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所谓“主张”,即“对如何行动持有的见解”,可见,对于我们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在点滴行事中均体现了自己的风格,隐含着自己的主张。如果个人见解终将影响教学行为,乃至学生对学习产生几近深远的影响,那么我们作为教者,就应该考虑是否能在日常教学传授知识的同时,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做铺垫。思考良久,把个人的教学主张确定为“思至维新,导而学成”,做一解释,就是“思考所达到之处,思维便可能产生创新,由教师的引导而最终达到学生能力的形成”。简言之,以思维为支撑、以学生为主体。
【关键词】思维创新 ;课堂引导;学写方法;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一、主张缘起
(一)思维导图与“思至维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如是说。思考之于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我所谓的“思考”,又涵盖了另一层含义,这层含义便是基于我的课题研究“借助思维导图构建学生语文知识体系”之上的。鲁迅先生曾写文章中提到“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在我的语文教学中,我思維导图不仅只是学习的工具,更是思维的建构工具,于是结合自己偏于条理型的教学风格,我最终将自己的教学主张确定为“思至维新”。这里提到的“思”“维”的内涵,应是基于思维,而高于思维的是思考、思索、深思,是多维度、求创新的。
(二)自信教育与“导而学成”
2016年,树勋小学任国权校长提出了“自信教育”的主张,着力打造“自信少年”。而自信的学生,能力必定是强的。借此,我看到学生能力形成对成长的重要。而语文教学中,教师更应该透过课程培养学生能力,关注学生差异,形成自主学习能力。围绕着学习方式的形成、学习能力的提升、核心素养的提高等理念在教学中的不断深入、扎根,让我对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产生了思考。我认为,教师真正应该处于教学中的引导者位置,提升并关注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能够自由、自主、自信,哪怕是“自我”地发展。为此,我再次将教学主张融入“导而学成”,由此,我的教学主张完整而明确了:“思至维新,导而学成。”
二、教学主张实施路径
(一)整理思路,提升学习效果
作为语文教师,立足于“功在课前”的理论指导,我主张课前学习阶段,学生对所学课程形成条理分明的思路。主要表现在不泛泛地进行字、词、句、段的单项化学习,而是建议学生将知识进行整体架构,形成以单元为中心的整体知识内容的学习,围绕单元主题,理解教材是如何选择文本做支撑的。对学生进行主题突出的教育及素养方面的提升,这是教材编者有意设计的。因此,让学生能够围绕主题进行知识的建构,方便学生高站位地理解并掌握作者行文的思路、思想,对学生学习课文而言,应该是有益的。
(二)重点明确,引导课堂教学
1.围绕核心素养,推进自主学习。语文教学的核心素养,是“语言建构与实施;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基于核心素养,并结合南关区提出的“生态教育”理念,使我意识到,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升,思维深度广度的发展,审美能力及知识内化等,均要凭借课堂教学得以实现。因此,在我的课堂教学中,总是不断尝试以某一语文知识为核心,以课程为载体,以个性化学习为主,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2.以教师为主导,明确本体性教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丢不得,但是我以为,教学中那种每篇课文泛泛地用近乎同样的方式去讲解,如学习生字,解释词语,读懂句子,注重修辞……这些中规中矩的方式,恐怕已经有些因循守旧了。在语文教学中,更应该注重语文学科的本体性教学,即课文是为学生学习语言、学习阅读、学习表达服务的,这应该与非本体性教学内容做区别。例如“天上的太阳红红的,好像圆圆的大苹果。”这句话,出现在课堂上,教师除了让学生知道它使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方法,还要让学生模仿这个句子去说几个充满语言色彩的句子,学以致用。
3.以“语感”培养为目标,注重语文的综合性、实践性。《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注重语文的综合性、实践性特点。学生学习语文,更多在于语感的培养,也就是学生能够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有了这样明确的目标,并在教学中不断向这个方向努力,总有一天我们会将它执行得恰到好处。
(三)领域创新,拓展知识视野
树勋小学的校训“明理、健美、勤奋、创新”中,提到的创新,应该是着力培养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及创新实践的学生,作为语文教师,同样应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以适应“新时代”“新思想”对他们的要求。帮助学生对所学的语文知识领域进行创新,可以从拓展他们的知识视野开始。视野开阔了,思路才能不受局限,所谓见多识广,也才可能为创新定下基调。学科中所谓的创新,或许不是体现在具体形式上的、可见的,却应该是随着学生思考的成熟,随之而来的意识上的创新,学习方法上的创新,对知识掌握中的创新,延展出语文学习的更宽领域,从而达到学习的自主与自觉。
三、多思善省
其实作为一线教师,往往最缺乏的就是对教学整体的理论性提升,因此在写自己的教学主张的时候,也觉得难度相当大。总觉得即使平日里可以将课程说得头头是道,却未必能够用适合的文字,把自己的教学主张阐述得详尽具体、淋漓尽致。因此在边思考边落笔成文的结尾处,再一次回顾我的“教学主张”,总觉得还是肤浅、单薄,不够厚重。我相信,伴随自己教育理论的不断学习,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入,我对自己的教学主张也会不断订正,不断完善,最终实现教学主张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不断完善、前行。
