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井游记》的教学设计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laxiaz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
   1、品味课文清新自然、优美生动的语言,体会作者如何通过景物描写抒发游览时欢愉的心情,熟读成诵,从而得到美的熏陶。
   2、学习细致的观察生活,准确生动的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欣赏本文优美生动的语言,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设想
   1、课堂教学力求“激趣”,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生动、活泼、有效地学习。
   2、这是自读课文,作为写景小品,它精短饶有趣味,宜让学生反复涵咏,力争在课内熟读成诵,然后讨论仿写。
   3、教具准备:多媒体电教平台、《满井游记》教学软件。
   4、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人课文
   1、作者简介。
   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一字无学,号石公,公安(今湖北省?公安县)人。万历进土,曾任空部郎中等职。明代著名文学家,与兄宗道、弟中道均有才名,时称“三袁”。宏道诗主妙悟,提倡“独抒性灵,不拘俗套”,反对仿古,追求自然;重视通俗小說和里巷民谣,作品以小品?成就最高,内容多写身边琐事和自然景物。有《珂雪斋集》二十四卷传?世,后人辑为《袁中郎全集》,因宏道兄弟诗文风格相近,时人称之为“公安派”,称他们的诗文为“公安体”。
   二、自读理解
   1、学生朗读课文,力求理解文意。
   2、检查学生理解能力,自学能力。教师读课文,学生口译。
   3、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感受文章清新自然的语言。
   三、自读欣赏
   1、播放有关《满井游记》的风光片段。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认真观看,用心体味。
   2、教师指导,学生根据阅读提示②:“这是一篇清新的写景小品。生动的表达了一个‘城居者’一冬都‘局促一室之内’,而今返回自然‘若脱笼之鸽’的欢快心情。写景层次分明,比喻贴切。”在理解、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欣赏。
   学生边议边读边背,教师归纳。
   (尽量由学生讲,教师只作必要引导)
   第一段内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城中飞沙走砾,为下文正面记游作准备,有对比的作用。
   第二段逐句读来,怎样表达记游的次序?——第一句“廿二日……至满井”:点明所游之地。第二句“高柳……脱笼之鹄”:以堤柳、润土、旷野衬托心胸的舒畅。“若脱笼之鹄”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第三句“于时……出于匣也”;写春水。“晶晶然……”作比喻,更见水的明澈。第四句“山峦……之始掠也”:写春山,细致地写山被雪洗之美,用“如倩女……始掠也”作比喻,形象化地描写春山的形色两美。第五句写春柳、春苗两景,笔墨不多,既显示燕地春色,又见观察之细。第六、七句,写游人,男男女女,有动有静,声色兼备,形态各异。第八句,运用了借代写鱼鸟,描绘出神态。第九句,议论句,强调燕郊“未始无春”,与第一段对照。
   3、出示篇章结构图(出示幻灯软件)。
   4、学生朗读第二段,体会作者当时欢愉的心情。
   5、再次播放有关《满井游记》的风光片段,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6、学生尝试背诵第二段。
   四、自读深化
   1、教师指导学生看阅读提示③:“学习细致的观察生活、准确生动的描写景物的方法”。
   2、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朱自清的《春》,引出“绘春图”,与“满井早春图”作比较。(出示幻灯软件)
  若脱笼之鹄_____      山水太阳_____
  春____水____ ____春草____
  春___山___ 春花___
  满井早春图___春___柳 ___春凤
  春___苗 春雨___
  游人、鱼鸟 迎春___
  未始___无春___ 颂春___
   教师小结:同样是写春,虽然所写的景物不同,但写时都注意到了抓住事物特征,用优美的语言进行景物描写,有静有动,有声有色,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3、仿写练习:《校园的早晨》。
   (1)仿照两篇文章的结构,出示《校园的早晨》结构提示图:(出示幻灯软件)
  总写
  早晨的______
  早晨的______
  校园的早晨______分写______早晨的______
  早晨的______
  早晨的______
  总写
   (2)学生根据结构提示图,分组讨论。
   (3)请几名学生谈谈作文的思路,写法。
   五、布置作业
   课外练笔,写一篇写景短文《校园的早晨》。
   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上,我也有不满意的地方就是在“议”的这个环节当中,我对学生的引导不够深入,结果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不能够透彻,生成的问题不多,而且所提的问题相对来说较简单。还有在课前三分钟的名言分析,学生做了分析以后,我的点评不够深入,不够具体。“目标应是正确的目标,梦想、理想均可成为目标。但是梦想距离目标较远,有的梦想是不可能实现的,有的甚至是一种幻想。”而我没有给学生点出这点来。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注意这些细节的,继续努力探索教学方法,使自己做得更好。
其他文献
