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背景】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在三尺讲台上默默地耕耘,伴随着一个个生命的茁壮成长,看到了自己播种地智慧之花慢慢绽放,深感欣慰。然而,在如今这个知识爆炸的年代,科技迅猛发展,社会飞速进步,当前的教育碰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多媒体信息化教学,网络在线直播教学,人工智能模拟教学,视频互动教学等一系列新兴的教育资源,今天的老师要学会不断的更新知识体系,才能适应教育的需求。结合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注重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引导教育学生会思考,会探索,敢质疑,勇创新的思维模式,充分的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每当站在讲台之上,我都深知责任重大。上课前,必须认真了解学情,钻研教材教参,挖掘知识的内在联系,上好每一堂课。
通过几轮的高中化学教学,已经熟知教材知识,对于高三学生的高考备考来讲,我也尝试着用不同的教学手段进行课堂实践,打造高效率的课堂,争取让学生在备考期间能够感到轻松自如一些。
【教学过程】
与往常一样,今天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原电池的习题讲解,课堂安排如下:
(1)甲同学分析讲解“问题一”
老师点拨,评析,总结
(2)乙同学分析讲解“问题二”
老师点拨,评析,总结
(3)丙同学分析讲解“问题三”
老师点拨,评析,总结
(4)丁同学分析讲解“问题四”
老师点拨,评析,总结
(5)老师做最后的课堂总结,归纳总结知识要点和解题方法,串联整个知识的内在联系,进行提纲携领的复习点拨。
乙同学在讲题的过程中,按照答案的提示把该题的解题过程分析了一遍,下面的学生口里念念有词,似乎存有疑问,就在这时课堂上出现了有趣的一幕,有一个同学们提出疑问,课堂上出现了焦灼的情形。
【问题】若维持电流强度为1A,电流工作10分钟,理论上在负极消耗锌多少克?(已知F=96500C·mol-1)
由于多年带高三毕业班,对高考题型比较熟悉,我基本上都是课前大致看一下题,没有做过多的深入研究,凭借着“经验主义”,顺手就接着乙同学继续给同学们分析这道题。
然而就在这时,当我讲到这道题时,我还是按照常规思路给同学们仔细地讲解,通过已知我们可以得到Q=I·t,这个同学们在物理上已经很熟悉了,再根据括号里面的提示F=96500C·mol-1,讲到这个地方作为老师我突然有点猝不及防,时间长了,对F的意义不是太明了,但是凭多年的教学经验能解出答案,于是直接给出公式Q=n·F,n表示物质的量,进而联系在负极发生的电极反应式:
Zn-2e-=Zn2+
可以通过对应关系求出消耗锌的物质的量,从而求出消耗锌的质量。
题目虽然讲解完了,但是从同学们的眼神中能看出他们还是迷惑不解,心存疑虑,我就问同学们还有哪个地方不清楚,有些同学就开始窃窃私语F,F,F~~,我突然明白,是同学们对F的物理意义不理解,然而作为化学老师,多年不碰物理上的相关知识,只是隐约知道“F”的一点含义,好像是电化学方面的,而且刚才我也意识到自己在这个问题上的“含糊其辞”,一下子无法讲清楚,但是作为老师又不能慌乱,首先得稳住心态,驾驭好课堂,此时我凭借多年的经验,不慌不乱,从容不迫,再次将目光聚焦到题目上,关注到F的单位C·mol-1,转身在黑板上对Q=n·F进行变形推导F=Q/n,然后从公式推导其对应的意义,结合摩尔质量M=m/n,物质的量浓度c=n/v,气体摩尔体积vm=v/n,经过类比推导得出F的意义为单位物质的量的电子所具有的电量,通常取1mol,即为1mol电子所具有的电量,为了对所推出结论进行验证,我引导同学们回想1mol的数值大小和一个电子对应电量,同学们此时表现的非常自信,利用他们物理学科上的优势,杂七杂八的说出了结果,我乘势而起,引导学生进行计算,求解1mol电子的电量为多少?同学们表现得很是急切,积极的投入到紧张的计算之中,不到一分钟大部分同学就算出了结果,求得结果是96320C,我接着引导同学们看题目括号已知F的大小,计算结果很接近,于是我又顺藤摸瓜,提出为什么很接近但又不相同呢?本来已经快柳暗花明了,同学们又有点意外,陷入沉思,我接着启发同学们,一个电子的电量是准确的数值吗?这个时候同学们露出了喜悦的表情,他们似有所悟,電子的电量和1mol的数值都是近似值,因此刚才计算的1mol电子的电量和已知给出的F的值近似相等,而不是完全相等。同学们这才如释重负,面露微笑。到此为止,明确了“F”的意义,这道题就破解了,同学们就彻底领悟了,同时我也为这道题的妙解感到欣慰和愉悦。
