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扎根贫困山区从事教育26年,将一所破旧四合院变成一所占地面积46亩的花园式学校,从一名普通的农村教师成长为全国第三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先进典型、全国先进工作者、省优秀党务工作者;他是学生心中的“校长叔叔”,是教师眼中的“一家之长”,如今,他又成为江西省唯一来自基层教育一线参加十八大的教师代表,要把师生以及基层群众的心愿带到北京去……他就是江西省芦溪县源南学校校长龚德凌。
近日,记者怀着一份敬意来到源南学校,走近这位党的十八大代表、山村学校校长龚德凌。
扎根山区 倾心育桃李
龚德凌,1968年出生在芦溪镇更田村一户普通农民家中。那时正值“文革”时期,兄弟姐妹7人,家里穷得经常连番薯稀饭都吃不饱。读书费用压力大,报答父母之心成为他学习的动力。初中毕业时,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萍乡师范学校,也是村子里第一个通过考试走出山乡的人,为此村里还特意燃放鞭炮祝贺。1987年,他毕业分配在芦溪镇山下学校工作。1989年,为积极响应支援山区教育,他激情满怀地主动要求到源南乡任教。他认为自己出身寒苦之家,很多苦都吃过,越是艰苦的地方,越需要热血青年去奋斗。那时的源南中学校舍破旧,住房很少,很多教师因为这里条件差,而想方设法往外调。他们几十个老师白天挤在一间土砖房里办公,晚上三个大男人挤在一张床上睡觉。听着别人如雷的鼾声,龚德凌怎么也睡不着,只能推醒同床订立君子协议“轮流睡觉”。不睡觉时,他便点上煤油灯备课改作业。说起那段艰难的日子,龚德凌说:“我出身贫寒,什么样的苦没吃过,这点苦算什么?只要能和孩子们在一起,我心里就暖乎乎的。”
1998年9月,龚德凌发现有个叫曾金华(化名)的学生,开学两天了还没到校,他立即和班主任刘老师冒着大雨赶到他家,发现曾金华家那间土砖房已破旧不堪,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50多岁的父亲愁眉苦脸蹲在灶门前吸旱烟,小金华则打着赤脚呆呆地望着老师,一言不发。揭开锅盖,只见几只红薯。原来他家已无米下锅,更不要说拿钱供孩子读书了。龚德凌看到这些,心中一阵难过,就对小金华父亲说:“家里有什么困难,要及时跟我们讲,学费的事我来想办法,先让孩子上学吧!”就这样,小金华以后几年来近千元的学杂费,龚德凌全都扛了起来。
家住学校后山的女孩李娜(化名)是养父从红薯地里捡回来的孩子,养父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40多岁也没能结婚,家里还有一个近80岁的老母亲,一家三口挤在一间破烂的瓦房里。8年前,爷爷在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中去世,祸不单行的是,李娜养父在煤矿上班时被煤块砸到了脚,不能下床,使得本来就贫困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为了抢救爷爷和治疗养父的伤,给这个苦难的家庭留下了近十万元的债务。面对经济拮据的家境,李娜准备辍学回家了。在得知李娜的家庭情况后,龚德凌就上门家访,当即减免了她的学杂费,并承诺由自己垫付她在学校读完初中的全部生活费。之后,龚德凌发动全校师生捐款捐物,联系萍乡市慈济公益协会为李娜筹集到读高中、大学的所有费用,同时还通过多方努力,筹得善款3万元修缮了李娜家原本破败不堪的住房。
有人感叹曾金华、李娜他们是幸运的,然而幸运的又何止他们两个?源南乡是省级贫困乡,外出务工的家长越来越多,“留守儿童”成了学校教育的一大难题,全校910名学生中就有184名留守儿童。“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失学,不让一个留守儿童感觉到孤单,是我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龚德凌对记者说道。为此,一方面,龚德凌号召全校教职工开展“做一日学生家长”活动,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和学习情况,让贫困住宿生生活补助真正落实到困难学生身上,争取社会各界力量为贫困生捐款捐物。