学生“听、说、读、写”四大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最终归宿。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能重视每个学生“听”的能力的培养,就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如何来培养学生“听”的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一、激发学生“听”的兴趣。   绝大多数学生都爱听故事,听故事时的那份专注神态有口皆碑。教师应该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在课堂上结合教材内容有意地穿插一些简短
期刊
语文是有着独特魅力的人文学科,她有温度,有性格,有诗情,有画意。诗意的课堂,触动情感,唤醒积淀,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丰富体验,让学生在文字中自由的徜徉,获得美感,提升语文素养。笔者试以课堂教学中几个环节为例,浅谈诗意课堂的构建。  一、诗意的导语  同学们,今天我们能够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读书学习,能在家中享用可口的饭菜,感受家庭的温馨,这些平常的幸福场景,却曾是一代代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期刊
教师是崇高的职业,它的崇高在于奉献。班主任是这项崇高职业中的基石,官虽小,但责任重大。我认为一个合格的班主任既要教学生知识,又要引导学生做人。   一、爱在点滴,润物无声   有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爱就没有责任。一切最好的教育方法,一切最好的教育艺术,都产生于教师对学生无私的爱。爱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动力基础。作为班主任应该有更广泛的爱,要把自己的爱撒向每一个孩子,使每个孩子都能在爱的阳光
期刊
初中生正是人生读书的黄金时间,帮助学生养成热爱读书的习惯,多读书,读好书,提高阅读与写作能力,充实文化底蕴,陶冶情操,提升文化品位,必将对他们的一生起到积极的推动甚至决定作用。   读书风气从小处说是一个班风,从大的说就是一个学校,一个社会的文化风气,甚至也是一个社会的道德风气的反映。因为读书不仅使人获得知识,还可以使人变得安宁,减少浮躁气。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培养学生文本阅读的兴趣、形成读书风
期刊
阅读成为当前语文教学最弱的环节。如何行之有效开展研究性阅读教学,已成为语文高效课堂建设的一个迫在眉睫的课题。   一、当前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这深刻的揭示了阅读教学的本质。然而,反思当前的阅读教学,我们不难发现其中存在不少的问题:    1、学生自主学习假,教师牵引灌输多。在高效课堂展示中,真正能
期刊
一、改善教学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动力的源泉,表现自我、展现自我是每个学生都愿意积极去做的事情。新课标中明确提出:“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养成勤于思考和乐于动笔的习惯,能不拘于形式,自由地把自己的见闻和感受写下来。”这就告诉我们对于作文指导要从学生的兴趣着手,要想使学生的作文水平提高,首先必须开启他们兴趣的大门。在作文教学中,一旦学生有了写作的兴趣,就可
期刊
在《诗经》的305个篇什中,全部或局部描写战争的不过23篇,约占总篇目的7.2﹪.这些诗篇散见于“风”、“雅”之中,主要用途是“以观民风”,或夸饰周天子及其大臣的文治武功。可能是因数量少,而且多数是贵族作品,所以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不被研究者所重视,有的被划入徭役之诗,有的划归思妇之诗,有的被划归宴飨之诗,很少有人把战争之诗单独作为一类,进行专门研究.  其实,《诗经》中的战争诗,是后世现实主义战争
期刊
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的书面能力相差较大,这是事实,但怎样缩小他们之间的差距呢?以新课程理论为指导,以一线教学为基础,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鼓励学生放声朗读,加强说的训练。经过多年的教学,我觉得让学生流畅地表达,朗读时,放出声是最好的办法。比如学生背诵古诗时,如果是默背,你仔细观察他,他似乎很认真的背诵,可当检查学生背诵时,学生却不能流畅的背诵了。我就教他放出声来并且带着想象去读。  
期刊
一、兴趣引入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教学时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典故、趣闻、轶事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例如,我在教学《江城子·密州出猎》时,为了让学生理解诗人苏轼渴望重新得到朝廷重用的思想感情时,我就给学生讲了“持节寺中,何日遣冯唐”的典故:典出《史记·冯唐列传》。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匈奴曾一度来犯,魏尚亲率车骑出击,所杀欺众。后因报功文书
期刊
高尔基说过:“语言是一切事实和思想的外衣。”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各种表达符号。语文课堂语言是传递教师的语文信息于学生的重要桥梁。把语文课堂的语言当做一项技术需要一定的程式化,但更需要的是个性创新的艺术美感,让每一个上完语文课堂的学生,在下课时仍还有一种余音绕梁的内心喜悦,仍有一种读了一本好书的意犹未尽之感,那么新课程标准所需要的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