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价值层面探讨古典诗词互文性解读,本文主要是从修辞角度分析优劣,包括修辞的定义、如何进行修辞分析以及其教学价值这三个方面,也结合中学教材中具体诗词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修辞;修辞分析;教学价值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一、修辞的定义
修辞即修饰文辞。“修”是修饰的意思,“辞”的本来意思是辩论的言辞,后引申为一切言辞。在古诗词中,常见的修辞有比喻、夸张等,绝大多数都是中学语文教学中需要学生重点掌握的内容。
二、修辞分析
本文所说的修辞分析,是在众多文本构成的互文性空间里比较诗词的修辞利钝和高下优劣,并不是单纯的修辞分析。更多的是对具有互文性关系的两首或两首以上的诗词进行修辞比较分析。如李清照词《一剪梅》,主要表达词人对新婚不久就离家的丈夫的相思之情、离别之苦,诉说了其独居生活的孤独寂寞。教师在讲解“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两句时,可以将其与范仲淹《御街行》“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进行比较分析,引导学生从使用修辞这个角度,分析其优劣高下。通过细读比较我们可以发现,李词把“愁”比作一个能上能下的物体,体现出运动速度之快;愁的运动轨迹也清晰可见,才从眉头下来,又再上心头。诗人不仅将心中抽象的、无法排遣的缠绵愁苦,转化为具体可感知的东西,而且对愁苦挥之不去的描写,表达得极具层次感。把相思之苦、孤独寂寞生动形象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令人回味无穷。而在范词中,作者写“愁”,是“眉间”“心上”不加区分地一起写出来,远没有李词“才下”“却上”有层次感,“愁”的挥之不去这层意思就明显缺失了。经过如此细致的互文性解读,在一定程度上就能完成对文本的深入分析,有助于学生理解和领悟作品丰富的内涵。
实际上由“愁”指涉的互文性网络中,还能发现各种各样愁的表现形式,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鉴赏分析。如: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十七首》)
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秦观《千秋岁·水边沙外》)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
通过对上述诗词的修辞分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注意:愁有形态。李白将“愁”转化为三千丈白发,写出愁之多。李煜的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比“白发三千丈”更广阔,不仅有形态,还可以流动,愁就像这江水滔滔不绝。愁有重量。李清照的愁,船也载不动,可见愁之深。愁有数量。秦观的愁之多,如海一样广阔无垠。贺铸的愁就更具体,多如连天的烟草、杂乱如满城飞舞的柳絮、连绵不绝如黄梅时节的细雨。相信经过这样的分析,学生对于古诗中的“愁”有更加全面的认识。愁不是一种能看得见、摸得着的情绪,但是经过诗人的巧妙构思,愁就变成了有形态、重量、数量以及可描述的物体,诗人的情感也被赋予了极其真实的形象。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将前后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实现课内知识的有效迁移、灵活运用。这正是古典诗词教学互文性解读的意义之所在。
三、修辞分析的教学价值
在中学古典诗词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修辞的讲授。运用互文性进行修辞分析,比如李清照、范仲淹之例,通过相互参照,相互阐发,得出的结论就比单独分析其中一首更准确、深入,也因此更具有说服力。互文性解读通过文本的相互比较,彰显出修辞手法的优劣高下,感受诗人如何对语言进行锤炼,如何将思想感情付诸诗词文字。古诗词所描绘的时代与现在有很大的差异,学生对于诗歌的意境也难以理解,以修辞分析作为切入点进行教学,也许是一个不错的尝试。
如叶绍翁诗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脍炙人口。钱锺书先生認为此句脱胎于陆游的《剑南诗稿》卷十八《马上作》:“平桥小陌雨初收,淡日穿云翠霭浮;杨柳不折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不过第三句写得比陆游新警。张良臣《偶题》说:“谁家池馆静萧萧,斜倚朱门不敢敲;一段好春藏不尽,粉墙斜露杏花梢。”第三句有闲字填衬,不及叶绍翁来得具体。唐人中也有描写这种景色的,温庭筠的《杏花》中的“一枝红杏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李建勋的《梅花寄所亲》中的“云鬓自粘飘处粉,玉鞭谁指出墙枝”都不及宋人写的醒豁,或是与其他情景掺杂排列,或是没有放在一篇中留下印象最深的地位。
显而易见,通过具有互文性关系的诗歌之间的相互参照和对比,叶绍翁诗句与其他诗句在修辞手法上的优劣一目了然。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学习了其他几首诗歌,扩大了知识面,而且通过比较分析,也进一步培养、提升了他们的文学想象力和形象思维能力。这样的教学效果是传统教学中仅仅对单一文本进行分析所达不到的。
参考文献
[1]钱锺书.宋诗选注[M].北京:三联书店,2002.
