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难教?作文难写?巧用思维导图,发散思维,迁移运用课内资料,并发散出课文相关资料——比较推敲,确定立意。运用导图,可以条理化构思,让写作井井有条、思路清晰、内容丰富。写作并不是多么可怕的事情,小学语文教师要从锻炼学生的写作思维出发,让学生掌握制作思维导图的步骤,告别内容干瘪、言之无物的状况,指导学生能够创造性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以图促写、以图导写、以图带写,让课堂练笔从容不迫、游刃有余。
一、巧用导图,激发兴趣
之前,很多教师为了应付作文考试,选择让学生从网上下载作文,并背下来。如果这样教作文,学生必然会失去写作热情,更会误以为背一下就可以写作文。在运用思维导图写作时,可以让学生有话可说,且能条理清晰的写得清楚、写出新意。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便会畅所欲言,从不同层面描述事物的形状、色彩、味道、功用等特点,从不同角度描写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性格等,做到轻松自如。
在“状物类”作文习作练笔中,学生先对观察对象做了细致的观察,并记录其主要特点,然后按照逻辑顺序开始着手思维导图。一个学生用绿颜色的笔画了一个“大苹果”,在中间写上了“我爱苹果”主题词,然后用蓝颜色的笔画了六个分支——形状、颜色、味道、品种、产地、上市时间,之后在旁边用铅笔写上了关键词——形状(接近圆形)、颜色(红、绿、黄)、味道(酸、甜)、品种(红富士、国光、乔娜金、黄元帅等)、产地(烟台、唐山、西安等地)、上市时间(秋天),其中该生对于后三项提前搜集了资料,及时完善了信息。作为初学者的思维导图,它已经有了一定的雏形,尤其做到了脉络清晰、层次分明,为下一步写作做了很好的材料梳理。在教师的指导下,该生对导图做了进一步的完善,特别突出了主题——“我爱苹果”,加入了比喻、拟人、反问等修辞手法后,文章大有起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前提是获得写作的钥匙,有思路,有内容,有新意,而思维导图的巧妙使用让这一切水到渠成。学生通过尝试,成功了,将课内所学和生活所感融汇到导图中,创意不断。
二、善用导图,立意构思
思维导图非常适合训练学生的放射思维——由中心发散,层层联想,不断扩展。这让学生的灵感被触发,记忆被调动,生成千万个关节点,不再发愁写作没有广度和深度,会给学生惊喜,在有限时间内产生最大的效果。发散之后,从中选择合适的角度,确定立意,梳理信息脉络,填充关键词,让练笔的思路清晰明了,为进一步写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有了放射性的思维模式,开阔了思路,还要让文章有深度、有新意,这就需要在立意上、构思上下功夫。通过分类、归纳、对比等思维过程,逐层分支,列出关键词,做好图像填充。如在做“你身边熟悉的人”课堂练笔时,学生创作了思维导图,从外貌、穿着、口头禅到性格、具体事件,可以说做到了着尾照应、个性突出。学生在练笔中写道:我的太爷八十岁了,平时都是一身中山装,脸上总是笑眯眯的,看见有人来串门,他就会说:“来了,快到屋里坐坐。”遇上我去他家,太爷总是把好吃的拿出来……这就是我可爱、善良的太爷。另一个学生写道:他是一个胆子特别大的人,不怕打针,不怕虫子,还不怕打雷,每次有困难,我都会喊:快来呀,吓死我了!他跑过来一看,“不就是一只蜘蛛嘛,瞧把你吓得!”有这样一个勇敢的朋友,我真安心。
“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思维导图的应用让学生在较快的时间内就确定主题,理清思路,谋篇布局,形成基本的框架,并科学选择材料,不再因“无米”而生困,可谓事半功倍。
三、妙用导图,有血有肉
有了骨架,还需要血肉,这样的作文才是鲜活的、丰满的。此时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不断完善思维导图,斟酌好一词一句,让导图的层次更多。教师要鼓励学生将使用的修辞手法和相应语句添加到导图中,让学生将相关的名言、诗句等补充道导图中,引导学生创新使用课内所学典型句式,让表达更形象、更生动。学生照着导图,从开头、中间到结尾,一气呵成,雕琢语言,写出崭新篇章。
在《我第一次____》课堂练笔中,一篇佳作吸引了大家的眼球,“这可是我第一次做饭。洗好了两根黄瓜,放到菜板上,动手切起来。‘千万不能切到手’,我心里默念着,也担心着。第一片,太厚了,足足有一厘米。妈妈看到说,这能炒熟吗?是呀,这样可不行。左手按住黄瓜,右手拿刀切下去,一片、两片、三片……有的薄如紙片,有的厚如书本,虽然卖相很难看,但还是有进步的。妈妈帮我点着了火,感觉油热了,就把黄瓜倒进锅里,虽然我很小心,可还是有几片掉在了外边。这时,油突然遇水,溅起来。哎哟,疼死我了……这顿饭,险象环生,令我难忘。”小作者将事情的来龙去脉交待得非常清楚,语言幽默、生动,引人瞩目。
有了导图的提醒,学生的语言不再流于平淡,而是多了滋味,加了颜色,还有自己独一无二的情感体验做底色,确保这是一篇逻辑合理、表达生动、内容完整的文章。
总之,用图式语言来唤醒学生的内部意识,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引导学生养成内省式、体验式的作文习惯。思维导图具有整体性、开放性等特点,可以有效发散学生的思维,可以较快的架起框架,更可以让作文条理清晰、血肉丰满,做到高效、高质。学生在创作思维导图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创新的乐趣,更对写作有了较大的自信,一改过去的厌烦、无奈和纠结,课堂练笔变得轻松而快乐。
