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诗特点浅析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ga12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宋诗形成于特定的历史时期,这一历史时期的特殊性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宋诗上承盛唐,由于唐代诗歌达到空前繁荣,宋代诗人为了他们的诗作能与唐人媲美,甚至超过唐代,一方面他们继承唐人的特点,另一方面,他们又不得不另僻蹊径,以期宋代的诗歌足与唐代抗衡。其次,宋王朝为武人兵变所建,建国后,历代统治者都不信任武将,多方限制将帅的权力,这种做法在防范武人跋扈方面确实收到了成效,然而同时也大大地削弱了军队的作战能力,致使宋王朝在对外边事中屡屡失败,不得不屈膝求和,称臣进贡。在这种忍辱苟安的政治形势下,宋代诗歌一直没有形成唐诗的开阔恢弘的气象。正是由于上述原因,宋代诗歌形成了其独特的特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反映现实,慷慨高歌
  宋王朝对外妥协,向异族称臣纳贡,一方面形成尖锐的民族矛盾;另一方面,由于缴纳岁币,加重了国内人民的负担,又形成尖锐的阶级矛盾。在此形势下,一大批有爱国热情的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创作了大量的爱国主义诗篇。爱国御侮,同情人民成为当时诗歌的主旋律。这些诗作反映了当时特定的历史现实,表达了诗人们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热情,如文天祥、陆游、欧阳修等,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文天祥在《指南录》中说,“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表现了他力图恢复,念念不忘宋室的不屈不挠的意志。而他著名的《金陵驿》诗,更表现了一种永离故国的沉痛心情:“……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陆游晚年闲居山阴时,一个风雨交加的深夜,卧病在床的他还想着为国戍边,他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写到: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这种梦思幻想,正是陆游爱国精神的一种深刻表现。而诗人临终前的一首《示儿》诗,更是教育和鼓舞了后代无数的读者: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欧阳修也是当时的重要诗人,他的部分作品,反映人民的痛苦生活,也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第二,富有哲理,含蓄蕴藉
  宋代理学兴起,影响到诗人们的创作,同时,由于宋诗上承盛唐,诗人们为了能与唐诗争胜,有意在创作中撇开唐诗以情韵胜的路子,追求一种理趣,这样,宋代的哲理诗较为盛行,成为一种倾向。这方面亦有不少的名句,如苏东坡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朱熹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叶绍翁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只红杏出墙来”,等等。
  第三,通俗浅近,平易质朴
  宋代诗人中亦不乏受乐府诗歌影响,向民歌学习的典范。他们的诗作采用民歌的形式,运用白描的手法,作品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这形成了宋诗又一方面的特点。范成大、杨万里即可看作是这一方面的代表,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杨万里的《插秧歌》,描写田园生活,语言力求平易浅近,并大量汲取俚语谣谚入诗,展示了丰富多彩的宋代风土人情,像一卷卷生动的农村风俗画,让人耳目一新。
  第四,画意浓郁,诗情醇厚
  诗画交融始于六朝的“二谢”,到唐代的王维、孟浩然等有了较大的发展,宋代以后,题画诗又进一步发展、盛行,出现了较多的诗人兼画家。在此情况下,宋人的诗作往往于醇厚的诗情中蕴含浓郁的画意,这形成了宋诗的第四大特点。
  第五,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
  宋代轻武人,相比之下文人受到较好的待遇。由于有了较好的生活条件,文人们安于现状,脱离实际。长期的书房生活,使他们习惯于以学问相高,以议论相尚,而不大注意以社会现实为源泉,创作出鲜明的诗歌意境来打动读者。他们习惯于闭门造诗,诗作往往重在文字的钻研,倡行所谓“点铁成金”的创作方法,多喜在诗歌中运用典故,形成一股片面追求形式的风气。这种作风在欧、王、苏三家中已有所表现,到了黄庭坚、陈师道,更为突出,使诗歌脱离现实的倾向愈来愈严重。当然,这一点是我们应该批判的。
  综上所述,宋诗的形成有其特定的历史原因,它的特点正是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决定的。
其他文献
一、改善教学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动力的源泉,表现自我、展现自我是每个学生都愿意积极去做的事情。新课标中明确提出:“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养成勤于思考和乐于动笔的习惯,能不拘于形式,自由地把自己的见闻和感受写下来。”这就告诉我们对于作文指导要从学生的兴趣着手,要想使学生的作文水平提高,首先必须开启他们兴趣的大门。在作文教学中,一旦学生有了写作的兴趣,就可
