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美术欣赏课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美术知识与技能,学会认识美、感受美,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审美趣味、创新能力和个性品质及课后持续探究的能力。让学生学会感知、欣赏身边的美,学会用自己的眼光评述美。文章就如何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展开论述。
【关键词】美术教学;欣赏能力;培养方法
欣赏是美术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的美术课从头到尾都是欣赏。美术欣赏教学从古至今都是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小学美术欣赏中沿用传统教学方法,即老师以课本为主导将中外美术作品,包括绘画、建筑、雕塑等美术作品介绍给学生,以期达到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及审美情趣的目的,但并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所以美术课堂应重视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一、随堂欣赏课——滴水穿石重积累
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美术新教材在每一课中都渗透欣赏教学。在教学中,不满足于让学生“看”和“听”,还让学生“触”、“说”、“读”、“议”甚至“写”,让学生充分感受和欣赏。在教材编写上为学生提供如下图片欣赏分类:(1)走进博物馆,领略中国古文化的魅力,从古代陶罐、陶俑、青铜、建筑、木工、玉雕、石雕等中感受造型、色彩的魅力。(2)访问艺术家,了解古今中外艺术大师的作品,结合本课所授,积极思考并走进他们的创作生活。(3)学生的奇思妙想这一版块,简单的造型,富有童趣的创意,更能让学生从身边所见所闻出发,焕发对美的感受。(4)生活中的设计直接丰富了学生的想法,从身边的新概念的设计产品,到设计师为方便生活设计的实用性产品,结合他们的外形、色彩和创意,感受生活的美好。
除了教材的编排,还应注意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引入欣赏。(1)课始导入欣赏:在工艺、绘画课的开始部分安排一些与本课有关的欣赏内容。如上《剪纸》一课时,在导入阶段让学生欣赏剪纸——“窗花”。(2)在实践中穿插欣赏,在指导学生练习时穿插欣赏,提供练习的范例,以欣赏帮助练习,以练习促进欣赏。(3)在结束时加入欣赏,在练习结束时加入欣赏,通过比较与实践体会能使学生认识到自身作品的优缺点,给学生指明发展的方向,激发学生探求美的兴趣与愿望。
二、专题欣赏课——感受艺术文化的魅力
欣赏评述课是小学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美术素养的重要途径。美术欣赏类别较多,从工艺美术到绘画艺术,再延伸到身边大自然中的一草一物,学会用欣赏的眼光发现美、感受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想象能力,最终才能达成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目的。
例如六年级的《中国青铜艺术》一课,怎样把这样具有独特深厚的艺术魅力青铜艺术教给学生,在40分钟的时间里我用一种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展现学习内容。对于教案的设计:一开始用三个成语导入:觥筹交错,破釜沉舟,箪食壶浆。学生感到很奇怪,美术老师怎么给我们讲起成语来了?在他们疑惑的目光中,我告诉他们其中的一个绿色的字分别是古代的一种器皿,并设问:“想知道它们的样子吗?”学生显得兴趣盎然,急切地想知道答案,这样的导入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在后面的教学中,我没有用满堂灌的方法教学,而是设计了以下环节:(1)看图片,说说青铜器。(2)听音乐、猜猜青铜器。(3)找花纹,赏赏青铜器。(4)寻特征,议议青铜器等,让学生通过眼、耳、手多方面的运用与协调,品尝到学习的乐趣,在主动积极的学习过程中,受到审美教育。懂得要从色彩、造型、纹饰等方面欣赏青铜器,虽然只是青铜艺术海洋里小小的一部分,但足以使我们感受到它的情韵和美丽。
其实欣赏课可采取的教学策略有:(1)课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引导学生收集与欣赏内容相关的资料,让学生有备而“赏”,缩短学生与欣赏内容的距离,产生欣赏的直接兴趣。(2)在出示欣赏作品后,让学生仔细地“读画”几分钟,然后请学生说说对作品的印象和直觉。(3)用思考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可以从色彩、线条、给人的情绪方面细致地体味。(4)必要时,对于欣赏中出现的问题,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欣赏评议,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并为班级交流欣赏成果做准备。这样的欣赏则更多地体现了学生自主参与、自主发展。
三、现场欣赏——扑面而来的震撼
看惯了书本上细小的画面,面对画家们的画展中真实的作品,学生还是震撼的,常凭第一感觉欣赏作品,无意识属性强,受情绪牵制的随意性大。他们对作品的感受总是激动片刻、粗略领会便心满意足,未能仔细琢磨,对作品的感受能力难于在较长时间内持续增长。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就像旅游的时候,走马观花,不带目的性地走一路看一路,事后询问竟一无所知。教师要适当讲解画面背后的小故事,造型时用的方法,以及色彩感,等等。