此时,我与学生都露出了喜悦而轻松的神情,好似我们共同完成了一项艰巨的任务。本节课达到了高潮,师生之间产生共鸣,更让人高兴的是,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了体验互动探究的过程,学到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展示了学生个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判断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的质疑和对教师教材的超越,赞赏学生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
这种教学片段很多,若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能够随时记录下这些点滴教学片断,并反思总结,使之成为教学经验理论,这样学生将会受益匪浅,同时也会帮助教师不断地增强驾驭和开发新课程的能力。
【案例反思】
一节课在激情中开始,在兴奋中结束。虽然下课了,但我仿佛还处在跟同学们的互动探究中,意犹未尽,当然这节课也带给我深刻的思考:
1 老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要涉猎多学科的内容,多学习,勤钻研,跟上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做新时期的好老师,满足新时期的学生;
2 老师作为一堂课的导演,在实际上课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很多的临时突发情况,但是都不要慌乱,要稳住阵脚,学会随机应变,巧妙化解课堂上的突发问题,要让学生看到老师不光是传播知识的园丁,还是展现人格魅力和不俗气质的模范;
3 学生是课堂的主演,学生的能力很强,是很有潜能的,一定要让他们每节课都动起来,在增长知识的同时,也可以培养能力。启发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钻研和探讨,让他们能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和享受,因此要鼓励学生提问题,启迪学生思考问题,把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
4相信学生。学生的探究、讨论、归纳,给我很大启示,学生的潜能和可塑性很强,对其能力的培养,主要不是学生能不能做到,更重要的是教师能不能正确引导,能不能给予学生发挥潜能的机会。所以,我们作为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动起来,去思考、去掌握、去讨论、去归纳,给学生创造一切可能与机会,帮助学生通过自主性的探索和实践,获得知识的构建和能力的提高。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在三尺讲台上默默地耕耘,伴随着一个个生命的茁壮成长,看到了自己播种地智慧之花慢慢绽放,深感欣慰。然而,在如今这个知识爆炸的年代,科技迅猛发展,社会飞速进步,当前的教育碰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多媒体信息化教学,网络在线直播教学,人工智能模拟教学,视频互动教学等一系列新兴的教育资源,今天的老师要学会不断的更新知识体系,才能适应教育的需求。结合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注重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引导教育学生会思考,会探索,敢质疑,勇创新的思维模式,充分的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每当站在讲台之上,我都深知责任重大。上课前,必须认真了解学情,钻研教材教参,挖掘知识的内在联系,上好每一堂课。
通过几轮的高中化学教学,已经熟知教材知识,对于高三学生的高考备考来讲,我也尝试着用不同的教学手段进行课堂实践,打造高效率的课堂,争取让学生在备考期间能够感到轻松自如一些。
【教学过程】
与往常一样,今天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原电池的习题讲解,课堂安排如下:
(1)甲同学分析讲解“问题一”
老师点拨,评析,总结
(2)乙同学分析讲解“问题二”
老师点拨,评析,总结
(3)丙同学分析讲解“问题三”
老师点拨,评析,总结
(4)丁同学分析讲解“问题四”
老师点拨,评析,总结
(5)老师做最后的课堂总结,归纳总结知识要点和解题方法,串联整个知识的内在联系,进行提纲携领的复习点拨。
乙同学在讲题的过程中,按照答案的提示把该题的解题过程分析了一遍,下面的学生口里念念有词,似乎存有疑问,就在这时课堂上出现了有趣的一幕,有一个同学们提出疑问,课堂上出现了焦灼的情形。
【问题】若维持电流强度为1A,电流工作10分钟,理论上在负极消耗锌多少克?(已知F=96500C·mol-1)
由于多年带高三毕业班,对高考题型比较熟悉,我基本上都是课前大致看一下题,没有做过多的深入研究,凭借着“经验主义”,顺手就接着乙同学继续给同学们分析这道题。
