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全面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新课改背景下教育部根据当前教育现状所提出的,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其核心素养包含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数据分析六个方面。而在这其中数学运算能力是数学整体教学的基础,也是实现数学核心素养这一目标的基础。基于此,教师要着力于提高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进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为数学核心素养的实践奠基。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计算能力;计算兴趣;解题能力;纠错能力
计算教学既是数学教学中的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因其贯穿于学生的整个数学学习阶段,所以受到了教师和广大学生家长的关注。但是在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往往是采用题海战术的教学方式,这不仅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还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学方式的多样性是激发学习兴趣的重点,而兴趣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推动了教学的有效开展。在现代化教学理念不断更新的今天,教师要通过情景创设、小组合作和错误资源的有效运用,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提高解题能力和纠错能力,为实现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针对学生心理特点创设情境,激发计算兴趣
对于小学低年级阶段的学生来说,兴趣永远是其学习的动力。但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并不符合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认知和心理特点,也就导致教学乏味,其学习参与积极性不高。而随着教学理念和教学工具的不断更新为小学低年级计算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在教学的初始阶段,教师要充分地运用信息技术教学,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学习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并且也在情境实践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在《数一数与乘法》这一章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从生活实际出发做好情境导入。如让学生数一数班级中的桌子一共有多少排和多少列,引导学生体会什么是“排”,什么是“列”。之后教师要通过多媒体的方式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如“在一片大森林里百兽之王老虎要召开全体动物大会,为了清点动物是否全部到齐,老虎让动物们一排排按顺序坐好”。此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图片,并让学生数一数排和列,并计算出一共有多少动物。以“动物、森林、老虎”为情境很好的符合了小学低年级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同时通过与教学内容的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了乘法、排、列,激发学生计算兴趣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计算水平。
二、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教学方法,提高解题能力
低年级学生在学习时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少,在学习时经常会出现走神、开小差等现象。而通过小组合作教学的开展能够在组内成员的监督中保障教学的开展。与此同时,小学低年级阶段的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知还不够充分,经常会出现抓不住教学重点的现象。而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能够让学生在探讨与交流中集思广益,并且针对学习内容进行探讨,从而使学生从多个层面认知教学内容,掌握不同的解题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首先教师要从分组出发,做好小组合作教学铺垫。在实践中,教师要根据班级内的学生数量将其平均分成若干组,保障每个小组学生在5-6人左右。之后教师要针对小组分工进行指导,如将小组内学生分成记录员、监督员、组长等不同职位。最后教师要设置小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小组探讨与交流中提高解题能力。以《加与减》为例,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多道练习题,并让小组内成员单独计算。此时小组内有计算快的学生也有计算慢的学生,这个时候教师就要让计算较快的学生辅导组内计算较慢的学生。因为学生之间的思维相近,所以在讲解时能够更接近于学生的接受水平,既能够巩固学生的学习知识,也能够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最后,教师要让小组内成员针对解题方法进行讨论,使其掌握不同的解题方法。
三、做好錯误教学资源有效运用,培养纠错能力
小学低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根本不是在于教授学生计算方法,而是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计算的过程是非常严谨的,若是学生不能够认真对待,很容易导致学生在计算时出现错误。所以在教学开展的后期,教师要做好错误资源的有效运用,通过错误资源让学生进行反思,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在反思中提高自身的纠错能力。
首先,教师要让学生准备好一个“错题本”,将自己在课后作业或者是测试中的错题摘抄的本子上。教师要定期对学生的错题本进行检查,在不断的监督中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之后,教师要让学生在错题旁边写出错误的原因。例如部分错题是因为审题导致计算错误,就要将其归类,并做好提醒。在做好错题资源的收集之后,教师要针对错题进行讲解。首先要从审题出发,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数字和符号进行观察,了解数字与符号的特点和内在联系。以36÷4与4×9为例,在教学中部分学生就提出了“36÷4=9,4×9=36”他们之间相连的特点。之后教师要让学生将计算方法写到本子上,同时也要将讲解的内容与错误原因一同记录到本子上,并要求学生规范书写,保持错题本的整洁美观。通过这样的方式既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错题整理与收集习惯,也能够培养学生的纠错能力。
综上所述,小学低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并不在于计算方法的教学上,而是在于教学理念的转变上。通过情景创设的方式能够激发起学生的计算兴趣,进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而通过小组合作和错误资源的运用,能够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培养纠错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掌握数学学习的精髓,即在不断思考中提高,在不断总结中成长,为学生之后的数学学习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明.论如何培养小学数学低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7,000(006):60.
