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背景】挖掘文章人文内涵,温润心田
《老王》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课文,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以“爱”为主题的文章,其中几篇课文讲述的都是对普通人,尤其是对弱者的关爱。《老王》讲述的就是一个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车夫的故事。这个单元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能从课文中感悟到“爱”这种深沉博大而又最朴素的感情,从而陶冶情操。对像老王这类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弱者,他们缺乏了解或许只有最朴素的恻隐之心,从来没有真正去触摸过他们的感受,不知道应该给予他们应有的理解、尊重和关爱。我认为,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到语文学科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还要让学生深深体会文中丰富的情感内涵,从而陶冶他们的情操,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因此,在这篇文章的教学中,我主要设计了以下学习目标:
1.读出老王的“苦”与“善”
这篇文章的核心就是讴歌了一种善良的人性。文章中老王是一个生活在底层的平凡的人,虽然不被别人重视,但有着一颗善良的心。老王的苦不仅体现在生活条件差,身体不好,更表现在老王的孤独无依,作为单干户,他在自己的同行里找不到友情的温暖;眼睛瞎掉一只,另一只也不好之后社会上许多人侮辱他和不敢坐他的三轮车,他的心中更是缺少社会的关爱。可见老王是一个苦不堪言的人,我们应该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弱者的这种苦。就是这样苦的一个人,身上却闪烁着善良的光辉。他需要钱,做生意却从不多收一分钱;愿意给“我们”带送冰块,车费减半;受了人家的好处,总也不忘,总觉得欠了人情,去世前一天还硬撑着拿了香油、鸡蛋上门感谢。
2.读出“我”的善良
作者的善良有许多表现: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车;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能白送,也给了钱。作者的善良还表现在关心老王的生活,老王的三轮车改成平板车,生意不好做,作者关切地询问他是否能维持生计。
3.读出“我”的愧怍
按照常理来说,作者一家对老王也够好了,可是文章的结尾写道:“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几年过去了”说明这份“愧怍”之深重,一直在作者心头郁积着,这主要体现在文章老王送鸡蛋和香油至文章结尾部分。
作者的“愧怍”体现在:当老王临死前送鸡蛋和香油时,当僵尸一样的老王突然“镶嵌”在门框时,我害怕的糊涂了而忘却了对老王的亲近。只是对他“强笑”和给他钱。这些举动无疑让老王感觉作者对自己很“生分”,或许只是主顾与车夫罢了,没有亲朋好友般的温暖,而临死前的老王多么希望杨绛把他当成一个真正的老朋友或者亲戚,作者为此而内疚;当老王离开后,“我”因为“没请他坐坐”而感到歉疚;闻知老王去世后,一直追忆,反复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其实是在为自己那颗愧怍的心灵寻求一些安慰和解脱。虽然也找到了安慰自己的借口,“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我想他是知道的”。然而作者终究没办法原谅自己“总觉得心上不安”。抓住了文章中这些细节,才能具体真实地感受作者内心深处的那份“愧怍”。这份深深的“愧怍”中闪耀着作者的悲悯情怀,闪耀着杨绛作为知识分子的自省意识。
【教学过程】涵泳作家个性语言,体验温情
为了在课堂上让学生读出这些内涵,体会文章的情感,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主要采取对话式教学。采取“整体感受——重点突破”的教学策略。
1.在导入时,采取谈话式,营造亲切氛围,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发现生活中常常被我们忽视的人和事
