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强健的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学校体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学校文明建设的窗口,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主要途径。高效有序的学校体育管理,对于贯彻“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但是,目前一般学校在中学生体质方面仍然存在不少问题,特别是部分学生体能素质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学生的体质、身心健康,是衡量学校体育工作质量的最重要的标准。当前学生体质方面存在的问题和身体素质下降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体育管理工作的弱化,给学校体育管理工作敲响了警钟,加强学校体育管理工作已迫在眉睫。
造成学生体质和健康水平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学校场地不足,时间安排不足,以及体育活动内容安排不尽合理而导致学生体育锻炼不足,无论是时间还是强度均达不到青少年学生的身体发育要求;学生课业负担太重,升学就业压力大,体育活动时间太少,体育教学质量不高,运动负荷达不到健身效果;课间操、课外活动只求形式不求质量;休闲时间缺乏体育锻炼指导和管理,等等。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学校体育管理模式已显现出诸多弊端,不适应当前素质教育的需要,学校体育管理亟待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如何加强体育教学,课间操、课外活动的管理工
作,笔者在此提出几点思考。
一、体育与健康课教学是学校体育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现行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一门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其课程价值在于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体质和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劳动者。体育与健康课教学的管理,应更新观念,承创并举。当前“快乐体育”和“成功体育”教学思想在体育教学改革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同时也产生了一些错误的认识。一些人认为只要学生玩得开心,体育课就是成功的,将“放羊式教学”冠以“快乐体育”之名,这已成为普遍现象,很少有人去关注体育课的运动负荷,以及所产生的实际锻炼效果,片面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变成了迎合学生的爱好,忽视了对学生刻苦锻炼的教育和意志力的培养。体育与健康课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增强体质,健身性是体育教学的主要特征。生理指标是评价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是衡量学生身体机能的客观标准。教师要正确全面地理解健康的概念,将生理、心理、社会的三维健康观贯穿于体育教学的始终。我们不能只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而忽视学生的生理健康,只重视教学的趣味性、娱乐性、人文性而忽视健康性。笔者认为,体育教学的管理要抓好五个环节:(1)学校要按照大纲要求,开足、上好体育课,做到不挤、不占、不放;(2)教师制定学年、学期教学计划、课时计划,要结合学校实际、学生实际,对全体学生负责;(3)教材内容的选择要注重科学性和实效性;(4)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体育实践环节,保证教学质量;(5)根据新课标的特点,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评
价体系。
二、改革课间操形式和内容,实现多元化教育目标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提出,要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的锻炼时间。坚持开展课间操活动,是提高学生体质和健康水平的必要措施。为了提高活动质量,达到适宜的运动负荷,必须加强课间操的管理和进行组织形式的改革,改变长期以来课间操只做广播操的单一形式。对课间操的管理,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全体性、创造性、发展性,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为使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都得到锻炼、都受益,笔者认为不必刻意追求动作与形式的完美统一,而要讲究锻炼实效。根据教育部要求,推行大课间活动,适当延长课间操的活动时间。在传统广播操的基础上,增加多样性的活动内容。如安排适量的原地小步跑、高抬腿跑、后踢腿跑,球操、绳操、健身操,学校特色体育等。也可采用合操、分操、任意操、课间跑步等各种组合形式,增加运动量。在安排活动内容时,要坚持健身性、科学性、兴趣性、简易性、实效性的原则,要考虑季节气候特点、学校场地、器材实际和学生实际,考虑学校的体育文化氛围及传统体育基础。
三、加强运动医学监督,确保课外活动质量
课外活动是学校体育课的补充和延伸,是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发展学生体育特长、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最佳途径。为保证课外活动质量,应坚持课外活动备课制度。体育教师协助班主任、器材管理员参照《体育课外活动安排表》,制定出所任教班级(年级)每周具体的活动计划,定时间、定内容、定器材、定场地、定运动量,最大限度地提高场地器材的利用率。在体育活动内容的安排上,除了要考虑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外,还要针对学生体质健康存在的问题,选择具有一定运动负荷,能有效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体育项目,通过这些项目的学习和锻炼改善学生的心肺功能、增强体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教师应选择有效的练习方法,从而提高锻炼效率。如对活动项目采取循环练习法,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兴趣,而且可以增加练习密度,保证一定的运动负荷。还应坚持课外活动的三结合原则,做到活动项目与课程标准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校内体育与校外体育相结合。校医务室要对课外活动、业余训练实行运动医学监督制度,将医务室对学生运动量的测定作为课外活动班级综合评比的主要依据。
