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走与流浪:为了抵达家园

来源 :作文新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to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整本书阅读”学习成果
  编者按:当前,“整本书阅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受到广泛重视,广大师生也在不断探索适合自己风格的整本书阅读策略及方式。下面几篇文章,展示的是同学们在“整本书阅读”中的学习成果。
  当我读完《围城》,合上书本,凝神静思时,脑中浮现牟文烨对《围城》的评价:“一部讽刺夹杂着辛涩,诙谐夹杂着沉思,快感夹杂着痛感的作品。”细细咀嚼,的确如此。在矛盾中不断挣扎的方鸿渐,老于世故的高松年、汪处厚,把“柔”和“嘉”当作策略的孙柔嘉,虚伪市侩的李梅亭、韩学愈,浅薄势利的陆子潇、顾尔谦……钱先生通过普通的生活故事,展现出对人性这一永恒主题的思考。仔细琢磨,我认为《围城》的人物可分成三个类型。
  第一类,以方鸿渐为代表的懦弱浮华而又不断寻找精神家园的知识分子。
  方鸿渐出国留学是他的第一次“出走”,但与其说是去学习,不如说是去混日子。“四年中倒换了三所大学,随便听了几门功课,兴趣颇广,但心得全无,除了夸夸其谈外,一无所有。”临回国,迫于父亲与丈人的压力,只好购买一张“克莱登大学”的假博士文凭,期望糊弄过去。这次带有偶然性质的“出走”并非他所计划,接受丈人帮助、成为人人称羡的“留学生”也只不过是为了装点家族门面而已。一出国,方鸿渐性格中荒唐玩世的一面就暴露无遗,他放任自己的精神在懒散享乐的生活中“流浪”,不思进取,荒废学业。
  方鸿渐赴内地到三闾大学求职是他的第二次“出走”。这次“出走”,一是因为赵辛楣把他当情敌,想通过提供一份远距离的工作拆散他和苏文纨;二是方鸿渐身为“读书人”的傲气和留洋接受的新潮思想使他与周家的矛盾愈发明显。进入三闾大学后,生活逐渐向方鸿渐显示出真实、残酷的面目。校长高松年在电报里原本许诺给方鸿渐教授职位,后因发现他只是个“游学生”,所学又非政治,没资格当政治系教授,最后安排他当伦理学副教授。因没有真才实学,方鸿渐的课教得很烂,学生都看不起他,只把他的課当成混学分的捷径。他对于人情世故的不通,又使他无法应对三闾大学内部党派之争的尔虞我诈,不知不觉间,把同事全得罪了。方鸿渐在三闾大学是个“无用”的人,被排挤、孤立,又毫无还手之力,最终被迫“流浪”。
  第三次“出走”的结局在书中并未挑明,但从现实来看已成定局。方鸿渐在不知不觉中掉入孙柔嘉的圈套,与她成了婚,婚后却发现柔嘉与婚前温顺娇弱、天真单纯的形象截然不同。两人性格冲突越来越大,方鸿渐又意气用事丢了工作。在这种情况下,以方鸿渐缺乏主见的个性,很可能会再次投奔赵辛楣。
  方鸿渐的三次“出走”,无一不是临时起意,缺乏深思熟虑,对于未来没有计划、没有目的,他的懦弱、迷茫使他的路越走越逼仄。作为一个接受过中西方文化的知识分子,方鸿渐始终在精神上摇摆不定。在爱情上,一方面他追求纯真的爱,讨厌爱情生活中的世俗气;另一方面他又怯懦,最后成为情场上的失败者。在事业上,方鸿渐有正义感,又常常对现实抱有幻想,以至于总是处于被压迫的尴尬境地。方鸿渐始终在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但他对于自己需要什么样的家园、如何才能找到这样的家园等问题的认知是模糊的,所以他只能不断地“流浪”。
  第二类,以汪处厚为代表的虚伪贪婪的旧官僚。
  汪处厚是一个失足落马的旧官僚,来到偏远的三闾大学谋得系主任职位。他身上所浸染的官僚主义气息非常浓厚,争名逐利、贪得无厌,将官场上的一套应用到大学里。除此之外,汪处厚还有一个引人注目的续弦,年轻貌美,以汪处厚的年龄足以做她的父亲,从中可看出汪处厚一直享受着声色犬马的生活,偏偏他还要做出一副文人的深情模样,写诗怀念他的原配。书中讽刺地写道:“汪处厚在新丧里做‘亡妻事略’和‘悼亡’诗的时候,早想到古人的好句:‘眼前新妇新儿女,只是人生第二回。’只恨一时用不上,希望续弦生了孩子,再来一首‘先室人忌辰泫然有作’的诗,把这两句改头换面嵌进去。”
