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哲学导论”是北大哲学系的专业基础课,而且是开门重头戏。它又是全校的一门重要通选课,不论学哪个专业,都需要哲学思维的训练,体悟宇宙、人生的真谛。哲学系先后约请国内著名学者张世英、叶秀山、余敦康、张祥龙开设此课,内容各有侧重,风格各具特色。但都普遍受到欢迎,产生很大影响。张祥龙的课,博古通今,融合中、西、印。直接攻读原著,让人心领神会,曾使许多学生如醉如痴。我曾提前六小时进入教室都找不到座位(早被隔夜贴条占满)。近几年来,又有中年新秀李猛、吴增定开设此课,都立足于讲解原著。李猛主要讲西方古代和近代的几本有代表性的原著;吴增定则只讲古希腊时期柏拉图的《理想国》一书。由于时间的方便,我听吴增定课的次数较多。
就一本原著,能否把“哲学导论”讲好?教师首先说明,虽讲过几次,仍是一种尝试,但他向学生承诺:通读《理想国》,把握思路,认真思考,定有收获。《理想国》是古典名著,西方哲学的一个重要源头。英国哲学家怀特海说过,西方两千多年哲学的发展,都可以从柏拉图那里找到注脚(大意)。《理想国》并非哲学专著,它既是政治学,又是教育学,也是社会学和伦理学,还涉及天文、物理、数学,几乎是古代的一本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全书贯穿着富于智慧的哲理,而且采取对话体,形式活泼,逻辑层次分明,中译文流畅,比较好读,容易入门。对于青年和非哲学专业的学生,它较具可读性和吸引力。
《理想国》共分10卷(相当于章),结合古希腊社会背景和书中人物特点,教师向学生逐卷解读。一面用英文板书要目和名词,一面用中文讲解内容和认识,娓娓道来,由浅入深,不时讲出体会,有所发挥,更加激起学生的兴趣。
古希腊哲学的代表人物苏格拉底与柏拉图是师生关系。柏拉图通过苏格拉底与其他人物的对话来阐述自己的思想。全书由讨论生与死、正义与善等问题入手,逐渐达到对哲学的直接阐述。从哲学的角度看,要到第五、六、七卷才是高峰。前面一系列对话与讨论,像是哲学的铺垫。教师指出,柏拉图是最善于思考的哲学家,通过各种问题的讨论和争辩,逐步引向哲学的思考和解决。
柏拉图生活于古希腊城邦民主制衰落时期,城邦既有的政治制度、道德原则等广受质疑,处于激烈争议和变动的状态。面对时代问题,《理想国》作出分析和回答,寻求智慧和真理。柏拉图认为,由于人的生存的需要,解决衣食住行问题,要求分工与合作,并统一规范与管理,便有城邦与国家的出现。由于人的欲望的增长,自然、社会资源的有限,城邦之内会发生矛盾,城邦之间也会发生战争。各种天赋素质不同的人,有的适合于做统治或管理者,有的适合于做护卫或辅助者,有的适合于作农民或技工。只有他们各得其位,各尽其责,才能维护社会的和谐与城邦的稳定。柏拉图并不是血统论者,如果管理层的后辈渗入了较差的素质,就应调整做农民或工人,而农工后辈中发现较高素质者,也可提升做护卫者或管理者。柏拉图也并不歧视妇女,妇女中天赋较高并努力学习者,也应受到良好教育,并可加入护卫者或管理者行列。但柏拉图是优生论者,主张天赋素质优秀者互相结合,多生孩子,十分关注城邦与国家的人口质量。
教育和哲学是全书密切相关的两个方面,也是教师讲课的两个重点。
一、教育
柏拉图讲究人的天赋素质,也特别重视人的后天教育。《理想国》是西方教育史上的一本奠基性著作。柏拉图首先强调护卫者的教育,挑选那些爱好智慧并品质优良的人,使他们“有最多的知识和最多的训练”。这主要是一种精英教育。教师特别指出,这是一种低成本的教育,值得我们重视。
(1)教育的任务。柏拉图认为,教育就是要使天赋的优良素质得以实现。他强调教育不是灌输,被迫进行的学习是不能在心灵上生根的。
