叙事,也都沿用一个合适的“格式”,遵守一个合理的“度”。然而,艺术、文学有一个共通点:“格子”一旦固化,形式就开始腐朽;“格式”如果成熟,往往会泯灭个性。艺术与文学的生命,在于创新,需要在“守格”与“破格”中寻找平衡。仅仅满足于合“格”,那只能收获平庸;唯有谋求出“格”,那才可能出众、出色。
  婴宁的“爱花、爱笑”,看似寻常的描写,其实蕴含着很多强烈的“非常点”及“出格处”。
  二、拈花,拈的什么花?缘何迷之拈花?
  《婴宁》的开头,一个因“早孤”而渴望“爱”的书生王子服,上元节乘兴独自游逛,观赏“如云”的“游女”,这就给婴宁的活动留足了空间,请看婴宁出场:
  有女郎携婢,拈梅花一枝,容华绝代,笑容可掬。生注目不移,竟忘顾忌。
  婴宁一亮相,就吸引了全场的目光。
  上元节,也称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古代闺阁小姐出门观灯,是深居简出的女子难得的娱乐消遣,也是正常的社交活动。男女主角邂逅于上元节,事属寻常,颇为可信。
  “携婢”而出,赏花观灯,可顾盼自若,可悄声说话,一展娇美体态,一显莺声燕语。这些是写美人的经典“格式”,不算新鲜。可是,“拈花”亮相就颇为出“格”。分析如下:
  1.聚焦巧妙
  “拈花”,把视觉焦点,移到很集中的小区域来。霎时,花香,花色,花形,花质,与一张俏脸彼此烘托。美丽“女郎”,花样年华,人面鲜花,交相辉映;光彩夺目,争妍斗艳,幻成一道靓丽的风景。
  2.梅花有意
  “梅”即“媒”也。据明人蒋一葵《尧山堂外纪》所录解缙联姻的故事:
  翁又曰:“何缘得佳偶?” 解亦遽答:“有幸遇良媒。”翁奇之,遂联姻焉。
  婴宁自己拈梅花游览,这难道不是隐约的暗喻?
  下文中,当王子服再次找到婴宁居处,婴宁就拈着杏花了。“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郎。”终于等到善良聪颖的郎君,的确应该拈一枝侥“幸”之至的杏花!真可谓:因何(荷)而得偶(藕)?有幸(杏)不须媒(梅)。
  3.姿态优雅
  哪怕不提鲜花,单论一个“拈”,也显出奇异。印象中的“拈花”,是非同寻常之举:光洁的脸上绽放着微笑,洁白的双手微微地翘起,拇指与中指轻轻地一碰,美丽的手掌盛开出兰花。“拈”,妙在举重若轻,飘飘欲仙!那是何等清新,何等轻灵,何等优雅,何等洒脱!红尘中的凡夫俗子,谁能当得起这一“拈”?若用“折”“拿”“举”“执”“把”,则韵味全无。
  婴宁,不但有“迷之拈花”,更有“迷之微笑”。
  三、顾笑,顾谁而笑?究竟吸引了谁?
  爱花拈花,已经作了分析;婴宁千娇百媚的笑,更是值得细品。
  登场时的“笑容可掬”,是面向所有观众的招牌式笑容。可是,当婴宁发觉书生王子服的凝视“注目不移”,这后面的写法,就又可以说出“格”了。
  女过去数武,顾婢曰:“个儿郎目灼灼似贼!”遗花地上,笑语自去。
  简约的文字,实在耐人寻味。
  古代女子在公共场合,发觉有人盯着自己,理当收敛笑容,赶快离开。婴宁也不例外,仿佛要急急忙忙离开了。可是,“过去数武”,“武”是半步。明清以降,以女子脚小为美。半步即碎步,碎步而前行,袅袅婷婷,恰似风摆杨柳,突显婀娜身材。当然,这也在情理之中。
  出“格”的是,初次相见,素昧平生,为什么骂人像“贼”?而且语带尖刺,近乎失礼,是不是颇为唐突?
  但实际上并不会,因为这一切,邂逅的一切,都洋溢在一片欢快的笑声中,一切疑虑全在下文“笑语自去”中得以消解。
  请看,婴宁“顾婢曰”,这在和自己的“婢女”說话,谁让你王子服偷听呀?这“悄悄话”固然声音比较大,让王子服与众多读者都听得真真切切,但这不还是“闺中密语”吗?不仅如此,迎着“灼灼”贼光,婴宁还“遗花地上”,这莫非是便于携带者睹花思人,以免让人误为春梦?古代男女相爱,彼此留下点物件作为定情物,是很常见的。若是不留一点东西给这个“目光灼灼”的小贼,怎么能让这个“贼”辗转反侧,难消惦记呢?最妙的就是:“遗花”之后,巧笑倩兮,袅袅而去。东风夜放花千树,笑语盈盈暗香去,魂牵梦萦的那人,自然会让多情书生寻寻觅觅。
  请问善良的读者,爱笑的少女婴宁,憨痴的外表下果真藏着一颗毫无城府的心吗?
