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限与无限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49971659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浪漫主义剧作《海上钢琴师》一经问世,便紧紧吸引了中外观众的眼球,这一轰动效应不只在于它所具有的唯美的视觉冲击力、令人匪夷所思的故事情节,重要的是,它以深邃的思想阐释了一种“别样”的人生。本文通过该影片所包含的人生意蕴,分别从剧作中透露出的以有限生命传达出无限的人生真义、人在自身所处困境中的艰难抉择及其不遗余力地宣扬生之意义三方面来进行品评,以寻求人生当中有限与无限这两者间的张力。
  关键词: 《海上钢琴师》 人生意蕴 有限与无限
  
  在电影这个艺术领域中,人生,这一“艺术创造的母题”[1],尤其自20世纪以来,在立意迥异的各色剧目中彰显着它独特的艺术魅力。余秋雨先生曾说:“艺术以整体拥抱世界,或者说,艺术拥抱着世界整体。但是,世界太大,也太杂,拥抱它的手臂又太多。归根结蒂,艺术所拥抱的是人生。艺术的意蕴只能是人生意蕴。”[2]事实也证明,“人生”在艺术天地中的确是颇受大众青睐的。由意大利导演朱塞佩·多纳托雷据阿利桑德罗·巴里科的同名小说改编的诗意电影《海上钢琴师》,就因深蕴着一种别样的“人生”而攫住广大中外观众的心。
  一、有限生命中的无限意义
  艺术家之所以塑造1900这个角色,是想借此光彩夺目、奇异怪诡的形象来表现他对人生的思索和品味。1900因其孤独落寞的经历而具有一颗善感细腻的心,因而更能敏锐地洞悉世间万象,并藉此创作、弹奏出感人肺腑的乐曲。他的一生就和一艘船与音乐相伴共存,因此,陆地上的一切对他来说有着太多的不确定性,并对之产生了拒阻情结。正如他所言:“陆地,太大了,它像一艘大船,一个女人,一条长长的航线,我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不愿意在一个找不到尽头的世界生活,反正,这个世界现在也没有人知道我。我之所以走到一半停下来,不是因为我所能见,而是我所不能见。”我们不能将他的终生不下船视之为对现实的逃避,亦不能苛责他甘心囿于那方狭隘的小天地,是心灵和行动上的懦夫,他与契诃夫笔下的“套中人”是大为迥异的。“套中人”是身于现实生活中却因懦弱而只在形式上与外界隔离,1900坚守的只是无需乐谱亦无需模板的心灵音乐广场,践行着在上帝的生死薄上无痕迹地来亦无痕迹地去的人生历程。更何况有一二三等舱之分的维珍尼亚号可谓是一个社会的缩影,生于船、长于船的1900对其中形形色色的人、各种各样的生活几乎是窥尽无遗了,因而他对Max所津津乐道的“大红大紫、香车美人、万人景仰”般的生活漠然视之、泰然处之。音乐是有灵性的东西,他或许是怕玷污了它、亵渎了它,破坏了它的圣洁、它的灵气、它的神秘。
  1900对音乐的情结有别于其他音乐家,大多数音乐家是把音乐作为生命的寄托,而他却是在用音乐去解读生活、感悟人生。他说:“键盘有始有终,你确切知道88个键就在那儿,错不了。它并不是无限的,而你,才是无限的。你能在键盘上表现的音乐是无限的,我喜欢这样,我能轻松应对,而你现在让我走过跳板,走到城市里,等着我的是一个没有尽头的键盘,我又怎能在这样的键盘上弹奏呢?那是上帝的键盘啊!”由此可知,1900对自己应过怎样的生活,什么样的生活对他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这些问题可谓是心知肚明。“作为个人,生命是短暂的,总有一天要死的,个体生命一旦结束,活着时候的百般奋斗千般辉煌对于他本人而言就全无意义”[3]。1900对这一番人生感言应该是已经深刻感悟到了的,所以他坚持以有限的琴键来创造无限的、美妙的、自由无羁的音乐,充实他有限且单纯的生命。他是站在终极这个角度上来俯视自己的人生的,因而他就如圣人般知道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尽管他不下船也有性格方面的原因,但他却懂得以音乐为寄托,“用欢乐充实人生过程,赢得生命的骄傲和尊严,让生命焕发出悲壮而热烈的光辉”[4]。
  二、在人生困境中的抉择
  纵观整部影片,可以看到,最突出的情节就在于展现1900是如何在人生的困境中徘徊挣扎的,影片的一个高潮部分也是锁定在他站在船的阶梯上做选择这一片段上。其实,艺术家正是在借此传达出人往往容易陷入到各种各样的人生困境中这一见解。具体到影片来说,他让1900拘囿在对“陆地上的世界”无法认识当中,以1900的眼光作为瞭望台,站在一个局外人的角度,重新审视“陆地上的世界”,继而思考:人们是否真正认识了自己所置身其中的生活环境?这样的人生一定是最好的吗?