综上所述,学校体育管理是学校教育管理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体形态和机能健康发展的有效措施。行之有效的学校体育管理,对于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具有深远意义,应引起学校体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但是,目前一般学校在中学生体质方面仍然存在不少问题,特别是部分学生体能素质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学生的体质、身心健康,是衡量学校体育工作质量的最重要的标准。当前学生体质方面存在的问题和身体素质下降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体育管理工作的弱化,给学校体育管理工作敲响了警钟,加强学校体育管理工作已迫在眉睫。
造成学生体质和健康水平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学校场地不足,时间安排不足,以及体育活动内容安排不尽合理而导致学生体育锻炼不足,无论是时间还是强度均达不到青少年学生的身体发育要求;学生课业负担太重,升学就业压力大,体育活动时间太少,体育教学质量不高,运动负荷达不到健身效果;课间操、课外活动只求形式不求质量;休闲时间缺乏体育锻炼指导和管理,等等。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学校体育管理模式已显现出诸多弊端,不适应当前素质教育的需要,学校体育管理亟待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如何加强体育教学,课间操、课外活动的管理工
作,笔者在此提出几点思考。
一、体育与健康课教学是学校体育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现行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一门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其课程价值在于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体质和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劳动者。体育与健康课教学的管理,应更新观念,承创并举。当前“快乐体育”和“成功体育”教学思想在体育教学改革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同时也产生了一些错误的认识。一些人认为只要学生玩得开心,体育课就是成功的,将“放羊式教学”冠以“快乐体育”之名,这已成为普遍现象,很少有人去关注体育课的运动负荷,以及所产生的实际锻炼效果,片面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变成了迎合学生的爱好,忽视了对学生刻苦锻炼的教育和意志力的培养。体育与健康课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增强体质,健身性是体育教学的主要特征。生理指标是评价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是衡量学生身体机能的客观标准。教师要正确全面地理解健康的概念,将生理、心理、社会的三维健康观贯穿于体育教学的始终。我们不能只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而忽视学生的生理健康,只重视教学的趣味性、娱乐性、人文性而忽视健康性。笔者认为,体育教学的管理要抓好五个环节:(1)学校要按照大纲要求,开足、上好体育课,做到不挤、不占、不放;(2)教师制定学年、学期教学计划、课时计划,要结合学校实际、学生实际,对全体学生负责;(3)教材内容的选择要注重科学性和实效性;(4)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体育实践环节,保证教学质量;(5)根据新课标的特点,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评
价体系。
二、改革课间操形式和内容,实现多元化教育目标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提出,要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的锻炼时间。坚持开展课间操活动,是提高学生体质和健康水平的必要措施。为了提高活动质量,达到适宜的运动负荷,必须加强课间操的管理和进行组织形式的改革,改变长期以来课间操只做广播操的单一形式。对课间操的管理,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全体性、创造性、发展性,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为使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都得到锻炼、都受益,笔者认为不必刻意追求动作与形式的完美统一,而要讲究锻炼实效。根据教育部要求,推行大课间活动,适当延长课间操的活动时间。在传统广播操的基础上,增加多样性的活动内容。如安排适量的原地小步跑、高抬腿跑、后踢腿跑,球操、绳操、健身操,学校特色体育等。也可采用合操、分操、任意操、课间跑步等各种组合形式,增加运动量。在安排活动内容时,要坚持健身性、科学性、兴趣性、简易性、实效性的原则,要考虑季节气候特点、学校场地、器材实际和学生实际,考虑学校的体育文化氛围及传统体育基础。
三、加强运动医学监督,确保课外活动质量
课外活动是学校体育课的补充和延伸,是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发展学生体育特长、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最佳途径。为保证课外活动质量,应坚持课外活动备课制度。体育教师协助班主任、器材管理员参照《体育课外活动安排表》,制定出所任教班级(年级)每周具体的活动计划,定时间、定内容、定器材、定场地、定运动量,最大限度地提高场地器材的利用率。在体育活动内容的安排上,除了要考虑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外,还要针对学生体质健康存在的问题,选择具有一定运动负荷,能有效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体育项目,通过这些项目的学习和锻炼改善学生的心肺功能、增强体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教师应选择有效的练习方法,从而提高锻炼效率。如对活动项目采取循环练习法,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兴趣,而且可以增加练习密度,保证一定的运动负荷。还应坚持课外活动的三结合原则,做到活动项目与课程标准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校内体育与校外体育相结合。校医务室要对课外活动、业余训练实行运动医学监督制度,将医务室对学生运动量的测定作为课外活动班级综合评比的主要依据。
综上所述,学校体育管理是学校教育管理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体形态和机能健康发展的有效措施。行之有效的学校体育管理,对于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具有深远意义,应引起学校体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