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实施语文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对语文素质教育有全面而理性的认识,提高自身的语文素质,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尝试“三案三段”的课堂改革教学模式,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实行“三境”教学过程,开展多种课外活动,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去,从而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有效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2.04.011
文章编号:1672-0407(2012)04-022-02 收稿日期:2012-03-05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后,语文学科怎样进行教学改革?笔者根据学校实际以及学情,在学习、研究、实践中探索出“主体——创新——实践”之路。下面就对如何实践这一教改之路谈谈本人的一些认识与体会。
语文素质教育要求以学生为主体,那么,怎样进行“语文主体教学”呢?
一、兴趣教学
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实践也表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往往是以他们的兴趣为基点的。当学生对某种知识技能或技巧发生兴趣时,他们就会积极地、主动地、心情愉悦地投入到学习中,并不以为是负担。由此可见,要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很重要的一环。据此,我按各类课文,分别采用“激励、悬念、竞赛、电教、直观、表演、演示”等多种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学习课文生字,当学生明白识字任务后,我便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他们应用工具书和课文注音自学识字,实现“无师自通”。这样,学生不但没有厌烦情绪,而且个个积极动手、动脑、学得十分愉悦。不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精神,培养了他们的自学习惯和能力,而且提高了他们运用工具书自学识字的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二、心理支持
获取成功是学生的一种心理诉求,也是驱动他们学习的内在动力。每一个学生学习任何一课,总是希望获得成功的。他们稍有进步,都会获得满足的愉悦感,在学习上就会继续努力,否则就容易出现烦恼、厌学的情绪。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学习精神,使他们人人都能跳起来摘到果子,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我坚持实践“异步导学,分层教学”理论,每教一课均根据不同的学情,分别设计由低到高,由近及远,由此及彼的学习提纲和作业练习题,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通过桥梁、摆渡作用去获得成功,从而产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使课堂教学成为名副其实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场所”。
三、引入竞争机制
向上之心人人皆有,何况正在成长中的学生。为培养学生的主体学习精神,我在语文教学中,十分注意引入竞争机制:一是在情境入课后,即提出学习任务和评估要求,让学生产生竞争意识;二是用多媒体播放朗读片,要求学生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看谁能达到示范朗读片的水平,激发学生学习的竞争欲;三是课前宣扬课文优美之处,激发学生竞先享受课文美景、竞先撷取课文之果。这样教师从传统的居高临下的教法中解脱出来,而且在主导学生学习中,着力于发挥学生的主体学习作用,由此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落实,主动学习精神得到发挥,学生便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翁。
在教改中我还体会到:实施语文教学素质教育,不但要想办法使学生在学习中提高创新能力,更应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有创新精神。因此,我加紧学习和研究以期博采众长,为语文教学改革提供理论基石,并在理论指导下进行了如下改革实践。首先,创立语文课教学“点、线、面”,总的来说是在“研读大纲,钻研教材,了解学情,落实课堂改革,优化教学过程”五句话进行。其中的“点”,指的是教学目标,紧抓训练点;其中的“线”,指的是把握教材,明晰训练线;其中的“面”,指的是培养创新精神,拓展训练面。在具体操作上:一是查阅教纲,明确要求;二是研读课文,找准目标;三是调查学情,科学设计教学方案;四是课堂实行“三案三段”教学法,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其内涵是把一篇课文的三线五点(“三线”是课文中的文线、理线、情线;“五点”课文学习过程中的重点、难点、趣点、情点、疑点)都弄清楚。实施步骤,一般是第一阶段放在课前进行,内容是研讨预习提示以及课后的“思考练习”,主要方法是试读、初读,目的在于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从中探索到本课的学习目标。
我在摸索中体会到创设“三境”是实践教学较为行之有效的渠道:
第一个实践情境,时间放在课前。方法主要是导读、导思。内容:一是指导学生按课文前面编者提出的预习要求去进行阅读实践;二是以课文后面编者提供的“思考练习”为问题,带着问题进行阅读实践;三是自我提出阅读要求,按教师提示的学习提纲,反复进行历练以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素质。
第二个实践情境,是放在语文活动课中进行,实际上就是探究过程,我充分运用语文活动课时间,进行“五自”活动,让学生自我选题、自选形式、自由组合、自愿活动、自我评价。
第三个实践情境,时间在课外活动中进行,使学生在语文课外活动中生动活泼地实践,有的进阅览室、有的开故事会、有的进行社会调查采访、有的学习集体创作、有的小组评论文章、有的进行读报活动、有的交流如何应用积累的优美词句、有的复习课文……,这样,学生一方面在实践中学习新知识,培养新素质,另一方面把掌握到的各种学习方法和知识运用到各项学习活动中,使学生在实践中既增长了对语言文字知识的应用能力,又能把学到的各种学习方法和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同时还提升了不同程度学生特别是优秀学生的学习水平,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语文的综合素质。
实施语文素质教育是为了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并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对语文素质教育有全面而理性的认识,提高自身的语文素质,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开展多种课外活动,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去,从而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评价学生方面,也不能只看考卷分数,更要看学生的能力如何,既要看到学生学科的合格程度,更要充分重视每个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展,以期培养出 “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个性健全、品学兼优”的优秀人才。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有效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2.04.011
文章编号:1672-0407(2012)04-022-02 收稿日期:2012-03-05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后,语文学科怎样进行教学改革?笔者根据学校实际以及学情,在学习、研究、实践中探索出“主体——创新——实践”之路。下面就对如何实践这一教改之路谈谈本人的一些认识与体会。
语文素质教育要求以学生为主体,那么,怎样进行“语文主体教学”呢?
