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伴随着西方列强的殖民侵略和“中体西用”的浪潮,足球运动传入中国,并在中国不断发展,足球作为近代西方体育运动的代表受到关注。以李惠堂为代表足球运动员苦练球技,为国家荣誉而战,代表中国参加国际性的足球比赛,获得“远东九连冠”的辉煌成就,称霸亚洲;在赴东南亚、澳洲、欧洲等访问比赛中表现优异,受到国际上的好评。从民国时期中国足球运动的发展来探讨其强盛背后的原因,或许能对于当代中国足球运动的发展提供一些启示。
关键词:民国;足球;称霸亚洲;李惠堂;体育
根据2020年公布的国际排名,中国排第76位;在亚洲,中国足球队与日本、韩国足球队水平差距巨大,有时候甚至打不过泰国、朝鲜、新加坡等国家。
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当时的中国足球队在十届远东运动会(即亚运会前身)中荣获“九连冠”,称霸亚洲,中国“铁军”称号享誉海内外;并且涌现出一批著名足球运动员,如“亚洲球王”李惠堂、“铁腿”孙锦顺。通过回顾民国时期中国足球运动的发展情况来探析民国时期中国足球称霸亚洲的原因,对当代中国足球发展或许有一定的启发性。
一、中国足球称霸亚洲,受国际肯定
在亚洲,在1913年至1934年举办的10届远东运动会中,中国足球队获得“九连冠”,对日本保持17年不败,称霸亚洲;国际上,中国足球队参加第十一届奥运会,虽以0:2败给足球强国英国,但向世界展示了中国足球的运动水平和运动员的精神面貌,获得外界好评;此外,在亚洲、欧洲、大洋洲参加友谊赛,战果累累,中国的足球水平受到国际的肯定。
(一)远东“九连冠”的战绩
从1913年至1934年,远东运动会一共召开了10届,除第1届获得亚军,21年间,中国足球队连获9届足球冠军。
1917年,第三届远东运动会在日本东京举行,日本足球5:0败于中国。1923年,第六届远东运动会在日本举办,日本足球队本想利用主场优势逆袭,但中国足球队再次以5:1大胜日本队。日本各报称赞中国足球队球员“战无不胜,攻无不胜,中华铁军堂堂十年连胜。”,从此中国足球队在亚洲体坛内获得“铁军”称号。
中国足球队获得远东运动会中的“九连冠”,对日本更是保持17年不败,在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间,中国足球队扬威亚洲。
(二)虽败犹荣的奥运之旅
1936年第十一届柏林奥运会是中国足球队的首次奥运之旅,由于当时政局动荡、财政困难,政府拨款极少。为筹措经费,“国家足球队”提前两个月经由东南亚出发,通过沿途比赛的门票收入作为参加奥运会的费用。中国足球队途中历经越南、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缅甸、泰国和印度等地,进行了27场比赛,取得24胜3平0败的战果。
当时辗转东南亚各国,为节约经费,队员都将生活标准降到最低。一路征战,加上路途遥远、生活条件艰苦,队员们疲惫不堪、体力不支,到达洛杉矶就面临比赛。中国足球队首战即遇足球鼻祖英国队,上半场双方势均力敌,以0:0结束;下半场英国攻入两球,最终中国队以0:2败于英国队结束比赛。中国足球队首场便对英国,“中英足球赛2:0惜败”,但当时在现場观看比赛的英国足球联合会秘书路斯氏认为,“英国足球队参加奥运会虽已有十六年历史,而本届奥运会虽以2比0战胜中国队,却并未获得极大光荣。”欧洲足球专家对中国队的足球水平与球员的精神面貌给予好评。
柏林奥运会失利后,中国足球队受欧洲各国的观摩邀请,开始中华足球队在欧洲的友谊赛征程。从8月13日到9月1日,中华足球队先后前往德、奥、瑞、法、荷、英六国,共战九场。在法国比赛时,他们与“巴黎最强之职业足球队,战成二比二和局”。
中国足球队首次参加奥运会,一路奔波劳累,首场即逢劲旅对阵英国队,比赛过程激烈,但最后中国队因体力不支输掉比赛,但全队表现良好,受到欧洲各界好评,对当时中国的足球技术表示认可。中国足球队首次奥运之旅,虽败犹荣。
二、称霸亚洲的原因探析
民国时期中国足球运动强盛局面的形成,主要是国际、国内两大因素共同促成。
(一)有利的国际环境
1.足球运动较早传入中国
近代中国的大门被西方列强打开后,现代足球运动也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殖民侵略和“中体西用”的浪潮被带到中国。1850年前后,生活在上海的西方人就开展了足球运动,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在耳濡目染之下,开始对足球这一现代西方运动产生认识。19世纪末,上海和北京一些教会学校开展早期足球运动,引进了外籍教练,教包括中国学生在内的学生踢足球,并成立学校足球队。
