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创设情景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有更多机会表现自我,体验和享受成功的快乐。
关键词:小学语文 情境教学 途径
新课程中所倡导的“情境设置”作用,是提供富有儿童情趣的素材和活动来激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供学生熟悉的问题情景或认知矛盾,引起学生关注的兴趣和探究热情,并体会语文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意义。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把课教活了。”语文课堂情境的创设主要在于教师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之主动积极去探索语文的奥秘。帮助学生认识如何从愿意学习转变到善于学习,引领他们全身心地投入教学情境中体验、领悟、把握,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乐学”,甚至“我会学”。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情境设置”呢?下面是我的几点反思:
一、小学语文教学情境实施的必要性
美国教育家杜威明确地指出:“我們主张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境,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从我国古代文论的“境界说”,我们可以探索这种情境教学,总结出学生语言和思维发展的基本规律。刘勰《文心雕龙》提出的“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说明客观外物会激起人的情感活动,情感活动又会触发语言表达的动机,提高运用语言的技巧。所谓“情以物兴,故义必明雅”,“物以情观,故词必巧丽”,揭示了物与情、语言与思维的紧密联系而又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我们根据“物”激“情”、“情”发“辞”、“辞”促“思”的相互作用与联动关系,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富有美感的教学情境,有效地激起学生热烈的情绪,学生在情意的驱动下想象、思维得以积极展开,情感素养、思维能力得到意想不到的发展。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教师串讲串问,忽视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语言,领悟情感,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在大力提倡“自主学习”的今天,情境教学更体现了时代的要求,语文新课标提出教学建议时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二、创设富有情感色彩的课堂情境的途径
1、创设表演情境,理解文章内涵
在语文教学中,表演情境有时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些艺术的手段再现了课文描写的情境,说得更确切一些,是把作家创作时脑海和心灵所经历的那些情境,用艺术的直观再现在儿童的眼前,尽管是模拟的、仿真的,但神韵却相似,同样给儿童以真切感。通过情境,儿童仿佛真的进入了课文描写的社会生活的真实情境中;而课本中的语言无论是词、句、修辞手法,还是篇章结构一系列的语文基础知识都整体地、相互联系地镶嵌在这个情境中。这是语言的理解,语感的领悟,也是人文精神的熏陶。艺术走进语文教学,让孩子们具体地感受到美——艺术的美和课本本身内涵的美,原来枯燥的、抽象的、符号式的语文教学,在艺术的典型化的展示中,使模拟课文的情境,罩上了审美的光环。
2、巧设问题情境
古人云:学贵有疑。“疑”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盘活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问题情境的创设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将问题融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中,以此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积极性,促使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问题情境中设计的精简问题是结合文章中心和重难点提出的,解决了这些问题,全文的思想内容便清晰明了,重难点也迎刃而解。
如教学《渴望读书的“大眼睛”》时可这样导入:出示“大眼睛”照片,配音乐,板书“大眼睛”;接着设问“屏幕上的这双大眼睛你熟悉吗?看到这双大眼睛,你又会想到什么呢?”(板书“渴望读书的”)最后,进行问题延伸“读了课题,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形成,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所以,设疑应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深入,环环紧扣,体现知识结构的严密性、科学性和条理性。
3、调动想象拓展情境
新课标要求,阅读教学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活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课堂上,教师可根据教材的内容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多维的想象空间,鼓励学生在活动情境中展开想象,说出自己心里的话。如教学《春光染绿我们双脚》一课,为了让学生感受“植树造林给小动物带来了好处”,我摒弃了诗歌读读讲讲的一贯方法,而是创设了一个具体的说话情境:“如果你就是动物家族的一员,你会怎样生活呀?”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展开丰富的想象,说出了自己的心愿。“假如我是一只小鸟,我要飞到大树上快乐地歌唱。”“假如我是一只小猴,我最喜欢在树林里荡秋千。”“假如我是一只小鹿,我要尽情地在树林里飞奔。”……孩子们张开了一双双想象的翅膀,似乎来到了茂密的丛林,与小动物们为伴,去体验绿树给我们带来的快乐。
4、联系生活展现情境
以生活事件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生活当中中的事件里,拉近学生学习与生活的距离,让孩子们通过对亲近的生活事件的体会和思考,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对新事物的观察和对新问题的思考,富有乐趣的完成新知识的学习。
例如:在教学《新型玻璃》一课时,放手让学生在自学课文后,举行“产品发布会”:学生选出一种自己喜欢的玻璃,假设你是该玻璃厂的厂长,现在你如何把你的产品推销出去?同时也让一些同学充当记者、经销商和客户,就自己想知道的问题进行发问。在此过程中教师也可以记者的身份出现,将同学们没有想到的问题加以提问。(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围绕玻璃的特点、作用进行发问、讲解并展望发展前景)最后完成课后思考练习,本堂课有效地避免了说明文枯燥无味的毛病,又让学生在学习中培养了多方面的能力,促进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各种情境创设,为实现师生间的平等合作与良好互动提供了理想的平台。俗言道:“行者常至,为者常成!”笔者相信只要广大语文教师善于思考,勇于实践,努力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激活语文课堂,就能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效地学习,就能更好地促进他们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的发展,从而赋予语文课堂真正的开放性。
参考文献:
[1]李玉莲.情境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革新,2007,(02).
[2]杨韶芬.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培养的途径[J].新课程(教师),2009,(01) .