(2)教育的方式。总的说,就是用体育来训练身体,用音乐来陶冶心灵。二者皆以简单质朴为重,而音乐又应当先于体育。人在幼年可塑性很强,应注重心灵的陶冶。利用希腊神话,《荷马史诗》经过审编,类似孔子的删改《诗经》:“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儿童教育不宜多讲道理,而需多讲故事,但要避免谎言,让儿童听到最优美高尚的故事。音乐教育,使刚健与柔和相结合,节奏与曲调相一致,使形象符合理念,注重内在心灵的美。体育则是政治,军事教育的一部分,主张清淡的饮食和严格的训练,提倡全民运动。对于疾病,预防重于治疗。这种以音乐与体育相结合的方式,就是要培养能文能武、既明智又勇敢的城邦护卫者,使他们以出生的土地为母亲,讲究正义,爱护同胞,富于爱国主义的情怀。
(3)哲学家的教育。城邦应当有最好最稳定的管理,而那些热衷于权力的统治者对城邦的管理必定是最恶劣的。理想的国家,应当由真正富有的人来统治、但这种富有不是金钱的富有,而是善和智慧的精神富有。这种管理或统治者的人才如何造就出来呢?比对护卫者的教育更进一步,要使人的认识从外部多变的世界进入内部实在的世界,需要理性思考,使受教育者对事物的“意见”提升到“理念”。为此,柏拉图提出了一系列循序渐进的学习科目如数学、几何学、天文学等等,引领认识逐步上升,有利于逻辑思维的训练,作为学习哲学的准备。
而后,到心智比较成熟时,大约在30岁以后,便应学习辩证法。辩证法的原意是对话、辩论。柏拉图这里把它看作高级的认识能力和方法。前面的学问都还不能摆脱形象与假设,只有辩证法才能让人看到事物的实在,真正进入理念世界,找到事物的可靠根据。柏拉图也把辩证法看作一种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能从相互联系中认识事物的方法。他把学习辩证法置于教育和学科的最高层,看作整个学习的完成。
大约在35岁到50岁期间,最优秀的人可一面学习辩证法,一面熟悉政治事务,管理城邦。他设想,理想国的国王应当由最具智慧的人即哲学家来担任。那么,究竟什么是哲学,什么是哲学家呢?
二、哲学及哲学家
“哲学”,原义就是“爱智慧”。由于爱智慧,就必定要探究智慧,追求真理。柏拉图把世界分为两个:可见世界和可知世界。可见世界是人们通过影像或假设看到世界的外部表现,好比囚禁在洞穴中的人,只能看到对面墙上的影子,而看不到本来的光和光源。可知世界是人们通过思维或理性看到世界的内部实在。在可知世界中最后看到的,是善的理念,它是一切事物中真和美的原因也就是可见世界中光和光源的创造者。在柏拉图看来,这种探究内部实在的学问,便是哲学。他有时又把哲学看作追求世界的永恒的东西,内在的相互联系的东西,也就是辩证法的探究。这种从可见世界转向可知世界的探究,从“意见”转向“理念”的探究,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一种艰苦的学习和积累的过程。所以他认为,哲学和辩证法,是只有到心智比较成熟时才能学习和掌握的。 哲学家便是真正的爱智慧者,坚定追求真理的人。对于智慧,不是单纯地好奇,不只是爱看、爱听,而是始终地全身心地爱;不是只爱智慧的一部分,而是爱智慧的全部。一般人只是认识事物的表面的、变动的东西,哲学家是认识事物的内在的、永恒的东西。一般人只有关于事物的“意见”,哲学家则把握事物的“理念”。一般人只看到美的东西(影像),哲学家则看到美本身。从柏拉图的论述中,可以概括出哲学家的本性、特点和作用是什么。
(1)哲学家的天然本性。哲学家是时时处处追求真理的人。爱智慧,就是爱真理。柏拉图说:“哲学家是眼睛盯着真理的人。”所以,哲学家严肃认真地追求真理,而且是追求全部真理,不达目的,绝不肯罢休。
