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信息技术教育进入基础教学领域后,以培养学生信息技术能力为核心的信息素养的培养,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首先要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学会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自主学习,了解并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一、更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信息意识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应改变以教师传授为中心的传统模式,采用任务驱动、合作学习等方法,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任务驱动法是目前信息技术学科常用的教学方法,它的显著特点是: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都围绕着一个目标和基于几项任务完成的。教师要为学生设计合适的,具有吸引力的、相关性、可参考性的问题,并将问题重点置于一个大情景中,并引导学生借助于情景中的各种资料去发现问题、形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通过问题解决,学生不仅深刻地理解课程中相应的概念、原理,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而且还可以使学生通过自主的认知活动,在教师的帮助下,掌握诸如信息获取、检索、筛选、加工、表达、交流等信息素养。如教学“修饰文字”一课时,采用任务驱动法,利用知识的迁移,让学生积极参与这个过程,自己去发现,去探索。引入课题后,教师设计了具有较大探究空间的问题:和写字板格式栏相比,WORD格式栏中文字修饰工具有什么相同与不同的地方?这些文字修饰工具的使用是否和写字板是一样的呢?同学们去试一试就知道了。在WORD中同学们还能用其它方法修饰文字吗?这些问题留给学生自主思考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能够在掌握知识中学会学习。整堂课教师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学会肯定别人的优点,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教师起指导、启发、达成共識的作用,没有面面俱到,包办代替学生所要做的一切。围绕任务,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思考、操作、讨论交流、反思等探索性活动,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是启发者;当学生获得成功时,教师是鼓励者。
二、增强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运用信息的水平
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信息素养已成为科学素养的重要构成部分。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将是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如同“读、写、算”一样重要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之一。对于21世纪的学生来讲,我们应努力培养他们基本的信息能力。如信息获取的能力、信息分析的能力、信息加工的能力和信息利用的能力,使同学们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要求,主动地、有目的地去发现信息,将不同渠道获取的信息进行综合,利用所掌握的信息,使用信息技术或其他手段,分析、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实际问题。
三、加强道德教育,提高学生信息道德
计算机病毒、黑客的恶意破坏、因特网上反动的、不健康的甚至黄色的垃圾,还有版权问题、人与人交流时应遵守的道德规范等,这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因此加强道德教育,提高学生信息道德尤显重要。
由于信息传播具有面广量大的特点,因此教育学生在应用信息技术时必须遵循信息传播的道德行为规范,要有责任意识。如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利用典型事例的教育,让学生知道利用网络既可以传播有益于人类的科学技术,也可以传播有害的计算机病毒。使学生认识到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创造与传播时,应该具有一种提升人类道德和理性的高度使命感,而不是制造一些对于人类文化发展有反动作用的作品;同时应该敢于面对社会上的各种落后与丑恶现象与行为,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并付诸于行动。
信息是在大家共同遵守的协议下传播的,如果有人破坏了这些协议,那么信息交换就不畅通了。这些协议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人人平等,没有年龄区别也没有权威尊鄙之分。因此信息技术教学中要教育学生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必须相互尊重、相互合作。在利用网络下载各种资料时要尊重他人的劳动,不能够去剽窃和仿冒他人的成果,在引用他人的劳动成果时应该指明出处。
总之,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我们要正确引导学生,使其对电脑的兴趣发展为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加强学生知识学习和实践活动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学习能力,让学生主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信息,能充分地将课本内容、课外知识、现代信息有机融合,提高和发展学生的信息获取、再加工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信息技术使用的乐趣,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一、更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信息意识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应改变以教师传授为中心的传统模式,采用任务驱动、合作学习等方法,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任务驱动法是目前信息技术学科常用的教学方法,它的显著特点是: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都围绕着一个目标和基于几项任务完成的。教师要为学生设计合适的,具有吸引力的、相关性、可参考性的问题,并将问题重点置于一个大情景中,并引导学生借助于情景中的各种资料去发现问题、形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通过问题解决,学生不仅深刻地理解课程中相应的概念、原理,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而且还可以使学生通过自主的认知活动,在教师的帮助下,掌握诸如信息获取、检索、筛选、加工、表达、交流等信息素养。如教学“修饰文字”一课时,采用任务驱动法,利用知识的迁移,让学生积极参与这个过程,自己去发现,去探索。引入课题后,教师设计了具有较大探究空间的问题:和写字板格式栏相比,WORD格式栏中文字修饰工具有什么相同与不同的地方?这些文字修饰工具的使用是否和写字板是一样的呢?同学们去试一试就知道了。在WORD中同学们还能用其它方法修饰文字吗?这些问题留给学生自主思考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能够在掌握知识中学会学习。整堂课教师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学会肯定别人的优点,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教师起指导、启发、达成共識的作用,没有面面俱到,包办代替学生所要做的一切。围绕任务,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思考、操作、讨论交流、反思等探索性活动,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是启发者;当学生获得成功时,教师是鼓励者。
二、增强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运用信息的水平
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信息素养已成为科学素养的重要构成部分。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将是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如同“读、写、算”一样重要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之一。对于21世纪的学生来讲,我们应努力培养他们基本的信息能力。如信息获取的能力、信息分析的能力、信息加工的能力和信息利用的能力,使同学们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要求,主动地、有目的地去发现信息,将不同渠道获取的信息进行综合,利用所掌握的信息,使用信息技术或其他手段,分析、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实际问题。
三、加强道德教育,提高学生信息道德
计算机病毒、黑客的恶意破坏、因特网上反动的、不健康的甚至黄色的垃圾,还有版权问题、人与人交流时应遵守的道德规范等,这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因此加强道德教育,提高学生信息道德尤显重要。
由于信息传播具有面广量大的特点,因此教育学生在应用信息技术时必须遵循信息传播的道德行为规范,要有责任意识。如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利用典型事例的教育,让学生知道利用网络既可以传播有益于人类的科学技术,也可以传播有害的计算机病毒。使学生认识到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创造与传播时,应该具有一种提升人类道德和理性的高度使命感,而不是制造一些对于人类文化发展有反动作用的作品;同时应该敢于面对社会上的各种落后与丑恶现象与行为,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并付诸于行动。
信息是在大家共同遵守的协议下传播的,如果有人破坏了这些协议,那么信息交换就不畅通了。这些协议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人人平等,没有年龄区别也没有权威尊鄙之分。因此信息技术教学中要教育学生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必须相互尊重、相互合作。在利用网络下载各种资料时要尊重他人的劳动,不能够去剽窃和仿冒他人的成果,在引用他人的劳动成果时应该指明出处。
总之,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我们要正确引导学生,使其对电脑的兴趣发展为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加强学生知识学习和实践活动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学习能力,让学生主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信息,能充分地将课本内容、课外知识、现代信息有机融合,提高和发展学生的信息获取、再加工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信息技术使用的乐趣,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