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提问是老师们常用的教学方式之一,通过提问可以促进学生思考,可以讲授大量的内容。但我们是否想过:在提问少部分学生的同时,其他同学在干什么,他们真的也在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吗,他们真的在认真倾听同学回答问题吗?也有很多好同学在想问题,那他们想的是什么?有没不同观点?有没更多更好的补充?由于每节课四十分钟的时间约束,由于班上有六十多个孩子的限制,我们提出的每个问题,都只能听到百分之五的孩子的答案,只能了解百分之五的孩子的思想,而其他孩子智慧的火花,精辟的见解也只能压进他的潜意识里了,这是孩子们的遗憾,也是教师的遗憾。在我教学的过程中,我充分利用了写的方式,突破了我们时间少与人数多的限制,让每个孩子充分表达出了自己的观点,让老师看到每个孩子的智慧。不仅激发了每个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在此,愿与老师们分享:
一、写出思维的过程, 学生理解知识透彻
弗洛伊德认为,人类的心理分为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三个层次。潜意识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深层结构,是我们认识的储存仓库;前意识是介于潜意识和意识之间的一部分,它如同“海关机构”,把守着意识的“国门”;意识则是心理结构的表层,它直接面向外部世界。我们学习过的知识很多都被我们储存在潜意识里了,当我们需要与现学的知识链接时,前意识便要经过审查筛选,将它认为有联系的内容通过其的关口,让其进入最表层的意识里,然后通过语言和文字表达出来,这样我们就知道了人的思想及观点。实践中,我们在与人交流时,常发现自己说出的话出乎自己的意料,那些连自己也想不到的话原来就在我们的潜意识里。因此,在我们教学过程中,多留一些有价值的问题给孩子们思考,要给每个孩子表达的时间,让他们把脑海中模糊的认识表达出来,清清楚楚地写在纸上,这样他对知识的理解才透彻。如在《珍惜时间》的心理活动课上,看到被一点一点撕去的纸条,想着自己一点一点浪费掉的光阴,平时不善发言的小炎写下了这样的语句:“时间如流水,一去不复回”。他的话让我仿佛看到孔子“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的情境。这个环节如果让学生举手发言,也许我永远听不到如此精彩的内容,也永远读不到小炎深邃的思想。握着小炎的手,把我的佩服告诉了他,他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语文教学上,我们在学习重点段落时,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把用的好的词语,更能表达作者情感的语句、感受最深刻的内容,先写下来,然后再交流,这样,课堂就变成所有学生的课堂,而不是传统课堂模式中,只有少数学生有机会表达的课堂。并且课堂上的学习效果完全反映在纸上,老师、家长、学生自己都能看到自己一天的学习收获。其它科目也如此,只有让学生把听进去的内容,在意识里重新构建,然后用口头语言或文字表达出来,才算一个完整的教学的过程。
二、设计开放的问题 看到学生多元思想
开放是相对于封闭而言的,封闭性的问题孩子们只需在老师提出的问题中作出选择即可,回答是或不是,对或不对,不需要太多的思考,也就没必要写。开放性的问题则不同,孩子们需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自己的切身感受去思考、去分析,而每个孩子的知识基础、生活环境、成长经历都不相同,因此也就会有很多很多种的答案,这也正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如,《认识我自己》的心理活动课上,在孩子们写出自己的优点或缺点时,我让学生写出自己这节课的感受,小涛说,我走进心灵氧吧(我办公室的名字)时,自己只是一棵小小的树苗,走出来时,我觉得自己变成了一棵参天大树;小怡写到,我感觉这节课是在照镜子,照心灵的镜子,我照出了自己的长处,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小麒写到,我感觉很惭愧,自己本来也能做好,可就是常表现出不好的一面,以后要改正,让老师、同学看到一个全新的小麒。除了课堂上看到的闪光思想外,课后我还读到很多这样富有哲理的感受,还有深刻的反思,还有真诚的忏悔,真让我体会到了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境界。
三、养成写的习惯,发展学生多种能力
1、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很多同学学习语文,就发愁阅读,发愁写作,其实这就是我们语文教学效果的反映,方法不得当,课堂效率低。我们每天每天分析课文,品词赏句,为何学生还是不会写作呢?原因就是我们写的少,课堂四十分钟时间,常常在一问一答中消磨掉了,孩子们的智慧火花也在你说我说他说中一带而过,没有记录,更没有心灵的印记。而“写”正是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好办法。学生在老师精心设计的情景下,内心一定都会有很深的感受,而这种感受会稍纵即逝,如能及时记录,那是最宝贵的收获。这就为学生专门写作准备了丰富的素材,而记录本身就是最好的写作能力训练。