截止到目前,已累计收到捐款2万多元。另一方面,龚德凌在学校成立“留守儿童之家”,设置亲情QQ增强留守儿童与父母的亲情联系,实施关爱留守儿童“九个一”工程,即每学期建好一份留守儿童档案、每位教师至少帮扶一名留守儿童、创设一个留守儿童之家、建立一条留守儿童热线、每周与留守儿童一次交流、每学期家访一次留守儿童、开展一次关爱留守儿童主题活动、给每位留守儿童送一次温暖、写好一篇关爱留守儿童总结。同时还实施了心理关爱工程,要求教师与留守儿童结成帮扶对子,为近200名留守儿童找到自己的“代理父母”。此外,学校还设立了心理援助中心,配备了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定期为留守儿童开展心理健康调查。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就要用自己的整个身心去爱每个学生。”这就是龚德凌的教育理念。他以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人生追求,脚踏实地,扎根农村教育事业,也不知是何时开始,“校长叔叔”这个称号在学生中传播开来。学生刘娜(化名)说:“他让我们感觉很亲切,像一位叔叔一样。”同样说起龚德凌的满腔爱心育桃李,源南乡龙泉村民李建明竖起大拇指,赞不绝口:“龚校长是一位爱生如子的好老师,孩子放在他这里读书,我们一百个放心。”
科学管理 热血铸辉煌
熟悉龚德凌的人都喜欢说这样一句话:“他是一个务实的校长。”龚德凌当了16年校长,把一所由破旧四合院组成的学校能变成如今占地46亩、各种设施完备、环境优美的花园式学校就雄辩地证明了此言不虚。近年来,源南学校在市、县各项抽考中成绩均名列前茅,连续多年名列全县中小学生运动会、艺术节团体总分前茅。师生在县以上各项比赛中获个人奖近300人次,其中国家级荣誉5项。科学的管理和良好的氛围也吸引许多人才来到源南学校任教。
龚德凌常说:“一所学校如果没有发展,就没有生命力。”为了谋求学校的发展,他和学校班子成员一道,明确提出学校“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力创特色,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决心把源南办成“全国农村义务教育名校”。
为改变学校的落后面貌,龚德凌多方奔走,用他的诚心和耐心争取到社会各界的支持,学校先后建设并完善了教学楼、学生宿舍等,并对整个校园进行绿化、美化。那时,源南学校还没有篮球架,没有一块像样的篮球场,龚德凌就带领班子成员、党员教师自己动手做,在炎炎烈日下,买钢材,请电焊工,按照图纸比划着,用不到两天的时间,建起了一块像模像样的篮球场。乡党委政府对学校工作非常重视,决定征地10亩,扩大校园面积。为了使征地顺利进行,龚德凌又和学校班子成员、教师一道,不分昼夜走家串户,磨破嘴皮,最后取得农户支持,顺利地征到了地。为了进一步美化、绿化校园,硬化学校路面,龚德凌通过乡人大会争取并多次请示报告乡党委、乡政府,获得资金200余万对学校进行全面改造。2012年又多方筹集资金200余万铺设了一个漂亮的塑胶跑道,并对学校所有房子重新装修加固。经过多年的努力,如今的源南学校已由原来的面积不足3亩,发展到了今天的近50亩,学校面貌焕然一新,各项设施齐全,已俨然成了一所“花园式”校园,为学校的长远发展、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所学校要出成绩,就必须狠抓学校管理。”龚德凌深知这个道理。自从当了校长后,他就把学校当成了自己的家,把教书当作了最大的事业。他立足实际,积极探索,突破传统的管理方法,大胆实行“支部行政—业务科室—教师—学生”层级管理法,走出了一条“抓管理,促教学”的新路子,使学校管理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他从完善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入手,推出“班子成员挂驻学校”“党员联系班级教师”“教师结对留守儿童”制度,充分调动班子成员、党员干部、全体教师的积极性,形成凝聚力;推行教师岗位轮换制、“五四三”教师评价制、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制等,使之形成较为健全、科学的制度体系。同时,龚德凌还从提高师资水平和教学管理水平入手,狠抓教研教改和师资培训,要求教师做到“五讲、四一、三热爱”,即讲师德、讲热情、讲能力、讲创新、讲奉献;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上好一节精品课、教好一班学生、写好一篇教研论文;热爱学校集体、热爱本职工作、热爱关心学生。