  史铁生曾说:“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得越多,结果发现尚未认识的也越多,无论人类怎么努力都不能穷尽对它的认识。相对于人类已经认识到的来说,它永远是无限。被认识了一点的无限和被认识了许多的无限,都还是无限。”[5]一直在1900心灵中盘桓、冲撞着的也正是这样的矛盾、困惑。那88个琴键和维珍尼亚号的每一寸甲板他都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他能够触摸到它们,把握到它们,娴熟自如地驾驭它们,只有在这里,他的心才是自由的,他的人生才是厚重的。他深知自己的调度认识能力,因而他从船上的生活世界这一人类世界的一角反观好友Max口中的陆地世界,明白那里的“无限”不仅对他是“无限”,而且对世上的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无限”。
  面对这样似乎谁都逃脱不了的人生认识困境,1900并未选择“无为”,他有自己的抉择方式:当他忍痛割舍掉那段恋情,重返到船上时,他与他的音乐融合得更加天衣无缝了。唯有在这里,唯其如此,他才是这个世界的快乐王子,才是他自己人生的主宰者,而这也才是他人生的归宿、精神的家园。然而他的这种选择又与英国作家毛姆的小说《月亮和六便士》中的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的选择不同,《月亮和六便士》中的主人公可谓是经历了人生的大富大贵之后,才抛弃一切重寻“画画儿”带给他的心灵慰藉、幸福源泉,而1900却是彻底摒弃了那种已可预见的世俗幸福所引起的欲望。由此可见,1900作出的选择给人的心灵震撼可以说是远远超过前者的,也因而显出另一层更高的人生境界。当然这并不是说为此我们每个人都必须抛却世俗的幸福才更显价值,只是因人而异罢了。音乐是有灵性的东西,尤其对于即兴发挥的爵士乐来说,不沾染世俗庸繁杂念的心灵或许更易与它达到浑然天成的境界吧。
  三、立意只为人生
  一部带有唯美、伤郁情调的悲剧影片,总会引起观众诸多的悲叹与憾惋,于是我们便会不由自主地替主人公作出种种设想,去填补艺术家在编剧时“疏漏”了的可以改变主人公命运的空白点。可也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经我们“好心”修改后,主人公的人生似乎是完美了,没有遗憾了,可是我们的心却仿佛觉得仍少了些什么。那究竟少了什么呢?是想象,是可供我们回味的东西,也就是说一种原有的缺憾美消失了,我们也因而没有什么东西可与剧作对话了。所以,艺术家在此故意留了一些破绽,空出来一些东西供我们咀嚼、赏评,其中有两处尤为明显且很有可能改变1900一生的线索编者都避而未提。