一、兴趣教学
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实践也表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往往是以他们的兴趣为基点的。当学生对某种知识技能或技巧发生兴趣时,他们就会积极地、主动地、心情愉悦地投入到学习中,并不以为是负担。由此可见,要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很重要的一环。据此,我按各类课文,分别采用“激励、悬念、竞赛、电教、直观、表演、演示”等多种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学习课文生字,当学生明白识字任务后,我便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他们应用工具书和课文注音自学识字,实现“无师自通”。这样,学生不但没有厌烦情绪,而且个个积极动手、动脑、学得十分愉悦。不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精神,培养了他们的自学习惯和能力,而且提高了他们运用工具书自学识字的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二、心理支持
获取成功是学生的一种心理诉求,也是驱动他们学习的内在动力。每一个学生学习任何一课,总是希望获得成功的。他们稍有进步,都会获得满足的愉悦感,在学习上就会继续努力,否则就容易出现烦恼、厌学的情绪。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学习精神,使他们人人都能跳起来摘到果子,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我坚持实践“异步导学,分层教学”理论,每教一课均根据不同的学情,分别设计由低到高,由近及远,由此及彼的学习提纲和作业练习题,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通过桥梁、摆渡作用去获得成功,从而产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使课堂教学成为名副其实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场所”。
三、引入竞争机制
向上之心人人皆有,何况正在成长中的学生。为培养学生的主体学习精神,我在语文教学中,十分注意引入竞争机制:一是在情境入课后,即提出学习任务和评估要求,让学生产生竞争意识;二是用多媒体播放朗读片,要求学生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看谁能达到示范朗读片的水平,激发学生学习的竞争欲;三是课前宣扬课文优美之处,激发学生竞先享受课文美景、竞先撷取课文之果。这样教师从传统的居高临下的教法中解脱出来,而且在主导学生学习中,着力于发挥学生的主体学习作用,由此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落实,主动学习精神得到发挥,学生便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翁。
在教改中我还体会到:实施语文教学素质教育,不但要想办法使学生在学习中提高创新能力,更应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有创新精神。因此,我加紧学习和研究以期博采众长,为语文教学改革提供理论基石,并在理论指导下进行了如下改革实践。首先,创立语文课教学“点、线、面”,总的来说是在“研读大纲,钻研教材,了解学情,落实课堂改革,优化教学过程”五句话进行。其中的“点”,指的是教学目标,紧抓训练点;其中的“线”,指的是把握教材,明晰训练线;其中的“面”,指的是培养创新精神,拓展训练面。在具体操作上:一是查阅教纲,明确要求;二是研读课文,找准目标;三是调查学情,科学设计教学方案;四是课堂实行“三案三段”教学法,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其内涵是把一篇课文的三线五点(“三线”是课文中的文线、理线、情线;“五点”课文学习过程中的重点、难点、趣点、情点、疑点)都弄清楚。实施步骤,一般是第一阶段放在课前进行,内容是研讨预习提示以及课后的“思考练习”,主要方法是试读、初读,目的在于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从中探索到本课的学习目标。
我在摸索中体会到创设“三境”是实践教学较为行之有效的渠道:
第一个实践情境,时间放在课前。方法主要是导读、导思。内容:一是指导学生按课文前面编者提出的预习要求去进行阅读实践;二是以课文后面编者提供的“思考练习”为问题,带着问题进行阅读实践;三是自我提出阅读要求,按教师提示的学习提纲,反复进行历练以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素质。
第二个实践情境,是放在语文活动课中进行,实际上就是探究过程,我充分运用语文活动课时间,进行“五自”活动,让学生自我选题、自选形式、自由组合、自愿活动、自我评价。
第三个实践情境,时间在课外活动中进行,使学生在语文课外活动中生动活泼地实践,有的进阅览室、有的开故事会、有的进行社会调查采访、有的学习集体创作、有的小组评论文章、有的进行读报活动、有的交流如何应用积累的优美词句、有的复习课文……,这样,学生一方面在实践中学习新知识,培养新素质,另一方面把掌握到的各种学习方法和知识运用到各项学习活动中,使学生在实践中既增长了对语言文字知识的应用能力,又能把学到的各种学习方法和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同时还提升了不同程度学生特别是优秀学生的学习水平,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语文的综合素质。
实施语文素质教育是为了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并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对语文素质教育有全面而理性的认识,提高自身的语文素质,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开展多种课外活动,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去,从而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评价学生方面,也不能只看考卷分数,更要看学生的能力如何,既要看到学生学科的合格程度,更要充分重视每个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展,以期培养出 “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个性健全、品学兼优”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