龚德凌不仅是源南学校的校长,更是源南乡所有村级小学、幼儿园的校长和园长。2007年8月源南乡将原来的源南中学和源南小学合并成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源南学校,下辖6所村级小学和教学点,以及8所幼儿园,其中最远的一所村小离源南学校有20多公里山路,骑摩托车来回也要近两个小时。为了促进全乡基础教育均衡协调发展,龚德凌创造性地将党建工作同学校的发展需要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作用,建立了“五线三培两联”制度(简称为“五三二”服务管理机制),即充分调动“总务处、教务处、政教处、团委和工会”五线的渗透作用,让党建工作延伸到每一个角落,不留盲点;“三培”即指把骨干教师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骨干教师,把党员骨干教师培养成名师;“两联”即是党员领导干部联系一所下属学校和一个班级,党员老师联系一个班级和五名留守儿童。通过“五三二”服务管理,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党员教师,同时又让优秀党员教师驻校驻组驻班驻寝室、走分校解难题,带动其他分校的教育教学,实现了各村小分校与源南学校总校的又好又快、全面均衡发展,“五三二”服务管理机制也因此荣获全省教育系统优秀工作制度荣誉称号。龚德凌任校长以来,没有办过重点班,没有让一个差生从学校流走。“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受到公平的教育”,这是龚德凌26年执著的教育工作理念。
对于素质教育,龚德凌总是对身旁的同事说:“作为一个农村学校,没有特色就没有发展,学校要科学发展,绝对不能让我们的学生输在素质教育的起跑线上。”他充分挖掘山里孩子的优势,在体育、劳动教育、美术等方面下苦功夫,并注重从学生中挖掘特长生,先后建立计算机、音乐、美术等10多个兴趣小组,让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发挥,为他们营造出自主发展、生动活泼的成长氛围。近年来,在各种竞赛活动中,源南学校师生在全国、省、市和县比赛中获个人奖220余人次;团体总分连续5年高居全县中小学生运动会、艺术节榜首……学校实现了“学校有品位、教师有能力、学生高素质”的办学目标,成为芦溪素质教育的一匹“黑马”。
以“德”处事 正直之楷模
“古人云,德乃立身之本。在我的名字中,恰恰有一个德字,这个德字,时时催我自省,不能辱没斯文,激励我力争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龚德凌对记者说。
从1997年担任学校校长那一天开始,龚德凌力求自己处处为人表率,让自己的言行成为一种标杆,对自己的要求是近于苛刻的。只要不出差,他每天总是第一个到学校,最后一个离开;校园卫生没搞好,指出不足,他一定亲自带学生做到尽善尽美;尽管妻子下岗,父母年迈多病,但一年365天,他起码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时间“泡”在学校里。学校困难,他从来“不打车办公事”;骑着自己的摩托车办公事,从来“不报销油费”;工作加班加点,从来“不讲报酬”;学校办成了“花园式”示范性学校,而自己的办公室连台空调都没有。有人对他说:“你这个校长既要管学校的工作,又要管那么多村小,干脆放掉教学工作,做个全职校长多好,自己也轻松些。”可龚德凌回答道:“我是以校为家,以教为业,怎么放得下?”
