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从小在北京的胡同中长大;因此一直对城墙与老城的关系非常感兴趣。大学时我来到武汉,开始关注武昌古城。自从明代武昌城墙定型以来,这座襟江带湖的屏障曾经有过数百年的光辉,它曾经许多次拱卫过这座城市,却在近代的历史变革中被拆除。城墙消失_后,有些成为比周围略高的坡道,有些成为山上的夯土,还有一些最终不见踪影。
在一点一滴的破败中,这些遗迹逐渐把自身的一部分投射到生活在其中的人们身上。这些人也许并不知道城墙的历史,但他们仍然与这些历史遗存生活在一起,直到所有的痕迹终于被崭新’的玻璃墙面和整齐的停车位占据;在某一天的梦里,他们也许会回忆起曾经在城墙遗址上的生活,这些生活的印记已经融入身体之中,成为了永远的记忆。
2013年,我沿着明清武昌城墙遗址徒步一圈拍摄视频,制作成《武昌城墙2013》。那时我用的DV机并不是非常清晰,拍的时候手也有点抖,但在之后的几年中,视频中的几处传统街区相继被拆迁消失,视频中的景象再也无法复制,成为了历史的记录。
我最先关注的是武昌唯一健在的城门“起义门”。除了城门本身,起义门对面的起义街一带更是保存了明清以来形成的传统肌理,这里是武昌老城唯一幸存的城外关厢。朋清时期,不断有回民迁到这里从事宰牛和制作清真饮食等工作,过去这里以牛肉圆、五香卤牛肉糯米蒸牛肉、牛瓦沟熬汤和全料牛骨汤最为出名,早年间武昌人过年时犬多喜欢到这里买牛肉。
从2006年开始,起义门外开始拆迁。2013年,起義门至螺安门之问准备修建高架桥,大量历史街区遭到破坏,起义门外的护城河旧址荡然无存,一座桥墩甚至就建在保安门旧址之上。2014年后,高架桥将起义门与城外关厢分割开来。现在从起义门的城楼上向外望去,视野已经完全被高架桥挡住,明清以来的城垣与街巷的关系完全被打破了。在拍摄视频时,高架桥还没开始修建。
在武昌城的另一边,有着唯一保存至今的城内正街——武胜门正街,如今的名字则是“得胜桥”。以得胜桥为主干道,这里的街巷肌理已经延续了600多年。武胜闩拆除后,这里成为一片热闹的菜市场,可以买到莲藕馅汽水包、豆沙馅脆皮麻圆、豆沙欢喜坨、鸡冠饺:面窝、糊汤粉、烧梅、八鲜馄饨、热干面、三鲜豆皮、糯米包油条等等数不清的好吃的。
2013年我沿着城墙的路线在得胜桥一带拍摄时,这里可以说是武昌老城最有生机的地方,她不像昙华林一带因为旅游业而受到干扰。在民国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老房子中居住着的仍然是几代人生活在这里的老居民,他们在这里买菜,互相亲切地打招呼,时光仿佛凝固在这里。然而在几年后,得胜桥终于在2016年开始启动拆迁,街道被砌上了水泥围挡,大家纷纷搬走,仿佛一场几十年的梦被突然惊醒,嘈杂的市井声再也不见,大家在惊诧中迎来了最后的告别。同样,我拍摄的视频再次成为,了永远的历史。
与两处消失的历史肌理相比,建在蛇山上的一段城墙遗址可能是最幸运的。如今这里已经成为城市中的一片森林公园、在昔日的城墙基址之上,老人们在散步,青年们在谈情,城墙和山体逐渐融为一体。生活仿佛在这段城墙遗址上变得缓慢,在这里漫步时,你会与古代的武昌离得更近,而走到尽头时,川流不息的大东门立交桥文会把你带进现实。
绕武昌老城一圈的徒步,除了对武昌城垣遗址的记录,更多地记录下的是人们不同的生活。从大东门立交桥的车水马龙,到武昌火车站对面的行色匆匆,再到起义门的历史凝重,这些各不相同的角度才构成了武昌老城的丰富与多样。在迅速而无法阻挡的城市建设中,大量的历史遗迹和肌理会最终消失,生活茬其中的人们也套逐渐搬离,希望这段视频能让以后的人们看到,武昌老城曾经有过这样的面貌,人们在古城墙的遗址之上曾经这样生活。