2.亚洲其他国家无足球强队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1913年到1934年间,共举办了十届远东运动会。十届远东运动会在中国、日本、菲律宾轮流举行,而当时参加的国家主要也是中国、日本、菲律宾这三个国家。但在这里要特别说明,由于当时菲律宾是美国的殖民地,在菲的美国殖民者倡导与推动菲律宾体育运动的发展,菲体育水平发展较快,在第一届远东运动会中获得足球桂冠和总分第一名。
(二)积极的国内因素
1.民间足球组织的发展
1900年,香港的皇仁书院、拔萃书院、圣约翰书院等成立学校足球队,是足球组织成立的开端。19 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上海和北京一些教会学校开始早期现代足球运动,并成立学校足球队,是近代足球组织的先身和鼻祖。
中国近代民间足球组织在鼎盛时期数量繁多,比较著名的有香港南华体育会、香港东华体育会、上海乐华体育会、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等。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成立以后,先后协助国民政府举办四届全国运动会,主办了七届全国分区足球赛,并且筹备参加四届远东运动会和三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在推动全国和各地区体育运动的开展,组织参加国际体育活动,加强国际体育联系起积极作用。 足球运动由学校发展到社会,由沿海城市发展到内地,与此同时,一些地区的民间足球组织纷纷建立,在组织本地区的足球活动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对发展中国足球运动起到了较大的作用。
2.足球比赛的开展
民间足球组织是近代中国各大足球比赛的组织者和参与者,足球比赛包括学校间的足球比赛、地区性的足球竞赛、全国性的足球竞赛以及参加国际竞赛。
1910年,美国基督教徒爱克斯纳在南京发起全国学校区分队第一次体育同盟会(全国运动会的前身)。“足球输入中国以来,其能萃全国之精英于一场,作大规模之比赛,未有如本届之盛者也。”随着全运会的召开,在足球运动方面,地方(包括省、市、地区)纷纷举办各种形式的足球竞赛,以选拔参加全运会足球比赛的代表,全国的足球活动蔚然成风。
活跃的竞赛提高了民众对足球运动的关注与兴趣,推动了足球运动的普及与提高;球员与观众的民族竞争意识与爱国精神在体育比赛中大大增加,而竞赛本身为球员提供实践的平台,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运动员的足球水平,从而推动近代中国足球水平的提高。
3.以李惠堂为代表的足球名将的影响
“李惠堂以足球鸣于时,远东固勿论矣;世界各国亦未尝不威慑其威名,号曰球王”。李惠堂,1905年生于香港,17岁开始足球生涯,据统计他在各项足球比赛中共射进1860个球,是我国近代足坛上举世瞩目的“亚洲球王”。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中国足球发展的黄金时期,除李惠堂外,还有唐福祥、孙锦顺、梁玉堂等众多足球名将。唐福祥,被称作中国第一代“球王”,带领中国足球队在第二、三、四届远东运动会上三度夺冠。
以李惠堂为代表的足球名将,在国际上的足球比赛中拼搏争先,向国际展示了我国良好的体育精神;而足球运动员本身技术的提高与经验的积累,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足球水平,并且对中国足球称霸亚洲作出巨大的贡献。
4.来自社会的支持
經费问题是近代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主要障碍。近代中国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地当中,国民政府财政拮据,没有财力投入到体育竞技事业中。当时足球队参赛的费用与足球运动员的收入基本上靠比赛门票收入、殷商的资助、社会的捐助和爱国华侨的赞助。
中国派代表团参加第十一届奥运会,国民政府拨款与参赛所需经费相差较大,代表团无法成行。“中华代表团此次参加奥运会(注:第十一届柏林奥运会)规模宏大,史无前例,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