26年的超负荷工作,让他落下了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颈椎突出等职业病,可他没有请过一次病假,即使父亲六十、七十大寿喜庆之日他仍然坚守工作岗位。因为工作,因为事业,他经受了常人无法想象的精神压力:亲友的误解,同行的责难,他全然不顾,依旧矢志不渝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荣誉面前,他总是先人后己,一味谦让,高风亮节。
青年教师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对于他们龚德凌总是呵护有加,耐心地帮助,细心地关怀。江西师范大学毕业的李娟刚来到学校时,龚德凌亲自安排她的食宿,使她切身感受到了浓浓的尊师重教之情。而更让她感动的是,龚德凌来听她的课,进门必定先说一句“李老师,我是来向你学习的”。听完课他也不忙着走,而是与她一起讨论上课时存在的问题,找出改进的办法。“龚校长讲得很实在,对我的教学很有好处。”2008年李娟考入上海外国语大学攻读脱产研究生,但在研究生毕业后,受龚校长人格魅力的影响,她毅然放弃了大城市待遇优厚的工作,决定回到源南乡源南学校当老师。李娟说:“是龚校长身上独特的人格魅力和淳朴的乡村孩子吸引我回到这里的。”学校团支部书记康露对记者坦率地说:“10年前我大学毕业分配到这里,一看这里的条件心里就凉了半截,工作没热情,总是安不下心来教书。那时龚校长经常找我聊天,我发现在他身上让我感触最大的特点就是‘奉献’,是他的言传身教让我安心并且努力地工作。”2004年正月初一,有两位老师骑摩托车不慎摔入沟中,摔得人事不知。龚德凌连夜奔赴医院,彻夜守护在病床前,像侍候自己的亲人一样侍候这两位同事;教师彭元彬突发心脏病,经医生诊断要到南昌动手术,需医药费五万元,龚德凌得知情况后,马上带领学校班子成员前往探视,并发动全体师生踊跃捐款,奔走乡政府、县总工会、教育局等单位帮他筹齐了所需的医药费用。正是有了这种“用心去关爱每个学生、去关心每位教师”的精神,近几年来,全校没有一个老师申请调离,反而许多周边乡镇的优秀教师和大学毕业生也纷纷慕名前来。 关于师德,龚德凌一直在强调:“教师要以自己的言行影响周围的学生,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除了要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外,更应该学会怎样做人、做事。如果我们教师每天的一言一行都能用道德的标准来要求自己,那么,学生也会用同样的道德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学生们就会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成为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在学生刘娜的眼里,龚校长是个爱捡垃圾的校长。她经常看到龚校长在校园巡查,一发现地上有果皮纸屑,马上捡起来放进垃圾箱。在学校鼓号队训练时,龚校长都会全程陪同,连周末也不例外。
是的,任教26年来,龚德凌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铸就了一个正气与正直的楷模形象,并且影响着周围的每一个人。
新的使命 为农村教育事业而奔走
“普通的我只是凭着这颗痴心、爱心、赤心、公心,做着一份普通而又神圣的工作,我没有奢求。播下一粒种子,我只想收获一片绿色。”龚德凌常常对身边的人说。如今他已经拥有全国第三批科学发展观先进典型、全国先进工作者、中共十八大代表等许多荣誉称号。“当选十八大代表,既感到光荣和神圣,同时也感到压力与责任,我将切实履行好党代表的职责与义务。”龚德凌对记者说道。因此,从得知自己当选十八大代表的那一天起,龚德凌就开始思考着,如何履行一位党代表的职责,行使好群众赋予自己的权力,要把自己长期以来关注、研究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成果带到北京去,提交给党的十八大。
