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攻坚克难,勇做改革探路人
從中国农村最基层到中国著名高校北京大学,到共青团中央;从主政全国人口最多的农业大省河南到“共和国长子”工业大省辽宁,到进入中共中央最高领导层,一路走来,李克强的统筹、决策能力不断提升,积累了丰富的从政阅历和理政经验。
在公众面前,李克强自信、睿智、谈吐博雅却掷地有声;而在熟悉他的人眼中,他平实、亲切,紧要关头能雷厉风行、勇于担当。从法学学士到经济学博士,10年燕园的浸润,使他形成强烈的家国情怀,也滋养了他深厚的人文底蕴和开阔的国际视野。或许与他早年最基层从政的经历有关,体恤民间疾苦始终是李克强的思想底色,无论走上哪个岗位,“万事民为先”一直是他坚定践行的执政理念。
2013年,李克强担任国务院总理。过去几年间,中国经历了汶川特大地震、国际金融危机等多个重大考验,李克强在抗震救灾、调控经济、建设保障房、推动新医改、保障食品安全、甲型流感等重大公共疫病防控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勇挑重担,破解复杂难题,其出众的经济判断力和果断务实的处置能力经受住了历史检验。
李克强在国务院主持常务工作,经常会遇到棘手难题,但他从不回避,也不张扬,妥善化解矛盾于无形。他分管的众多领域所面临的复杂问题,有很多被公认为“世界性难题”。特别是当下改革渐入深水区,各方利益诉求错综复杂,牵一发而动全局。解开这些“难题”,不仅需要过人的勇气和胆略,同时还需有开阔的视野和系统的知识储备。从地方到中央,李克强一一化解了不少这样的“难题”,被境外媒体称为“破解复杂难题的高手”。
“停课”岁月,学识与日俱增
在李克强破解发展难题、普惠民生理政的背后,饱含着他根自基层、胸怀天下的家国情怀。李克强出身于干部家庭,青少年时代受父亲李奉三的影响较大。李奉三是安徽省一位地方官,曾任凤阳县县长,其后任安徽省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直至退休。
李克强出生在安徽合肥。小时候,他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并进入安徽省合肥市第八中学学习。然而,由于李克强步入中学不久,“文革”就开始了。一时间,学校成了马蜂窝,教学活动受到严重影响。不久,全国所有的学校进入停课状态,大学入学考试也被取消。
从小好学的李克强虽然成绩优异,但只好辍学在家。当年,父亲李奉三常带着李克强与供职于安徽省文史馆的国学大师李诚谈文论道,谈诗论文,并相互唱和。在旁边的李克强为他们完全沉浸在诗的境界之中所感动。
少年李克强聪明好学,天赋过人,使得李诚将其视为门生,谆谆教诲,向他讲授中国的国学、治学的方法以及古今轶事,此后,李克强常来李诚家听他说文解字。李诚则不顾体衰视弱,给李克强开读书目录,就文风、为学及至持身应世都给以谆谆教导。拜李诚为师的5年时光,李克强在“停课闹革命”的日子里学业不但没有荒废,相反学识与日俱增。
到农村去,插队不忘学习
1974年3月,在“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下,李克强与其他同学在红旗招展锣鼓喧天中,乘坐大客车向凤阳县大庙公社东陵大队进发。到农村插队,是李克强第一次离家。
凤阳,是明太祖朱元璋的故乡,有“帝王之乡”之名。从城市来到这块偏僻贫穷的地方,李克强可谓历尽艰辛。由于水土不服,他曾经一度全身皮肤溃烂。然而,他照样坚持田间劳动,一年到头在印有“为人民服务”的挎包里装着干粮和咸菜下地劳动。渐渐地,农村生活习惯了,农活也大多会做了。
插队期间,李克强每天从田间披着晚霞归来,心底铭记李诚教诲,自学起从合肥带来的书籍,夜幕降临之后还往往挑灯夜读。同时,他还尝试着把自己的知识用于实践,带领农民科学种田,推广水稻良种,深得农民的拥护和公社党委的赏识。
1976年5月,李克强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担任安徽省凤阳县大庙公社大庙大队党支部书记。
