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教”就是把教材中的已有知识单向传授给学生;学生的“学”也是单纯地接受教师讲解的内容,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口袋,忽视了教师与学生在互动过程中对知识的建构,导致知识和技能的生成性在机械的“传递——接受”中被埋没了。所以我们教师应该以一个新的教学观去改变师生之间的关系,要确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造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师生之间要形成平等的而非对立的、合作的而非孤立的、对话的而非单向活动的双主体的关系。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更要注意方式方法,尤其是要扣住三个重心。
一.抓住关键词语或中心句
当学生在读一段文字或一篇文章时,如果想让学生理解它所写的主要内容,就应该让学生学会善于抓住所读内容的关键词语或中心句,这样做就等于让学生抓住了核心,抓住了它的精髓。如:我们在学习第九课《我的信念》的时候,会发现它的每一段都是在围绕一个关键的词语而展开写的,所以我们在上这一课的时候应该首先让学生自己找出那一段的关键词,就好比在读第一段的时候应该让学生明白这一段是在围绕“坚韧不拔”一词而展开写的;第二段是在围绕“执著勤奋”而展开写的;第三段是在围绕“探讨真理、献身科学”而展开写的……这样做抓住了每一段的关键词语后,再让学生从关键词入手去想象、去作深层理解,我想,用这种学习方法教学生,不管是一篇多么复杂难以理解的文章都可以很快让学生明白它的每层意思与主要内容。我们上课时如果用抓关键词或中心句这一方法来引导学生学习一般课文是肯定行得通的,用这种方法教学生,也浅显易懂。
二.反复诵读课文
不知同仁们是否有这样的经历:上课时,一篇好的文章摆在学生的眼前,不管我们怎样讲解,还有许多学生像是在听无字天书似的,一点也不明白。出现这种现象则告诉我们教师一定要改变讲课的方式,“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不妨让学生在下面反复诵读课文,直到学生弄懂整篇课文的内容为止。如在学习第十一课朱自清的《春》一文时,由于这篇文章有许多语句的内容、意义太深了,当时我在上面反反复复地讲解课文,但还是有许多同学说不明白,这时,我马上改变授课方式,我不再读了,只是让学生在下面反复诵读课文。用这种方法可真灵,不到两节课的时间学生们就将整篇课文理解的非常透彻了,但是,我们在用这种方法教学生的时候,也应该注意如何分配。其实,在很多时候用反复诵读的方法学习语文也是一种很重要的方式,特别是教学生学习文学作品时,则更需要用诵读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其美感。教学时,我们要特别注意,诵读应分几个步骤进行:一是认知性朗读,其目的是读准字音,疏通字词。二是感知性朗读,其目的是为了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把握。三是涵咏性阅读,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深入到作品的意境当中,细细地涵咏体味,可采用让学生默读与朗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阅读。四是声情并茂地朗读,力求传达出作品的意境、风格与美感。
三.注意分析故事情节
学生升入初中后会发现语文课上要学的寓言故事和文言文是越来越多了,所以说让学生学好这些文章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带领学生学习这些文章时可遵循这样的原则:一定要想方设法把学生引入到故事的情境中来,尽量让学生多说而我们少说。因此,我们一定要仔细研究提问的艺术,如在带领学生学习第三十课《寓言四则》时:(1)我们应该抓住情节中的要害提问。例如:赫耳墨斯来到雕像者店,首先问宙斯像的价钱,此中意味深长;再问赫拉像的价钱时,又是“笑着”问的,这些全都可以联系赫耳墨斯的心态来问,使学生通过对细节的分析后了解赫耳墨斯的妄自尊大。我国古代寓言绝大多数都出现在说理过程中,都是为说明事理而创造出来的,跟西方寓言有很大的区别,主要是形象描写成分较少,因而有时我们用这种方式难以设问,但是我们也有补救的办法,这就要依靠以下说的去做了。(2)运用假设引起学生思考。例如,蚊子如果不先发表“挑战宣言”就先进攻狮子,结果仍然是战胜了狮子,就对故事情节会有怎样的影响?这样设问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领会作者如此安排情节的意图。经过以上对第三十课寓言故事的分析后说明老师在上课时用分析故事情节的方法就显得对学生有很大的帮助。