扎根山区从教26年,龚德凌切身感受到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取得的巨大变化,但也同样了解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存在着哪些问题。“虽然党的代表会议现在还没有递交提案的制度,但我还是希望把师生的心愿带到北京去,为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龚德凌说。整整一个暑假,他除了抓紧时间学习党章和政治理论知识,还顶着炎炎烈日找老师座谈、访问学生家长、走访政府职能部门,骑着自己的摩托车,足迹遍及全县乡村,有时甚至骑摩托车一个多小时到邻县走访教育名人,还通过打电话咨询前任基层教育工作的党代表。
通过走访,他发现乡村教师福利待遇、城乡区域发展不均衡、素质教育有走形式化的不良倾向,是广大教师、群众和学生反映最强烈的问题。龚德凌说:“我从教26年,是中学高级教师,每月工资只有两千五六百,在我们学校,很多老师从教十几年,工资只有一千七八百。教师工资待遇问题是制约农村教育发展、吸引教师人才到农村学校任教的关键因素。”2012年教师节前夕,在家收看全国教师工作暨“两基”工作总结表彰大会的龚德凌,当听到温家宝总理提出“建立健全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将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全额纳入财政预算”,让他着实高兴了好几天。
这就是龚德凌,满怀着对党的无限忠诚、对教育事业的无比热爱,更加“俯首甘为孺子牛,不用扬鞭自奋蹄”。
近日,记者怀着一份敬意来到源南学校,走近这位党的十八大代表、山村学校校长龚德凌。
扎根山区 倾心育桃李
龚德凌,1968年出生在芦溪镇更田村一户普通农民家中。那时正值“文革”时期,兄弟姐妹7人,家里穷得经常连番薯稀饭都吃不饱。读书费用压力大,报答父母之心成为他学习的动力。初中毕业时,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萍乡师范学校,也是村子里第一个通过考试走出山乡的人,为此村里还特意燃放鞭炮祝贺。1987年,他毕业分配在芦溪镇山下学校工作。1989年,为积极响应支援山区教育,他激情满怀地主动要求到源南乡任教。他认为自己出身寒苦之家,很多苦都吃过,越是艰苦的地方,越需要热血青年去奋斗。那时的源南中学校舍破旧,住房很少,很多教师因为这里条件差,而想方设法往外调。他们几十个老师白天挤在一间土砖房里办公,晚上三个大男人挤在一张床上睡觉。听着别人如雷的鼾声,龚德凌怎么也睡不着,只能推醒同床订立君子协议“轮流睡觉”。不睡觉时,他便点上煤油灯备课改作业。说起那段艰难的日子,龚德凌说:“我出身贫寒,什么样的苦没吃过,这点苦算什么?只要能和孩子们在一起,我心里就暖乎乎的。”
1998年9月,龚德凌发现有个叫曾金华(化名)的学生,开学两天了还没到校,他立即和班主任刘老师冒着大雨赶到他家,发现曾金华家那间土砖房已破旧不堪,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50多岁的父亲愁眉苦脸蹲在灶门前吸旱烟,小金华则打着赤脚呆呆地望着老师,一言不发。揭开锅盖,只见几只红薯。原来他家已无米下锅,更不要说拿钱供孩子读书了。龚德凌看到这些,心中一阵难过,就对小金华父亲说:“家里有什么困难,要及时跟我们讲,学费的事我来想办法,先让孩子上学吧!”就这样,小金华以后几年来近千元的学杂费,龚德凌全都扛了起来。
家住学校后山的女孩李娜(化名)是养父从红薯地里捡回来的孩子,养父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40多岁也没能结婚,家里还有一个近80岁的老母亲,一家三口挤在一间破烂的瓦房里。8年前,爷爷在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中去世,祸不单行的是,李娜养父在煤矿上班时被煤块砸到了脚,不能下床,使得本来就贫困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为了抢救爷爷和治疗养父的伤,给这个苦难的家庭留下了近十万元的债务。面对经济拮据的家境,李娜准备辍学回家了。在得知李娜的家庭情况后,龚德凌就上门家访,当即减免了她的学杂费,并承诺由自己垫付她在学校读完初中的全部生活费。之后,龚德凌发动全校师生捐款捐物,联系萍乡市慈济公益协会为李娜筹集到读高中、大学的所有费用,同时还通过多方努力,筹得善款3万元修缮了李娜家原本破败不堪的住房。
