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九年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认为,历史教学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审美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形成和发展。对此,我以为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应该以学生的学习发展需要为依据,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优化教学导语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
教学导语的设计是课堂教学的最初环节,也是必不成少的轨范。对此,我觉得设计好课堂教学导语,不仅可以起到“精采的初步是成功的一半”的教学效果,还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重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用性。我觉得,设计好教学导语应该注重以下几方面:(1)选好导语的素材,即所设计的内容应该与教学的内容相关;(2)突出重难点,即环绕教学的常识点有重点的打破;(3)导入的时间不宜过长,以防影响后面的内容教学。
例如,在“人类的起源”中,我通过讲述“女娲造人”的神话传说来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远古时代,一位名叫女娲的神,用水和黄泥造出了很多的男男女女,从此六合之间就有了我们人类。女娲为了拯救人类,她还炼了五色石进行补天。学生在这样布满神秘色彩的导语引入下,很想知道人类的发源和发展过程,为他们的课堂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觉得这样的导语设计,一方面,能够引起同学们的注意力;另一方面,能够激起同学们阅读课本的乐趣。
二、转换程式,活跃气氛,营造激活创造意识的积极环境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需要良好的教育环境,包括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创造能力的物质环境(如文物、挂 图、有关资料等)以及促进学生创造智能发展的心理环境(如情绪、心境、兴趣等)。
1.改变课堂教学程式,激发学生自主参与,培养创造动机
根据教育的开放性原则,适当改换传统教学模式,开辟宽松的民主教学环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推 动学生担任学习主角,加强学生的个体间的信息交流。如以讨论、辨析、导演历史小剧等多种形式,诱发学生 进入学习的角色中,在激发其自主意识时,刺激他们的创新兴趣。另外,教师还要允许学生对教师讲课提出的 见解(观点、结论)提出质疑,并调动学生参与,如引导若干学生支持或反对教师的某一观点,通过有序的积 极辩论,使学生各抒己见,想人之所不想,见人之所不见,能人之所不能,从而优化学生的创造心理环境,激 发他们想象的冲动、联想的新颖、思路的开阔,有效调动学生的潜意智能,使之成为创造思维的策源地。
2.允许学生走入“误区”,在思维磨擦中,自省自悟
学生在进行创造思维中,难免出现错误。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冒险,敢于犯错。尤其要注意引导学生正视 自己的探索之误。无错无以自悟和更新,这些思维的“黑匣子”,正是撞开创造大门的金钥匙。教师要善于以 “错误案例”催开学生的创造之花,对学生的知识性、结论性、判断性的错误,教师不要马上给予否定评价, 要以点拨为主,采取激励、暗示、提醒等方式,促使学生继续思维,认清错源,把改进的机会留给学生自己, 在矫正误点的同时,促发学生的自悟,启动他们的创造潜能。如果学生的创意思维超过了教师,教师更应虚怀 若谷、积极鼓励,协助学生的思维成果日趋成熟。
3.加强学生的实践锻炼,向他们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
思维是动作的内化,动作是思维的外现。教师要有的放矢指导学生参与探索性的实践活动,如实地调查、 文物考古、模型制造、古画摹仿等,使学生感官与感知并用,劳心与劳力結合,激发思维创新发展。例如,我 指导学生制作“张衡地动仪”的模型时,只提供了一定的数据、原理、外形,学生从自选材料、模具制造到演 示,都显示出他们的创意水平。此外,我还让学生制作殷墟龟甲、兽骨模型;临摹《清明上河图》、《步辇图 》、《蒙娜丽莎》等;到革命老区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编辑刊行油印小报《历史报》。如此等等多种形式 的实践活动,使学生的多功能思维在实践中得以发挥,促进了学生创造意识的发展。
三、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特长和能力,鼓励以多种形式表述历史问题
以往的历史课堂,总是以语言文字贯穿始终,顶多再有一副历史地图。而不善言辞的学生在这里只会更加沉默。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也仅限于一张大卷。学生的个性受到了禁锢,他们特有的专长无用武之地,反而令其反感历史课堂,因其枯燥无趣而在历史课上做其他科作业。
而这次的课改,恰恰要求教师要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特长,为其主动适应未来社会打好基础。于是,在历史课堂上出现了许多旁人认为是“不务正业”的现象。如,有些学生在画房屋,这是学生根据书中文字介绍进行再创造所描绘的半坡聚落的村庄,河姆渡人的房子。在课上,学生们发挥想象,设计历史大事年表,有以表格形式的,有以纪年数轴方式的,还有的完全以图画的形式,不用一字而概括那一段历史。学生们在用他们擅长的方式叙述着历史口演话剧、讲故事、撰写小论文、绘画,等等,都是他们施展特长的渠道。在历史课堂中,更加注重的,是学习过程和结果的全程评价,是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总之,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只要精心设计,巧妙设置,就必然能在教学中充实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乐趣,增强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达到培养他们历史唯物主义审美观,真正实现学史明志,知史做人的目的。