(编辑:张驰)
【关键词】思维创新 ;课堂引导;学写方法;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一、主张缘起
(一)思维导图与“思至维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如是说。思考之于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我所谓的“思考”,又涵盖了另一层含义,这层含义便是基于我的课题研究“借助思维导图构建学生语文知识体系”之上的。鲁迅先生曾写文章中提到“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在我的语文教学中,我思維导图不仅只是学习的工具,更是思维的建构工具,于是结合自己偏于条理型的教学风格,我最终将自己的教学主张确定为“思至维新”。这里提到的“思”“维”的内涵,应是基于思维,而高于思维的是思考、思索、深思,是多维度、求创新的。
(二)自信教育与“导而学成”
2016年,树勋小学任国权校长提出了“自信教育”的主张,着力打造“自信少年”。而自信的学生,能力必定是强的。借此,我看到学生能力形成对成长的重要。而语文教学中,教师更应该透过课程培养学生能力,关注学生差异,形成自主学习能力。围绕着学习方式的形成、学习能力的提升、核心素养的提高等理念在教学中的不断深入、扎根,让我对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产生了思考。我认为,教师真正应该处于教学中的引导者位置,提升并关注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能够自由、自主、自信,哪怕是“自我”地发展。为此,我再次将教学主张融入“导而学成”,由此,我的教学主张完整而明确了:“思至维新,导而学成。”
二、教学主张实施路径
(一)整理思路,提升学习效果
作为语文教师,立足于“功在课前”的理论指导,我主张课前学习阶段,学生对所学课程形成条理分明的思路。主要表现在不泛泛地进行字、词、句、段的单项化学习,而是建议学生将知识进行整体架构,形成以单元为中心的整体知识内容的学习,围绕单元主题,理解教材是如何选择文本做支撑的。对学生进行主题突出的教育及素养方面的提升,这是教材编者有意设计的。因此,让学生能够围绕主题进行知识的建构,方便学生高站位地理解并掌握作者行文的思路、思想,对学生学习课文而言,应该是有益的。
(二)重点明确,引导课堂教学
1.围绕核心素养,推进自主学习。语文教学的核心素养,是“语言建构与实施;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基于核心素养,并结合南关区提出的“生态教育”理念,使我意识到,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升,思维深度广度的发展,审美能力及知识内化等,均要凭借课堂教学得以实现。因此,在我的课堂教学中,总是不断尝试以某一语文知识为核心,以课程为载体,以个性化学习为主,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2.以教师为主导,明确本体性教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丢不得,但是我以为,教学中那种每篇课文泛泛地用近乎同样的方式去讲解,如学习生字,解释词语,读懂句子,注重修辞……这些中规中矩的方式,恐怕已经有些因循守旧了。在语文教学中,更应该注重语文学科的本体性教学,即课文是为学生学习语言、学习阅读、学习表达服务的,这应该与非本体性教学内容做区别。例如“天上的太阳红红的,好像圆圆的大苹果。”这句话,出现在课堂上,教师除了让学生知道它使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方法,还要让学生模仿这个句子去说几个充满语言色彩的句子,学以致用。
3.以“语感”培养为目标,注重语文的综合性、实践性。《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注重语文的综合性、实践性特点。学生学习语文,更多在于语感的培养,也就是学生能够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有了这样明确的目标,并在教学中不断向这个方向努力,总有一天我们会将它执行得恰到好处。
(三)领域创新,拓展知识视野
树勋小学的校训“明理、健美、勤奋、创新”中,提到的创新,应该是着力培养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及创新实践的学生,作为语文教师,同样应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以适应“新时代”“新思想”对他们的要求。帮助学生对所学的语文知识领域进行创新,可以从拓展他们的知识视野开始。视野开阔了,思路才能不受局限,所谓见多识广,也才可能为创新定下基调。学科中所谓的创新,或许不是体现在具体形式上的、可见的,却应该是随着学生思考的成熟,随之而来的意识上的创新,学习方法上的创新,对知识掌握中的创新,延展出语文学习的更宽领域,从而达到学习的自主与自觉。
三、多思善省
其实作为一线教师,往往最缺乏的就是对教学整体的理论性提升,因此在写自己的教学主张的时候,也觉得难度相当大。总觉得即使平日里可以将课程说得头头是道,却未必能够用适合的文字,把自己的教学主张阐述得详尽具体、淋漓尽致。因此在边思考边落笔成文的结尾处,再一次回顾我的“教学主张”,总觉得还是肤浅、单薄,不够厚重。我相信,伴随自己教育理论的不断学习,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入,我对自己的教学主张也会不断订正,不断完善,最终实现教学主张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不断完善、前行。
(编辑:张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