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PS教育理念下的地理教学设计

来源 :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mcemi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HPS教育理念旨在把科学史、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融入日常的科学教学,以期促进学生理解科学本质。初中地理有一些较难开展的科学实验,引入HPS教育理念,创新教学环节,是一种有益的探索与尝试。
  关键词:HPS教育理念地理教学环节设计
  一、HPS教育理念概述
  HPS系History、Philosophy、Pociology of science的简称,中文译为“科学史、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HPS教育理念旨在把这三者融入日常的科学教学,以期促进学生理解科学本质。HPS教育理念应用到常规教学中有一个基本要求,就是研究的问题要有一定的科学史作为支撑,是前人已经研究过的自然现象或规律。HPS教育理念的应用有6个基本教学环节:(1)给学生提供
  研究现象;(2)引发学生的观点或思考;(3)学习相关的科学研究史;(4)根据学生已有知识和材料设计相关的实验;(5)得出相关的科学结论并开展实验检验活动;(6)总结与评价。
  初中地理有一些较难开展的科学实验,引入HPS教育理念,创新教学环节,是一种有益的探索与尝试。
  二、教学案例
  现以《地球表面的板块》一课为例,呈现HPS教育理念观照下的教学环节,具体如下——
  环节一:演示现象,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师
  展示一幅世界地图,让学生观察南美洲和非洲两个大陆边缘的契合度,思考这两个大陆的边缘有什么特点。学生观察后指出两者可以很好地拼接起来。教师接着展示制作的两个大洲的模型,请学生演示两个大陆的拼接。教师用PPT播放魏格纳的故事,并指出魏格纳据此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主要内容是:曾经地球表面的所有大陆是连在一起的,在某种力的作用下各大陆彼此分离,逐渐形成今天的分布情况。接着,抛出问题:如果魏格纳仅凭两块大陆的边缘能基本重合就提出“大陆漂移学说”,这样说服力大吗?
  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从肉眼观察到自己动手操作,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体现HPS教育理念。最后,提出问题,既能引发学生思考,又能顺势过渡到下一个环节,一举两得。
  环节二:引发认知冲突,激活学生思维
  学生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大部分学生认为既然二者能很好地
  拼接,那就说明两块大陆以前是连在一起的;但也有一部分学生表示,两块大陆如果以前连在一起的,那么,除了边缘能重合以外,还需要有更多的理由,才更有说服力。教师针对学生的观点,拿出两张准备好的纸片(如圖1所示),学生恍然大悟,意识到两块大陆能拼接并不能说明两块大陆以前是连在一起的,纷纷赞同除了能拼接
  以外还应该有更多的证据来证明。
  利用一个问题引发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并展开讨论,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观念;同时,用一个简单的纸片拼接实验去支持观点,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环节三:引入历史,了解科学的探寻历程
  教师展示魏格纳寻找到的四大类证据:(1)地形证据:阿根廷的一座山可以跟南非的一条东西走向的山脉对接起来,大西洋两岸的南美洲和非洲的海岸线相吻合,就连两地的岩石褶皱都能相互衔接(如图2);(2)生物证据:南美洲和非洲两块大陆相隔很远,却有一些很相似的动物,如海牛、三趾鸵鸟等(如图3);(3)化石证据:舌羊齿化石在非洲、南美洲、澳大利亚、印度和南极洲都被发现,舌羊齿是2.5亿年前的一种蕨类植物,同时舌羊齿的种子太大,不能随风漂移,另一方面它容易破碎,不可能漂移过海(如图4);(4)气候证据:热带植物化石在北冰洋以北的岛上被发现,巨大的煤层在南极洲被发现,冰川擦痕在南非被发现(如图5)。请学生针对每类证据发表自己的看法,说明魏格纳这些证据是否能支持他的“大陆漂移学说”。
