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理念着重提出学生的生活世界同科学世界的联系,个人感受与文本间接体会的统一,实现学习生活化、生活学习化。本文主要研究了该理念下语文课堂结课设计。
【关键词】结课;形式;功能;优化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黄政枢说:“好的结尾,有如咀嚼干果,品尝香茗,令人回味再三。”如何设计一堂课的结课才能使学生感受到“言虽尽而意无穷”,直接影响着课堂效果。《语文课程标准》点明“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①“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②然而,一堂课优秀的结课正是基于不一样的课堂教学类型,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及要求,根据教学对象的特征,认真计划相应的结课方式,达到事半功倍的结果。
一、现阶段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结课方式的弊端及原因
(一) 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缺乏理解和贯彻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的重要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及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及发展。往往一个好的结课也能够使学生的素养得以提高。再者,“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结课时语文教师可以创造性地开發利用资源,把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课堂发展到课外生活,提倡学生主动探索知识。
(二) 教师对小学语文课堂结课功能的认识不够
在初步的了解中发现:许多教师不太明白一个结课能给孩子们带来些什么?部分教师感觉时间不多,不用做什么安排,让学生自己掌握;部分教师则觉得时间宝贵,应该利用,就继续讲下节课的内容;更有教师滔滔不绝直到下课铃才戛然而止……
导致上述现象的原因之一是普遍教师认为结课只是为了给一堂课画上句号或是布置课后作业等,其实教师们正忽视课堂结课的功能:点拨要点、指导实践、激发情感、拓展视野等等。
(三) 教师缺乏创新意识
由于有些课堂教学节奏过快,执教老师给结课留的时间过多,教师信口开河、胡拉乱扯,使结课的精彩性黯然失色。归结原因就是教师缺乏创新意识。何谓“创新”?创新是根据达到或实现教学目标,运用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价值的想法或做法的过程。“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③而有创新性的结课会带给学生什么——求知欲、学习兴趣、能力的发展……
二、语文新课标理念下小学语文课堂结束语的优化策略
(一) 结束语形式设计的优化
1.依据教材定位设计结语形式
苏联教育家达尼洛夫和叶希波夫说过:“通过总结学生在课上所学习的主要事实和基本思想来结束一节课是很有好处的。”④
此类结课,比较适用于新知识多的课型和每一单元的园地。选择总结归纳式的结尾方式,开始由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完成,等到学生知识的不断累积,归纳总结能力加强,就可以鼓励学生自己总结归纳,再由教师帮忙改进完善。让学生在系统地获取语文知识的同时,不断加强学习能力,从而贯彻落实“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⑤
2.依据学生特点设计结课形式
(1)游戏式结课
有时学生上完一节课,(特别是班风较为内敛、沉闷的班级),已经感到疲劳,此时进行提问、复述以复习所学知识,收效甚微。由此可知,可以采用活泼有趣的方式进行结课,尤其低年级采取游戏娱乐的方式。以下是某个教学片段的实录:
生:奶奶,我们今天学到一个谜语,你要猜猜看吗?
师:我很喜欢猜谜语呢。你说我猜猜看。
生:“远看山有色……”
师:什么?远远地就能看到山上有蛇?这蛇一定是大蟒蛇吧?
生:不是shé,是sè。
师:好好,奶奶耳朵不太好,“色”是什么意思?
生:色是颜色的色。就是远远看去山上一片青翠颜色。……
这里的教师既“寓教于乐”又“乐而不嬉”,巧妙利用“打岔”技巧,复习巩固知识的同时又让学生得到乐趣。
(2)拓展式结课
拓展式结课是教师通过提问引发学生的思考,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所学知识的应用范围的结语形式。如一位语文教师在教完了《桂林山水》后,进行了这样的结课:让同学查找同类的风景名胜,并制作旅游地图的方式,把课堂引向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并且通过制作特殊地图,使学生对我国的历史文化与自然景观有所认识,在学习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⑥
3.依据教师风格设计结语形式
有时一个教学结课设计由不同风格的教师来演绎就会收到不同的效果,感觉也就会大不相同。就拿我自己来说,在实习期间,我根据自身的活泼开朗的个性,和饱满的情感为自己量身设计了抒情式结课。我在教《美丽的小兴安岭》之后,做了如下的结课:
小兴安岭是美的,美在莽莽的林海、美在阵阵的松涛、美在鸟儿的歌唱、美在鹿儿的欢叫。然而,真正美的所在是那些用汗水浇灌了林海,用生命保护着林海的兴安岭人。
课后,指导老师肯定了这一段结语,它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教育。
(二) 结束语功能设计的优化
1.水到渠成,过渡自然
课堂的教学结果是这堂课成果的自然呈现,不是强加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设计好各个环节乃至整个单元或整册教材之间的过渡和总结,在结课设计中注意课程的前后联系,考虑到课堂教学的结课,有针对性的把握课堂教学节奏,确保结课时达到教学前所制定的三维目标,并同时做到水到渠成,自然贴切。通常是在下课铃响前二三分钟完成讲课,随后引导学生复习此次所学知识,分配课后作业。
2.画龙点睛,突破时空
一条龙画完了,最后是“点睛之笔”,最后这一笔点好了,整条龙才活灵活现。课堂教学的结尾也是整堂课的“点睛之笔”是很重要的。特级教师于漪的经验是:“用点睛之笔,把文章的精髓鲜明地突现在学生眼前。”如一位语文教师在教《麻雀》一课后做了如下结语: 老麻雀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面对露出锋利牙齿的猎犬,勇敢地奋不顾身地从没有危险的枝头飞了下来。她的勇猛、她的果敢、她的无所畏惧,使那只威猛的猎犬受惊了,慢慢地向后退缩了。这就是母亲!这就是世界上最勇敢的母爱!有一位诗人说:“女人的名字是弱者,但母亲是世界上最勇敢的人。”任何一个母亲,当看见她的孩子受到生命的威胁时,都会像老麻雀一样勇敢地用自己的生命换取孩子的平安,那份心甘情愿是令人赞叹的。