(2)哲学家的认识能力。善于分辨事物的外在表现与事物的内在本身。不为外在的东西所迷惑,不因事物形态的多变而迷失方向,而能把握永恒不变的事物的理念。对事物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3)哲学家的性格特点。哲学家应当拥有的天赋品质是:良好的记性,敏于理解,豁达大度,温文尔雅,爱好和亲近真理、正义、勇敢和节制。这也是从事哲学学习的条件。
(4)哲学家的主导作用。哲学或哲学家有什么用?这是从古到今人们喜欢提出的问题。柏拉图举航海为例子。作为城邦统治者的哲学家,好比作为舵手的真正的航海家,他必须注意年、季节、天空、星空、风云以及一切与航海有关的事情。不管别人赞成还是不赞成,不管别人怎样攻击,甚至骗取权力,只要具备哲学家的品质、素养,就能稳定地把握城邦的正确方向。在柏拉图看来,国家和城邦都是有机的整体,作为优秀的爱智慧者的哲学家为数极少,应当成为城邦的统治者,理想国的国王,使政治权力与聪明才智合而为一。应当把那些贪图权力,不知研究哲学,只知追随别人的庸碌之辈排除在领导者、管理者之外。
哲学和哲学家为什么被视为无用呢?教师指出,柏拉图谈到两方面原因:一是城邦不用;二是某些伪哲学家把哲学的名声搞坏了,群众也对哲学产生恶感。
(5)哲学家的防止腐败。哲学家需要最佳的天赋,但也需要好的环境和教育的培养。如果受到坏的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天赋因素也可能背离哲学,造成更坏的结果。哲学家只有在一个合适的国度里,才能充分地成长,取得最大的成就。在不合适的制度下,哲学和哲学家便可能保不住自己的本性而败坏变质。在柏拉图看来,一个国家或城邦的政治制度与哲学家的职责是相辅相成的。哲学家的天赋品格需要好的政治制度来培植和保护,而好的政治制度也需要哲学家和护卫者来创造和坚守。
柏拉图在两千多年前,为理想国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生活提供了一个完美的构想,为哲学家的天赋因素和神圣职责设想了一个完美的境界。如今读来,虽感空想色彩,却依然令人憧憬。读完这本书,听完这门课,教师与柏拉图一起把学生引进哲学的殿堂,获得精神的提升。
这门课的不足之处是:哲学的概括和集中的阐述仍嫌不够;与学生的对话、交流较少。这是需要改进的。
就一本原著,能否把“哲学导论”讲好?教师首先说明,虽讲过几次,仍是一种尝试,但他向学生承诺:通读《理想国》,把握思路,认真思考,定有收获。《理想国》是古典名著,西方哲学的一个重要源头。英国哲学家怀特海说过,西方两千多年哲学的发展,都可以从柏拉图那里找到注脚(大意)。《理想国》并非哲学专著,它既是政治学,又是教育学,也是社会学和伦理学,还涉及天文、物理、数学,几乎是古代的一本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全书贯穿着富于智慧的哲理,而且采取对话体,形式活泼,逻辑层次分明,中译文流畅,比较好读,容易入门。对于青年和非哲学专业的学生,它较具可读性和吸引力。
《理想国》共分10卷(相当于章),结合古希腊社会背景和书中人物特点,教师向学生逐卷解读。一面用英文板书要目和名词,一面用中文讲解内容和认识,娓娓道来,由浅入深,不时讲出体会,有所发挥,更加激起学生的兴趣。
古希腊哲学的代表人物苏格拉底与柏拉图是师生关系。柏拉图通过苏格拉底与其他人物的对话来阐述自己的思想。全书由讨论生与死、正义与善等问题入手,逐渐达到对哲学的直接阐述。从哲学的角度看,要到第五、六、七卷才是高峰。前面一系列对话与讨论,像是哲学的铺垫。教师指出,柏拉图是最善于思考的哲学家,通过各种问题的讨论和争辩,逐步引向哲学的思考和解决。