有人感叹曾金华、李娜他们是幸运的,然而幸运的又何止他们两个?源南乡是省级贫困乡,外出务工的家长越来越多,“留守儿童”成了学校教育的一大难题,全校910名学生中就有184名留守儿童。“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失学,不让一个留守儿童感觉到孤单,是我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龚德凌对记者说道。为此,一方面,龚德凌号召全校教职工开展“做一日学生家长”活动,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和学习情况,让贫困住宿生生活补助真正落实到困难学生身上,争取社会各界力量为贫困生捐款捐物。截止到目前,已累计收到捐款2万多元。另一方面,龚德凌在学校成立“留守儿童之家”,设置亲情QQ增强留守儿童与父母的亲情联系,实施关爱留守儿童“九个一”工程,即每学期建好一份留守儿童档案、每位教师至少帮扶一名留守儿童、创设一个留守儿童之家、建立一条留守儿童热线、每周与留守儿童一次交流、每学期家访一次留守儿童、开展一次关爱留守儿童主题活动、给每位留守儿童送一次温暖、写好一篇关爱留守儿童总结。同时还实施了心理关爱工程,要求教师与留守儿童结成帮扶对子,为近200名留守儿童找到自己的“代理父母”。此外,学校还设立了心理援助中心,配备了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定期为留守儿童开展心理健康调查。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就要用自己的整个身心去爱每个学生。”这就是龚德凌的教育理念。他以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人生追求,脚踏实地,扎根农村教育事业,也不知是何时开始,“校长叔叔”这个称号在学生中传播开来。学生刘娜(化名)说:“他让我们感觉很亲切,像一位叔叔一样。”同样说起龚德凌的满腔爱心育桃李,源南乡龙泉村民李建明竖起大拇指,赞不绝口:“龚校长是一位爱生如子的好老师,孩子放在他这里读书,我们一百个放心。”
科学管理 热血铸辉煌
熟悉龚德凌的人都喜欢说这样一句话:“他是一个务实的校长。”龚德凌当了16年校长,把一所由破旧四合院组成的学校能变成如今占地46亩、各种设施完备、环境优美的花园式学校就雄辩地证明了此言不虚。近年来,源南学校在市、县各项抽考中成绩均名列前茅,连续多年名列全县中小学生运动会、艺术节团体总分前茅。师生在县以上各项比赛中获个人奖近300人次,其中国家级荣誉5项。科学的管理和良好的氛围也吸引许多人才来到源南学校任教。
龚德凌常说:“一所学校如果没有发展,就没有生命力。”为了谋求学校的发展,他和学校班子成员一道,明确提出学校“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力创特色,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决心把源南办成“全国农村义务教育名校”。
为改变学校的落后面貌,龚德凌多方奔走,用他的诚心和耐心争取到社会各界的支持,学校先后建设并完善了教学楼、学生宿舍等,并对整个校园进行绿化、美化。那时,源南学校还没有篮球架,没有一块像样的篮球场,龚德凌就带领班子成员、党员教师自己动手做,在炎炎烈日下,买钢材,请电焊工,按照图纸比划着,用不到两天的时间,建起了一块像模像样的篮球场。乡党委政府对学校工作非常重视,决定征地10亩,扩大校园面积。为了使征地顺利进行,龚德凌又和学校班子成员、教师一道,不分昼夜走家串户,磨破嘴皮,最后取得农户支持,顺利地征到了地。为了进一步美化、绿化校园,硬化学校路面,龚德凌通过乡人大会争取并多次请示报告乡党委、乡政府,获得资金200余万对学校进行全面改造。2012年又多方筹集资金200余万铺设了一个漂亮的塑胶跑道,并对学校所有房子重新装修加固。经过多年的努力,如今的源南学校已由原来的面积不足3亩,发展到了今天的近50亩,学校面貌焕然一新,各项设施齐全,已俨然成了一所“花园式”校园,为学校的长远发展、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所学校要出成绩,就必须狠抓学校管理。”龚德凌深知这个道理。自从当了校长后,他就把学校当成了自己的家,把教书当作了最大的事业。