一、巧用导图,激发兴趣
之前,很多教师为了应付作文考试,选择让学生从网上下载作文,并背下来。如果这样教作文,学生必然会失去写作热情,更会误以为背一下就可以写作文。在运用思维导图写作时,可以让学生有话可说,且能条理清晰的写得清楚、写出新意。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便会畅所欲言,从不同层面描述事物的形状、色彩、味道、功用等特点,从不同角度描写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性格等,做到轻松自如。
在“状物类”作文习作练笔中,学生先对观察对象做了细致的观察,并记录其主要特点,然后按照逻辑顺序开始着手思维导图。一个学生用绿颜色的笔画了一个“大苹果”,在中间写上了“我爱苹果”主题词,然后用蓝颜色的笔画了六个分支——形状、颜色、味道、品种、产地、上市时间,之后在旁边用铅笔写上了关键词——形状(接近圆形)、颜色(红、绿、黄)、味道(酸、甜)、品种(红富士、国光、乔娜金、黄元帅等)、产地(烟台、唐山、西安等地)、上市时间(秋天),其中该生对于后三项提前搜集了资料,及时完善了信息。作为初学者的思维导图,它已经有了一定的雏形,尤其做到了脉络清晰、层次分明,为下一步写作做了很好的材料梳理。在教师的指导下,该生对导图做了进一步的完善,特别突出了主题——“我爱苹果”,加入了比喻、拟人、反问等修辞手法后,文章大有起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前提是获得写作的钥匙,有思路,有内容,有新意,而思维导图的巧妙使用让这一切水到渠成。学生通过尝试,成功了,将课内所学和生活所感融汇到导图中,创意不断。
二、善用导图,立意构思
思维导图非常适合训练学生的放射思维——由中心发散,层层联想,不断扩展。这让学生的灵感被触发,记忆被调动,生成千万个关节点,不再发愁写作没有广度和深度,会给学生惊喜,在有限时间内产生最大的效果。发散之后,从中选择合适的角度,确定立意,梳理信息脉络,填充关键词,让练笔的思路清晰明了,为进一步写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有了放射性的思维模式,开阔了思路,还要让文章有深度、有新意,这就需要在立意上、构思上下功夫。通过分类、归纳、对比等思维过程,逐层分支,列出关键词,做好图像填充。如在做“你身边熟悉的人”课堂练笔时,学生创作了思维导图,从外貌、穿着、口头禅到性格、具体事件,可以说做到了着尾照应、个性突出。学生在练笔中写道:我的太爷八十岁了,平时都是一身中山装,脸上总是笑眯眯的,看见有人来串门,他就会说:“来了,快到屋里坐坐。”遇上我去他家,太爷总是把好吃的拿出来……这就是我可爱、善良的太爷。另一个学生写道:他是一个胆子特别大的人,不怕打针,不怕虫子,还不怕打雷,每次有困难,我都会喊:快来呀,吓死我了!他跑过来一看,“不就是一只蜘蛛嘛,瞧把你吓得!”有这样一个勇敢的朋友,我真安心。
“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思维导图的应用让学生在较快的时间内就确定主题,理清思路,谋篇布局,形成基本的框架,并科学选择材料,不再因“无米”而生困,可谓事半功倍。
三、妙用导图,有血有肉
有了骨架,还需要血肉,这样的作文才是鲜活的、丰满的。此时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不断完善思维导图,斟酌好一词一句,让导图的层次更多。教师要鼓励学生将使用的修辞手法和相应语句添加到导图中,让学生将相关的名言、诗句等补充道导图中,引导学生创新使用课内所学典型句式,让表达更形象、更生动。学生照着导图,从开头、中间到结尾,一气呵成,雕琢语言,写出崭新篇章。
在《我第一次____》课堂练笔中,一篇佳作吸引了大家的眼球,“这可是我第一次做饭。洗好了两根黄瓜,放到菜板上,动手切起来。‘千万不能切到手’,我心里默念着,也担心着。第一片,太厚了,足足有一厘米。妈妈看到说,这能炒熟吗?是呀,这样可不行。左手按住黄瓜,右手拿刀切下去,一片、两片、三片……有的薄如紙片,有的厚如书本,虽然卖相很难看,但还是有进步的。妈妈帮我点着了火,感觉油热了,就把黄瓜倒进锅里,虽然我很小心,可还是有几片掉在了外边。这时,油突然遇水,溅起来。哎哟,疼死我了……这顿饭,险象环生,令我难忘。”小作者将事情的来龙去脉交待得非常清楚,语言幽默、生动,引人瞩目。
有了导图的提醒,学生的语言不再流于平淡,而是多了滋味,加了颜色,还有自己独一无二的情感体验做底色,确保这是一篇逻辑合理、表达生动、内容完整的文章。
总之,用图式语言来唤醒学生的内部意识,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引导学生养成内省式、体验式的作文习惯。思维导图具有整体性、开放性等特点,可以有效发散学生的思维,可以较快的架起框架,更可以让作文条理清晰、血肉丰满,做到高效、高质。学生在创作思维导图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创新的乐趣,更对写作有了较大的自信,一改过去的厌烦、无奈和纠结,课堂练笔变得轻松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