柏拉图生活于古希腊城邦民主制衰落时期,城邦既有的政治制度、道德原则等广受质疑,处于激烈争议和变动的状态。面对时代问题,《理想国》作出分析和回答,寻求智慧和真理。柏拉图认为,由于人的生存的需要,解决衣食住行问题,要求分工与合作,并统一规范与管理,便有城邦与国家的出现。由于人的欲望的增长,自然、社会资源的有限,城邦之内会发生矛盾,城邦之间也会发生战争。各种天赋素质不同的人,有的适合于做统治或管理者,有的适合于做护卫或辅助者,有的适合于作农民或技工。只有他们各得其位,各尽其责,才能维护社会的和谐与城邦的稳定。柏拉图并不是血统论者,如果管理层的后辈渗入了较差的素质,就应调整做农民或工人,而农工后辈中发现较高素质者,也可提升做护卫者或管理者。柏拉图也并不歧视妇女,妇女中天赋较高并努力学习者,也应受到良好教育,并可加入护卫者或管理者行列。但柏拉图是优生论者,主张天赋素质优秀者互相结合,多生孩子,十分关注城邦与国家的人口质量。
教育和哲学是全书密切相关的两个方面,也是教师讲课的两个重点。
一、教育
柏拉图讲究人的天赋素质,也特别重视人的后天教育。《理想国》是西方教育史上的一本奠基性著作。柏拉图首先强调护卫者的教育,挑选那些爱好智慧并品质优良的人,使他们“有最多的知识和最多的训练”。这主要是一种精英教育。教师特别指出,这是一种低成本的教育,值得我们重视。
(1)教育的任务。柏拉图认为,教育就是要使天赋的优良素质得以实现。他强调教育不是灌输,被迫进行的学习是不能在心灵上生根的。
(2)教育的方式。总的说,就是用体育来训练身体,用音乐来陶冶心灵。二者皆以简单质朴为重,而音乐又应当先于体育。人在幼年可塑性很强,应注重心灵的陶冶。利用希腊神话,《荷马史诗》经过审编,类似孔子的删改《诗经》:“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儿童教育不宜多讲道理,而需多讲故事,但要避免谎言,让儿童听到最优美高尚的故事。音乐教育,使刚健与柔和相结合,节奏与曲调相一致,使形象符合理念,注重内在心灵的美。体育则是政治,军事教育的一部分,主张清淡的饮食和严格的训练,提倡全民运动。对于疾病,预防重于治疗。这种以音乐与体育相结合的方式,就是要培养能文能武、既明智又勇敢的城邦护卫者,使他们以出生的土地为母亲,讲究正义,爱护同胞,富于爱国主义的情怀。
(3)哲学家的教育。城邦应当有最好最稳定的管理,而那些热衷于权力的统治者对城邦的管理必定是最恶劣的。理想的国家,应当由真正富有的人来统治、但这种富有不是金钱的富有,而是善和智慧的精神富有。这种管理或统治者的人才如何造就出来呢?比对护卫者的教育更进一步,要使人的认识从外部多变的世界进入内部实在的世界,需要理性思考,使受教育者对事物的“意见”提升到“理念”。为此,柏拉图提出了一系列循序渐进的学习科目如数学、几何学、天文学等等,引领认识逐步上升,有利于逻辑思维的训练,作为学习哲学的准备。
而后,到心智比较成熟时,大约在30岁以后,便应学习辩证法。辩证法的原意是对话、辩论。柏拉图这里把它看作高级的认识能力和方法。前面的学问都还不能摆脱形象与假设,只有辩证法才能让人看到事物的实在,真正进入理念世界,找到事物的可靠根据。柏拉图也把辩证法看作一种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能从相互联系中认识事物的方法。他把学习辩证法置于教育和学科的最高层,看作整个学习的完成。
大约在35岁到50岁期间,最优秀的人可一面学习辩证法,一面熟悉政治事务,管理城邦。他设想,理想国的国王应当由最具智慧的人即哲学家来担任。那么,究竟什么是哲学,什么是哲学家呢?