他立足实际,积极探索,突破传统的管理方法,大胆实行“支部行政—业务科室—教师—学生”层级管理法,走出了一条“抓管理,促教学”的新路子,使学校管理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他从完善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入手,推出“班子成员挂驻学校”“党员联系班级教师”“教师结对留守儿童”制度,充分调动班子成员、党员干部、全体教师的积极性,形成凝聚力;推行教师岗位轮换制、“五四三”教师评价制、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制等,使之形成较为健全、科学的制度体系。同时,龚德凌还从提高师资水平和教学管理水平入手,狠抓教研教改和师资培训,要求教师做到“五讲、四一、三热爱”,即讲师德、讲热情、讲能力、讲创新、讲奉献;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上好一节精品课、教好一班学生、写好一篇教研论文;热爱学校集体、热爱本职工作、热爱关心学生。
龚德凌不仅是源南学校的校长,更是源南乡所有村级小学、幼儿园的校长和园长。2007年8月源南乡将原来的源南中学和源南小学合并成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源南学校,下辖6所村级小学和教学点,以及8所幼儿园,其中最远的一所村小离源南学校有20多公里山路,骑摩托车来回也要近两个小时。为了促进全乡基础教育均衡协调发展,龚德凌创造性地将党建工作同学校的发展需要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作用,建立了“五线三培两联”制度(简称为“五三二”服务管理机制),即充分调动“总务处、教务处、政教处、团委和工会”五线的渗透作用,让党建工作延伸到每一个角落,不留盲点;“三培”即指把骨干教师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骨干教师,把党员骨干教师培养成名师;“两联”即是党员领导干部联系一所下属学校和一个班级,党员老师联系一个班级和五名留守儿童。通过“五三二”服务管理,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党员教师,同时又让优秀党员教师驻校驻组驻班驻寝室、走分校解难题,带动其他分校的教育教学,实现了各村小分校与源南学校总校的又好又快、全面均衡发展,“五三二”服务管理机制也因此荣获全省教育系统优秀工作制度荣誉称号。龚德凌任校长以来,没有办过重点班,没有让一个差生从学校流走。“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受到公平的教育”,这是龚德凌26年执著的教育工作理念。
对于素质教育,龚德凌总是对身旁的同事说:“作为一个农村学校,没有特色就没有发展,学校要科学发展,绝对不能让我们的学生输在素质教育的起跑线上。”他充分挖掘山里孩子的优势,在体育、劳动教育、美术等方面下苦功夫,并注重从学生中挖掘特长生,先后建立计算机、音乐、美术等10多个兴趣小组,让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发挥,为他们营造出自主发展、生动活泼的成长氛围。近年来,在各种竞赛活动中,源南学校师生在全国、省、市和县比赛中获个人奖220余人次;团体总分连续5年高居全县中小学生运动会、艺术节榜首……学校实现了“学校有品位、教师有能力、学生高素质”的办学目标,成为芦溪素质教育的一匹“黑马”。
以“德”处事 正直之楷模
“古人云,德乃立身之本。在我的名字中,恰恰有一个德字,这个德字,时时催我自省,不能辱没斯文,激励我力争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龚德凌对记者说。
从1997年担任学校校长那一天开始,龚德凌力求自己处处为人表率,让自己的言行成为一种标杆,对自己的要求是近于苛刻的。只要不出差,他每天总是第一个到学校,最后一个离开;校园卫生没搞好,指出不足,他一定亲自带学生做到尽善尽美;尽管妻子下岗,父母年迈多病,但一年365天,他起码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时间“泡”在学校里。学校困难,他从来“不打车办公事”;骑着自己的摩托车办公事,从来“不报销油费”;工作加班加点,从来“不讲报酬”;学校办成了“花园式”示范性学校,而自己的办公室连台空调都没有。有人对他说:“你这个校长既要管学校的工作,又要管那么多村小,干脆放掉教学工作,做个全职校长多好,自己也轻松些。”可龚德凌回答道:“我是以校为家,以教为业,怎么放得下?”