教师的这段结课无疑把这节课的教学推向了高潮,点燃了学生的爱母亲和崇敬母爱的情感,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对学生进行美好的情感教育融于一体,大有巧夺天工之妙。
3.前后呼应,结构完整
写文章时要注意前后照应,结构完整,课堂教学亦然。结课时应该照应开头,让学生有完整的感觉,不能有始无终,虎头蛇尾。这点较为简单,具体不展开谈。
4.梳理归纳,提炼升华
进行结课时应该注意梳理本堂课所教授的内容,并且进行重点的归纳总结。而所谓的归纳总结,不是照搬课堂讲授内容,而是提炼升华,帮助学生对课堂所讲内容能有清晰完整同时主题鲜明的认识。
总之,教学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结课有法,然无定法。明朝人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凡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语文教学的结课也是如此,其方式更不只上文所列。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知常晓变,根据具体情况设计出特色有效的結课方式。
注释
①、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第1页。
③同上,第3页。
④田晓娜:《教师的教学结课与复习考试》,国际文化出版公司,第4页。
⑤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第15页。
⑥陈利平、王仲杰、范希运、章跃一:《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课堂语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第223页。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陈利平,王仲杰,范希运,章跃一.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课堂语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郑金洲.基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案例[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
(编辑:马梦杰)
【关键词】结课;形式;功能;优化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黄政枢说:“好的结尾,有如咀嚼干果,品尝香茗,令人回味再三。”如何设计一堂课的结课才能使学生感受到“言虽尽而意无穷”,直接影响着课堂效果。《语文课程标准》点明“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①“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②然而,一堂课优秀的结课正是基于不一样的课堂教学类型,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及要求,根据教学对象的特征,认真计划相应的结课方式,达到事半功倍的结果。
一、现阶段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结课方式的弊端及原因
(一) 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缺乏理解和贯彻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的重要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及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及发展。往往一个好的结课也能够使学生的素养得以提高。再者,“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结课时语文教师可以创造性地开發利用资源,把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课堂发展到课外生活,提倡学生主动探索知识。
(二) 教师对小学语文课堂结课功能的认识不够
在初步的了解中发现:许多教师不太明白一个结课能给孩子们带来些什么?部分教师感觉时间不多,不用做什么安排,让学生自己掌握;部分教师则觉得时间宝贵,应该利用,就继续讲下节课的内容;更有教师滔滔不绝直到下课铃才戛然而止……
导致上述现象的原因之一是普遍教师认为结课只是为了给一堂课画上句号或是布置课后作业等,其实教师们正忽视课堂结课的功能:点拨要点、指导实践、激发情感、拓展视野等等。
(三) 教师缺乏创新意识
由于有些课堂教学节奏过快,执教老师给结课留的时间过多,教师信口开河、胡拉乱扯,使结课的精彩性黯然失色。归结原因就是教师缺乏创新意识。何谓“创新”?创新是根据达到或实现教学目标,运用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价值的想法或做法的过程。“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③而有创新性的结课会带给学生什么——求知欲、学习兴趣、能力的发展……
二、语文新课标理念下小学语文课堂结束语的优化策略
(一) 结束语形式设计的优化
1.依据教材定位设计结语形式
苏联教育家达尼洛夫和叶希波夫说过:“通过总结学生在课上所学习的主要事实和基本思想来结束一节课是很有好处的。”④
此类结课,比较适用于新知识多的课型和每一单元的园地。选择总结归纳式的结尾方式,开始由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完成,等到学生知识的不断累积,归纳总结能力加强,就可以鼓励学生自己总结归纳,再由教师帮忙改进完善。让学生在系统地获取语文知识的同时,不断加强学习能力,从而贯彻落实“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⑤
2.依据学生特点设计结课形式
(1)游戏式结课
有时学生上完一节课,(特别是班风较为内敛、沉闷的班级),已经感到疲劳,此时进行提问、复述以复习所学知识,收效甚微。由此可知,可以采用活泼有趣的方式进行结课,尤其低年级采取游戏娱乐的方式。以下是某个教学片段的实录:
生:奶奶,我们今天学到一个谜语,你要猜猜看吗?
