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

来源 :语文周刊·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dison_you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素质教育中,语文教学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较之其他学科,它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最为密切,这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和任务决定的。语文学科具有很强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既担负着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指导学生学习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任务,又具有思想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审美素质教育等方面的功能。语文教材丰富而广泛的内容,既为素质教育提供了素材,也使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成为可能。中等职业学校摆脱了应试教育的束缚,在实施素质教育方面与普通高中相比,更有优越性。因此,中职语文教学更应在素质教育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一、语文是学习其他课程和工作后接受再教育的基础“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语文教学要通过课堂教学改革,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既掌握坚实的基础知识,又具备过硬的基本能力,形成扎实的语文基本功,从而不断提高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学习和工作的能力。只有牢牢把握住这个基本点,才能提高学生自身的文化修养,才能为学生学习其他文化课和专业理论课准备“工具”,才能为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并为学生走出校门后适应时代发展,更新知识,接受继续教育,在更广阔的领域发展自己、完善自已奠定良好的基础。这也是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水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
  二、语文教学对学生高尚思想道德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语文学科是知识性、思想性的统一,“诗言志”、“文载道”、“文道合一”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语文教材有着丰富而广泛的思想道德教育的素材:或描写祖国壮丽山河,或展示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或反应优良传统、崇高的思想道德风格,或表现对科学、真理的捍卫和追求,或记叙优秀人物的事迹,或塑造感人的艺术形象、表现高尚的道德情操……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这些教育因素,通过赏析领悟、激情朗读、再现形象、理性阐发等手段,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科学文化的情感,这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培养学生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在阐述语文的任务时指出:“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服务。”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语文不是说教课,语文姓“语”,它有自身的规律,要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规范加以引导,使知识的传授和品德的培养、认识能力和思想觉悟的提高融为一体。也就是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要根据学科特点,相机渗透在教学过程中,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语文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审美鉴赏力和审美创造力具有重要意义“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在各科教材中,语文教材最富有情感因素,特别是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寄寓着作者丰富的情感、高尚的情怀和审美倾向,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就要充分开发这些“情感资源”,把握这些审美倾向,在教材和学生之间铺设一条情感通道,让教材中的情感注入学生心田,使学生形成美感体验,激发审美情感和审美探求欲,从而提高辨别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能力。激发审美情感,培养审美能力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表情朗读、产生感情共鸣,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二是借助现代化教学媒体把语文课文中的间接描写变为直观形象,把学生引入作品的艺术境界,达到入其境、感其情、悟其美的效果。三是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在脑海中再现作品的生活画面和人物形象。四是引导学生对课文的美进行鉴赏,使教学过程形成审美情感流程,激发学生的审美探求欲,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美,为什么美。在此基础上还要引导学生把体验、领悟到的美和观察到的美转化为自己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培养审美创造力。
  综上所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决定了它在素质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语文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制约着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职业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审美素质的高低,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切实强化质量意识、素质教育意识,努力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其他文献
语文教学之所以能在提高学生素质方面发挥重要的培育作用,是因为语文学科具有文、事、理、情、志相统一的特点。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思想性。“诗言志”“文载道”,诗文本身就蕴含了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课文是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的统一体,语言文字为表,思想感情为里。教学中完全可以发挥课文本身所固有的德育作用。在教学工作中能够找准文与道的“结合点”,将德育工作融入语文教学之中。在语文教育活动中,我主要通过
期刊
作文教学,可说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沉重的课题,你没办法教给学生像“1+1=2”那样的客观结论,对于同一件事,会因每个学生的个性、思维、观察角度甚至特定情绪的不同而得出各种各样的结论。因此,在作文教学中,你传授给学生的应该是一种表达方法,也就是让学生如何把自己的有个性的想法表达出来,而不是将某种定性的结论强加给学生。《学记》中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升而弗达。”也就是要求我们教师要会引导,会启发学
期刊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简介作家是常用的导入新课的方式,教师往往借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不仅要了解作家,更要深入展开作家研究,即对作家人生经历、思想精神、相关作品等方面进行更深入而全面的了解和评价,因为它的功用远不止于此。  一、作家研究是提升语文教学文化功能的有效途径  1.展示作家生平事迹,把握作品真精神  以曹操的《短歌行》教学为例,我在探究活动中提出了两个问题:你如何看待作者的忧思?你认为
期刊
一、古与今的组合  古与今的组合是指列举事例时,既从历史的长河中寻求材料,又从现实生活中选择材料。过去历史中的人和事经过了长期的沉淀,已经深入人心,更容易为人所认同和接受;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往往更能体现时代精神,更能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兴趣。古与今结合起来使用事例,让材料有了一个时间的跨度,让观点在历史的发展中得到验证,不仅让人觉得文章厚重饱满,而且让人洞察到作者既能从古人那里汲取智慧,又能关注时事,
期刊
思维与语言是人们用来表达思想意识,进行交往的工具。交往是相互的,个人的思想认识,要让别人知道,就要用语言把它说出来或写出来,也就是表达出来;而要了解别人的思想认识,就要通过听读来接受别人的信息。所以运用语言通过听、读、说、写就能达到相互交往的目的。在认识活动中,当人们听别人说话、讲演,阅读别人的文章时,这些外部的信息(语言、文字),经过人的感官内化为思维,通过思维活动才能加以理解。思维是在大脑中进
期刊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他对德育心理、学习成因、学生差异等都有独到的见解,本文就是从德育心理的角度浅谈《论语》对班级管理的启示。  孔子非常重视德育。他建立德行科,以“文、行、忠、信”教导学生,通过种种措施去塑造学生的人格,根据他的一些言论和观点,把他实施德育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一、德育认识阶段  对学生晓之以理使之形成道德
期刊
传记类文言文,常涉及官员的官职调动问题,如果将这些表示官职升迁任免的动词掌握住,定能为阅读文本扫除很大障碍,下面就将这方面词语做一归纳:  一、表示官职的征调、荐举  举:举荐,选拔。例:永元中,举孝廉,不行。(《张衡传》)  辟(bì):召,征召。例:连辟公府,不就。(同上)  征:召,征召。例: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同上)  召:征召,召请。例:累召不应。(同上)  察:考察后予以推荐,选举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特别要重视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努力提高组织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质量。在语文教学中,合作、探究性学习用得最多,也最为广泛。下面就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谈谈一点自己的思考。  一、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习兴趣,初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兴趣  问题情境是一种特殊的学习情景,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是激发探究欲望的前提。
期刊
议论文中的论据有事例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种,在使用论据之前,应该对论据作点分析,使之更好地证明论点。  就事例论据而言,对论据进行分析的具体方法很多,最简单的方法是画龙点睛式。例如:  奥斯特洛夫斯基用他一点一点的写作,带给我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苏武用他一点一点的坚持,展现给我们北海朔风中高尚的形象;开普勒用他一点一点的计算,揭示了行星运行亘古的真谛。  “他们都知道这个道理,成功永远不可能一蹴而
期刊
一、吃透精神,深读“三案六环节”  本组成员在开学以来,一直围绕“三案六环节”的教学模式进行不断地学习讨论,研究尝试,只要有空就是讨论“三案六环节”的编写问题,不断的学习使我们对学案的实质逐渐地明朗化。即学案是使教师由原来作为学生的指导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策划者、组织者、促进者,从而在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高效地自主学习提供了有效途径;是课堂知识结构体系的呈现表;是学生课堂展示的备份材料和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