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中华大家庭》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工作和生活奠定基础。“自主学习”就是为促进学生获得终身学习能力和发展能力打好基础的一种学习方法。它把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培养他们主动获取知识,主动探求发现,灵活运用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自主学习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就培养能力而言,自主学习是发展潜能的桥梁;从教育实践来说,自主学习也是当代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那么,怎样在小学《中华大家庭》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其学习能力,笔者就此谈点个人的做法。
一、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善于通过各种手段,找准教学的切入口,诱发他们的求知欲。可采用语言激趣、情境激趣、谜语故事激趣等教学方法激趣,找好导向的作用,创设与课文相关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探索潜能与欲望有所指向,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如:小学《中华大家庭》三四年级全一册的第十一课《德昂族、保安族、裕固族、京族、塔塔尔族》上课时,教师这样导入:“同学们,老师想和大家做个‘猜谜语’的游戏,大家喜欢吗?”“生在山上,卖到山下,一到水里,就会开花。打一种饮料。”学生都积极地参与,猜出是茶。“那么你了解茶吗?”接着教师出示七大类名茶让学生品茶并猜出是什么茶?这样的导入,把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起来了,然后教师再讲解茶文化和因种茶而闻名的一个少数民族德昂族。
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后,就要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明确这节课要学什么。然后,教师要把学习目标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为达成目标而积极主动地探索。教师要认真地钻研教材,设置好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可从三个方面设置,即认知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目标的设置还要符合学生认知的程度和学习的实际情况。
二、培养学生自读质疑的能力
学生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实现自主性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这是小学《中华大家庭》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因此,在课堂上应创设宽松、开放的学习氛围,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广阔的创新天地。
学习时间。即让学生在充足的时间中放手学习,要给每位学生以展示才能和水平的时间,如学习第十一课,教师出示问题:1、象脚鼓名字的由来,主要在哪些少数民族地区流行?2、了解德昂族传统节日泼水节、开门节、关门节。学生看书学习或找自己搜集的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也可以自己自由学习等。教师要指导好“自学”这个环节。要求:(1)正确、流利地读通课文,初步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2)勾画、圈点、批注,寻找问题,发现问题。在学生自读的过程中,教师要特别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在自读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然后师生共同梳理问题,浅显的问题由学生直接回答;与课文内容关系不大而学生又难以回答的问题,由老师作出恰当的解释,剩下的就作为学习课文的目标。如果学生的问题提不到要点上,教师要进一步启疑,将学生的思维引向课文的重点、难点上,让学生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
三、讨论交流展示学生风采
交流讨论的合作学习方式,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将课内获得的大容量信息高频率地在互动中展示出来,做到互补互促共同提高。
这个环节分为两个阶段:1.小组讨论交流;2.全班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交流。首先,要组合好学习小组。应尊重学生的意愿,由学生自由组合,教师给予适当的调整,使小组成员按照学习程度合理组合,以保证讨论交流的质量。在小组讨论交流中,围绕“自读”中“读懂的,不知道的,还想知道的”三个层次展开交流。教师要巡回各组,鼓励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参与讨论,适时点拨,将学生的讨论引向更深入,使讨论有实效,不走过场。
全班合作探究。各小组汇报学习收获及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再进行讲解并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给学生。这样,直观形象,易于理解。
四、课外活动巩固学习成果
课堂上多种形式的学习使学生理解了课本的基本内容,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但是仅限于此,难免浅尝辄止。因此,应该抓住时机,开展一些相关课外活动巩固课内所学。例如,在讲《多民族的大家庭》一课时,为巩固对中华民族的构成、分布等知识的初步了解,可以开展以下活动:
1、竞赛:看谁记住的民族多。说一说民族分布特点及分布地区;画一画中国行政区图及少数民族主要集中分布区域。
2、游戏:找自己的家乡。
3、唱少数民族歌曲,跳少数民族舞蹈。
4、讲少数民族故事。