[3]郑云龙.语文情境教学初探[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8,(01) .
关键词:小学语文 情境教学 途径
新课程中所倡导的“情境设置”作用,是提供富有儿童情趣的素材和活动来激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供学生熟悉的问题情景或认知矛盾,引起学生关注的兴趣和探究热情,并体会语文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意义。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把课教活了。”语文课堂情境的创设主要在于教师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之主动积极去探索语文的奥秘。帮助学生认识如何从愿意学习转变到善于学习,引领他们全身心地投入教学情境中体验、领悟、把握,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乐学”,甚至“我会学”。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情境设置”呢?下面是我的几点反思:
一、小学语文教学情境实施的必要性
美国教育家杜威明确地指出:“我們主张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境,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从我国古代文论的“境界说”,我们可以探索这种情境教学,总结出学生语言和思维发展的基本规律。刘勰《文心雕龙》提出的“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说明客观外物会激起人的情感活动,情感活动又会触发语言表达的动机,提高运用语言的技巧。所谓“情以物兴,故义必明雅”,“物以情观,故词必巧丽”,揭示了物与情、语言与思维的紧密联系而又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我们根据“物”激“情”、“情”发“辞”、“辞”促“思”的相互作用与联动关系,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富有美感的教学情境,有效地激起学生热烈的情绪,学生在情意的驱动下想象、思维得以积极展开,情感素养、思维能力得到意想不到的发展。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教师串讲串问,忽视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语言,领悟情感,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在大力提倡“自主学习”的今天,情境教学更体现了时代的要求,语文新课标提出教学建议时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二、创设富有情感色彩的课堂情境的途径
1、创设表演情境,理解文章内涵
在语文教学中,表演情境有时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些艺术的手段再现了课文描写的情境,说得更确切一些,是把作家创作时脑海和心灵所经历的那些情境,用艺术的直观再现在儿童的眼前,尽管是模拟的、仿真的,但神韵却相似,同样给儿童以真切感。通过情境,儿童仿佛真的进入了课文描写的社会生活的真实情境中;而课本中的语言无论是词、句、修辞手法,还是篇章结构一系列的语文基础知识都整体地、相互联系地镶嵌在这个情境中。这是语言的理解,语感的领悟,也是人文精神的熏陶。艺术走进语文教学,让孩子们具体地感受到美——艺术的美和课本本身内涵的美,原来枯燥的、抽象的、符号式的语文教学,在艺术的典型化的展示中,使模拟课文的情境,罩上了审美的光环。
2、巧设问题情境
古人云:学贵有疑。“疑”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盘活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问题情境的创设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将问题融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中,以此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积极性,促使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问题情境中设计的精简问题是结合文章中心和重难点提出的,解决了这些问题,全文的思想内容便清晰明了,重难点也迎刃而解。
如教学《渴望读书的“大眼睛”》时可这样导入:出示“大眼睛”照片,配音乐,板书“大眼睛”;接着设问“屏幕上的这双大眼睛你熟悉吗?看到这双大眼睛,你又会想到什么呢?”(板书“渴望读书的”)最后,进行问题延伸“读了课题,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形成,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所以,设疑应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深入,环环紧扣,体现知识结构的严密性、科学性和条理性。
3、调动想象拓展情境
新课标要求,阅读教学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活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课堂上,教师可根据教材的内容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多维的想象空间,鼓励学生在活动情境中展开想象,说出自己心里的话。如教学《春光染绿我们双脚》一课,为了让学生感受“植树造林给小动物带来了好处”,我摒弃了诗歌读读讲讲的一贯方法,而是创设了一个具体的说话情境:“如果你就是动物家族的一员,你会怎样生活呀?”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展开丰富的想象,说出了自己的心愿。“假如我是一只小鸟,我要飞到大树上快乐地歌唱。”“假如我是一只小猴,我最喜欢在树林里荡秋千。”“假如我是一只小鹿,我要尽情地在树林里飞奔。”……孩子们张开了一双双想象的翅膀,似乎来到了茂密的丛林,与小动物们为伴,去体验绿树给我们带来的快乐。
4、联系生活展现情境
以生活事件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生活当中中的事件里,拉近学生学习与生活的距离,让孩子们通过对亲近的生活事件的体会和思考,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对新事物的观察和对新问题的思考,富有乐趣的完成新知识的学习。
例如:在教学《新型玻璃》一课时,放手让学生在自学课文后,举行“产品发布会”:学生选出一种自己喜欢的玻璃,假设你是该玻璃厂的厂长,现在你如何把你的产品推销出去?同时也让一些同学充当记者、经销商和客户,就自己想知道的问题进行发问。在此过程中教师也可以记者的身份出现,将同学们没有想到的问题加以提问。(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围绕玻璃的特点、作用进行发问、讲解并展望发展前景)最后完成课后思考练习,本堂课有效地避免了说明文枯燥无味的毛病,又让学生在学习中培养了多方面的能力,促进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各种情境创设,为实现师生间的平等合作与良好互动提供了理想的平台。俗言道:“行者常至,为者常成!”笔者相信只要广大语文教师善于思考,勇于实践,努力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激活语文课堂,就能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效地学习,就能更好地促进他们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的发展,从而赋予语文课堂真正的开放性。
参考文献:
[1]李玉莲.情境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革新,2007,(02).
[2]杨韶芬.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培养的途径[J].新课程(教师),2009,(01) .
[3]郑云龙.语文情境教学初探[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8,(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