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讲好童话首先要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进行想象、联想,让动作、神态、空间、声音、色彩、味道……在脑海中形成生动可感的画面,让故事中的“人、物、景、事”在学生内心“活”起来,形成“内心视象”,丰富情感体验;其次还应有角色感,这样才能塑造出多种多样生动的声音形象。
关键词:讲童话;形象感;角色感
童话故事最初是以口口相传的方式流传下来的,语言通俗生动、情节离奇、人物形象鲜明,适合讲演。笔者认为上童话课文时,教师应根据文体特点,渗透讲故事的方法和技巧。
一、 丰富形象感
读好童话故事是有讲究的:首先讲故事的人要运用丰富的想象、联想,使故事的情景、人物的形象先在脑海中活起来,也就是要有形象感。所以讲每一篇童话课文之前,应先悟得人、事、物形象,让脑海里充满画面感,仿佛置身于故事的情境中,仿佛自己就是故事中的一员。
(一) 视觉上要有画面感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实词”,展开联想、想象,丰富画面。
例如:《巨人的花园》写到这样一个场景“春天鲜花盛开,夏天绿树成荫,秋天瓜果飘香,冬天白雪一片”。教师抓住“鲜花盛开、绿树成荫、瓜果飘香、白雪一片”这几个词语,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春天各种鲜花争奇斗艳,红的、黄的、紫的、粉的……夏天树木郁郁葱葱,犹如一把把绿色的大伞……随着想象的深入,花园四季的美丽画面就逐渐立体地浮现在学生脑海里。随着画面的饱满,学生走入花园的情景中,讲故事时赞美之情就自然流露。当学生读到“巨人的花园里仍然是冬天,天天狂风大作,雪花飞舞”时,“狂风大作,雪花飞舞。”这两个词带给学生的则是寒冷、萧瑟的画面,讲故事的语气也会随之冷了下来。
课文中描写巨人的神情词语有“很生气”“发脾气”“大声叱责”,教学时让学生抓住这几个词展开想象,脑海里就能浮现出巨人难看的脸色,吹胡子瞪眼睛的样子,仿佛也能听到巨人厌恶、可怕的聲音,这时再让学生用声音塑造巨人的形象就容易多了。
像这样抓住了关键的“实词”,学生的脑海里有了画面感,情感就更饱满,讲起故事来,表现力也会更强。
(二) 听觉上要有音乐感
例如:《泉水》里头的“丁冬,丁冬,是谁在山上弹琴?”“丁冬,丁冬”这组象声词,让人仿佛听到了清脆的水声。引导学生调动听觉感观,感觉自己就在泉水旁听到了丁冬丁冬的水声。再让学生带上愉悦的心情读出泉水“丁冬”的节奏感来。
(三) 嗅觉上要有气味感
例如:《小鹿的玫瑰花》中的“小鹿,我闻过你家的玫瑰花,可香了!我带着它的香味吹过森林,大伙儿都夸我是‘玫瑰香风’呢!”读这样的话语时,就要引导学生调动嗅觉想象,深深吸一口气,感觉一股香甜直沁心脾,仿佛真的闻到了玫瑰香。
总之,要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进行想象、联想,让动作、神态、空间、声音、色彩、味道等在脑海中形成生动可感的画面,让故事中的“人、物、景、事”在学生内心“活”起来,形成了“内心视象”⑴,增强了情感体验。这样,学生在讲故事时才更能入情入境。
二、 突出角色感
读好童话还应有角色感,也就是音色、语气、节奏、神情要符合作品中的角色。这样才能塑造出温柔可爱、善良勇敢、胆小柔弱、骄傲自大、霸道自私等多种多样生动的声音形象。
(一) 音色要富有变化
童话里有不同的角色,他们有着各自鲜明的形象。讲故事时,这不同的形象是靠声音来扮演的,所以需要根据角色的性格、身份、年纪的不同,用不同的音色、音调体现角色的特点,才能增强故事的角色感,更好地把听众带入到情景中。
(二) 语调要抑扬顿挫
讲童话故事如果平铺直叙,那将如白开水一样平淡。它应是随着故事中人物情感的变化,在语调上呈现出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在节奏上表现快慢、停连的变化,这样讲出来的故事才能声情并茂。在课堂上如果纯粹地给学生讲解语调、节奏的技巧,学生往往还是很难讲好故事。教师可以创设情景,在情景的练说中渗透技巧,讲好故事。比如:《小木偶的故事》中的一处对话:
一个老婆婆走过来:“小木头人,你病了吗?”