期刊
在《诗经》的305个篇什中,全部或局部描写战争的不过23篇,约占总篇目的7.2﹪.这些诗篇散见于“风”、“雅”之中,主要用途是“以观民风”,或夸饰周天子及其大臣的文治武功。可能是因数量少,而且多数是贵族作品,所以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不被研究者所重视,有的被划入徭役之诗,有的划归思妇之诗,有的被划归宴飨之诗,很少有人把战争之诗单独作为一类,进行专门研究.  其实,《诗经》中的战争诗,是后世现实主义战争
期刊
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的书面能力相差较大,这是事实,但怎样缩小他们之间的差距呢?以新课程理论为指导,以一线教学为基础,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鼓励学生放声朗读,加强说的训练。经过多年的教学,我觉得让学生流畅地表达,朗读时,放出声是最好的办法。比如学生背诵古诗时,如果是默背,你仔细观察他,他似乎很认真的背诵,可当检查学生背诵时,学生却不能流畅的背诵了。我就教他放出声来并且带着想象去读。  
期刊
一、兴趣引入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教学时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典故、趣闻、轶事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例如,我在教学《江城子·密州出猎》时,为了让学生理解诗人苏轼渴望重新得到朝廷重用的思想感情时,我就给学生讲了“持节寺中,何日遣冯唐”的典故:典出《史记·冯唐列传》。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匈奴曾一度来犯,魏尚亲率车骑出击,所杀欺众。后因报功文书
期刊
高尔基说过:“语言是一切事实和思想的外衣。”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各种表达符号。语文课堂语言是传递教师的语文信息于学生的重要桥梁。把语文课堂的语言当做一项技术需要一定的程式化,但更需要的是个性创新的艺术美感,让每一个上完语文课堂的学生,在下课时仍还有一种余音绕梁的内心喜悦,仍有一种读了一本好书的意犹未尽之感,那么新课程标准所需要的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
期刊
教学目标   1、品味课文清新自然、优美生动的语言,体会作者如何通过景物描写抒发游览时欢愉的心情,熟读成诵,从而得到美的熏陶。   2、学习细致的观察生活,准确生动的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欣赏本文优美生动的语言,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设想   1、课堂教学力求“激趣”,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生动、活泼、有效地学习。   2、这是自读课文,作为写景
期刊
一、质朴的认识语文教学的任务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任务不单一,它几乎囊括了学校所有的教育内容,有道德品质教育、国情教育、近代史教育、劳动教育、美育,还有能力的、知识的等等。内容杂,头绪多,负载重,压得语文教学几乎喘不过气来。教师在操作之时难免会顾此失彼,抓了芝麻丟了西瓜。再加上理论界一些错误的导向,故弄玄虚的搞出一些新命题,更是把教师弄得晕头转向。   语文教学一直就是:学习语言,学会正确理
期刊
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整体的、复杂的、系统的基础教育建设工程。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对于语文教师而言,既是一种机遇,更是一种挑战。以下便是我在课程改革中的一些感悟。  一、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教育观  一直以来,“灌输——训练”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在教学中,教师总是站在上面讲解知识,成了课堂的“主宰”,学生围着教师转,完全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存在很大的缺陷,不仅老师上课累,学生
期刊
走进森林,我们总赞叹参天大树的峻拔,恨矮木不成材;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常常被一些“矮木”般的问题学生搞得焦头烂额,也会有老师感慨:教一个比教十个还累。这些问题学生我们称他们为“差生”。当很多的差生聚集在一个班时,森林成了灌木林,班级也被称之为“差班”。因此,让差生不“差”、差班不“差”成了班主任一项特别重要的工作。   1.首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学生调皮肯定很伤脑筋,想想他们如果是自己的子
期刊
当笑靥如花的小学生骄矜地在同伴面前炫耀自己多达万元的压岁钱而被痛扁——我们看到年轻的生命中竟然盛开着一朵朵“罂粟之花,本应纯洁的生命里竟然夹杂着那么多的“不应该”。教育应承担什么?  17岁的星二代李天一,4岁学钢琴,8岁学书法,13岁留学美国……光芒四射的星辉下,并没有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那片星空,他不像流星闪过星空给人惊艳的美丽而像天外陨石霍乱人间——卓越的技术层面的教育和广泛兴趣的培养让我们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