除了各界经费上的赞助,还有民众精神上的鼓舞。赛前,民众通过打横幅、举旗帜、放鞭炮等支持中国足球,;赛中,大批球迷到场观看比赛,并为中国足球队加油助威。
企业界、商业界、金融界、教育界和华侨等爱国人士的赞助,为足球运动的开展赢得一定的经济后盾;民众的支持,鼓舞了中国足球队的士气,为足球运动员在国际足坛上的拼搏注入精神动力。
5.足球运动员的爱国情怀
近代中国,国土与主权遭受外国列强分割,中华儿女被称为“东亚病夫”,中国饱受列强侵略与蔑视。
以李惠堂为代表的足球名将足球水平高超,且爱国情怀强烈。“我最近的希望是能率队周游各国,表现我国青年的精神,远一步的志愿,是能在世界足球场内夺归鳌头,使他人不敢轻视我国!”,李惠堂带领的足球队参加国际足球比赛成绩优异,他四次带领中国足球队在远东运动会上夺冠,带领中国足球队征战奥运,带领南华足球队访问东南亚、欧洲、大洋洲。
国人被称“东亚病夫”是近代中国足球运动员心中的民族隐痛,以李惠堂为代表的中国足球运动员在为国争光的民族精神与爱国情怀的激励下,为国家荣誉艰苦奋斗、奋勇争先,为近代中国足球称霸亚洲作出巨大贡献。
中国足球在民国时期获得“远东九连冠”的殊荣,称霸亚洲,并且在各种国际足球竞赛中获得佳绩,中国“铁军”称号享誉海内外。民国时期中国足球运动的蓬勃发展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民间体育组织的发展、足球比赛的开展,为中国足球运动的发展提供平台;以李惠堂为代表的足球名将的社会影响以及足球运动员为国争光的爱国情怀,为中国足球运动的发展提供动力;另外,全社会的支持,为中国足球运动的发展提供精神支持。
参考文献:
[1]阮蔚村.《三十年来之吾国足球》,《勤奋体育月报》[J].1935年第2卷第5期
[2]张博.《李惠堂:两次出征奥运会》[J].《百年潮》,2008年08期
[3]中国近代体育史编写组,《中国近代体育史》[M].人民体育出版社,1985年
[4]陆翔千.《全运会中之足球比赛》[J].《时事月报》,1933年第9卷第5期
[5]硕其.《球王李惠堂论》[J].《足球世界》,1937年第2期
[6]崔乐泉.《中国奥林匹克运动通史》[M].青岛出版社,2008年4月
[7]李惠堂.《离了母胎到现在》[J].《良友画报》,1930年第45期
[8]赵伯欢.《足球远征军西行感言》[J].《晦鸣周刊》,1930年第1卷第2期
[9]《大公报》[N].1936年8月7日、1936年9月11日、1936年9月7日
关键词:民国;足球;称霸亚洲;李惠堂;体育
根据2020年公布的国际排名,中国排第76位;在亚洲,中国足球队与日本、韩国足球队水平差距巨大,有时候甚至打不过泰国、朝鲜、新加坡等国家。
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当时的中国足球队在十届远东运动会(即亚运会前身)中荣获“九连冠”,称霸亚洲,中国“铁军”称号享誉海内外;并且涌现出一批著名足球运动员,如“亚洲球王”李惠堂、“铁腿”孙锦顺。通过回顾民国时期中国足球运动的发展情况来探析民国时期中国足球称霸亚洲的原因,对当代中国足球发展或许有一定的启发性。
一、中国足球称霸亚洲,受国际肯定
在亚洲,在1913年至1934年举办的10届远东运动会中,中国足球队获得“九连冠”,对日本保持17年不败,称霸亚洲;国际上,中国足球队参加第十一届奥运会,虽以0:2败给足球强国英国,但向世界展示了中国足球的运动水平和运动员的精神面貌,获得外界好评;此外,在亚洲、欧洲、大洋洲参加友谊赛,战果累累,中国的足球水平受到国际的肯定。
(一)远东“九连冠”的战绩
从1913年至1934年,远东运动会一共召开了10届,除第1届获得亚军,21年间,中国足球队连获9届足球冠军。
1917年,第三届远东运动会在日本东京举行,日本足球5:0败于中国。1923年,第六届远东运动会在日本举办,日本足球队本想利用主场优势逆袭,但中国足球队再次以5:1大胜日本队。日本各报称赞中国足球队球员“战无不胜,攻无不胜,中华铁军堂堂十年连胜。”,从此中国足球队在亚洲体坛内获得“铁军”称号。
中国足球队获得远东运动会中的“九连冠”,对日本更是保持17年不败,在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间,中国足球队扬威亚洲。
(二)虽败犹荣的奥运之旅