20世纪70年代末,李诚去世。李克强得到噩耗后,悲伤不已。他对李诚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先生有着“吃冷猪肉、坐热板凳”的治学态度,有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严谨原则。李诚的言传品行贯穿了李克强的青少年时代,以致李克强学识渊博、通晓古今诗书,对他的人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加高考,第二志愿才是北大
1977年8月,邓小平拍板决定恢复高考。通过广播听到这一消息,李克强喜不自禁,庆幸自己将赶上一个新时代。李克强立刻着手准备课本,加紧自学的劲头,如饥似渴地“备战”。在劳动之余,他积极备考,起早贪黑,为的是实现那个年代一个似乎遥远的梦———上大学。
这年12月,那场在冬日里举行的考试,成为一个时代的转折点。李克强成为570万人中的一员,走进改变了一代人命运的考场。
在填报高考志愿时,他的第一志愿是安徽师范学院,第二志愿才是北京大学。毕竟,这一年高考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竞争最激烈的一年,听说录取比例是29:1,他担心北大录取分数线太高,尽管心仪燕园,但只能作为第二志愿备选。
紧接着,是难熬的等待。李克强是在田头锄地时得到高考录取通知消息的,他被梦寐以求的北京大学法律系录取,这在凤阳轰动一时。
1977年底,李克强荣幸成为“七七级”的一员。后来,李克强回忆:“在填写高考志愿之前,我曾收到一位邂逅相识的学者的来信。他早年毕业于北大,深以为那里有知识的金字塔,因而在信中告诫我,要珍惜10年一遇的机会,把北大作为唯一的选择。当时的我多数时间是和乡亲们一起为生存而忙碌,因此在第一志愿填写了本省一所师范学院的名字,据说在师范学院读书是不必付钱的。但我对北大依然存有难以抑制的向往,于是又在第二志愿栏里填下了北大。大概是因为北大有优先权,并没有计较我这几乎不敬的做法,居然录取了我。”
1978年12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代表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联名签订了分田和包产到户的契约,由此揭开了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而这一年的3月,李克强带着憧憬告别了4年的插队生活,离开了日后有中国农村改革“大包干”发源地之誉的凤阳,走进了北京大学。
1982年,李克强毕业留校担任团委书记,年底被选为团中央常委,从燕园来到前门东大街。3年后,年仅30岁的李克强被增选为团中央书记处书记。此时,虽已身居要职,但他与燕园的精神依从丝毫没有中断。在书记处繁重的工作之余,他先后攻读完北大经济学硕士、博士学位。
在团中央工作期间,李克强在安徽省金寨县为全国第一所“希望小学”选址。他坚信,“希望工程”是雪中送炭,要用这温暖的炭火燃起老区孩子的希望。两个月后,全国第一所“希望小学”在安徽金寨诞生。此后,“希望工程”、“青年文明号”、“青年志愿者”等行动如火如荼地燎原全国,开创性地探索了用社会力量促进社会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当李克强离开北京再次回到地方工作时,他已经从“村官”、团干部成长为全国最年轻的“博士省长”。
1998年6月开始,李克强到河南工作,先后担任省长、省委书记,在这个当时经济处于全国“锅底”的大省一干就是7年。7年间,河南经济以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63个百分点的速度发展,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全国第20位上升至第17位,总量跃居全国第5位,居中西部省份之首。
李克强常年坚持阅读英文原著,并密切跟踪国际上最新的经济科技动态。因为阅读广泛,加之博闻强记,许多人会为他会见外宾时从容不迫、诙谐幽默、见解深邃的风度所感染。读书不仅拓展了李克强的广阔视野,也培育了他廉洁从政的浩然正气,正如一位和他共过事的老同志所说,李克强向来堂堂正正做人、干干净净做事。他要求自己家人和身边工作人员极其严格,点滴小事都约束很严,绝不允许打着旗号办私事。
李克强夫人程虹是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外语系英语教授,长期从事教学及学术研究工作。李克强和程虹育有一女。