  科学家的探究历程是HPS教育必不可少的素材,在回顾历史的同时做到图文并茂,能很好地引起学生思考的热情。让学生针对证据发表看法,可以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环节四:再探历史,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教师提出问题:基于上述证据,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是不是在当时就被很多人所接受呢?大部分学生觉得大家肯定都比较信服。此时,教师告诉学生
  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在当时并不被多数人接受,并请学生说出可能的原因。学生给出了自己的理由:“大陆漂移学说”没有指出让大陆彼此分离的动力是怎样来的,因而大众并不承认其学说的正确性。接着,教师用PPT展示1960~1962年美国地质学家赫斯和迪茨对大洋中脊(海岭)的研究发现,远离大洋中脊的洋底岩石年龄越来越老,而靠近大洋中脊的洋底岩石年龄越来越年轻(如图6所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海底扩张说”,他们认为大陆在洋底下面的地幔物质的对流下一起移动,随着新的地壳不断增加,洋底就从洋中脊向两边扩张(如图7所示)。接着提问:“海底扩张说”对“大陆漂移说”起到什么作用?学生讨论后回答“海底扩张说”支持了“大陆漂移说”,给出了大陆漂移的动力来源
  ,即地幔对流,在某种意义上拯救了“大陆漂移学说”。
  回顾科学史,学生能体会到科学家开展科学探究的艰辛,从而激发科学探究的热情。
  环节五:尝试模拟实验,获得直观感知
  教师用PPT展示:“1965年,加拿大地质学家威尔逊把海底扩张说、地球板块说、大陆漂移学说结合起来,创立了板块构造学说。该学说认为地球的岩石圈被分割成六大板块,彼此之间以海岭、海沟或巨大的山脉为界,各大板块在软流层上‘漂浮’,彼此之间不断地发生碰撞和张裂,但是板块内部相对稳定。”接着,播放动画模拟板块之间的碰撞和张裂运动,并请学生小组讨论如何用身边的材料模拟板块运动,并作展示。学生用两本科学书撞击(如图8)来模拟板块之间的碰撞,并用两人轻拉科学书(如图9)来模拟板块之间的张裂。教师总结:板块碰撞容易形成山脉或海沟,板块张裂会形成裂谷或海洋。   小组合作设计相关模拟实验,有利于学生理解板块学说的理论,一方面培养动手能力,另一方面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
  环节六:总结及知识迁移
  教师给学生提供几个分小组讨论的问题,要求用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论进行解释:(1)大西洋是如何形成的?(2)日本为什么多地震、火山?(3)印度尼西亚为什么是个多地震的国家?(4)为什么地中海在缩小,而红海在不断地扩张?学生给出答案后,教师总结:美洲板块与亚欧板块、非洲板块不断张裂就形成了大西洋;日本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地带,板块之间相互碰撞,因此多地震、火山;印度尼西亚位于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地带,相互碰撞,因此多地震;地中海在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的交界处而这两个板块在相互靠拢,红海在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而这两个板块之间在相互离开。通过几个问题的讨论,学生能深入理解目前的主流理论知识(板块构造学说)。
  把学到的知识迁移到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又符合HPS教育理念。
  三、教学反思
  《地球表面的板块》一课主要是介绍三种理论的内容和发展历史,将HPS教育理念与地理知识适当地融合和创新,给定现象,提出问题,让学生在思考、发现的同时学习科学家探究的历史发展过程,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对知识本质的理解也提升到新的高度。虽然在本节课教学中,笔者尝试用图文并茂等形式去介绍科学史,但是还是会让部分学生觉得有些枯燥,是否可以采用让学生演绎或讲解等方式来处理,這一点值得去尝试。课后学生反映“海底扩张学说”不好理解,笔者曾经尝试制作相关模型来帮助学生理解,但是最后模型没有制作成功,有点遗憾。
  当然,HPS教育理念并非适用于所有地理内容的教学,具体实施时应根据不同的内容进行取舍,且不必严格按照本文教学案例的
  六步
  环节走,可以依据课程内容的特点进行适当的修改。《地球表面的板块》一课教学,仅是基于HPS教育理念的一点尝试,与同行分享。
  参考文献:
  [1] 袁维新.国外科学史融入科学课程的研究综述[J].比较教育研究,2005(10).
  [2] 蔡兴锋,朱琴梅.HPS教育在高中化学科学探究中的实践研究[J].化学教与学,2015(5).
  [3] 李富强,冯爽.HPS教育视野中的“自由落体运动”课堂教学设计[J].物理教学探讨,2006(23).