1936年第十一届柏林奥运会是中国足球队的首次奥运之旅,由于当时政局动荡、财政困难,政府拨款极少。为筹措经费,“国家足球队”提前两个月经由东南亚出发,通过沿途比赛的门票收入作为参加奥运会的费用。中国足球队途中历经越南、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缅甸、泰国和印度等地,进行了27场比赛,取得24胜3平0败的战果。
当时辗转东南亚各国,为节约经费,队员都将生活标准降到最低。一路征战,加上路途遥远、生活条件艰苦,队员们疲惫不堪、体力不支,到达洛杉矶就面临比赛。中国足球队首战即遇足球鼻祖英国队,上半场双方势均力敌,以0:0结束;下半场英国攻入两球,最终中国队以0:2败于英国队结束比赛。中国足球队首场便对英国,“中英足球赛2:0惜败”,但当时在现場观看比赛的英国足球联合会秘书路斯氏认为,“英国足球队参加奥运会虽已有十六年历史,而本届奥运会虽以2比0战胜中国队,却并未获得极大光荣。”欧洲足球专家对中国队的足球水平与球员的精神面貌给予好评。
柏林奥运会失利后,中国足球队受欧洲各国的观摩邀请,开始中华足球队在欧洲的友谊赛征程。从8月13日到9月1日,中华足球队先后前往德、奥、瑞、法、荷、英六国,共战九场。在法国比赛时,他们与“巴黎最强之职业足球队,战成二比二和局”。
中国足球队首次参加奥运会,一路奔波劳累,首场即逢劲旅对阵英国队,比赛过程激烈,但最后中国队因体力不支输掉比赛,但全队表现良好,受到欧洲各界好评,对当时中国的足球技术表示认可。中国足球队首次奥运之旅,虽败犹荣。
二、称霸亚洲的原因探析
民国时期中国足球运动强盛局面的形成,主要是国际、国内两大因素共同促成。
(一)有利的国际环境
1.足球运动较早传入中国
近代中国的大门被西方列强打开后,现代足球运动也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殖民侵略和“中体西用”的浪潮被带到中国。1850年前后,生活在上海的西方人就开展了足球运动,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在耳濡目染之下,开始对足球这一现代西方运动产生认识。19世纪末,上海和北京一些教会学校开展早期足球运动,引进了外籍教练,教包括中国学生在内的学生踢足球,并成立学校足球队。
2.亚洲其他国家无足球强队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1913年到1934年间,共举办了十届远东运动会。十届远东运动会在中国、日本、菲律宾轮流举行,而当时参加的国家主要也是中国、日本、菲律宾这三个国家。但在这里要特别说明,由于当时菲律宾是美国的殖民地,在菲的美国殖民者倡导与推动菲律宾体育运动的发展,菲体育水平发展较快,在第一届远东运动会中获得足球桂冠和总分第一名。
(二)积极的国内因素
1.民间足球组织的发展
1900年,香港的皇仁书院、拔萃书院、圣约翰书院等成立学校足球队,是足球组织成立的开端。19 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上海和北京一些教会学校开始早期现代足球运动,并成立学校足球队,是近代足球组织的先身和鼻祖。
中国近代民间足球组织在鼎盛时期数量繁多,比较著名的有香港南华体育会、香港东华体育会、上海乐华体育会、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等。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成立以后,先后协助国民政府举办四届全国运动会,主办了七届全国分区足球赛,并且筹备参加四届远东运动会和三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在推动全国和各地区体育运动的开展,组织参加国际体育活动,加强国际体育联系起积极作用。 足球运动由学校发展到社会,由沿海城市发展到内地,与此同时,一些地区的民间足球组织纷纷建立,在组织本地区的足球活动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对发展中国足球运动起到了较大的作用。
2.足球比赛的开展
民间足球组织是近代中国各大足球比赛的组织者和参与者,足球比赛包括学校间的足球比赛、地区性的足球竞赛、全国性的足球竞赛以及参加国际竞赛。
1910年,美国基督教徒爱克斯纳在南京发起全国学校区分队第一次体育同盟会(全国运动会的前身)。“足球输入中国以来,其能萃全国之精英于一场,作大规模之比赛,未有如本届之盛者也。”随着全运会的召开,在足球运动方面,地方(包括省、市、地区)纷纷举办各种形式的足球竞赛,以选拔参加全运会足球比赛的代表,全国的足球活动蔚然成风。