师:我很喜欢猜谜语呢。你说我猜猜看。
生:“远看山有色……”
师:什么?远远地就能看到山上有蛇?这蛇一定是大蟒蛇吧?
生:不是shé,是sè。
师:好好,奶奶耳朵不太好,“色”是什么意思?
生:色是颜色的色。就是远远看去山上一片青翠颜色。……
这里的教师既“寓教于乐”又“乐而不嬉”,巧妙利用“打岔”技巧,复习巩固知识的同时又让学生得到乐趣。
(2)拓展式结课
拓展式结课是教师通过提问引发学生的思考,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所学知识的应用范围的结语形式。如一位语文教师在教完了《桂林山水》后,进行了这样的结课:让同学查找同类的风景名胜,并制作旅游地图的方式,把课堂引向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并且通过制作特殊地图,使学生对我国的历史文化与自然景观有所认识,在学习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⑥
3.依据教师风格设计结语形式
有时一个教学结课设计由不同风格的教师来演绎就会收到不同的效果,感觉也就会大不相同。就拿我自己来说,在实习期间,我根据自身的活泼开朗的个性,和饱满的情感为自己量身设计了抒情式结课。我在教《美丽的小兴安岭》之后,做了如下的结课:
小兴安岭是美的,美在莽莽的林海、美在阵阵的松涛、美在鸟儿的歌唱、美在鹿儿的欢叫。然而,真正美的所在是那些用汗水浇灌了林海,用生命保护着林海的兴安岭人。
课后,指导老师肯定了这一段结语,它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教育。
(二) 结束语功能设计的优化
1.水到渠成,过渡自然
课堂的教学结果是这堂课成果的自然呈现,不是强加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设计好各个环节乃至整个单元或整册教材之间的过渡和总结,在结课设计中注意课程的前后联系,考虑到课堂教学的结课,有针对性的把握课堂教学节奏,确保结课时达到教学前所制定的三维目标,并同时做到水到渠成,自然贴切。通常是在下课铃响前二三分钟完成讲课,随后引导学生复习此次所学知识,分配课后作业。
2.画龙点睛,突破时空
一条龙画完了,最后是“点睛之笔”,最后这一笔点好了,整条龙才活灵活现。课堂教学的结尾也是整堂课的“点睛之笔”是很重要的。特级教师于漪的经验是:“用点睛之笔,把文章的精髓鲜明地突现在学生眼前。”如一位语文教师在教《麻雀》一课后做了如下结语: 老麻雀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面对露出锋利牙齿的猎犬,勇敢地奋不顾身地从没有危险的枝头飞了下来。她的勇猛、她的果敢、她的无所畏惧,使那只威猛的猎犬受惊了,慢慢地向后退缩了。这就是母亲!这就是世界上最勇敢的母爱!有一位诗人说:“女人的名字是弱者,但母亲是世界上最勇敢的人。”任何一个母亲,当看见她的孩子受到生命的威胁时,都会像老麻雀一样勇敢地用自己的生命换取孩子的平安,那份心甘情愿是令人赞叹的。
教师的这段结课无疑把这节课的教学推向了高潮,点燃了学生的爱母亲和崇敬母爱的情感,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对学生进行美好的情感教育融于一体,大有巧夺天工之妙。
3.前后呼应,结构完整
写文章时要注意前后照应,结构完整,课堂教学亦然。结课时应该照应开头,让学生有完整的感觉,不能有始无终,虎头蛇尾。这点较为简单,具体不展开谈。
4.梳理归纳,提炼升华
进行结课时应该注意梳理本堂课所教授的内容,并且进行重点的归纳总结。而所谓的归纳总结,不是照搬课堂讲授内容,而是提炼升华,帮助学生对课堂所讲内容能有清晰完整同时主题鲜明的认识。
总之,教学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结课有法,然无定法。明朝人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凡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语文教学的结课也是如此,其方式更不只上文所列。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知常晓变,根据具体情况设计出特色有效的結课方式。
注释
①、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第1页。
③同上,第3页。
④田晓娜:《教师的教学结课与复习考试》,国际文化出版公司,第4页。
⑤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第15页。
⑥陈利平、王仲杰、范希运、章跃一:《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课堂语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第223页。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陈利平,王仲杰,范希运,章跃一.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课堂语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郑金洲.基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案例[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
(编辑:马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