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加强,会计国际化进程日益加快,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下会计准则国际化趋同的潮流,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新准则在会计理念和具体内容上都有前所未有的创新,也使得会计自由裁量权加大,要掌握并具体运用,不仅需要会计人员具有扎实的功底,更依赖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此外,由于会计环境的复杂性,准则不可能涵盖所有现实和潜在的事项或情况,因而不可能有唯一普遍适用且稳定不变的会计政策和会计方法。
一、会计准则的制定模式与会计职业判断
会计准则制定的模式有规则导向法和原则导向法两种。由规则导向法制定准则的优点在于比较严密、完备,可操作性强,需要较少的职业判断;缺点是过于具体,难免存在挂一漏万之嫌,易为报表编制者等相关团体所规避,重形式轻实质。原则导向法的优缺点则恰好相反。由此可见,这两种模式对会计职业判断的要求是不同的:纯原则导向的会计准则对会计职业判断的要求较高,它只是对会计实务的处理提供了原则性的指导,要求会计人员将过于宽泛的会计原则运用于具体的会计实务,所以过分依赖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而纯规则导向的会计准则则对具体业务的处理规定得较为详细,所以不需要会计人员太多的专业判断能力。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会计准则的制定模式对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同时也会带来不同的经济后果,所以在制定准则时既要考虑到本国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的实际情况,又要考虑到准则可能产生的后果,从而合理安排原则导向与规则导向所占的比例。我国新会计准则就是在兼顾原则的基础上适当地考虑了准则的可操作性。
二、会计准则的实施依赖于会计职业判断
任何一个会计准则都不可能涵盖一切,尽善尽美,它们只是对会计工作提出基本的处理原则和规范。经济是动态经济,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新的经济业务在不断发生,因此很难找到长期有效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作为会计操作的依据。这种情况下会计政策的随意性很大,相同的业务就会出现多种会计核算方法,进行会计职业判断的余地就会越来越大。
从会计业务处理看,会计职业判断涉及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各个环节。确认主要是判定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能否进入及何时进入会计系统,并作为何种会计要素反映,且通过应予归属的具体会计科目加以明确规定。计量主要是计量单位和计量属性的判断,目前常用的计量单位是名义货币,而计量属性则主要在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变现净值、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之间进行判断选择。记录主要是会计凭证、账簿等载体的选择和运用,相对比较简单。报告主要是判断在报表体系中应反映哪些会计要素,以何种方式披露,披露哪些信息等。由此可见,会计准则的实施依赖于会计职业判断,会计职业判断贯穿于会计工作的整个过程。
三、新会计准则中的会计职业判断
现阶段,我国企业交易范围日益广泛,交易或事项呈现出复杂和多样化的特点,因此,新会计准则采取了"原则导向型"的框架,不可能详细规范每一项可能发生的交易或事项。这就需要执行准则的会计人员必须适时做出正确的职业判断。职业判断越充分、合理,会计准则发挥的作用就会越大、越好。因此,实施新会计准则是对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的检验和考验,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是实施新会计准则的保障。
由于会计准则规范本身的局限性,客观上存在着可供选择的空间。会计准则要准确地描述日益多样性的经济业务是相当困难的,因此新会计准则中,更多地运用了"基本可能"、"很可能"、"可能"等措辞。例如,确认"或有负债"时对义务的履行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可能性做出了四种规定:大于95%但小于100%为基本确定;大于50%但小于或等于95%为很可能;大于5%但小于或等于50%为可能;大于0但小于或等于5%为极小可能。可见,这种会计准则措辞上的模糊性,对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水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准则的实施效果与会计职业判断的质量息息相关。会计人员选用的会计政策和方法、做出的会计估计等都需要会计人员具备较高的职业判断能力,才能得到准确的判断结果。对于新准则中出现的一些措辞,如" 重大"、"重大影响"、"必要"、"很可能"、"预计"、"估计"、"判断"、"是否"、"有证据表明"等,同样需要会计人员具有较高的职业判断能力。如,在财务报表列报准则中规定: "重要性应当根据企业所处环境,从项目的性质和金额大小两方面加以判断"。又如,在资产减值准则中规定:"对于重大的资产减值,应当在附注中披露资产(或者资产组)可收回金额的确定方法",这时就要求会计人员对某项资产减值是否"重大"做出判断,从而决定是否需要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其可收回金额的确定方法。
此外,公允价值计量对会计职业判断也提出了挑战。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要求广泛运用公允价值,以充分体现相关性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而我国新准则强调适度、谨慎地引入公允价值,主要是考虑中国作为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许多资产还没有形成活跃市场。尽管如此,公允价值计量仍对会计职业判断提出了挑战。如: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对公允价值计量的运用特别强调具有商业实质。只有当换出资产和换入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或其现值两者之间的差额较大时,才能表明交易的发生使企业的经济情况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样的非货币性交易才具有商业实质。这就需要会计人员对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的风险、时间和金额做出对比和分析,还要对其进行估计。而对未来收入现值和风险的概率估计要求会计人员掌握系统的估价模型技术和符合实际状况的修正方法,这就对会计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提高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的途径