“脑袋很疼。”小木偶还是一副笑嘻嘻的表情。
“真不像话,连小木头人都学着撒谎!”老婆婆嘟(dū)嘟囔(nāng)囔地走开了。
先让学生联系场景体会人物的情感:老婆婆第一次的话语体现了对小木偶的关心,老婆婆的第二次的话语则是不满的。接着引导学生想象这些人物如果在生活中、动画片里他们是怎么说话的?有了情感的铺垫加上生活的经验,学生悟到了:老婆婆说“小木头人”时声音应该放轻放柔,“你病了吗”稍稍加重音,声音微微上扬。“真不像话、学着撒谎”应该加重语气,体现出老婆婆的不满。小木偶尽管是笑嘻嘻的表情,但他已经疼得受不了了,所以说“很疼”时应是慢、重,“疼”字可以适当拖音。在这基础上让学生试讲故事,教师及时点评示范,学生就能越讲越生动。
像这样,引导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学会根据不同的文本内容丰富故事的形象,懂得用“轻”表现关心安慰、小心翼翼、胆小害怕、虚弱无力,用“重”表现生气愤怒、严肃郑重、大义凛然、大气磅礴、雄伟壮丽,用“缓”表现抒情感叹,温和顺从、温柔婉转,用“疾”表现激动紧张、焦急迫切、连贯急促,还有用“断”、“连”、“柔”、“刚”等技巧,加上气息的恰当运用,把故事讲得声情并茂,入情入境。
(三) 动作表情要得体
讲童话故事的过程中,加入自然得体的动作表情,能促进情感的表达,会让故事的讲述更有表现力。比如:讲到巨人很生气时,可以瞪大眼睛,板着脸;讲到巨人醒悟过来时,可以用手摸摸,作出若有所思的样子,然后眼睛亮起来,表示明白花园变化的原因了;讲到“小木偶笑嘻嘻地说‘脑袋很疼’”时,要是一副笑嘻嘻的表情,但是可以用手拍脑袋,突出脑袋疼。当然,故事重在讲,动作只是辅助,动作、表情、眼神要与故事的情感自然地结合在一起,才不会让人觉得扭捏、做作。
参考文献:
[1] 张凤霞.用声音传达我们对文字的感受[J].小学语文教学杂志,2017(6).
[2] 支玉恒.例谈对朗读语调、语速、和节奏的指导[J].小学教学设计,2013(10).
关键词:讲童话;形象感;角色感
童话故事最初是以口口相传的方式流传下来的,语言通俗生动、情节离奇、人物形象鲜明,适合讲演。笔者认为上童话课文时,教师应根据文体特点,渗透讲故事的方法和技巧。
一、 丰富形象感
读好童话故事是有讲究的:首先讲故事的人要运用丰富的想象、联想,使故事的情景、人物的形象先在脑海中活起来,也就是要有形象感。所以讲每一篇童话课文之前,应先悟得人、事、物形象,让脑海里充满画面感,仿佛置身于故事的情境中,仿佛自己就是故事中的一员。
(一) 视觉上要有画面感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实词”,展开联想、想象,丰富画面。
例如:《巨人的花园》写到这样一个场景“春天鲜花盛开,夏天绿树成荫,秋天瓜果飘香,冬天白雪一片”。教师抓住“鲜花盛开、绿树成荫、瓜果飘香、白雪一片”这几个词语,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春天各种鲜花争奇斗艳,红的、黄的、紫的、粉的……夏天树木郁郁葱葱,犹如一把把绿色的大伞……随着想象的深入,花园四季的美丽画面就逐渐立体地浮现在学生脑海里。随着画面的饱满,学生走入花园的情景中,讲故事时赞美之情就自然流露。当学生读到“巨人的花园里仍然是冬天,天天狂风大作,雪花飞舞”时,“狂风大作,雪花飞舞。”这两个词带给学生的则是寒冷、萧瑟的画面,讲故事的语气也会随之冷了下来。
课文中描写巨人的神情词语有“很生气”“发脾气”“大声叱责”,教学时让学生抓住这几个词展开想象,脑海里就能浮现出巨人难看的脸色,吹胡子瞪眼睛的样子,仿佛也能听到巨人厌恶、可怕的聲音,这时再让学生用声音塑造巨人的形象就容易多了。
像这样抓住了关键的“实词”,学生的脑海里有了画面感,情感就更饱满,讲起故事来,表现力也会更强。
(二) 听觉上要有音乐感