活跃的竞赛提高了民众对足球运动的关注与兴趣,推动了足球运动的普及与提高;球员与观众的民族竞争意识与爱国精神在体育比赛中大大增加,而竞赛本身为球员提供实践的平台,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运动员的足球水平,从而推动近代中国足球水平的提高。
3.以李惠堂为代表的足球名将的影响
“李惠堂以足球鸣于时,远东固勿论矣;世界各国亦未尝不威慑其威名,号曰球王”。李惠堂,1905年生于香港,17岁开始足球生涯,据统计他在各项足球比赛中共射进1860个球,是我国近代足坛上举世瞩目的“亚洲球王”。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中国足球发展的黄金时期,除李惠堂外,还有唐福祥、孙锦顺、梁玉堂等众多足球名将。唐福祥,被称作中国第一代“球王”,带领中国足球队在第二、三、四届远东运动会上三度夺冠。
以李惠堂为代表的足球名将,在国际上的足球比赛中拼搏争先,向国际展示了我国良好的体育精神;而足球运动员本身技术的提高与经验的积累,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足球水平,并且对中国足球称霸亚洲作出巨大的贡献。
4.来自社会的支持
經费问题是近代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主要障碍。近代中国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地当中,国民政府财政拮据,没有财力投入到体育竞技事业中。当时足球队参赛的费用与足球运动员的收入基本上靠比赛门票收入、殷商的资助、社会的捐助和爱国华侨的赞助。
中国派代表团参加第十一届奥运会,国民政府拨款与参赛所需经费相差较大,代表团无法成行。“中华代表团此次参加奥运会(注:第十一届柏林奥运会)规模宏大,史无前例,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
除了各界经费上的赞助,还有民众精神上的鼓舞。赛前,民众通过打横幅、举旗帜、放鞭炮等支持中国足球,;赛中,大批球迷到场观看比赛,并为中国足球队加油助威。
企业界、商业界、金融界、教育界和华侨等爱国人士的赞助,为足球运动的开展赢得一定的经济后盾;民众的支持,鼓舞了中国足球队的士气,为足球运动员在国际足坛上的拼搏注入精神动力。
5.足球运动员的爱国情怀
近代中国,国土与主权遭受外国列强分割,中华儿女被称为“东亚病夫”,中国饱受列强侵略与蔑视。
以李惠堂为代表的足球名将足球水平高超,且爱国情怀强烈。“我最近的希望是能率队周游各国,表现我国青年的精神,远一步的志愿,是能在世界足球场内夺归鳌头,使他人不敢轻视我国!”,李惠堂带领的足球队参加国际足球比赛成绩优异,他四次带领中国足球队在远东运动会上夺冠,带领中国足球队征战奥运,带领南华足球队访问东南亚、欧洲、大洋洲。
国人被称“东亚病夫”是近代中国足球运动员心中的民族隐痛,以李惠堂为代表的中国足球运动员在为国争光的民族精神与爱国情怀的激励下,为国家荣誉艰苦奋斗、奋勇争先,为近代中国足球称霸亚洲作出巨大贡献。
中国足球在民国时期获得“远东九连冠”的殊荣,称霸亚洲,并且在各种国际足球竞赛中获得佳绩,中国“铁军”称号享誉海内外。民国时期中国足球运动的蓬勃发展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民间体育组织的发展、足球比赛的开展,为中国足球运动的发展提供平台;以李惠堂为代表的足球名将的社会影响以及足球运动员为国争光的爱国情怀,为中国足球运动的发展提供动力;另外,全社会的支持,为中国足球运动的发展提供精神支持。
参考文献:
[1]阮蔚村.《三十年来之吾国足球》,《勤奋体育月报》[J].1935年第2卷第5期
[2]张博.《李惠堂:两次出征奥运会》[J].《百年潮》,2008年08期
[3]中国近代体育史编写组,《中国近代体育史》[M].人民体育出版社,1985年
[4]陆翔千.《全运会中之足球比赛》[J].《时事月报》,1933年第9卷第5期
[5]硕其.《球王李惠堂论》[J].《足球世界》,1937年第2期
[6]崔乐泉.《中国奥林匹克运动通史》[M].青岛出版社,2008年4月
[7]李惠堂.《离了母胎到现在》[J].《良友画报》,1930年第45期
[8]赵伯欢.《足球远征军西行感言》[J].《晦鸣周刊》,1930年第1卷第2期
[9]《大公报》[N].1936年8月7日、1936年9月11日、1936年9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