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是一个涵容了主客对象、多层次知识内容、多种知识传导方式以及多样性目标效果的互动、多动过程。在不断发展的教学改革中,实践活动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成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笔者对此的认识是:实践活动教学是以直接经验和综合信息为主要内容,以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为基本特征,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的教学观念和教学形式。它不但能沟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而且有助于生成数学知识系统之间内在的有机联系,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体会数学的价值。本文尝试从如何进行实践活动的教学角度,谈一点个人的粗浅认识。
一、创设情境开展数学实践活动
“数学科学是人类精神从外界借取的东西最少的创造物之一”(彭加莱语),但儿童数学,却是依赖外界东西最多的数学。思维之形成,必须从外在的可见活动开始。这既是人类数学经验的起源,也是个体智力发展的过程。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曾叙述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四五岁的孩子为数清一些石头,把它们摆成一行,然后从1数到10。数完后,从另一端数,发现也是10。他接着把石头摆成一个圆圈,依次数下去,发现的是同样的道理。他究竟发现了什么呢?他当然不会发现石子的性质,而是发现了关联于数学的某种经验。这就是逻辑数学经验的获得—— 一个依赖于外界事物而又超越其具体形态的抽象过程。这个“外界事物”就有类于我们所说的生活情境。很多数学问题无疑是生活问题的抽象,于是,在初理解抽象枯燥的数学问题时,我们就有赖于各种生活情景,有赖于借取现实素材,从而将枯燥的数学“返朴”为活泼生动的生活场景,以此来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积极参与愿望。如教学“连加”。这是一节典型的计算课,如果只让学生一味地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未免太枯燥,而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做诸如“投飞镖”游戏——靶子上有许多得分区域,学生连续投三次,根据投在靶子上的数看谁得的分高。通过记录每个同学投得的三个结果,学生提出了许多实际问题,如“某某同学投三次一共得了多少分?”“前两次结果比第三次多多少分?”这时,教师让学生解决“连加”问题,有的学生利用珠算算,有的用口算算,有的用笔算算。这样学生不但在活动中理解了连加的意义,而且还在具体活动情境中让学生多角度地理解算理,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算法,体现算法多样性。
二、注重日常教学过程中的数学实践活动
数学实践活动在形式上绝不是单纯的户外活动,而是融合于各个领域的学习内容之中,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一部分。它可以表现为课堂内的经历探索;也可以表现为课内外相结合;还可以是完全置身于社会这个大环境下的调查活动。如在学习“对称、平移和旋转”过程中的“折一折,剪一剪”、“猜一猜”等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对称图形、平移图形;收集一些对称的图形、图案和照片,在班中展览;利用镜子进行观察等都是简单的实践活动。在学习“统计与概率”时,可组织类似实践活动:每天测量一颗黄豆芽长度并进行记录,最后制成统计表。任务明确后,在活动中每天什么时间测量豆芽的长度,怎样测量豆芽的长度都由学生自己来决定,教师只是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通过一星期的记录,学生都交上一份“豆芽生长情况统计表”和“豆芽生长情况统计图”,让学生在亲历亲为的参与中感受、认知、理解数学问题。亦如开展以观察、猜测、收集数据、验证推理等为主要形式的掷骰子游戏、转盘游戏、摸球游戏等实践活动,对于学生数学认识的发展而言都是有益的,因为这是学生自己尝试的结果,是在学生亲身经历中获取的知识,更能启迪学生的思维,发展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学生生活经验是开展数学实践活动的基础
开展实践活动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设计富有情趣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接触更多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边学边用,有意识地用数学的观点去认识周围事物,并自觉地把所学习的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建立起联系。如“人民币的认识”,虽说学生有一定的经验,但是对元角分之间的进率相对比较模糊。模拟生活场景,实际购物无疑是最有效的一个途径,通过操作将所学的新知在模拟环境中得以应用、内化、巩固。在有趣的“买”“卖”过程中,学生不只经历了付钱、找钱及加减计算活动,对人民币真伪的辩认等方面也得到了一定的锻炼。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还可以开展一些小调查、小制作、小设计活动,如到商店调查商品的价格;测量本组同学的身高,并计算本组同学的平均身高;找生活中的小数;走一走100米有多少步;制作七巧板;设计厨房铺地板砖的计划等活动,都可以结合课内外组织实施。引导学生把课堂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运用到生活实践中,鼓励学生把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带进课堂,尝试解决,体会数学的真正价值。
四、加强数学实践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数学实践活动并不是“放羊式”的活动,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需要教师的指导。教师首先要有明确的活动目的、活动的内容和方式,要紧紧围绕活动的目的进行组织;其次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教师注意方法、策略上的点拨,当活动出现偏差时,尽快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活动的目标上来,使活动活而不乱,有序进行。第三注重活动后的总结,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与遗憾,教师注意活动的拓展。例如本人曾执教的“客厅铺地面砖的设计”中,我先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以下题目:“用一张长12厘米,宽8厘米的长方形纸,可以剪成多少个边长是2厘米的小正方形?”我对学生进行了如下指导,学生先用画图的方法得出剪的个数,再讨论用计算的方法得出剪的个数,最后教师适当点拨。学生有了这样的指导,再完成“客厅铺地面砖的设计”。在设计中,学生做了如下几方面的工作:(1)测量并计算自家客厅的面积;(2)到市场调查各种正方形地面砖的边长和价格;(3)在纸上进行铺砖设计;(4)计算各种砖需要多少块,买砖需多少钱。