  “顾笑”,明里是对婢女,实则是对书生,笑倒的就是那个傻傻地渴望在上元节寻到真爱的王子服。所以,婴宁的笑,是充满魅力的笑,是意味深长的笑。试想,婴宁身处荒野,自幼既无父母双亲,也无兄弟姐妹,如今鬼母已老,芳龄及笄,不趁大好春光,以无与伦比的笑,吸引一个有情郎,更有何托身之计?后来王子服苦寻婴宁,大胆追求,有情人终成连理,就显得自然而然,顺理成章。其实,蒲松龄在文末已经温馨提醒我们了:“我婴宁殆隐于笑者矣。”
  婴宁是一个聪明活泼、肆意言笑、亦憨亦黠的少女,她不受封建礼教的约束,大胆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看似随和,其实极有主见;看似“全无心肝”,其实极有分寸;看似放荡不羁,其实极为贞静。
  结合情节看,婴宁以“隐笑、嗤笑、纵笑、狂笑、微笑”等千姿百态的“笑”,作为突破人心壁垒的“工具”,给文学史留下了千古不灭的美丽印象。
  把人写“活”,写得栩栩如生令人难忘,让读者印象深刻,仅满足于“合格”是不够的,须有匠心独运的“出格”,才可能创造出光彩夺目呼之欲出的新形象。
其他文献
在苏俄文学中,能激起我多次阅读欲望的只有一部作品,这就是康斯坦丁·巴乌斯托夫斯基的《金蔷薇》。它是真正意义上的散文,有精神的深度与高度,那里浸润着俄罗斯苦难的大地和大地上苦难的人们。20世纪50年代初期,《金蔷薇》被译介到了中国,影响了整整一代中国人。《珍贵的尘土》是其开卷之作,在全书中占据着极其重要且特殊的地位。  初读时,觉得遇上了一种罕见的文本结构,一个几乎不能叫爱情的爱情故事——夏米的金蔷
期刊
何谓详写?即把能表现中心意思的主要素材具体生动地表现出来。何谓略写?即把那些虽与中心有关联,但没必要详写的素材进行有目的的概述。《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对高考作文“发展等级”评分共有四个标准,分别为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其中,“豐富”所涵盖的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以及“有创新”所包括的材料新鲜等,均与素材运用有着直接的关系,可见高考作文中用材之举足轻重。但是高考
期刊
文章写完之后,通过修改进行升格,其中有两个关键:一是找到“格”在哪里,即阅卷老师比较看重的得分点在哪里;二是自己通过努力能达到的高度在哪里。只有把握住这两点,作文升格才是可望又可即的。  一般来讲,阅卷老师乐意给高分的文章,通常在如下三个方面有比较突出的亮点。  想法 就是文章的观点,作者的思想。文章是用来表达思想的,高中生的作文应该有一定的思想性和思辨色彩,这样的文章才会有“启发性”。不幸的是,
期刊
好作文必须叙真事,说真话,诉真情,这当然是对的。但是,叙哪些真事,说什么样的真话,诉怎样的真情,这些可大有讲究。  根据我的经验,学生作文最好不要过多地叙述社会阴暗面的“真事”,说负气、泄气、意气用事的“真话”,诉不理性、不健康的“真情”。  为什么呢?  首先,是认识水平所限。  当今社会,乱象纷呈,成因复杂,千头万绪蕴藏其中,缠绕夹杂,诸多事情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发发牢骚没有什么意义,一味批评
期刊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四选录了柳永词两首,一首为《雨霖铃》,一首为《望海潮》,均是柳永词中的经典。柳永是慢词的开山鼻祖,享有“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之美誉,在必修教材中能够入选两首词,足见其在中国词坛的重要地位。但是最初给学生讲授这两首词,我都是立足于分析其典型的景与情的关系、虚与实的关系、知人与论世的关系等,却忽略了两首词的共同特点——点染手法,而这或许是解读这两首词的最佳突破口。于是在今年
期刊
征文写作跟日常写作很不同,这是一种高难度的写作。如果想要在众多参赛的作文中脱颖而出,尤其是想获得国家级大奖,我以为必须要具备下列特点:新颖的选材,独特的视角,巧妙的构思,精彩的表达。  教师在引导学生参加征文活动时,需要借鉴文学创作经验。在下文中,我将介绍一种经验:跨越物我界限,用儿童的纯真心灵,赋予自然万物以人的灵性与情感。简言之,就是要向儿童学写作。  科学家发现,4—6岁的儿童把一切事物都看
期刊
第一部分:微型写作学习任务——读传统名剧谈认识  一 写作任务阐释  (一)文体解说  “读传统名剧谈认识”,其中,“读传统名剧”是指阅读一部传统名剧;“谈认识”是指将自己的阅读感受和认识写下来形成文字,类似于“读后感”。要求先有“读传统名剧”,而后才有“认识”可言,它将阅读与写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二)写作要求  “读传统名剧谈认识”首先离不开“读传统名剧”——对剧作的引述、概括、评价等;其
期刊
一、作文题展示  阅读下列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朱熹)  读书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有限。(鲁迅)  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叶圣陶)  对于读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方法和看法,那么,你有怎样的看法和理解?写一篇作文,表达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好
期刊
编者按:《婴宁》是《聊斋志异》中最为人瞩目的名篇之一。故事叙述的是人狐之恋,在写鬼记狐的《聊齋志异》中极为平凡,那是什么造就了这篇小说的夺目光辉呢?本期我们将通过三位老师的品读,来细细地赏析这篇小说的独到之处。
期刊
一  一位勇士攀爬上了绝壁的某个高度,当他小心地回头,看到太阳正要落入一片山海。绝壁上不断滑坡的石砾,跌落进看不见尽头的深渊,只听到一阵巨响慢慢远去。勇士把他的指关节铆钉一样用力插入巨石的缝隙,以防止下坠。他的千层掌鞋底已经被磨破,血滴不断从中渗出。昌耀的《峨日朵雪峰之侧》以第一人称给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画面。作者截取特定时刻,塑造了一个贴身绝壁的登山勇士的形象。它是对征服自然的勇士克服一切阻碍和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