  汪处厚在官场名利声色的重重诱惑下,早已安居于腐败糜烂的生活,这于他而言也是不可替代的“现实中的家园”;他也许追寻过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也许在独处时会感到精神上的空虚,但他最后选择了放弃理想。
  第三类,以孙柔嘉为代表的在封建阴影下具有半独立人格的女性。
  孙柔嘉的“出走”是封建社会的阴影下结出的果实。孙柔嘉的家庭社会地位和经济条件并不好,父母重男轻女,对女儿的事淡漠得很。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下长大,孙柔嘉明白,一切都得靠自己,所以她成长为一个较为独立、有主见、意志坚强的女子。她的“出走”在这一点上很有点现代女性的味道,但在当时的男性眼中,便是如赵辛楣所言的“深沉”“富有心机”。她的“出走”最终还是俗不可耐,如同千千万万女性一样,把婚姻当作自己的归宿,并犯了两个错误:一是她追求的是一个懦弱的男子,方鸿渐给不了她期待的依靠;二是她想改造方鸿渐,要他老老实实,像她的姑父听她姑母的话一般。最终,两人的小家庭难以维系,孙柔嘉跟着姑母走了,至此她的“出走”也宣告失败。在《围城》中孙柔嘉是一个极特别的女子,她对于自己向往的精神家园具有十分清晰的认知,并且非常主动地为此努力着,但她的追求最终夭折了,因为她的“半独立”的人格不足以支撑起现世的重量,她最终也走上了“流浪”之路。
  《围城》里种种人物各式各样的表演,是现实生活最真实的反映,人生的困境则是生命意义的哲学本质。其实在这里,“围城”二字所披露的不仅是方鸿渐人生中难以挣脱的“围城”的桎梏,更是整个当代文明和当代人生的困境。钱钟书先生在书中刻画了众多形形色色、性情各异的人物,但他们的追求都是在寻找一个安宁的后方。年代换了,情景变了,但人始终如一。我们走在命运的路上,就注定要寻寻觅觅一生;我们不断回归、出走,但无论如何,我们应该具有独立的精神人格,如此,才有可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指导教师:向洪江)
其他文献
好作文必须叙真事,说真话,诉真情,这当然是对的。但是,叙哪些真事,说什么样的真话,诉怎样的真情,这些可大有讲究。  根据我的经验,学生作文最好不要过多地叙述社会阴暗面的“真事”,说负气、泄气、意气用事的“真话”,诉不理性、不健康的“真情”。  为什么呢?  首先,是认识水平所限。  当今社会,乱象纷呈,成因复杂,千头万绪蕴藏其中,缠绕夹杂,诸多事情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发发牢骚没有什么意义,一味批评
期刊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四选录了柳永词两首,一首为《雨霖铃》,一首为《望海潮》,均是柳永词中的经典。柳永是慢词的开山鼻祖,享有“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之美誉,在必修教材中能够入选两首词,足见其在中国词坛的重要地位。但是最初给学生讲授这两首词,我都是立足于分析其典型的景与情的关系、虚与实的关系、知人与论世的关系等,却忽略了两首词的共同特点——点染手法,而这或许是解读这两首词的最佳突破口。于是在今年
期刊
征文写作跟日常写作很不同,这是一种高难度的写作。如果想要在众多参赛的作文中脱颖而出,尤其是想获得国家级大奖,我以为必须要具备下列特点:新颖的选材,独特的视角,巧妙的构思,精彩的表达。  教师在引导学生参加征文活动时,需要借鉴文学创作经验。在下文中,我将介绍一种经验:跨越物我界限,用儿童的纯真心灵,赋予自然万物以人的灵性与情感。简言之,就是要向儿童学写作。  科学家发现,4—6岁的儿童把一切事物都看
