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原著 引进哲学的殿堂

来源 :中国大学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b3321458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哲学导论”是北大哲学系的专业基础课,而且是开门重头戏。它又是全校的一门重要通选课,不论学哪个专业,都需要哲学思维的训练,体悟宇宙、人生的真谛。哲学系先后约请国内著名学者张世英、叶秀山、余敦康、张祥龙开设此课,内容各有侧重,风格各具特色。但都普遍受到欢迎,产生很大影响。张祥龙的课,博古通今,融合中、西、印。直接攻读原著,让人心领神会,曾使许多学生如醉如痴。我曾提前六小时进入教室都找不到座位(早被隔夜贴条占满)。近几年来,又有中年新秀李猛、吴增定开设此课,都立足于讲解原著。李猛主要讲西方古代和近代的几本有代表性的原著;吴增定则只讲古希腊时期柏拉图的《理想国》一书。由于时间的方便,我听吴增定课的次数较多。
  就一本原著,能否把“哲学导论”讲好?教师首先说明,虽讲过几次,仍是一种尝试,但他向学生承诺:通读《理想国》,把握思路,认真思考,定有收获。《理想国》是古典名著,西方哲学的一个重要源头。英国哲学家怀特海说过,西方两千多年哲学的发展,都可以从柏拉图那里找到注脚(大意)。《理想国》并非哲学专著,它既是政治学,又是教育学,也是社会学和伦理学,还涉及天文、物理、数学,几乎是古代的一本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全书贯穿着富于智慧的哲理,而且采取对话体,形式活泼,逻辑层次分明,中译文流畅,比较好读,容易入门。对于青年和非哲学专业的学生,它较具可读性和吸引力。
  《理想国》共分10卷(相当于章),结合古希腊社会背景和书中人物特点,教师向学生逐卷解读。一面用英文板书要目和名词,一面用中文讲解内容和认识,娓娓道来,由浅入深,不时讲出体会,有所发挥,更加激起学生的兴趣。
  古希腊哲学的代表人物苏格拉底与柏拉图是师生关系。柏拉图通过苏格拉底与其他人物的对话来阐述自己的思想。全书由讨论生与死、正义与善等问题入手,逐渐达到对哲学的直接阐述。从哲学的角度看,要到第五、六、七卷才是高峰。前面一系列对话与讨论,像是哲学的铺垫。教师指出,柏拉图是最善于思考的哲学家,通过各种问题的讨论和争辩,逐步引向哲学的思考和解决。
  柏拉图生活于古希腊城邦民主制衰落时期,城邦既有的政治制度、道德原则等广受质疑,处于激烈争议和变动的状态。面对时代问题,《理想国》作出分析和回答,寻求智慧和真理。柏拉图认为,由于人的生存的需要,解决衣食住行问题,要求分工与合作,并统一规范与管理,便有城邦与国家的出现。由于人的欲望的增长,自然、社会资源的有限,城邦之内会发生矛盾,城邦之间也会发生战争。各种天赋素质不同的人,有的适合于做统治或管理者,有的适合于做护卫或辅助者,有的适合于作农民或技工。只有他们各得其位,各尽其责,才能维护社会的和谐与城邦的稳定。柏拉图并不是血统论者,如果管理层的后辈渗入了较差的素质,就应调整做农民或工人,而农工后辈中发现较高素质者,也可提升做护卫者或管理者。柏拉图也并不歧视妇女,妇女中天赋较高并努力学习者,也应受到良好教育,并可加入护卫者或管理者行列。但柏拉图是优生论者,主张天赋素质优秀者互相结合,多生孩子,十分关注城邦与国家的人口质量。
  教育和哲学是全书密切相关的两个方面,也是教师讲课的两个重点。
  一、教育
  柏拉图讲究人的天赋素质,也特别重视人的后天教育。《理想国》是西方教育史上的一本奠基性著作。柏拉图首先强调护卫者的教育,挑选那些爱好智慧并品质优良的人,使他们“有最多的知识和最多的训练”。这主要是一种精英教育。教师特别指出,这是一种低成本的教育,值得我们重视。
  (1)教育的任务。柏拉图认为,教育就是要使天赋的优良素质得以实现。他强调教育不是灌输,被迫进行的学习是不能在心灵上生根的。
  (2)教育的方式。总的说,就是用体育来训练身体,用音乐来陶冶心灵。二者皆以简单质朴为重,而音乐又应当先于体育。人在幼年可塑性很强,应注重心灵的陶冶。利用希腊神话,《荷马史诗》经过审编,类似孔子的删改《诗经》:“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儿童教育不宜多讲道理,而需多讲故事,但要避免谎言,让儿童听到最优美高尚的故事。音乐教育,使刚健与柔和相结合,节奏与曲调相一致,使形象符合理念,注重内在心灵的美。体育则是政治,军事教育的一部分,主张清淡的饮食和严格的训练,提倡全民运动。对于疾病,预防重于治疗。这种以音乐与体育相结合的方式,就是要培养能文能武、既明智又勇敢的城邦护卫者,使他们以出生的土地为母亲,讲究正义,爱护同胞,富于爱国主义的情怀。
  (3)哲学家的教育。城邦应当有最好最稳定的管理,而那些热衷于权力的统治者对城邦的管理必定是最恶劣的。理想的国家,应当由真正富有的人来统治、但这种富有不是金钱的富有,而是善和智慧的精神富有。这种管理或统治者的人才如何造就出来呢?比对护卫者的教育更进一步,要使人的认识从外部多变的世界进入内部实在的世界,需要理性思考,使受教育者对事物的“意见”提升到“理念”。为此,柏拉图提出了一系列循序渐进的学习科目如数学、几何学、天文学等等,引领认识逐步上升,有利于逻辑思维的训练,作为学习哲学的准备。
  而后,到心智比较成熟时,大约在30岁以后,便应学习辩证法。辩证法的原意是对话、辩论。柏拉图这里把它看作高级的认识能力和方法。前面的学问都还不能摆脱形象与假设,只有辩证法才能让人看到事物的实在,真正进入理念世界,找到事物的可靠根据。柏拉图也把辩证法看作一种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能从相互联系中认识事物的方法。他把学习辩证法置于教育和学科的最高层,看作整个学习的完成。
  大约在35岁到50岁期间,最优秀的人可一面学习辩证法,一面熟悉政治事务,管理城邦。他设想,理想国的国王应当由最具智慧的人即哲学家来担任。那么,究竟什么是哲学,什么是哲学家呢?