2、培養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在指名学生回答问题时,只有少数几名同学既能倾听又能很快作出回应,而多数同学要么思考了没机会说,要么索性不思考。而让学生将自己的思考写下来,效果就完全不同了,不能人云亦云了,不能滥竽充数了,每位同学都得动脑想,都得独立思考。久而久之,所有学生的脑细胞都被激活了,都成为了善于思考的好学生。
3、培养了学生的书写能力。在反复的训练中,很多写字慢的同学速度也加快了,不再发愁动笔了。因为时间紧,又有老师的监督,很多同学还改掉了写作业磨蹭的坏习惯。
一、写出思维的过程, 学生理解知识透彻
弗洛伊德认为,人类的心理分为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三个层次。潜意识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深层结构,是我们认识的储存仓库;前意识是介于潜意识和意识之间的一部分,它如同“海关机构”,把守着意识的“国门”;意识则是心理结构的表层,它直接面向外部世界。我们学习过的知识很多都被我们储存在潜意识里了,当我们需要与现学的知识链接时,前意识便要经过审查筛选,将它认为有联系的内容通过其的关口,让其进入最表层的意识里,然后通过语言和文字表达出来,这样我们就知道了人的思想及观点。实践中,我们在与人交流时,常发现自己说出的话出乎自己的意料,那些连自己也想不到的话原来就在我们的潜意识里。因此,在我们教学过程中,多留一些有价值的问题给孩子们思考,要给每个孩子表达的时间,让他们把脑海中模糊的认识表达出来,清清楚楚地写在纸上,这样他对知识的理解才透彻。如在《珍惜时间》的心理活动课上,看到被一点一点撕去的纸条,想着自己一点一点浪费掉的光阴,平时不善发言的小炎写下了这样的语句:“时间如流水,一去不复回”。他的话让我仿佛看到孔子“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的情境。这个环节如果让学生举手发言,也许我永远听不到如此精彩的内容,也永远读不到小炎深邃的思想。握着小炎的手,把我的佩服告诉了他,他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语文教学上,我们在学习重点段落时,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把用的好的词语,更能表达作者情感的语句、感受最深刻的内容,先写下来,然后再交流,这样,课堂就变成所有学生的课堂,而不是传统课堂模式中,只有少数学生有机会表达的课堂。并且课堂上的学习效果完全反映在纸上,老师、家长、学生自己都能看到自己一天的学习收获。其它科目也如此,只有让学生把听进去的内容,在意识里重新构建,然后用口头语言或文字表达出来,才算一个完整的教学的过程。
二、设计开放的问题 看到学生多元思想
开放是相对于封闭而言的,封闭性的问题孩子们只需在老师提出的问题中作出选择即可,回答是或不是,对或不对,不需要太多的思考,也就没必要写。开放性的问题则不同,孩子们需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自己的切身感受去思考、去分析,而每个孩子的知识基础、生活环境、成长经历都不相同,因此也就会有很多很多种的答案,这也正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如,《认识我自己》的心理活动课上,在孩子们写出自己的优点或缺点时,我让学生写出自己这节课的感受,小涛说,我走进心灵氧吧(我办公室的名字)时,自己只是一棵小小的树苗,走出来时,我觉得自己变成了一棵参天大树;小怡写到,我感觉这节课是在照镜子,照心灵的镜子,我照出了自己的长处,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小麒写到,我感觉很惭愧,自己本来也能做好,可就是常表现出不好的一面,以后要改正,让老师、同学看到一个全新的小麒。除了课堂上看到的闪光思想外,课后我还读到很多这样富有哲理的感受,还有深刻的反思,还有真诚的忏悔,真让我体会到了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境界。
三、养成写的习惯,发展学生多种能力
1、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很多同学学习语文,就发愁阅读,发愁写作,其实这就是我们语文教学效果的反映,方法不得当,课堂效率低。我们每天每天分析课文,品词赏句,为何学生还是不会写作呢?原因就是我们写的少,课堂四十分钟时间,常常在一问一答中消磨掉了,孩子们的智慧火花也在你说我说他说中一带而过,没有记录,更没有心灵的印记。而“写”正是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好办法。学生在老师精心设计的情景下,内心一定都会有很深的感受,而这种感受会稍纵即逝,如能及时记录,那是最宝贵的收获。这就为学生专门写作准备了丰富的素材,而记录本身就是最好的写作能力训练。
2、培養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在指名学生回答问题时,只有少数几名同学既能倾听又能很快作出回应,而多数同学要么思考了没机会说,要么索性不思考。而让学生将自己的思考写下来,效果就完全不同了,不能人云亦云了,不能滥竽充数了,每位同学都得动脑想,都得独立思考。久而久之,所有学生的脑细胞都被激活了,都成为了善于思考的好学生。
3、培养了学生的书写能力。在反复的训练中,很多写字慢的同学速度也加快了,不再发愁动笔了。因为时间紧,又有老师的监督,很多同学还改掉了写作业磨蹭的坏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