例如:《泉水》里头的“丁冬,丁冬,是谁在山上弹琴?”“丁冬,丁冬”这组象声词,让人仿佛听到了清脆的水声。引导学生调动听觉感观,感觉自己就在泉水旁听到了丁冬丁冬的水声。再让学生带上愉悦的心情读出泉水“丁冬”的节奏感来。
(三) 嗅觉上要有气味感
例如:《小鹿的玫瑰花》中的“小鹿,我闻过你家的玫瑰花,可香了!我带着它的香味吹过森林,大伙儿都夸我是‘玫瑰香风’呢!”读这样的话语时,就要引导学生调动嗅觉想象,深深吸一口气,感觉一股香甜直沁心脾,仿佛真的闻到了玫瑰香。
总之,要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进行想象、联想,让动作、神态、空间、声音、色彩、味道等在脑海中形成生动可感的画面,让故事中的“人、物、景、事”在学生内心“活”起来,形成了“内心视象”⑴,增强了情感体验。这样,学生在讲故事时才更能入情入境。
二、 突出角色感
读好童话还应有角色感,也就是音色、语气、节奏、神情要符合作品中的角色。这样才能塑造出温柔可爱、善良勇敢、胆小柔弱、骄傲自大、霸道自私等多种多样生动的声音形象。
(一) 音色要富有变化
童话里有不同的角色,他们有着各自鲜明的形象。讲故事时,这不同的形象是靠声音来扮演的,所以需要根据角色的性格、身份、年纪的不同,用不同的音色、音调体现角色的特点,才能增强故事的角色感,更好地把听众带入到情景中。
(二) 语调要抑扬顿挫
讲童话故事如果平铺直叙,那将如白开水一样平淡。它应是随着故事中人物情感的变化,在语调上呈现出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在节奏上表现快慢、停连的变化,这样讲出来的故事才能声情并茂。在课堂上如果纯粹地给学生讲解语调、节奏的技巧,学生往往还是很难讲好故事。教师可以创设情景,在情景的练说中渗透技巧,讲好故事。比如:《小木偶的故事》中的一处对话:
一个老婆婆走过来:“小木头人,你病了吗?”
“脑袋很疼。”小木偶还是一副笑嘻嘻的表情。
“真不像话,连小木头人都学着撒谎!”老婆婆嘟(dū)嘟囔(nāng)囔地走开了。
先让学生联系场景体会人物的情感:老婆婆第一次的话语体现了对小木偶的关心,老婆婆的第二次的话语则是不满的。接着引导学生想象这些人物如果在生活中、动画片里他们是怎么说话的?有了情感的铺垫加上生活的经验,学生悟到了:老婆婆说“小木头人”时声音应该放轻放柔,“你病了吗”稍稍加重音,声音微微上扬。“真不像话、学着撒谎”应该加重语气,体现出老婆婆的不满。小木偶尽管是笑嘻嘻的表情,但他已经疼得受不了了,所以说“很疼”时应是慢、重,“疼”字可以适当拖音。在这基础上让学生试讲故事,教师及时点评示范,学生就能越讲越生动。
像这样,引导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学会根据不同的文本内容丰富故事的形象,懂得用“轻”表现关心安慰、小心翼翼、胆小害怕、虚弱无力,用“重”表现生气愤怒、严肃郑重、大义凛然、大气磅礴、雄伟壮丽,用“缓”表现抒情感叹,温和顺从、温柔婉转,用“疾”表现激动紧张、焦急迫切、连贯急促,还有用“断”、“连”、“柔”、“刚”等技巧,加上气息的恰当运用,把故事讲得声情并茂,入情入境。
(三) 动作表情要得体
讲童话故事的过程中,加入自然得体的动作表情,能促进情感的表达,会让故事的讲述更有表现力。比如:讲到巨人很生气时,可以瞪大眼睛,板着脸;讲到巨人醒悟过来时,可以用手摸摸,作出若有所思的样子,然后眼睛亮起来,表示明白花园变化的原因了;讲到“小木偶笑嘻嘻地说‘脑袋很疼’”时,要是一副笑嘻嘻的表情,但是可以用手拍脑袋,突出脑袋疼。当然,故事重在讲,动作只是辅助,动作、表情、眼神要与故事的情感自然地结合在一起,才不会让人觉得扭捏、做作。
参考文献:
[1] 张凤霞.用声音传达我们对文字的感受[J].小学语文教学杂志,2017(6).
[2] 支玉恒.例谈对朗读语调、语速、和节奏的指导[J].小学教学设计,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