期刊
第一部分:微型写作学习任务——读传统名剧谈认识  一 写作任务阐释  (一)文体解说  “读传统名剧谈认识”,其中,“读传统名剧”是指阅读一部传统名剧;“谈认识”是指将自己的阅读感受和认识写下来形成文字,类似于“读后感”。要求先有“读传统名剧”,而后才有“认识”可言,它将阅读与写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二)写作要求  “读传统名剧谈认识”首先离不开“读传统名剧”——对剧作的引述、概括、评价等;其
期刊
一、作文题展示  阅读下列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朱熹)  读书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有限。(鲁迅)  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叶圣陶)  对于读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方法和看法,那么,你有怎样的看法和理解?写一篇作文,表达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好
期刊
编者按:《婴宁》是《聊斋志异》中最为人瞩目的名篇之一。故事叙述的是人狐之恋,在写鬼记狐的《聊齋志异》中极为平凡,那是什么造就了这篇小说的夺目光辉呢?本期我们将通过三位老师的品读,来细细地赏析这篇小说的独到之处。
期刊
一  一位勇士攀爬上了绝壁的某个高度,当他小心地回头,看到太阳正要落入一片山海。绝壁上不断滑坡的石砾,跌落进看不见尽头的深渊,只听到一阵巨响慢慢远去。勇士把他的指关节铆钉一样用力插入巨石的缝隙,以防止下坠。他的千层掌鞋底已经被磨破,血滴不断从中渗出。昌耀的《峨日朵雪峰之侧》以第一人称给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画面。作者截取特定时刻,塑造了一个贴身绝壁的登山勇士的形象。它是对征服自然的勇士克服一切阻碍和困
期刊
无论是稚嫩无方的初学者,还是训练有素的写作者,想把人写“活”,都不是一件容易事。  写“活”人,意味着写作者必须具备细致的观察、准确的把握和生动的再现能力,这其中蕴含着丰厚的积累、深刻的思考和精练的语言。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内蕴丰厚,中学生在阅读时,可以从鲜活的人物形象、典型的活动环境与生动的故事情节等方面,体会技巧,汲取养分。  我们主张“读经典,明章法,巧借鉴”,通过对文学名作的深入分析,学习写人
期刊
景物作为人物活动的环境和背景,是文章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景物描写是写作的重头戏,需要不断地对照范本学习磨炼。在我看来,《聊斋志异》中的景物描写既真实可触,有身临其境之感,又情景交融,蕴含着动人的情感,是学习景物描写的上乘范本。本文将赏析《聊斋志异·婴宁》的景物描写,探究景物传达的意蕴。  一、草蛇灰线的细节  请看《婴宁》中女主人公住所的周边环境:  约三十余里,乱山合沓,空翠爽肌,寂无人行,
期刊
“教育”一词时常与“孩子”“成长”“希望”或者诸如此类的词语联系在一起,被人反复咀嚼,内涵也变化万千——从“尊师重道”到“师生平等”,从“棍棒教育”到“快乐教育”。这其中是必然的上升趋势、正确的进步方向吗?我觉得不尽然。这更像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  “快乐教育”这个名词前所未见,更像是一朵人为的浪花,在教育体系中,呼吁“开放”“自由”。因为教育并非游戏。它是体系,是规范,是设计而成的一条正确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