  二、哲学及哲学家
  “哲学”,原义就是“爱智慧”。由于爱智慧,就必定要探究智慧,追求真理。柏拉图把世界分为两个:可见世界和可知世界。可见世界是人们通过影像或假设看到世界的外部表现,好比囚禁在洞穴中的人,只能看到对面墙上的影子,而看不到本来的光和光源。可知世界是人们通过思维或理性看到世界的内部实在。在可知世界中最后看到的,是善的理念,它是一切事物中真和美的原因也就是可见世界中光和光源的创造者。在柏拉图看来,这种探究内部实在的学问,便是哲学。他有时又把哲学看作追求世界的永恒的东西,内在的相互联系的东西,也就是辩证法的探究。这种从可见世界转向可知世界的探究,从“意见”转向“理念”的探究,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一种艰苦的学习和积累的过程。所以他认为,哲学和辩证法,是只有到心智比较成熟时才能学习和掌握的。   哲学家便是真正的爱智慧者,坚定追求真理的人。对于智慧,不是单纯地好奇,不只是爱看、爱听,而是始终地全身心地爱;不是只爱智慧的一部分,而是爱智慧的全部。一般人只是认识事物的表面的、变动的东西,哲学家是认识事物的内在的、永恒的东西。一般人只有关于事物的“意见”,哲学家则把握事物的“理念”。一般人只看到美的东西(影像),哲学家则看到美本身。从柏拉图的论述中,可以概括出哲学家的本性、特点和作用是什么。
  (1)哲学家的天然本性。哲学家是时时处处追求真理的人。爱智慧,就是爱真理。柏拉图说:“哲学家是眼睛盯着真理的人。”所以,哲学家严肃认真地追求真理,而且是追求全部真理,不达目的,绝不肯罢休。
  (2)哲学家的认识能力。善于分辨事物的外在表现与事物的内在本身。不为外在的东西所迷惑,不因事物形态的多变而迷失方向,而能把握永恒不变的事物的理念。对事物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3)哲学家的性格特点。哲学家应当拥有的天赋品质是:良好的记性,敏于理解,豁达大度,温文尔雅,爱好和亲近真理、正义、勇敢和节制。这也是从事哲学学习的条件。
  (4)哲学家的主导作用。哲学或哲学家有什么用?这是从古到今人们喜欢提出的问题。柏拉图举航海为例子。作为城邦统治者的哲学家,好比作为舵手的真正的航海家,他必须注意年、季节、天空、星空、风云以及一切与航海有关的事情。不管别人赞成还是不赞成,不管别人怎样攻击,甚至骗取权力,只要具备哲学家的品质、素养,就能稳定地把握城邦的正确方向。在柏拉图看来,国家和城邦都是有机的整体,作为优秀的爱智慧者的哲学家为数极少,应当成为城邦的统治者,理想国的国王,使政治权力与聪明才智合而为一。应当把那些贪图权力,不知研究哲学,只知追随别人的庸碌之辈排除在领导者、管理者之外。
  哲学和哲学家为什么被视为无用呢?教师指出,柏拉图谈到两方面原因:一是城邦不用;二是某些伪哲学家把哲学的名声搞坏了,群众也对哲学产生恶感。
  (5)哲学家的防止腐败。哲学家需要最佳的天赋,但也需要好的环境和教育的培养。如果受到坏的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天赋因素也可能背离哲学,造成更坏的结果。哲学家只有在一个合适的国度里,才能充分地成长,取得最大的成就。在不合适的制度下,哲学和哲学家便可能保不住自己的本性而败坏变质。在柏拉图看来,一个国家或城邦的政治制度与哲学家的职责是相辅相成的。哲学家的天赋品格需要好的政治制度来培植和保护,而好的政治制度也需要哲学家和护卫者来创造和坚守。
  柏拉图在两千多年前,为理想国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生活提供了一个完美的构想,为哲学家的天赋因素和神圣职责设想了一个完美的境界。如今读来,虽感空想色彩,却依然令人憧憬。读完这本书,听完这门课,教师与柏拉图一起把学生引进哲学的殿堂,获得精神的提升。
  这门课的不足之处是:哲学的概括和集中的阐述仍嫌不够;与学生的对话、交流较少。这是需要改进的。
其他文献
提 要:现代学科制度人为地划定法学与会计学学术探索的边界,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的盲点。法学与会计学无论在研究对象方面还是在实务操作层面,既有本质区别又具有天然的逻辑联系,本次对北京部分高校关于法务会计供求情况的调查问卷说明,在综合类与多科类高校应构建法学与会计学跨学科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法学;会计学;跨学科;人才培养    2007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申报2007年度人才
期刊
摘 要: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之一是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探索。本文从教学模式的理论概念和流派出发,重点阐述了目前课堂教学较为流行的六种教学模式,从教学阶段、教师行为、教学策略和适用范围及其预期效果等角度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在此基础上,对高校本科课堂教学模式创新作出积极思者。  关键词:高校;教学改革;教学模式;本科课堂    一、教学模式的概念和理论流派    深化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模式是提高课堂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在植物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教师要采用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手段,以学科最新进展的介绍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注重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自主学习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创新思维能力。  关键词:植物学;教学改革;兴趣;能力     植物学是以植物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是生物、园艺、草业等专业的必修课,在多个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占有十