其他文献
摘 要:《看社戏》是苏教版高中语文《现代散文选读》中的文章,作者王英琦。学生普遍对这篇课文不感兴趣:方言较多,太朴实,看不懂。为了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让他们体悟到文字背后的真意,可抓住关键句,变换主语,通过比较体悟真情,提高阅读散文的能力。  关键词:《看社戏》 散文阅读 比较 体悟  20世纪80年代末,王英琦主动在中原大地上的小刘村“落户”,写了很多具有“底层感”的文章。苏教版高中语文《现代散文
期刊
摘要:2017年南京市中考作文要求学生写发言稿,属情境式作文题,是传统命题作文中较为新颖的类型,让不少考生深感意外。通过对该作文题以及部分考场优秀作文和问题作文的分析,提出初中阶段作文教学的建议:坚定的教材意识,科学的宏观布局,持久的习惯培养,长期的美文熏陶,丰富的生活观察。  关键词:中考作文作文教学教学建议  一、考生深感意外的2017年南京市中考作文题  2017年南京市语文中考结束,学生走
期刊
摘 要:化学教学中,运用数字化技术开展实验探究,有利于揭示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的联系,感知化学变化中的平衡与守恒思想,开展证据推理和模型认知的研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和创新精神,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二氧化碳的释放与吸收》的复习课教学,以现实问题串联“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酸雨的pH”“二氧化碳的捕捉与释放”等的探究,借助数字化技术实现宏观与微观、定性与定量、数据
期刊
摘 要:苏科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3章第1节《字母表示数》内容比较简单,在教材已有一些背景涉及规律探究的问题的基础上,容易被上成探索规律课。对此,应该从“理解数学”和“理解教学”两个角度来“教活”“教深”。具体需要做到:辨识学段特征,精准定位课时目标;精心预设活动,让问题串驱动学程;经营课堂小结,生成“结构化板书”。  关键词:字母表示数 教学目标 问题串 结构化板书  在江苏省青年教育家型教师培
期刊
摘要:把网络舆情融入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可发挥网络舆情在学生成长中的正向作用,培育学生的理性精神。具体而言,选择切入思维疑点的网络舆情,引导理性思考公民权利和义务;选择贴近生活体验的网络舆情,渗透参与公共生活的准则;选择激发主体参与的网络舆情,增强平等意识和民主理念。  关键词:网络舆情理性精神培育  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发展,网络舆情通过自媒体在公共空间的扩散呈现出随意性、无序性,对青少年学生的价值观
期刊
摘 要:罗懋康教授给本科生做的一个题为《数学应该是什么》的报告,对数学的功用、数学知识、数学与逻辑的关系、数学的定义、数学的客观性、数学的应用、数学方法、数学的艺术与乐趣、学习数学可以干什么、数学之长与数学之短,表达了丰富的观点,进行了精辟的论述。它对数学教育的启示有:对数学怀有敬畏之心;关注数学教育的普适价值,即提高文化素养和训练理性思维;采用通识教育或科普教育、专才教育、英才教育等不同方式,让
期刊
摘 要:适合的教学不能不分对象“一刀切”,要求学生“齐步走”;而要充分尊重、正确理解学生的差异;也要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实施不同的教育;更要以人为本,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应有的发展。为此,在大班额课堂教学模式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尝试班内分层教学。以《平行四边形》第一课时的教学为例,从学生分层建组、教学目标分层、“知识探究”分层、“知识应用”分层、“课堂总结”分层、评价分层等方面,谈对初中数学班内分层教
期刊
摘要:“做中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组织和支持下,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为宗旨,实现学生主动参与、动脑动手、学思结合的探究式科学教育。《图形的运动》一课的教学设置“动口说”“动手画”“动手做”“拼一拼”“画一画”“剪一剪”等以知识探究或问题解决为任务的环节,努力尝试让“做中学”落地生根。相关的教学思考是:设计好“问题串”,让“做中学”拥有载体;组织好数学活动,使“做中学”丰富多彩;策
期刊
摘要:张景中院士提出教育数学理念,讲究重构课程,把知识“一线串通”,从而促进学生的理解。要让学生真正地掌握“矩阵与变换”的内容,接受线性代数的思想并领悟线性代数的精神,应该挖掘其内容实质,将其与中学数学的其他内容“一线串通”,让学生感到亲切。对此,可以引导学生从向量角度理解矩阵方法,进而用矩阵方法推导数列通项,由此发现矩阵与初等数学内容的本质联系以及对解决传统问题的巨大作用。  关键词:教育数学矩
期刊
摘要:分析“主客对话”类文本时,首先需要运用“还原法”还原到作者当时所处的情境中去,做到披文入情;在此基础上,尚需透过“主客对话”这种外在的形式,洞悉其实质是为了抑客扬主,是为了彰显或反衬自己的思想情操。引导学生运用辩证的观点来审视文本,具备一定的思辨意识,有利于提升其辩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深刻地理解文本。  关键词:主客对话思辨还原抑客扬主  屈原的《渔父》采用主客对话的形式,如何探究这种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