总之,开展数学实践活动,可以促进数学各部分知识与表达方式之间的综合,促进学生知识的整合、方法的优化及智慧的开发。了解并熟练运用这一点,将有助于我们给纯粹的数学“穿”上合适的生活外衣,然后呈现给学生,使学生认识数学知识系统之间的内在联系,获得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经验和方法。
(作者联通:678700云南省陇川县王子树帮东小学)
一、创设情境开展数学实践活动
“数学科学是人类精神从外界借取的东西最少的创造物之一”(彭加莱语),但儿童数学,却是依赖外界东西最多的数学。思维之形成,必须从外在的可见活动开始。这既是人类数学经验的起源,也是个体智力发展的过程。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曾叙述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四五岁的孩子为数清一些石头,把它们摆成一行,然后从1数到10。数完后,从另一端数,发现也是10。他接着把石头摆成一个圆圈,依次数下去,发现的是同样的道理。他究竟发现了什么呢?他当然不会发现石子的性质,而是发现了关联于数学的某种经验。这就是逻辑数学经验的获得—— 一个依赖于外界事物而又超越其具体形态的抽象过程。这个“外界事物”就有类于我们所说的生活情境。很多数学问题无疑是生活问题的抽象,于是,在初理解抽象枯燥的数学问题时,我们就有赖于各种生活情景,有赖于借取现实素材,从而将枯燥的数学“返朴”为活泼生动的生活场景,以此来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积极参与愿望。如教学“连加”。这是一节典型的计算课,如果只让学生一味地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未免太枯燥,而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做诸如“投飞镖”游戏——靶子上有许多得分区域,学生连续投三次,根据投在靶子上的数看谁得的分高。通过记录每个同学投得的三个结果,学生提出了许多实际问题,如“某某同学投三次一共得了多少分?”“前两次结果比第三次多多少分?”这时,教师让学生解决“连加”问题,有的学生利用珠算算,有的用口算算,有的用笔算算。这样学生不但在活动中理解了连加的意义,而且还在具体活动情境中让学生多角度地理解算理,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算法,体现算法多样性。
二、注重日常教学过程中的数学实践活动
数学实践活动在形式上绝不是单纯的户外活动,而是融合于各个领域的学习内容之中,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一部分。它可以表现为课堂内的经历探索;也可以表现为课内外相结合;还可以是完全置身于社会这个大环境下的调查活动。如在学习“对称、平移和旋转”过程中的“折一折,剪一剪”、“猜一猜”等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对称图形、平移图形;收集一些对称的图形、图案和照片,在班中展览;利用镜子进行观察等都是简单的实践活动。在学习“统计与概率”时,可组织类似实践活动:每天测量一颗黄豆芽长度并进行记录,最后制成统计表。任务明确后,在活动中每天什么时间测量豆芽的长度,怎样测量豆芽的长度都由学生自己来决定,教师只是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通过一星期的记录,学生都交上一份“豆芽生长情况统计表”和“豆芽生长情况统计图”,让学生在亲历亲为的参与中感受、认知、理解数学问题。亦如开展以观察、猜测、收集数据、验证推理等为主要形式的掷骰子游戏、转盘游戏、摸球游戏等实践活动,对于学生数学认识的发展而言都是有益的,因为这是学生自己尝试的结果,是在学生亲身经历中获取的知识,更能启迪学生的思维,发展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学生生活经验是开展数学实践活动的基础
开展实践活动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设计富有情趣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接触更多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边学边用,有意识地用数学的观点去认识周围事物,并自觉地把所学习的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建立起联系。如“人民币的认识”,虽说学生有一定的经验,但是对元角分之间的进率相对比较模糊。模拟生活场景,实际购物无疑是最有效的一个途径,通过操作将所学的新知在模拟环境中得以应用、内化、巩固。在有趣的“买”“卖”过程中,学生不只经历了付钱、找钱及加减计算活动,对人民币真伪的辩认等方面也得到了一定的锻炼。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还可以开展一些小调查、小制作、小设计活动,如到商店调查商品的价格;测量本组同学的身高,并计算本组同学的平均身高;找生活中的小数;走一走100米有多少步;制作七巧板;设计厨房铺地板砖的计划等活动,都可以结合课内外组织实施。引导学生把课堂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运用到生活实践中,鼓励学生把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带进课堂,尝试解决,体会数学的真正价值。
四、加强数学实践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数学实践活动并不是“放羊式”的活动,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需要教师的指导。教师首先要有明确的活动目的、活动的内容和方式,要紧紧围绕活动的目的进行组织;其次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教师注意方法、策略上的点拨,当活动出现偏差时,尽快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活动的目标上来,使活动活而不乱,有序进行。第三注重活动后的总结,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与遗憾,教师注意活动的拓展。例如本人曾执教的“客厅铺地面砖的设计”中,我先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以下题目:“用一张长12厘米,宽8厘米的长方形纸,可以剪成多少个边长是2厘米的小正方形?”我对学生进行了如下指导,学生先用画图的方法得出剪的个数,再讨论用计算的方法得出剪的个数,最后教师适当点拨。学生有了这样的指导,再完成“客厅铺地面砖的设计”。在设计中,学生做了如下几方面的工作:(1)测量并计算自家客厅的面积;(2)到市场调查各种正方形地面砖的边长和价格;(3)在纸上进行铺砖设计;(4)计算各种砖需要多少块,买砖需多少钱。
总之,开展数学实践活动,可以促进数学各部分知识与表达方式之间的综合,促进学生知识的整合、方法的优化及智慧的开发。了解并熟练运用这一点,将有助于我们给纯粹的数学“穿”上合适的生活外衣,然后呈现给学生,使学生认识数学知识系统之间的内在联系,获得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经验和方法。
(作者联通:678700云南省陇川县王子树帮东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