附 注
本文系2017年度江苏省研究生实践创新计划项目研究成果之一(项目名称:互文性解读在中学古典诗词教学中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HSCX17_005)
作者简介:王益丹,女,1992年生,重庆人,江苏师范大学与淮阴师范学院联合培养研究生,重庆市三峡水利电力学校教师。
(编辑:郭恒)
【关键词】修辞;修辞分析;教学价值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一、修辞的定义
修辞即修饰文辞。“修”是修饰的意思,“辞”的本来意思是辩论的言辞,后引申为一切言辞。在古诗词中,常见的修辞有比喻、夸张等,绝大多数都是中学语文教学中需要学生重点掌握的内容。
二、修辞分析
本文所说的修辞分析,是在众多文本构成的互文性空间里比较诗词的修辞利钝和高下优劣,并不是单纯的修辞分析。更多的是对具有互文性关系的两首或两首以上的诗词进行修辞比较分析。如李清照词《一剪梅》,主要表达词人对新婚不久就离家的丈夫的相思之情、离别之苦,诉说了其独居生活的孤独寂寞。教师在讲解“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两句时,可以将其与范仲淹《御街行》“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进行比较分析,引导学生从使用修辞这个角度,分析其优劣高下。通过细读比较我们可以发现,李词把“愁”比作一个能上能下的物体,体现出运动速度之快;愁的运动轨迹也清晰可见,才从眉头下来,又再上心头。诗人不仅将心中抽象的、无法排遣的缠绵愁苦,转化为具体可感知的东西,而且对愁苦挥之不去的描写,表达得极具层次感。把相思之苦、孤独寂寞生动形象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令人回味无穷。而在范词中,作者写“愁”,是“眉间”“心上”不加区分地一起写出来,远没有李词“才下”“却上”有层次感,“愁”的挥之不去这层意思就明显缺失了。经过如此细致的互文性解读,在一定程度上就能完成对文本的深入分析,有助于学生理解和领悟作品丰富的内涵。
实际上由“愁”指涉的互文性网络中,还能发现各种各样愁的表现形式,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鉴赏分析。如: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十七首》)
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秦观《千秋岁·水边沙外》)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
通过对上述诗词的修辞分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注意:愁有形态。李白将“愁”转化为三千丈白发,写出愁之多。李煜的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比“白发三千丈”更广阔,不仅有形态,还可以流动,愁就像这江水滔滔不绝。愁有重量。李清照的愁,船也载不动,可见愁之深。愁有数量。秦观的愁之多,如海一样广阔无垠。贺铸的愁就更具体,多如连天的烟草、杂乱如满城飞舞的柳絮、连绵不绝如黄梅时节的细雨。相信经过这样的分析,学生对于古诗中的“愁”有更加全面的认识。愁不是一种能看得见、摸得着的情绪,但是经过诗人的巧妙构思,愁就变成了有形态、重量、数量以及可描述的物体,诗人的情感也被赋予了极其真实的形象。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将前后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实现课内知识的有效迁移、灵活运用。这正是古典诗词教学互文性解读的意义之所在。
三、修辞分析的教学价值
在中学古典诗词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修辞的讲授。运用互文性进行修辞分析,比如李清照、范仲淹之例,通过相互参照,相互阐发,得出的结论就比单独分析其中一首更准确、深入,也因此更具有说服力。互文性解读通过文本的相互比较,彰显出修辞手法的优劣高下,感受诗人如何对语言进行锤炼,如何将思想感情付诸诗词文字。古诗词所描绘的时代与现在有很大的差异,学生对于诗歌的意境也难以理解,以修辞分析作为切入点进行教学,也许是一个不错的尝试。
如叶绍翁诗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脍炙人口。钱锺书先生認为此句脱胎于陆游的《剑南诗稿》卷十八《马上作》:“平桥小陌雨初收,淡日穿云翠霭浮;杨柳不折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不过第三句写得比陆游新警。张良臣《偶题》说:“谁家池馆静萧萧,斜倚朱门不敢敲;一段好春藏不尽,粉墙斜露杏花梢。”第三句有闲字填衬,不及叶绍翁来得具体。唐人中也有描写这种景色的,温庭筠的《杏花》中的“一枝红杏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李建勋的《梅花寄所亲》中的“云鬓自粘飘处粉,玉鞭谁指出墙枝”都不及宋人写的醒豁,或是与其他情景掺杂排列,或是没有放在一篇中留下印象最深的地位。
显而易见,通过具有互文性关系的诗歌之间的相互参照和对比,叶绍翁诗句与其他诗句在修辞手法上的优劣一目了然。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学习了其他几首诗歌,扩大了知识面,而且通过比较分析,也进一步培养、提升了他们的文学想象力和形象思维能力。这样的教学效果是传统教学中仅仅对单一文本进行分析所达不到的。
参考文献
[1]钱锺书.宋诗选注[M].北京:三联书店,2002.
附 注
本文系2017年度江苏省研究生实践创新计划项目研究成果之一(项目名称:互文性解读在中学古典诗词教学中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HSCX17_005)
作者简介:王益丹,女,1992年生,重庆人,江苏师范大学与淮阴师范学院联合培养研究生,重庆市三峡水利电力学校教师。
(编辑:郭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