5、出一期以“爱我中华”为主题的手抄报,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
教学中贯穿“自主学习,互动交流,探究发现”的教学模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用自己的方式研究,帮助他们发现和解决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他们在乐中学,做中学,在愉悦中学习成长。
一、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善于通过各种手段,找准教学的切入口,诱发他们的求知欲。可采用语言激趣、情境激趣、谜语故事激趣等教学方法激趣,找好导向的作用,创设与课文相关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探索潜能与欲望有所指向,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如:小学《中华大家庭》三四年级全一册的第十一课《德昂族、保安族、裕固族、京族、塔塔尔族》上课时,教师这样导入:“同学们,老师想和大家做个‘猜谜语’的游戏,大家喜欢吗?”“生在山上,卖到山下,一到水里,就会开花。打一种饮料。”学生都积极地参与,猜出是茶。“那么你了解茶吗?”接着教师出示七大类名茶让学生品茶并猜出是什么茶?这样的导入,把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起来了,然后教师再讲解茶文化和因种茶而闻名的一个少数民族德昂族。
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后,就要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明确这节课要学什么。然后,教师要把学习目标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为达成目标而积极主动地探索。教师要认真地钻研教材,设置好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可从三个方面设置,即认知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目标的设置还要符合学生认知的程度和学习的实际情况。
二、培养学生自读质疑的能力
学生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实现自主性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这是小学《中华大家庭》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因此,在课堂上应创设宽松、开放的学习氛围,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广阔的创新天地。
学习时间。即让学生在充足的时间中放手学习,要给每位学生以展示才能和水平的时间,如学习第十一课,教师出示问题:1、象脚鼓名字的由来,主要在哪些少数民族地区流行?2、了解德昂族传统节日泼水节、开门节、关门节。学生看书学习或找自己搜集的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也可以自己自由学习等。教师要指导好“自学”这个环节。要求:(1)正确、流利地读通课文,初步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2)勾画、圈点、批注,寻找问题,发现问题。在学生自读的过程中,教师要特别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在自读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然后师生共同梳理问题,浅显的问题由学生直接回答;与课文内容关系不大而学生又难以回答的问题,由老师作出恰当的解释,剩下的就作为学习课文的目标。如果学生的问题提不到要点上,教师要进一步启疑,将学生的思维引向课文的重点、难点上,让学生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
三、讨论交流展示学生风采
交流讨论的合作学习方式,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将课内获得的大容量信息高频率地在互动中展示出来,做到互补互促共同提高。
这个环节分为两个阶段:1.小组讨论交流;2.全班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交流。首先,要组合好学习小组。应尊重学生的意愿,由学生自由组合,教师给予适当的调整,使小组成员按照学习程度合理组合,以保证讨论交流的质量。在小组讨论交流中,围绕“自读”中“读懂的,不知道的,还想知道的”三个层次展开交流。教师要巡回各组,鼓励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参与讨论,适时点拨,将学生的讨论引向更深入,使讨论有实效,不走过场。
全班合作探究。各小组汇报学习收获及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再进行讲解并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给学生。这样,直观形象,易于理解。
四、课外活动巩固学习成果
课堂上多种形式的学习使学生理解了课本的基本内容,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但是仅限于此,难免浅尝辄止。因此,应该抓住时机,开展一些相关课外活动巩固课内所学。例如,在讲《多民族的大家庭》一课时,为巩固对中华民族的构成、分布等知识的初步了解,可以开展以下活动:
1、竞赛:看谁记住的民族多。说一说民族分布特点及分布地区;画一画中国行政区图及少数民族主要集中分布区域。
2、游戏:找自己的家乡。
3、唱少数民族歌曲,跳少数民族舞蹈。
4、讲少数民族故事。
5、出一期以“爱我中华”为主题的手抄报,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
教学中贯穿“自主学习,互动交流,探究发现”的教学模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用自己的方式研究,帮助他们发现和解决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他们在乐中学,做中学,在愉悦中学习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