[2]杨国华.浅谈怎样提高小学数学低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J].神州,2017,000(035):83.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计算能力;计算兴趣;解题能力;纠错能力
计算教学既是数学教学中的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因其贯穿于学生的整个数学学习阶段,所以受到了教师和广大学生家长的关注。但是在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往往是采用题海战术的教学方式,这不仅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还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学方式的多样性是激发学习兴趣的重点,而兴趣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推动了教学的有效开展。在现代化教学理念不断更新的今天,教师要通过情景创设、小组合作和错误资源的有效运用,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提高解题能力和纠错能力,为实现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针对学生心理特点创设情境,激发计算兴趣
对于小学低年级阶段的学生来说,兴趣永远是其学习的动力。但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并不符合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认知和心理特点,也就导致教学乏味,其学习参与积极性不高。而随着教学理念和教学工具的不断更新为小学低年级计算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在教学的初始阶段,教师要充分地运用信息技术教学,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学习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并且也在情境实践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在《数一数与乘法》这一章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从生活实际出发做好情境导入。如让学生数一数班级中的桌子一共有多少排和多少列,引导学生体会什么是“排”,什么是“列”。之后教师要通过多媒体的方式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如“在一片大森林里百兽之王老虎要召开全体动物大会,为了清点动物是否全部到齐,老虎让动物们一排排按顺序坐好”。此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图片,并让学生数一数排和列,并计算出一共有多少动物。以“动物、森林、老虎”为情境很好的符合了小学低年级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同时通过与教学内容的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了乘法、排、列,激发学生计算兴趣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计算水平。
二、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教学方法,提高解题能力
低年级学生在学习时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少,在学习时经常会出现走神、开小差等现象。而通过小组合作教学的开展能够在组内成员的监督中保障教学的开展。与此同时,小学低年级阶段的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知还不够充分,经常会出现抓不住教学重点的现象。而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能够让学生在探讨与交流中集思广益,并且针对学习内容进行探讨,从而使学生从多个层面认知教学内容,掌握不同的解题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首先教师要从分组出发,做好小组合作教学铺垫。在实践中,教师要根据班级内的学生数量将其平均分成若干组,保障每个小组学生在5-6人左右。之后教师要针对小组分工进行指导,如将小组内学生分成记录员、监督员、组长等不同职位。最后教师要设置小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小组探讨与交流中提高解题能力。以《加与减》为例,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多道练习题,并让小组内成员单独计算。此时小组内有计算快的学生也有计算慢的学生,这个时候教师就要让计算较快的学生辅导组内计算较慢的学生。因为学生之间的思维相近,所以在讲解时能够更接近于学生的接受水平,既能够巩固学生的学习知识,也能够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最后,教师要让小组内成员针对解题方法进行讨论,使其掌握不同的解题方法。
三、做好錯误教学资源有效运用,培养纠错能力
小学低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根本不是在于教授学生计算方法,而是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计算的过程是非常严谨的,若是学生不能够认真对待,很容易导致学生在计算时出现错误。所以在教学开展的后期,教师要做好错误资源的有效运用,通过错误资源让学生进行反思,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在反思中提高自身的纠错能力。
首先,教师要让学生准备好一个“错题本”,将自己在课后作业或者是测试中的错题摘抄的本子上。教师要定期对学生的错题本进行检查,在不断的监督中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之后,教师要让学生在错题旁边写出错误的原因。例如部分错题是因为审题导致计算错误,就要将其归类,并做好提醒。在做好错题资源的收集之后,教师要针对错题进行讲解。首先要从审题出发,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数字和符号进行观察,了解数字与符号的特点和内在联系。以36÷4与4×9为例,在教学中部分学生就提出了“36÷4=9,4×9=36”他们之间相连的特点。之后教师要让学生将计算方法写到本子上,同时也要将讲解的内容与错误原因一同记录到本子上,并要求学生规范书写,保持错题本的整洁美观。通过这样的方式既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错题整理与收集习惯,也能够培养学生的纠错能力。
综上所述,小学低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并不在于计算方法的教学上,而是在于教学理念的转变上。通过情景创设的方式能够激发起学生的计算兴趣,进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而通过小组合作和错误资源的运用,能够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培养纠错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掌握数学学习的精髓,即在不断思考中提高,在不断总结中成长,为学生之后的数学学习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明.论如何培养小学数学低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7,000(006):60.
[2]杨国华.浅谈怎样提高小学数学低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J].神州,2017,00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