  一处是1900不但拒绝下船,而且强烈抗拒为他的音乐灌唱片。他的理由是:“我的音乐和我的人是不能分离的。”而他唯一的一张为爱情而奏起的柔情似水的唱片,也因爱情的瞬息即逝被他折碎。所以许多人都不明白,他可以拒绝下船不去过那种看不到尽头的生活,可为什么不许把他的音乐制成唱片让更多的人分享那美妙的乐章,甚至留传后世呢?其中不排除以防他人拿他的唱片去牟取暴利的可能性,况且他也对Max说过类似的话,他不想成为别人敛财的工具,而他本人对钱财也十分漠视。我认为他是在努力为自己的音乐坚守住一种东西,一种纯净的、不可重复的东西,犹如一条潺潺流动的小河,它永远是变化着的、充满活力的,一往无前地欢跃着奔向远方。艺术家或许也想在此展现出他的一种坚毅、执着、热情、洒脱、恬淡、自在的人生观。
  另一处是影片只显示出了1900为了爱情而差点踏上陆地,却未从那女子的视角来渲染这个爱情故事。假如她也真的爱1900并回头去找他的话,找到他应该是轻而易举的事。那么,他们的爱情定如平常人的一样沿着一个轨迹滑行:结婚,生子,白头偕老,而当维珍尼亚号即将被炸毁时,1900应该是无可选择地携妻挈子踏上陆地。《海上钢琴师》的结局也该如有的观众所愿改写了,可这样一来,1900的人生故事就落入了俗套,那令世人惊骇且沉思的临终人生箴言也无因可发了。因而艺术家有意掐断了这条线索,为他感悟人生、洞察人生另辟蹊径。把1900塑造成一个无户籍亦无国籍,生于船、长于船、死于船的模糊且单纯的形象,它像极平凡的人生:赤条条地来,亦赤条条地去;悄无声息地来,亦悄无声息地去。
  “人生”这个话题是常讲常新的,我们对其中的诸多现象似乎总是处于迷蒙状态,可既立于天地间,有了思索的能力,也就总想多清醒几分。看过为数不算太少的中外影片,唯有《楚门的世界》和《海上钢琴师》对笔者的触动最大。这两部片子都是以“人生”为母题,却似乎描绘了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生。楚门的人生一开始就是被设计了的,直到他长大成人后才朦胧意识到并奋力去抗争;1900则是在他的人生刚开始出现被人操纵的迹象就把这种可能扼杀在了萌芽状态。然而两者之间又同时突现出了“自主”这一人生意识,他们看重的是人作为“独立个体”的存在价值。因而,尽管时空的长河是无限的,并且有太多我们自身无法认识、无法把握的不确定性因素,可我们只想用有限的个体生命去撞击出一种独立特行的人生姿态,展现出个人存在的价值。人生的结局都是一样的,可是过程却由我们自己主宰,所以我们要尽力将我们有限的人生化为无限中的无限。
  
  参考文献:
  [1]余秋雨.艺术创造工程[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P92.
  [2]同上,P92-93.
  [3]胡山林.心灵感悟[M].羊城晚报出版社,2002,P35-36.
  [4]同上,P41.
  [5]同上,P273.