一、优化教学导语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
教学导语的设计是课堂教学的最初环节,也是必不成少的轨范。对此,我觉得设计好课堂教学导语,不仅可以起到“精采的初步是成功的一半”的教学效果,还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重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用性。我觉得,设计好教学导语应该注重以下几方面:(1)选好导语的素材,即所设计的内容应该与教学的内容相关;(2)突出重难点,即环绕教学的常识点有重点的打破;(3)导入的时间不宜过长,以防影响后面的内容教学。
例如,在“人类的起源”中,我通过讲述“女娲造人”的神话传说来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远古时代,一位名叫女娲的神,用水和黄泥造出了很多的男男女女,从此六合之间就有了我们人类。女娲为了拯救人类,她还炼了五色石进行补天。学生在这样布满神秘色彩的导语引入下,很想知道人类的发源和发展过程,为他们的课堂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觉得这样的导语设计,一方面,能够引起同学们的注意力;另一方面,能够激起同学们阅读课本的乐趣。
二、转换程式,活跃气氛,营造激活创造意识的积极环境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需要良好的教育环境,包括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创造能力的物质环境(如文物、挂 图、有关资料等)以及促进学生创造智能发展的心理环境(如情绪、心境、兴趣等)。
1.改变课堂教学程式,激发学生自主参与,培养创造动机
根据教育的开放性原则,适当改换传统教学模式,开辟宽松的民主教学环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推 动学生担任学习主角,加强学生的个体间的信息交流。如以讨论、辨析、导演历史小剧等多种形式,诱发学生 进入学习的角色中,在激发其自主意识时,刺激他们的创新兴趣。另外,教师还要允许学生对教师讲课提出的 见解(观点、结论)提出质疑,并调动学生参与,如引导若干学生支持或反对教师的某一观点,通过有序的积 极辩论,使学生各抒己见,想人之所不想,见人之所不见,能人之所不能,从而优化学生的创造心理环境,激 发他们想象的冲动、联想的新颖、思路的开阔,有效调动学生的潜意智能,使之成为创造思维的策源地。
2.允许学生走入“误区”,在思维磨擦中,自省自悟
学生在进行创造思维中,难免出现错误。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冒险,敢于犯错。尤其要注意引导学生正视 自己的探索之误。无错无以自悟和更新,这些思维的“黑匣子”,正是撞开创造大门的金钥匙。教师要善于以 “错误案例”催开学生的创造之花,对学生的知识性、结论性、判断性的错误,教师不要马上给予否定评价, 要以点拨为主,采取激励、暗示、提醒等方式,促使学生继续思维,认清错源,把改进的机会留给学生自己, 在矫正误点的同时,促发学生的自悟,启动他们的创造潜能。如果学生的创意思维超过了教师,教师更应虚怀 若谷、积极鼓励,协助学生的思维成果日趋成熟。
3.加强学生的实践锻炼,向他们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
思维是动作的内化,动作是思维的外现。教师要有的放矢指导学生参与探索性的实践活动,如实地调查、 文物考古、模型制造、古画摹仿等,使学生感官与感知并用,劳心与劳力結合,激发思维创新发展。例如,我 指导学生制作“张衡地动仪”的模型时,只提供了一定的数据、原理、外形,学生从自选材料、模具制造到演 示,都显示出他们的创意水平。此外,我还让学生制作殷墟龟甲、兽骨模型;临摹《清明上河图》、《步辇图 》、《蒙娜丽莎》等;到革命老区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编辑刊行油印小报《历史报》。如此等等多种形式 的实践活动,使学生的多功能思维在实践中得以发挥,促进了学生创造意识的发展。
三、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特长和能力,鼓励以多种形式表述历史问题
以往的历史课堂,总是以语言文字贯穿始终,顶多再有一副历史地图。而不善言辞的学生在这里只会更加沉默。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也仅限于一张大卷。学生的个性受到了禁锢,他们特有的专长无用武之地,反而令其反感历史课堂,因其枯燥无趣而在历史课上做其他科作业。
而这次的课改,恰恰要求教师要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特长,为其主动适应未来社会打好基础。于是,在历史课堂上出现了许多旁人认为是“不务正业”的现象。如,有些学生在画房屋,这是学生根据书中文字介绍进行再创造所描绘的半坡聚落的村庄,河姆渡人的房子。在课上,学生们发挥想象,设计历史大事年表,有以表格形式的,有以纪年数轴方式的,还有的完全以图画的形式,不用一字而概括那一段历史。学生们在用他们擅长的方式叙述着历史口演话剧、讲故事、撰写小论文、绘画,等等,都是他们施展特长的渠道。在历史课堂中,更加注重的,是学习过程和结果的全程评价,是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总之,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只要精心设计,巧妙设置,就必然能在教学中充实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乐趣,增强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达到培养他们历史唯物主义审美观,真正实现学史明志,知史做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