只有彻底解放思想和手脚的儿童才可能真正用“童眼看世界”,用自己的头脑思考、分析,按自己的想象自由表达、表现和创造。培养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其中包含口头表达和文字表达)、表现能力,用自己的眼睛寻找美、发现美,用自己的双手探索美的世界。
【关键词】美术教学;欣赏能力;培养方法
欣赏是美术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的美术课从头到尾都是欣赏。美术欣赏教学从古至今都是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小学美术欣赏中沿用传统教学方法,即老师以课本为主导将中外美术作品,包括绘画、建筑、雕塑等美术作品介绍给学生,以期达到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及审美情趣的目的,但并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所以美术课堂应重视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一、随堂欣赏课——滴水穿石重积累
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美术新教材在每一课中都渗透欣赏教学。在教学中,不满足于让学生“看”和“听”,还让学生“触”、“说”、“读”、“议”甚至“写”,让学生充分感受和欣赏。在教材编写上为学生提供如下图片欣赏分类:(1)走进博物馆,领略中国古文化的魅力,从古代陶罐、陶俑、青铜、建筑、木工、玉雕、石雕等中感受造型、色彩的魅力。(2)访问艺术家,了解古今中外艺术大师的作品,结合本课所授,积极思考并走进他们的创作生活。(3)学生的奇思妙想这一版块,简单的造型,富有童趣的创意,更能让学生从身边所见所闻出发,焕发对美的感受。(4)生活中的设计直接丰富了学生的想法,从身边的新概念的设计产品,到设计师为方便生活设计的实用性产品,结合他们的外形、色彩和创意,感受生活的美好。
除了教材的编排,还应注意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引入欣赏。(1)课始导入欣赏:在工艺、绘画课的开始部分安排一些与本课有关的欣赏内容。如上《剪纸》一课时,在导入阶段让学生欣赏剪纸——“窗花”。(2)在实践中穿插欣赏,在指导学生练习时穿插欣赏,提供练习的范例,以欣赏帮助练习,以练习促进欣赏。(3)在结束时加入欣赏,在练习结束时加入欣赏,通过比较与实践体会能使学生认识到自身作品的优缺点,给学生指明发展的方向,激发学生探求美的兴趣与愿望。
二、专题欣赏课——感受艺术文化的魅力
欣赏评述课是小学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美术素养的重要途径。美术欣赏类别较多,从工艺美术到绘画艺术,再延伸到身边大自然中的一草一物,学会用欣赏的眼光发现美、感受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想象能力,最终才能达成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目的。
例如六年级的《中国青铜艺术》一课,怎样把这样具有独特深厚的艺术魅力青铜艺术教给学生,在40分钟的时间里我用一种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展现学习内容。对于教案的设计:一开始用三个成语导入:觥筹交错,破釜沉舟,箪食壶浆。学生感到很奇怪,美术老师怎么给我们讲起成语来了?在他们疑惑的目光中,我告诉他们其中的一个绿色的字分别是古代的一种器皿,并设问:“想知道它们的样子吗?”学生显得兴趣盎然,急切地想知道答案,这样的导入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在后面的教学中,我没有用满堂灌的方法教学,而是设计了以下环节:(1)看图片,说说青铜器。(2)听音乐、猜猜青铜器。(3)找花纹,赏赏青铜器。(4)寻特征,议议青铜器等,让学生通过眼、耳、手多方面的运用与协调,品尝到学习的乐趣,在主动积极的学习过程中,受到审美教育。懂得要从色彩、造型、纹饰等方面欣赏青铜器,虽然只是青铜艺术海洋里小小的一部分,但足以使我们感受到它的情韵和美丽。
其实欣赏课可采取的教学策略有:(1)课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引导学生收集与欣赏内容相关的资料,让学生有备而“赏”,缩短学生与欣赏内容的距离,产生欣赏的直接兴趣。(2)在出示欣赏作品后,让学生仔细地“读画”几分钟,然后请学生说说对作品的印象和直觉。(3)用思考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可以从色彩、线条、给人的情绪方面细致地体味。(4)必要时,对于欣赏中出现的问题,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欣赏评议,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并为班级交流欣赏成果做准备。这样的欣赏则更多地体现了学生自主参与、自主发展。
三、现场欣赏——扑面而来的震撼
看惯了书本上细小的画面,面对画家们的画展中真实的作品,学生还是震撼的,常凭第一感觉欣赏作品,无意识属性强,受情绪牵制的随意性大。他们对作品的感受总是激动片刻、粗略领会便心满意足,未能仔细琢磨,对作品的感受能力难于在较长时间内持续增长。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就像旅游的时候,走马观花,不带目的性地走一路看一路,事后询问竟一无所知。教师要适当讲解画面背后的小故事,造型时用的方法,以及色彩感,等等。
只有彻底解放思想和手脚的儿童才可能真正用“童眼看世界”,用自己的头脑思考、分析,按自己的想象自由表达、表现和创造。培养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其中包含口头表达和文字表达)、表现能力,用自己的眼睛寻找美、发现美,用自己的双手探索美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