(摘自《环球人物》2013年第1期)
從中国农村最基层到中国著名高校北京大学,到共青团中央;从主政全国人口最多的农业大省河南到“共和国长子”工业大省辽宁,到进入中共中央最高领导层,一路走来,李克强的统筹、决策能力不断提升,积累了丰富的从政阅历和理政经验。
在公众面前,李克强自信、睿智、谈吐博雅却掷地有声;而在熟悉他的人眼中,他平实、亲切,紧要关头能雷厉风行、勇于担当。从法学学士到经济学博士,10年燕园的浸润,使他形成强烈的家国情怀,也滋养了他深厚的人文底蕴和开阔的国际视野。或许与他早年最基层从政的经历有关,体恤民间疾苦始终是李克强的思想底色,无论走上哪个岗位,“万事民为先”一直是他坚定践行的执政理念。
2013年,李克强担任国务院总理。过去几年间,中国经历了汶川特大地震、国际金融危机等多个重大考验,李克强在抗震救灾、调控经济、建设保障房、推动新医改、保障食品安全、甲型流感等重大公共疫病防控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勇挑重担,破解复杂难题,其出众的经济判断力和果断务实的处置能力经受住了历史检验。
李克强在国务院主持常务工作,经常会遇到棘手难题,但他从不回避,也不张扬,妥善化解矛盾于无形。他分管的众多领域所面临的复杂问题,有很多被公认为“世界性难题”。特别是当下改革渐入深水区,各方利益诉求错综复杂,牵一发而动全局。解开这些“难题”,不仅需要过人的勇气和胆略,同时还需有开阔的视野和系统的知识储备。从地方到中央,李克强一一化解了不少这样的“难题”,被境外媒体称为“破解复杂难题的高手”。
“停课”岁月,学识与日俱增
在李克强破解发展难题、普惠民生理政的背后,饱含着他根自基层、胸怀天下的家国情怀。李克强出身于干部家庭,青少年时代受父亲李奉三的影响较大。李奉三是安徽省一位地方官,曾任凤阳县县长,其后任安徽省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直至退休。
李克强出生在安徽合肥。小时候,他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并进入安徽省合肥市第八中学学习。然而,由于李克强步入中学不久,“文革”就开始了。一时间,学校成了马蜂窝,教学活动受到严重影响。不久,全国所有的学校进入停课状态,大学入学考试也被取消。
从小好学的李克强虽然成绩优异,但只好辍学在家。当年,父亲李奉三常带着李克强与供职于安徽省文史馆的国学大师李诚谈文论道,谈诗论文,并相互唱和。在旁边的李克强为他们完全沉浸在诗的境界之中所感动。
少年李克强聪明好学,天赋过人,使得李诚将其视为门生,谆谆教诲,向他讲授中国的国学、治学的方法以及古今轶事,此后,李克强常来李诚家听他说文解字。李诚则不顾体衰视弱,给李克强开读书目录,就文风、为学及至持身应世都给以谆谆教导。拜李诚为师的5年时光,李克强在“停课闹革命”的日子里学业不但没有荒废,相反学识与日俱增。
到农村去,插队不忘学习
1974年3月,在“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下,李克强与其他同学在红旗招展锣鼓喧天中,乘坐大客车向凤阳县大庙公社东陵大队进发。到农村插队,是李克强第一次离家。
凤阳,是明太祖朱元璋的故乡,有“帝王之乡”之名。从城市来到这块偏僻贫穷的地方,李克强可谓历尽艰辛。由于水土不服,他曾经一度全身皮肤溃烂。然而,他照样坚持田间劳动,一年到头在印有“为人民服务”的挎包里装着干粮和咸菜下地劳动。渐渐地,农村生活习惯了,农活也大多会做了。
插队期间,李克强每天从田间披着晚霞归来,心底铭记李诚教诲,自学起从合肥带来的书籍,夜幕降临之后还往往挑灯夜读。同时,他还尝试着把自己的知识用于实践,带领农民科学种田,推广水稻良种,深得农民的拥护和公社党委的赏识。
1976年5月,李克强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担任安徽省凤阳县大庙公社大庙大队党支部书记。
20世纪70年代末,李诚去世。李克强得到噩耗后,悲伤不已。他对李诚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先生有着“吃冷猪肉、坐热板凳”的治学态度,有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严谨原则。李诚的言传品行贯穿了李克强的青少年时代,以致李克强学识渊博、通晓古今诗书,对他的人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加高考,第二志愿才是北大