我问学生,在生活中自己最关注、最喜欢谈论的人是哪些,学生大多提到家人、朋友、伟人、明星、自己。我意识到学生和我预设的一样,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尤其是弱者缺乏关注,于是因势说了一段心灵剖析的话:明星是因为头顶着耀眼的光环我们关注;伟人因为作出了非凡的成就我们关注;家人因为血浓于水我们关注;朋友因为相互理解关心我们关注……而我们在生活中接触得最多的其实却是那些没有亲情关系也不起眼的普通人,他们虽然没有耀眼的光环,没有作出非凡的成就,却有着金子般的心,他们同样值得我们关注。比如,学生恍然大悟似的齐声说杨绛笔下的老王。从学生的眼神和回答我知道他们已经开始认同了需要关注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平凡的普通人,这样既营造了对话式的课堂氛围,也开启了本课学习的内容和重点,更让学生在思想认识上有一个提高。
2.在整体感知部分,主要引导学生把握人物形象,走进人物内心,从情感上和内心深处触摸老王的“苦”与“善”及作者的“善”
设计了如下交流的问题:
自读课文,试用词语概括老王给你留下的印象,并根据课文内容做出说明。师生进行交流总结。在学生交流之中,着重抓住老王精神的苦和内心的善良,如很多学生都提到老王的孤苦无依,生活没着落身体又不好,很苦。我及时小结说老王可谓是一个孤残老人,不幸之至。并在幻灯片上呈现这样一句话。巴尔扎克曾说“不幸者唯一的抒情诗歌,就是呼吁‘正义’与‘善良’来否定他的蒙受冤屈的裁判。”让学生朗读并理解这句话。学生读后都能说出如果我们不关爱不幸者,那么像老王这样的人就永远享受不到他本该应有的生活的权利。这样学生就不仅仅是同情,而是开始思考他们该怎样享受他们生活的权利。我接着问文章中有哪几个人是善良的,哪些事让你感受到他们的善良。这样很自然地过渡到感悟老王的善良和作者善良的环节。学生都能说出老王和杨绛一家人都是善良的人。在说到善良的事情时紧扣文章内容。先说老王,虽然生活极其不幸,但是身上仍闪耀着宝贵的人性的光辉。如,给“我们”带送冰块,车费减半送的冰比别人大,让学生感悟到老王身上的善良朴实真诚的光辉;杨绛的善良也在文章中很容易找到,学生还关注到了一个细节,当老王的三轮车改为平板三轮的时候生意不好做,作者一家不仅关照他生意,还关切地询问他是否能维持生计,可见作者极其关心老王的生活并付诸行动。这说明学生已经读到了文章中两位善良的人在苦难的环境里因为有着关爱而倍感温暖,读懂了人间的温情是相互的,需要用行动去传递。
《老王》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课文,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以“爱”为主题的文章,其中几篇课文讲述的都是对普通人,尤其是对弱者的关爱。《老王》讲述的就是一个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车夫的故事。这个单元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能从课文中感悟到“爱”这种深沉博大而又最朴素的感情,从而陶冶情操。对像老王这类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弱者,他们缺乏了解或许只有最朴素的恻隐之心,从来没有真正去触摸过他们的感受,不知道应该给予他们应有的理解、尊重和关爱。我认为,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到语文学科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还要让学生深深体会文中丰富的情感内涵,从而陶冶他们的情操,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因此,在这篇文章的教学中,我主要设计了以下学习目标:
1.读出老王的“苦”与“善”
这篇文章的核心就是讴歌了一种善良的人性。文章中老王是一个生活在底层的平凡的人,虽然不被别人重视,但有着一颗善良的心。老王的苦不仅体现在生活条件差,身体不好,更表现在老王的孤独无依,作为单干户,他在自己的同行里找不到友情的温暖;眼睛瞎掉一只,另一只也不好之后社会上许多人侮辱他和不敢坐他的三轮车,他的心中更是缺少社会的关爱。可见老王是一个苦不堪言的人,我们应该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弱者的这种苦。就是这样苦的一个人,身上却闪烁着善良的光辉。他需要钱,做生意却从不多收一分钱;愿意给“我们”带送冰块,车费减半;受了人家的好处,总也不忘,总觉得欠了人情,去世前一天还硬撑着拿了香油、鸡蛋上门感谢。
2.读出“我”的善良