其他文献
摘 要: 情感是教与学的桥梁,是师生间合作的纽带,是教学过程的催化剂。教师优美的语言、优秀的才能、真挚的情感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教学心理气氛。本文认为语文课堂教学需“知”“情”互补,重视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教师要在教学中“以情养情”。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情感 以情育人    没有情感,世界只剩冷漠;  没有情感,人生缺乏体验;  没有情感,课堂缺失灵魂。  情感是教与学的桥梁,是师生间合作
摘 要: 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语感的培养离不开“读”“想”“练”,教师只有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读”“想”“练”来用心揣摩和体味语言,逐步实现语言的内化和文化的积淀,才能使学生形成对语文的深刻的审美感觉——语感。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语感 读 想 练    语言学家吕叔湘说过:“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语文课程标准》多次提到了“语感”二
摘 要: 本文以清代顺治年间的科举题本为例,试对其中体现的清初科举制度的一些变化进行分析,并对显现出的弊端进行探讨。  关键词: 题本 科举 顺治年间     题本作为正式的公文始于明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明会典》卷二百一十二记载:“凡内外各衙门一应公事用题本,其虽系公事,而循例奏报,奏贺,若乞恩,认罪,缴敕谢恩,并军民人等陈情,建言,申诉等事,具有奏本。”清代沿用明制,但使用范围的规
摘 要: 周朴园复杂的人性糅杂了资本主义式的极端自私、凶残冷酷及狡诈贪婪和封建主义的吃人道德礼教,但却也不乏一些尚存的人性和真实情感,这样的矛盾心理和性格,在当时是具有典型性的,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性与妥协性造成的。作者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是作品能够揭示人物复杂性格,并揭露社会的根本原因和手法。  关键词: 周朴园 复杂 矛盾 现实    “理解《雷雨》全部意义的关键在于明确意识到周朴园的
摘 要: 同作为《红楼梦》中的主人公,薛宝钗与林黛玉既有许多相似之处,在性格、思想等方面又存在诸多差异。作者结合个人的阅读感悟,从优雅淡定的性格和为人;世俗功利的思想及本质;爱情与前程的较量,理想与现实的错位这三个方面对薛宝钗的思想品性、人生命运等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小说《红楼梦》 薛宝钗 非凡才能 世俗世故    又读《红楼梦》,颇有感触,尤其是对薛宝钗。薛宝钗是和林黛玉可以作众多类比的女
摘 要: 目前,小语课堂教学研究空前活跃,出现了百花齐放、流派纷呈的局面。这使得许多语文教师都手忙脚乱,无所适从,觉得课听得越多自己越来越不会上语文课了。现在的语文课手段复杂、内容复杂、环节复杂、形式复杂,似乎什么都不缺,缺的就是简约、本真,故语文课堂需要回归简约,找到回家的路。  关键词: 语文教学 简约 简单语文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直在做着一道与生活的等式,凡是能挂上钩的统统挂上,承载
摘 要: 想象是一个人成长、创新的基础。没有了想象,我们的社会就不会进步和发展,因此在中学阶段我们应该努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而美术教学无疑是对学生进行想象力教育的最好形式之一,美术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应努力为丰富学生的表象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如范画、图片、资料、多媒体等),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引发有意注意并能够积极主动地思考和展开想象。  关键词: 想象力 美术教学 培养
摘 要: 绘画是人类共同的语言,然而从高中开始,在过去占重头戏的绘画渐渐从学生的课堂中消失了,绘画成了专业美术生的事。普通高中学生生到底能不能画画,应该怎样画画呢?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从学生身心规律和实际需要出发,开发新型的美术课堂,让绘画成为学生们张扬个性,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舞台,让绘画成为人类生命中最美丽的语言。  关键词: 绘画模块 绘画语言 美术课堂    高中美术主要以鉴赏为主,在
摘 要: 文章作者详细记述了姜堰中学特级教师吉晨春的治学态度、教育思想和刻苦钻研的学术精神,为我们展示了一位治学严谨,孜孜以求,虚怀若谷,专业技术强,“学为人师,德为师范”的师德楷模形象。  关键词: 姜堰中学 特级教师 吉晨春    我拜读完吉晨春老师的三篇文章(《做教育理想的执著追求者》、《在英语学习中张扬个性》、《未来世界》),激动不已,感慨万千。一方面为吾师的成就感到由衷高兴,另一方面她这
摘 要: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本文作者常会遇到“刺儿头”挑起的“意外”,作者结合教学内容,对这些“意外”进行了很好的处理,收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思想品德课 “刺儿头” “意外” 处理方法    序:教学实践引发的思考  在讲授第二课《学习新天地》时,新来的同事设计了一个讨论题,“假如你发现你不太适应新老师教学特点,你会怎么办?”一个“调皮”的男生站起来说:“去找老师”,话音刚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