26年的超负荷工作,让他落下了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颈椎突出等职业病,可他没有请过一次病假,即使父亲六十、七十大寿喜庆之日他仍然坚守工作岗位。因为工作,因为事业,他经受了常人无法想象的精神压力:亲友的误解,同行的责难,他全然不顾,依旧矢志不渝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荣誉面前,他总是先人后己,一味谦让,高风亮节。
青年教师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对于他们龚德凌总是呵护有加,耐心地帮助,细心地关怀。江西师范大学毕业的李娟刚来到学校时,龚德凌亲自安排她的食宿,使她切身感受到了浓浓的尊师重教之情。而更让她感动的是,龚德凌来听她的课,进门必定先说一句“李老师,我是来向你学习的”。听完课他也不忙着走,而是与她一起讨论上课时存在的问题,找出改进的办法。“龚校长讲得很实在,对我的教学很有好处。”2008年李娟考入上海外国语大学攻读脱产研究生,但在研究生毕业后,受龚校长人格魅力的影响,她毅然放弃了大城市待遇优厚的工作,决定回到源南乡源南学校当老师。李娟说:“是龚校长身上独特的人格魅力和淳朴的乡村孩子吸引我回到这里的。”学校团支部书记康露对记者坦率地说:“10年前我大学毕业分配到这里,一看这里的条件心里就凉了半截,工作没热情,总是安不下心来教书。那时龚校长经常找我聊天,我发现在他身上让我感触最大的特点就是‘奉献’,是他的言传身教让我安心并且努力地工作。”2004年正月初一,有两位老师骑摩托车不慎摔入沟中,摔得人事不知。龚德凌连夜奔赴医院,彻夜守护在病床前,像侍候自己的亲人一样侍候这两位同事;教师彭元彬突发心脏病,经医生诊断要到南昌动手术,需医药费五万元,龚德凌得知情况后,马上带领学校班子成员前往探视,并发动全体师生踊跃捐款,奔走乡政府、县总工会、教育局等单位帮他筹齐了所需的医药费用。正是有了这种“用心去关爱每个学生、去关心每位教师”的精神,近几年来,全校没有一个老师申请调离,反而许多周边乡镇的优秀教师和大学毕业生也纷纷慕名前来。 关于师德,龚德凌一直在强调:“教师要以自己的言行影响周围的学生,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除了要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外,更应该学会怎样做人、做事。如果我们教师每天的一言一行都能用道德的标准来要求自己,那么,学生也会用同样的道德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学生们就会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成为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在学生刘娜的眼里,龚校长是个爱捡垃圾的校长。她经常看到龚校长在校园巡查,一发现地上有果皮纸屑,马上捡起来放进垃圾箱。在学校鼓号队训练时,龚校长都会全程陪同,连周末也不例外。
是的,任教26年来,龚德凌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铸就了一个正气与正直的楷模形象,并且影响着周围的每一个人。
新的使命 为农村教育事业而奔走
“普通的我只是凭着这颗痴心、爱心、赤心、公心,做着一份普通而又神圣的工作,我没有奢求。播下一粒种子,我只想收获一片绿色。”龚德凌常常对身边的人说。如今他已经拥有全国第三批科学发展观先进典型、全国先进工作者、中共十八大代表等许多荣誉称号。“当选十八大代表,既感到光荣和神圣,同时也感到压力与责任,我将切实履行好党代表的职责与义务。”龚德凌对记者说道。因此,从得知自己当选十八大代表的那一天起,龚德凌就开始思考着,如何履行一位党代表的职责,行使好群众赋予自己的权力,要把自己长期以来关注、研究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成果带到北京去,提交给党的十八大。
扎根山区从教26年,龚德凌切身感受到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取得的巨大变化,但也同样了解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存在着哪些问题。“虽然党的代表会议现在还没有递交提案的制度,但我还是希望把师生的心愿带到北京去,为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龚德凌说。整整一个暑假,他除了抓紧时间学习党章和政治理论知识,还顶着炎炎烈日找老师座谈、访问学生家长、走访政府职能部门,骑着自己的摩托车,足迹遍及全县乡村,有时甚至骑摩托车一个多小时到邻县走访教育名人,还通过打电话咨询前任基层教育工作的党代表。
通过走访,他发现乡村教师福利待遇、城乡区域发展不均衡、素质教育有走形式化的不良倾向,是广大教师、群众和学生反映最强烈的问题。龚德凌说:“我从教26年,是中学高级教师,每月工资只有两千五六百,在我们学校,很多老师从教十几年,工资只有一千七八百。教师工资待遇问题是制约农村教育发展、吸引教师人才到农村学校任教的关键因素。”2012年教师节前夕,在家收看全国教师工作暨“两基”工作总结表彰大会的龚德凌,当听到温家宝总理提出“建立健全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将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全额纳入财政预算”,让他着实高兴了好几天。
这就是龚德凌,满怀着对党的无限忠诚、对教育事业的无比热爱,更加“俯首甘为孺子牛,不用扬鞭自奋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