(一)加强会计人员职业素质教育
由于会计理论不断丰富,会计方法不断更新,会计服务领域不断拓宽,因而要求会计管理部门要通过加强后续教育,有针对性地组织师资力量对会计人员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业务培训和指导,培训内容应着重解决企业在实施新准则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切实提高会计人员对新会计准则的理解、应用和判断能力,提高新会计准则在实施过程的有效性。同时也要加强会计人员职业修养,因为有才无德的会计人员其后果将更加可怕。
正确的职业判断除需要会计人员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需要工作人员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尤其是面对特殊业务或新生业务时显得更为重要。而这种经验只能是依靠会计人员在不断的实践中积累,因此会计人员应当在日常的会计事项处理中注重实践训练,通过不断的训练与积累,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判断能力。
(二)规范会计人员职业判断标准
财政部应加强监管,规范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标准,建立相应的监督和认定机制,因为会计职业判断是在法律、规章制度约束下的相对主观,完善的监督制度和良好的会计运行环境是会计职业判断正确行使的保障。
(三)加强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
有效的内控体系,可以降低会计职业判断的风险。完善的内控体系便于会计人员真正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对具体业务有更多的了解,使其具有全局性观念,从而做出更完整、准确的职业判断。集体决策制度能防止因个体职业判断的局限性而造成重大事项的决策失误。而相互制约的会计岗位,也能防止会计职业判断的滥用。
(四)加强会计监管体系建设
为防止企业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滥用职业判断,确保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公允性,必须加强会计监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监管体系的作用。要建立和健全自律监督体系,强化政府监督,以国家审计、财务检查等方式对企业会计职业判断进行监管,要加强社会审计监督,认真审查企业会计判断中的问题,出具客观公正的审计报告。
新会计准则的颁布和实施,是我国会计改革的重要一步,还需要在具体实施中不断发展和完善,会计人员作为会计核算的主体,要深刻领会新会计准则的精神实质,要善于运用会计职业判断去正确处理日益复杂的会计事务,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相关信息。
参考文献:
[1]郑开焰.实施新会计准则:基于职业判断视角的研究[J].经济问题,2008,(9).
[2]王文媛,曲喜和,徐鲲.对实施新会计准则与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思考[J]. 会计之友(下旬刊),2008,(6).
[3]余爱云.新会计准则与会计职业判断探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9,(2).
[4]刘伟先.浅析新会计准则下的会计职业判断[J].现代经济信息,2010,(21).
一、会计准则的制定模式与会计职业判断
会计准则制定的模式有规则导向法和原则导向法两种。由规则导向法制定准则的优点在于比较严密、完备,可操作性强,需要较少的职业判断;缺点是过于具体,难免存在挂一漏万之嫌,易为报表编制者等相关团体所规避,重形式轻实质。原则导向法的优缺点则恰好相反。由此可见,这两种模式对会计职业判断的要求是不同的:纯原则导向的会计准则对会计职业判断的要求较高,它只是对会计实务的处理提供了原则性的指导,要求会计人员将过于宽泛的会计原则运用于具体的会计实务,所以过分依赖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而纯规则导向的会计准则则对具体业务的处理规定得较为详细,所以不需要会计人员太多的专业判断能力。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会计准则的制定模式对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同时也会带来不同的经济后果,所以在制定准则时既要考虑到本国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的实际情况,又要考虑到准则可能产生的后果,从而合理安排原则导向与规则导向所占的比例。我国新会计准则就是在兼顾原则的基础上适当地考虑了准则的可操作性。
二、会计准则的实施依赖于会计职业判断
任何一个会计准则都不可能涵盖一切,尽善尽美,它们只是对会计工作提出基本的处理原则和规范。经济是动态经济,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新的经济业务在不断发生,因此很难找到长期有效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作为会计操作的依据。这种情况下会计政策的随意性很大,相同的业务就会出现多种会计核算方法,进行会计职业判断的余地就会越来越大。
从会计业务处理看,会计职业判断涉及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各个环节。确认主要是判定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能否进入及何时进入会计系统,并作为何种会计要素反映,且通过应予归属的具体会计科目加以明确规定。计量主要是计量单位和计量属性的判断,目前常用的计量单位是名义货币,而计量属性则主要在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变现净值、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之间进行判断选择。记录主要是会计凭证、账簿等载体的选择和运用,相对比较简单。报告主要是判断在报表体系中应反映哪些会计要素,以何种方式披露,披露哪些信息等。由此可见,会计准则的实施依赖于会计职业判断,会计职业判断贯穿于会计工作的整个过程。
三、新会计准则中的会计职业判断
现阶段,我国企业交易范围日益广泛,交易或事项呈现出复杂和多样化的特点,因此,新会计准则采取了"原则导向型"的框架,不可能详细规范每一项可能发生的交易或事项。这就需要执行准则的会计人员必须适时做出正确的职业判断。职业判断越充分、合理,会计准则发挥的作用就会越大、越好。因此,实施新会计准则是对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的检验和考验,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是实施新会计准则的保障。