期刊
摘要:我国大学阶段的EFL教学依然费时低效。其根本原因在于词汇教学未受重视,学生不得已采用违背词汇学习三准则的翻译对等法学习英语词汇,EFL学习常处于“无米之炊”或“馊米之炊”之状态。应该改革现状,以研究怎样学来研究怎样教;应该采用语义溯源法引导英语词汇学习,充分发挥其“三个有利”,从而深入到词汇的本源与实质,改善“费时低效”现状,提高英语学习效果。  关键词:翻译对等法;“费时低效”;语义溯源法
期刊
提要:1997年以来,忻州师范学院在农村中小学大规模实施实习支教,取得了大学生欢迎、受援学校获益、地方政府支持的多赢效果,探索出一条深化师范院校教学改革、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解决贫困地区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的新路。2007年底,学院承担了教育部、财政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项目(地方师范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本文回顾忻州师院长期大规模实习支教的改革实践,探讨师范生实习支教的理论基础、实施
期刊
摘 要:目前研究生培养存在一些问题,可追溯到本科生教学,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教师改进自己的教学和科研,需要有关政策的支持。  关键词:本科生;研究生;中国古代文学    一    随着本科生的扩招,近几年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但随着研究生规模的扩大,研究生的生源和培养质量下降的趋势也日益明显,这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其间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一个因素则是不可忽视而未引起我们足够重视的,就是本科
期刊
摘 要:作者通过亲身参与RAGs活动,对学生习作RAGs的整个过程进行跟踪记录和研究,分析了地理专业大学生在早期科学研究中各个阶段的基本特点和问题,希冀为以后“世界地理”的教学和研究性人才的培养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世界地理;RAGs;科研训练;学习特点    当代研究型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条件具有时代特点。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大目标下,大学生具有极高的科研愿望和极强的思维能力,在大学开
期刊
摘 要:通过多重因素耦合的教学结构,在初进大学的学生们那里构成自学和自主研究的能力,是“哲学概论”这门基础课追求的目标。所以,要以教学内容或材料的原真性、内在丰富性来形成难度、高度,突破学生的习惯思维方式和表面上的可接受程度,把他们“还原”;同时以这高难度中展现的学术魅力吸引学生;还要以多种手段来帮助他们涉水度难,激励他们通过自己的奋发努力来克服困难,得到终生难忘的学习和思想经历,此外,还要以多
期刊
摘 要:教师的发展是学校发展的基础,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关乎人才创新、教育创新与国家创新。高校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是新时期高等教育质量提高的关键和保障。本文分析了现阶段我国高校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新课程改革理念下高校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发展的新内涵,指出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发展必须与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结合,从而在课堂教学模式创新中锻炼教师的从教能力。同时,以陕西师范大学为例,介绍学
期刊
摘 要:全球“汉语热”的持续升温,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国的广泛建立,使汉语教学世界瞩目。提高教师知识层次,让汉语教学进一步“本土化”,争取最佳教学效果,也成为国家决策、专家论证的热门话题。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尤其是外国学生的培养便是实施汉语教学“本土化”的重要举措。而作为“新生事物”,实施的情况怎样?效果如何?就土耳其汉语教学与土耳其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情况来看,尚存在诸多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