然而就在这时,当我讲到这道题时,我还是按照常规思路给同学们仔细地讲解,通过已知我们可以得到Q=I·t,这个同学们在物理上已经很熟悉了,再根据括号里面的提示F=96500C·mol-1,讲到这个地方作为老师我突然有点猝不及防,时间长了,对F的意义不是太明了,但是凭多年的教学经验能解出答案,于是直接给出公式Q=n·F,n表示物质的量,进而联系在负极发生的电极反应式:
Zn-2e-=Zn2+
可以通过对应关系求出消耗锌的物质的量,从而求出消耗锌的质量。
题目虽然讲解完了,但是从同学们的眼神中能看出他们还是迷惑不解,心存疑虑,我就问同学们还有哪个地方不清楚,有些同学就开始窃窃私语F,F,F~~,我突然明白,是同学们对F的物理意义不理解,然而作为化学老师,多年不碰物理上的相关知识,只是隐约知道“F”的一点含义,好像是电化学方面的,而且刚才我也意识到自己在这个问题上的“含糊其辞”,一下子无法讲清楚,但是作为老师又不能慌乱,首先得稳住心态,驾驭好课堂,此时我凭借多年的经验,不慌不乱,从容不迫,再次将目光聚焦到题目上,关注到F的单位C·mol-1,转身在黑板上对Q=n·F进行变形推导F=Q/n,然后从公式推导其对应的意义,结合摩尔质量M=m/n,物质的量浓度c=n/v,气体摩尔体积vm=v/n,经过类比推导得出F的意义为单位物质的量的电子所具有的电量,通常取1mol,即为1mol电子所具有的电量,为了对所推出结论进行验证,我引导同学们回想1mol的数值大小和一个电子对应电量,同学们此时表现的非常自信,利用他们物理学科上的优势,杂七杂八的说出了结果,我乘势而起,引导学生进行计算,求解1mol电子的电量为多少?同学们表现得很是急切,积极的投入到紧张的计算之中,不到一分钟大部分同学就算出了结果,求得结果是96320C,我接着引导同学们看题目括号已知F的大小,计算结果很接近,于是我又顺藤摸瓜,提出为什么很接近但又不相同呢?本来已经快柳暗花明了,同学们又有点意外,陷入沉思,我接着启发同学们,一个电子的电量是准确的数值吗?这个时候同学们露出了喜悦的表情,他们似有所悟,電子的电量和1mol的数值都是近似值,因此刚才计算的1mol电子的电量和已知给出的F的值近似相等,而不是完全相等。同学们这才如释重负,面露微笑。到此为止,明确了“F”的意义,这道题就破解了,同学们就彻底领悟了,同时我也为这道题的妙解感到欣慰和愉悦。
此时,我与学生都露出了喜悦而轻松的神情,好似我们共同完成了一项艰巨的任务。本节课达到了高潮,师生之间产生共鸣,更让人高兴的是,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了体验互动探究的过程,学到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展示了学生个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判断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的质疑和对教师教材的超越,赞赏学生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
这种教学片段很多,若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能够随时记录下这些点滴教学片断,并反思总结,使之成为教学经验理论,这样学生将会受益匪浅,同时也会帮助教师不断地增强驾驭和开发新课程的能力。
【案例反思】
一节课在激情中开始,在兴奋中结束。虽然下课了,但我仿佛还处在跟同学们的互动探究中,意犹未尽,当然这节课也带给我深刻的思考:
1 老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要涉猎多学科的内容,多学习,勤钻研,跟上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做新时期的好老师,满足新时期的学生;
2 老师作为一堂课的导演,在实际上课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很多的临时突发情况,但是都不要慌乱,要稳住阵脚,学会随机应变,巧妙化解课堂上的突发问题,要让学生看到老师不光是传播知识的园丁,还是展现人格魅力和不俗气质的模范;
3 学生是课堂的主演,学生的能力很强,是很有潜能的,一定要让他们每节课都动起来,在增长知识的同时,也可以培养能力。启发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钻研和探讨,让他们能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和享受,因此要鼓励学生提问题,启迪学生思考问题,把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
4相信学生。学生的探究、讨论、归纳,给我很大启示,学生的潜能和可塑性很强,对其能力的培养,主要不是学生能不能做到,更重要的是教师能不能正确引导,能不能给予学生发挥潜能的机会。所以,我们作为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动起来,去思考、去掌握、去讨论、去归纳,给学生创造一切可能与机会,帮助学生通过自主性的探索和实践,获得知识的构建和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