1977年8月,邓小平拍板决定恢复高考。通过广播听到这一消息,李克强喜不自禁,庆幸自己将赶上一个新时代。李克强立刻着手准备课本,加紧自学的劲头,如饥似渴地“备战”。在劳动之余,他积极备考,起早贪黑,为的是实现那个年代一个似乎遥远的梦———上大学。
这年12月,那场在冬日里举行的考试,成为一个时代的转折点。李克强成为570万人中的一员,走进改变了一代人命运的考场。
在填报高考志愿时,他的第一志愿是安徽师范学院,第二志愿才是北京大学。毕竟,这一年高考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竞争最激烈的一年,听说录取比例是29:1,他担心北大录取分数线太高,尽管心仪燕园,但只能作为第二志愿备选。
紧接着,是难熬的等待。李克强是在田头锄地时得到高考录取通知消息的,他被梦寐以求的北京大学法律系录取,这在凤阳轰动一时。
1977年底,李克强荣幸成为“七七级”的一员。后来,李克强回忆:“在填写高考志愿之前,我曾收到一位邂逅相识的学者的来信。他早年毕业于北大,深以为那里有知识的金字塔,因而在信中告诫我,要珍惜10年一遇的机会,把北大作为唯一的选择。当时的我多数时间是和乡亲们一起为生存而忙碌,因此在第一志愿填写了本省一所师范学院的名字,据说在师范学院读书是不必付钱的。但我对北大依然存有难以抑制的向往,于是又在第二志愿栏里填下了北大。大概是因为北大有优先权,并没有计较我这几乎不敬的做法,居然录取了我。”
1978年12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代表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联名签订了分田和包产到户的契约,由此揭开了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而这一年的3月,李克强带着憧憬告别了4年的插队生活,离开了日后有中国农村改革“大包干”发源地之誉的凤阳,走进了北京大学。
1982年,李克强毕业留校担任团委书记,年底被选为团中央常委,从燕园来到前门东大街。3年后,年仅30岁的李克强被增选为团中央书记处书记。此时,虽已身居要职,但他与燕园的精神依从丝毫没有中断。在书记处繁重的工作之余,他先后攻读完北大经济学硕士、博士学位。
在团中央工作期间,李克强在安徽省金寨县为全国第一所“希望小学”选址。他坚信,“希望工程”是雪中送炭,要用这温暖的炭火燃起老区孩子的希望。两个月后,全国第一所“希望小学”在安徽金寨诞生。此后,“希望工程”、“青年文明号”、“青年志愿者”等行动如火如荼地燎原全国,开创性地探索了用社会力量促进社会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当李克强离开北京再次回到地方工作时,他已经从“村官”、团干部成长为全国最年轻的“博士省长”。
1998年6月开始,李克强到河南工作,先后担任省长、省委书记,在这个当时经济处于全国“锅底”的大省一干就是7年。7年间,河南经济以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63个百分点的速度发展,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全国第20位上升至第17位,总量跃居全国第5位,居中西部省份之首。
李克强常年坚持阅读英文原著,并密切跟踪国际上最新的经济科技动态。因为阅读广泛,加之博闻强记,许多人会为他会见外宾时从容不迫、诙谐幽默、见解深邃的风度所感染。读书不仅拓展了李克强的广阔视野,也培育了他廉洁从政的浩然正气,正如一位和他共过事的老同志所说,李克强向来堂堂正正做人、干干净净做事。他要求自己家人和身边工作人员极其严格,点滴小事都约束很严,绝不允许打着旗号办私事。
李克强夫人程虹是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外语系英语教授,长期从事教学及学术研究工作。李克强和程虹育有一女。
(摘自《环球人物》2013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