由于会计准则规范本身的局限性,客观上存在着可供选择的空间。会计准则要准确地描述日益多样性的经济业务是相当困难的,因此新会计准则中,更多地运用了"基本可能"、"很可能"、"可能"等措辞。例如,确认"或有负债"时对义务的履行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可能性做出了四种规定:大于95%但小于100%为基本确定;大于50%但小于或等于95%为很可能;大于5%但小于或等于50%为可能;大于0但小于或等于5%为极小可能。可见,这种会计准则措辞上的模糊性,对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水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准则的实施效果与会计职业判断的质量息息相关。会计人员选用的会计政策和方法、做出的会计估计等都需要会计人员具备较高的职业判断能力,才能得到准确的判断结果。对于新准则中出现的一些措辞,如" 重大"、"重大影响"、"必要"、"很可能"、"预计"、"估计"、"判断"、"是否"、"有证据表明"等,同样需要会计人员具有较高的职业判断能力。如,在财务报表列报准则中规定: "重要性应当根据企业所处环境,从项目的性质和金额大小两方面加以判断"。又如,在资产减值准则中规定:"对于重大的资产减值,应当在附注中披露资产(或者资产组)可收回金额的确定方法",这时就要求会计人员对某项资产减值是否"重大"做出判断,从而决定是否需要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其可收回金额的确定方法。
此外,公允价值计量对会计职业判断也提出了挑战。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要求广泛运用公允价值,以充分体现相关性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而我国新准则强调适度、谨慎地引入公允价值,主要是考虑中国作为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许多资产还没有形成活跃市场。尽管如此,公允价值计量仍对会计职业判断提出了挑战。如: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对公允价值计量的运用特别强调具有商业实质。只有当换出资产和换入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或其现值两者之间的差额较大时,才能表明交易的发生使企业的经济情况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样的非货币性交易才具有商业实质。这就需要会计人员对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的风险、时间和金额做出对比和分析,还要对其进行估计。而对未来收入现值和风险的概率估计要求会计人员掌握系统的估价模型技术和符合实际状况的修正方法,这就对会计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提高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的途径
(一)加强会计人员职业素质教育
由于会计理论不断丰富,会计方法不断更新,会计服务领域不断拓宽,因而要求会计管理部门要通过加强后续教育,有针对性地组织师资力量对会计人员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业务培训和指导,培训内容应着重解决企业在实施新准则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切实提高会计人员对新会计准则的理解、应用和判断能力,提高新会计准则在实施过程的有效性。同时也要加强会计人员职业修养,因为有才无德的会计人员其后果将更加可怕。
正确的职业判断除需要会计人员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需要工作人员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尤其是面对特殊业务或新生业务时显得更为重要。而这种经验只能是依靠会计人员在不断的实践中积累,因此会计人员应当在日常的会计事项处理中注重实践训练,通过不断的训练与积累,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判断能力。
(二)规范会计人员职业判断标准
财政部应加强监管,规范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标准,建立相应的监督和认定机制,因为会计职业判断是在法律、规章制度约束下的相对主观,完善的监督制度和良好的会计运行环境是会计职业判断正确行使的保障。
(三)加强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
有效的内控体系,可以降低会计职业判断的风险。完善的内控体系便于会计人员真正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对具体业务有更多的了解,使其具有全局性观念,从而做出更完整、准确的职业判断。集体决策制度能防止因个体职业判断的局限性而造成重大事项的决策失误。而相互制约的会计岗位,也能防止会计职业判断的滥用。
(四)加强会计监管体系建设
为防止企业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滥用职业判断,确保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公允性,必须加强会计监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监管体系的作用。要建立和健全自律监督体系,强化政府监督,以国家审计、财务检查等方式对企业会计职业判断进行监管,要加强社会审计监督,认真审查企业会计判断中的问题,出具客观公正的审计报告。
新会计准则的颁布和实施,是我国会计改革的重要一步,还需要在具体实施中不断发展和完善,会计人员作为会计核算的主体,要深刻领会新会计准则的精神实质,要善于运用会计职业判断去正确处理日益复杂的会计事务,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相关信息。
参考文献:
[1]郑开焰.实施新会计准则:基于职业判断视角的研究[J].经济问题,2008,(9).
[2]王文媛,曲喜和,徐鲲.对实施新会计准则与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思考[J]. 会计之友(下旬刊),2008,(6).
[3]余爱云.新会计准则与会计职业判断探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9,(2).
[4]刘伟先.浅析新会计准则下的会计职业判断[J].现代经济信息,20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