二、哲学及哲学家
“哲学”,原义就是“爱智慧”。由于爱智慧,就必定要探究智慧,追求真理。柏拉图把世界分为两个:可见世界和可知世界。可见世界是人们通过影像或假设看到世界的外部表现,好比囚禁在洞穴中的人,只能看到对面墙上的影子,而看不到本来的光和光源。可知世界是人们通过思维或理性看到世界的内部实在。在可知世界中最后看到的,是善的理念,它是一切事物中真和美的原因也就是可见世界中光和光源的创造者。在柏拉图看来,这种探究内部实在的学问,便是哲学。他有时又把哲学看作追求世界的永恒的东西,内在的相互联系的东西,也就是辩证法的探究。这种从可见世界转向可知世界的探究,从“意见”转向“理念”的探究,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一种艰苦的学习和积累的过程。所以他认为,哲学和辩证法,是只有到心智比较成熟时才能学习和掌握的。 哲学家便是真正的爱智慧者,坚定追求真理的人。对于智慧,不是单纯地好奇,不只是爱看、爱听,而是始终地全身心地爱;不是只爱智慧的一部分,而是爱智慧的全部。一般人只是认识事物的表面的、变动的东西,哲学家是认识事物的内在的、永恒的东西。一般人只有关于事物的“意见”,哲学家则把握事物的“理念”。一般人只看到美的东西(影像),哲学家则看到美本身。从柏拉图的论述中,可以概括出哲学家的本性、特点和作用是什么。
(1)哲学家的天然本性。哲学家是时时处处追求真理的人。爱智慧,就是爱真理。柏拉图说:“哲学家是眼睛盯着真理的人。”所以,哲学家严肃认真地追求真理,而且是追求全部真理,不达目的,绝不肯罢休。
(2)哲学家的认识能力。善于分辨事物的外在表现与事物的内在本身。不为外在的东西所迷惑,不因事物形态的多变而迷失方向,而能把握永恒不变的事物的理念。对事物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3)哲学家的性格特点。哲学家应当拥有的天赋品质是:良好的记性,敏于理解,豁达大度,温文尔雅,爱好和亲近真理、正义、勇敢和节制。这也是从事哲学学习的条件。
(4)哲学家的主导作用。哲学或哲学家有什么用?这是从古到今人们喜欢提出的问题。柏拉图举航海为例子。作为城邦统治者的哲学家,好比作为舵手的真正的航海家,他必须注意年、季节、天空、星空、风云以及一切与航海有关的事情。不管别人赞成还是不赞成,不管别人怎样攻击,甚至骗取权力,只要具备哲学家的品质、素养,就能稳定地把握城邦的正确方向。在柏拉图看来,国家和城邦都是有机的整体,作为优秀的爱智慧者的哲学家为数极少,应当成为城邦的统治者,理想国的国王,使政治权力与聪明才智合而为一。应当把那些贪图权力,不知研究哲学,只知追随别人的庸碌之辈排除在领导者、管理者之外。
哲学和哲学家为什么被视为无用呢?教师指出,柏拉图谈到两方面原因:一是城邦不用;二是某些伪哲学家把哲学的名声搞坏了,群众也对哲学产生恶感。
(5)哲学家的防止腐败。哲学家需要最佳的天赋,但也需要好的环境和教育的培养。如果受到坏的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天赋因素也可能背离哲学,造成更坏的结果。哲学家只有在一个合适的国度里,才能充分地成长,取得最大的成就。在不合适的制度下,哲学和哲学家便可能保不住自己的本性而败坏变质。在柏拉图看来,一个国家或城邦的政治制度与哲学家的职责是相辅相成的。哲学家的天赋品格需要好的政治制度来培植和保护,而好的政治制度也需要哲学家和护卫者来创造和坚守。
柏拉图在两千多年前,为理想国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生活提供了一个完美的构想,为哲学家的天赋因素和神圣职责设想了一个完美的境界。如今读来,虽感空想色彩,却依然令人憧憬。读完这本书,听完这门课,教师与柏拉图一起把学生引进哲学的殿堂,获得精神的提升。
这门课的不足之处是:哲学的概括和集中的阐述仍嫌不够;与学生的对话、交流较少。这是需要改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