作者的善良有许多表现: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车;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能白送,也给了钱。作者的善良还表现在关心老王的生活,老王的三轮车改成平板车,生意不好做,作者关切地询问他是否能维持生计。
3.读出“我”的愧怍
按照常理来说,作者一家对老王也够好了,可是文章的结尾写道:“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几年过去了”说明这份“愧怍”之深重,一直在作者心头郁积着,这主要体现在文章老王送鸡蛋和香油至文章结尾部分。
作者的“愧怍”体现在:当老王临死前送鸡蛋和香油时,当僵尸一样的老王突然“镶嵌”在门框时,我害怕的糊涂了而忘却了对老王的亲近。只是对他“强笑”和给他钱。这些举动无疑让老王感觉作者对自己很“生分”,或许只是主顾与车夫罢了,没有亲朋好友般的温暖,而临死前的老王多么希望杨绛把他当成一个真正的老朋友或者亲戚,作者为此而内疚;当老王离开后,“我”因为“没请他坐坐”而感到歉疚;闻知老王去世后,一直追忆,反复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其实是在为自己那颗愧怍的心灵寻求一些安慰和解脱。虽然也找到了安慰自己的借口,“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我想他是知道的”。然而作者终究没办法原谅自己“总觉得心上不安”。抓住了文章中这些细节,才能具体真实地感受作者内心深处的那份“愧怍”。这份深深的“愧怍”中闪耀着作者的悲悯情怀,闪耀着杨绛作为知识分子的自省意识。
【教学过程】涵泳作家个性语言,体验温情
为了在课堂上让学生读出这些内涵,体会文章的情感,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主要采取对话式教学。采取“整体感受——重点突破”的教学策略。
1.在导入时,采取谈话式,营造亲切氛围,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发现生活中常常被我们忽视的人和事
我问学生,在生活中自己最关注、最喜欢谈论的人是哪些,学生大多提到家人、朋友、伟人、明星、自己。我意识到学生和我预设的一样,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尤其是弱者缺乏关注,于是因势说了一段心灵剖析的话:明星是因为头顶着耀眼的光环我们关注;伟人因为作出了非凡的成就我们关注;家人因为血浓于水我们关注;朋友因为相互理解关心我们关注……而我们在生活中接触得最多的其实却是那些没有亲情关系也不起眼的普通人,他们虽然没有耀眼的光环,没有作出非凡的成就,却有着金子般的心,他们同样值得我们关注。比如,学生恍然大悟似的齐声说杨绛笔下的老王。从学生的眼神和回答我知道他们已经开始认同了需要关注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平凡的普通人,这样既营造了对话式的课堂氛围,也开启了本课学习的内容和重点,更让学生在思想认识上有一个提高。
2.在整体感知部分,主要引导学生把握人物形象,走进人物内心,从情感上和内心深处触摸老王的“苦”与“善”及作者的“善”
设计了如下交流的问题:
自读课文,试用词语概括老王给你留下的印象,并根据课文内容做出说明。师生进行交流总结。在学生交流之中,着重抓住老王精神的苦和内心的善良,如很多学生都提到老王的孤苦无依,生活没着落身体又不好,很苦。我及时小结说老王可谓是一个孤残老人,不幸之至。并在幻灯片上呈现这样一句话。巴尔扎克曾说“不幸者唯一的抒情诗歌,就是呼吁‘正义’与‘善良’来否定他的蒙受冤屈的裁判。”让学生朗读并理解这句话。学生读后都能说出如果我们不关爱不幸者,那么像老王这样的人就永远享受不到他本该应有的生活的权利。这样学生就不仅仅是同情,而是开始思考他们该怎样享受他们生活的权利。我接着问文章中有哪几个人是善良的,哪些事让你感受到他们的善良。这样很自然地过渡到感悟老王的善良和作者善良的环节。学生都能说出老王和杨绛一家人都是善良的人。在说到善良的事情时紧扣文章内容。先说老王,虽然生活极其不幸,但是身上仍闪耀着宝贵的人性的光辉。如,给“我们”带送冰块,车费减半送的冰比别人大,让学生感悟到老王身上的善良朴实真诚的光辉;杨绛的善良也在文章中很容易找到,学生还关注到了一个细节,当老王的三轮车改为平板三轮的时候生意不好做,作者一家不仅关照他生意,还关切地询问他是否能维持生计,可见作者极其关心老王的生活并付诸行动。这说明学生已经读到了文章中两位善良的人在苦难的环境里因为有着关爱而倍感温暖,读懂了人间的温情是相互的,需要用行动去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