在一点一滴的破败中,这些遗迹逐渐把自身的一部分投射到生活在其中的人们身上。这些人也许并不知道城墙的历史,但他们仍然与这些历史遗存生活在一起,直到所有的痕迹终于被崭新’的玻璃墙面和整齐的停车位占据;在某一天的梦里,他们也许会回忆起曾经在城墙遗址上的生活,这些生活的印记已经融入身体之中,成为了永远的记忆。
2013年,我沿着明清武昌城墙遗址徒步一圈拍摄视频,制作成《武昌城墙2013》。那时我用的DV机并不是非常清晰,拍的时候手也有点抖,但在之后的几年中,视频中的几处传统街区相继被拆迁消失,视频中的景象再也无法复制,成为了历史的记录。
我最先关注的是武昌唯一健在的城门“起义门”。除了城门本身,起义门对面的起义街一带更是保存了明清以来形成的传统肌理,这里是武昌老城唯一幸存的城外关厢。朋清时期,不断有回民迁到这里从事宰牛和制作清真饮食等工作,过去这里以牛肉圆、五香卤牛肉糯米蒸牛肉、牛瓦沟熬汤和全料牛骨汤最为出名,早年间武昌人过年时犬多喜欢到这里买牛肉。
从2006年开始,起义门外开始拆迁。2013年,起義门至螺安门之问准备修建高架桥,大量历史街区遭到破坏,起义门外的护城河旧址荡然无存,一座桥墩甚至就建在保安门旧址之上。2014年后,高架桥将起义门与城外关厢分割开来。现在从起义门的城楼上向外望去,视野已经完全被高架桥挡住,明清以来的城垣与街巷的关系完全被打破了。在拍摄视频时,高架桥还没开始修建。
在武昌城的另一边,有着唯一保存至今的城内正街——武胜门正街,如今的名字则是“得胜桥”。以得胜桥为主干道,这里的街巷肌理已经延续了600多年。武胜闩拆除后,这里成为一片热闹的菜市场,可以买到莲藕馅汽水包、豆沙馅脆皮麻圆、豆沙欢喜坨、鸡冠饺:面窝、糊汤粉、烧梅、八鲜馄饨、热干面、三鲜豆皮、糯米包油条等等数不清的好吃的。
2013年我沿着城墙的路线在得胜桥一带拍摄时,这里可以说是武昌老城最有生机的地方,她不像昙华林一带因为旅游业而受到干扰。在民国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老房子中居住着的仍然是几代人生活在这里的老居民,他们在这里买菜,互相亲切地打招呼,时光仿佛凝固在这里。然而在几年后,得胜桥终于在2016年开始启动拆迁,街道被砌上了水泥围挡,大家纷纷搬走,仿佛一场几十年的梦被突然惊醒,嘈杂的市井声再也不见,大家在惊诧中迎来了最后的告别。同样,我拍摄的视频再次成为,了永远的历史。
与两处消失的历史肌理相比,建在蛇山上的一段城墙遗址可能是最幸运的。如今这里已经成为城市中的一片森林公园、在昔日的城墙基址之上,老人们在散步,青年们在谈情,城墙和山体逐渐融为一体。生活仿佛在这段城墙遗址上变得缓慢,在这里漫步时,你会与古代的武昌离得更近,而走到尽头时,川流不息的大东门立交桥文会把你带进现实。
绕武昌老城一圈的徒步,除了对武昌城垣遗址的记录,更多地记录下的是人们不同的生活。从大东门立交桥的车水马龙,到武昌火车站对面的行色匆匆,再到起义门的历史凝重,这些各不相同的角度才构成了武昌老城的丰富与多样。在迅速而无法阻挡的城市建设中,大量的历史遗迹和肌理会最终消失,生活茬其中的人们也套逐渐搬离,希望这段视频能让以后的人们看到,武昌老城曾经有过这样的面貌,人们在古城墙的遗址之上曾经这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