因此,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积极引导,方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者,在互动中学习,在学习中互动,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和能力的培养,而且有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战玉森,教师,现居山东莒县。
一.抓住关键词语或中心句
当学生在读一段文字或一篇文章时,如果想让学生理解它所写的主要内容,就应该让学生学会善于抓住所读内容的关键词语或中心句,这样做就等于让学生抓住了核心,抓住了它的精髓。如:我们在学习第九课《我的信念》的时候,会发现它的每一段都是在围绕一个关键的词语而展开写的,所以我们在上这一课的时候应该首先让学生自己找出那一段的关键词,就好比在读第一段的时候应该让学生明白这一段是在围绕“坚韧不拔”一词而展开写的;第二段是在围绕“执著勤奋”而展开写的;第三段是在围绕“探讨真理、献身科学”而展开写的……这样做抓住了每一段的关键词语后,再让学生从关键词入手去想象、去作深层理解,我想,用这种学习方法教学生,不管是一篇多么复杂难以理解的文章都可以很快让学生明白它的每层意思与主要内容。我们上课时如果用抓关键词或中心句这一方法来引导学生学习一般课文是肯定行得通的,用这种方法教学生,也浅显易懂。
二.反复诵读课文
不知同仁们是否有这样的经历:上课时,一篇好的文章摆在学生的眼前,不管我们怎样讲解,还有许多学生像是在听无字天书似的,一点也不明白。出现这种现象则告诉我们教师一定要改变讲课的方式,“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不妨让学生在下面反复诵读课文,直到学生弄懂整篇课文的内容为止。如在学习第十一课朱自清的《春》一文时,由于这篇文章有许多语句的内容、意义太深了,当时我在上面反反复复地讲解课文,但还是有许多同学说不明白,这时,我马上改变授课方式,我不再读了,只是让学生在下面反复诵读课文。用这种方法可真灵,不到两节课的时间学生们就将整篇课文理解的非常透彻了,但是,我们在用这种方法教学生的时候,也应该注意如何分配。其实,在很多时候用反复诵读的方法学习语文也是一种很重要的方式,特别是教学生学习文学作品时,则更需要用诵读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其美感。教学时,我们要特别注意,诵读应分几个步骤进行:一是认知性朗读,其目的是读准字音,疏通字词。二是感知性朗读,其目的是为了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把握。三是涵咏性阅读,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深入到作品的意境当中,细细地涵咏体味,可采用让学生默读与朗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阅读。四是声情并茂地朗读,力求传达出作品的意境、风格与美感。
三.注意分析故事情节
学生升入初中后会发现语文课上要学的寓言故事和文言文是越来越多了,所以说让学生学好这些文章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带领学生学习这些文章时可遵循这样的原则:一定要想方设法把学生引入到故事的情境中来,尽量让学生多说而我们少说。因此,我们一定要仔细研究提问的艺术,如在带领学生学习第三十课《寓言四则》时:(1)我们应该抓住情节中的要害提问。例如:赫耳墨斯来到雕像者店,首先问宙斯像的价钱,此中意味深长;再问赫拉像的价钱时,又是“笑着”问的,这些全都可以联系赫耳墨斯的心态来问,使学生通过对细节的分析后了解赫耳墨斯的妄自尊大。我国古代寓言绝大多数都出现在说理过程中,都是为说明事理而创造出来的,跟西方寓言有很大的区别,主要是形象描写成分较少,因而有时我们用这种方式难以设问,但是我们也有补救的办法,这就要依靠以下说的去做了。(2)运用假设引起学生思考。例如,蚊子如果不先发表“挑战宣言”就先进攻狮子,结果仍然是战胜了狮子,就对故事情节会有怎样的影响?这样设问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领会作者如此安排情节的意图。经过以上对第三十课寓言故事的分析后说明老师在上课时用分析故事情节的方法就显得对学生有很大的帮助。
因此,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积极引导,方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者,在互动中学习,在学习中互动,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和能力的培养,而且有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战玉森,教师,现居山东莒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