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清凉山

来源 :百花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HLEY9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明太早,立夏太迟,谷雨前后,其时适中。”每年的谷雨前后,梓霖照例是要去清凉山的。
  可是,这年梓霖却病了。
  病了的梓霖去了医院,各种检查让他和家人提心吊胆了好多天。
  幸好,儿子带回的诊断书上写的是:结肠息肉。
  梓霖长长地吁了一口气。
  事情的反转是在几天之后,梓霖神情严峻,将一张诊断书放在家人面前,这张写的是:直肠Ca。
  你们不用骗我了,医生都跟我说实话了。
  一家人目瞪口呆,更让大家惊掉下巴的是,他反对全家人让他去省城手术的规劝,独断专行做了一个决定:把工厂关闭,回清凉山去。
  “你疯了吗?”
  “不把工厂关闭,我才会疯掉。今天是我得癌症,明天,后天,会有更多的人像我一样……这是报应啊!”说到最后,梓霖竟然抽泣起来,泪水肆流。这泪里,有伤心、绝望,有忏悔、祈祷,五味杂陈。
  梓霖带着工厂愿意跟他来的一帮工人,回到清凉山,住进了他四十年前住过的知青房子。
  梓霖是1972年的知青。清凉山离城三四十里,海拔近千米。登高望远,三县入眼。彼时清凉山有了稀稀落落的茶树,茶树生出来的芽,像鸟的舌头,又像小巧精致的谷壳。场长说,这是清凉山四百多年的古茶树,叫谷壳茶,也叫雀舌。相传公元892年,清凉山上有一座小寺,寺里和尚种上谷壳茶,由于常年云雾笼罩,制出来的茶叶香气清远,滋味甘醇,回味绵长,饮之神清气爽,身心舒泰,后来被朝廷发现,成为朝廷贡品。
  传说不知真假,但叶剑英元帅嗜爱家乡清凉山茶是真。元帅每年购得一些清凉山茶,除了自己饮用,也分享给为国家大事操劳的领导们,还把它留着接待外国元首。
  向荒山要茶,这是知青们的任务。17岁的梓霖在家是幺子,“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幺子”。梓霖是父母手心里的宝,白皮嫩笋的,从未受过半点儿苦。不到半天时间,梓霖的双手就起了泡,疼得他咝咝地呵气。老场长晚上过来,将捣烂的草药敷在梓霖的手上,如此几天,梓霖的手上竟然结了一层厚厚的茧。
  荒芜的清凉山给了知青们丰厚的回报。一级一级的茶田,依着山势蜿蜒而上,轻风拂过,清新的茶香,软软地流淌。山间的泉水,叮叮当当。俏生生的女知青,头戴竹笠,腰系竹筐,她们双手起舞,上下翻飞,将嫩绿的茶叶装入竹筐。此时梓霖就随大家一起放歌:“清凉山的山是雄壮的男人,清凉山的水是温婉的女人,清凉山的茶啊,是上天赐予人间的礼品……”
  种茶,采茶,炒茶,烘茶。梓霖的青春渐行渐远,回城的梓霖开办了自己的工厂。赚的票子越多,梓霖越是忘不了清凉山。
  老场长弥留之际,握着梓霖的手说:“清凉山的茶要靠你了。”
  老场长的担心不是多余的,清凉山种茶人越来越少了,有机肥改化肥了,割草改除草剂了,采摘用机器剪了,农药随意喷洒了……清凉山的茶叶,多了涩涩的味道。
  老场长的叮嘱在梓霖心里打了结,梓霖的身体就病了。
  清凉山的人不信梓霖病了,说:“梓霖,工厂倒闭了吧,跑清凉山躲债来了?”
  梓霖笑笑,不回答。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种茶,采茶,炒茶,烘茶,梓霖又回到了四十年前。他的茶叶被高价订购,一斤抵十斤。
  清凉山的人眼红了,求上门来:“梓霖,帮我们收购了吧,便宜给你。”梓霖说:“收购可以,但有条件。”
  清凉山的人担心梓霖狮子大开口,怯怯地问:“什么条件?”
  “用有机肥,用割草机,用手工摘,不準喷洒农药。一斤抵十斤。”
  清凉山的人一算,太划算了,乖乖地照做。
  清凉山茶叶,再没有涩涩的味道。
  一年,两年,三年。老婆儿子每年都催梓霖去医院检查,梓霖站在他们面前,咚咚地拍着胸脯:“你们看我像有病的人吗?”
  “当年我是骗你们的,我求医生给我开了癌症的证明。如果我不骗你们,你们肯让我关闭工厂,让我回到清凉山吗?”
  儿子却不敢告诉父亲真相——当年他们也是骗了父亲的,父亲确实检查出了结肠癌,是他们求医生开出了结肠息肉的证明。
  “二月山家谷雨天,半坡芳茗露华鲜。”又到了谷雨时节,清凉山上彩旗猎猎,鼓乐齐鸣,“清凉山休闲山庄”建成开业,花花绿绿的游客在茶田穿梭,似蝴蝶飞舞,梓霖的脸上露出了孩童般的笑容。
  [责任编辑 徐小红]
其他文献
2018年对我来说,是一个丰收之年:加入了省作协;获得多个文学奖项,其中《扶贫故事》荣获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文学征文小说类三等奖,斩获万元大奖;《无影剑》《周四婶的北京之旅》等多篇小小说入选年度排行榜或年选本……  而这一切,皆源于我发表在2011年12月《百花园》上半月刊的《十七岁的天空》。因为,从这一篇开始,我深深地爱上了文学,爱上了小小说,如一叶扁舟,扬帆起航,破浪前进。  在1991
期刊
老早以前,我就跟你们这么大,二十来岁的毛头小伙儿,胳膊、腿上尽是腱子肉,哪像你们——狗剩子瘦得像瘦狗,冬瓜矮得像冬瓜,胖三你都快成肥猪了,还有你熊四,这么大块头,真赶上狗熊了。你们别笑,我现在这一脸褶子皮不好看,可我年轻的时候英俊着呢!看过电影《李向阳》吗?看过,那就好,李向阳也就比我差那么一点点儿。咱现在书归正传,听说狗剩子你媳妇昨天被打了,是吧?瞧瞧你那个熊样!不就是几个小瘪三吗?人家欺负你媳
期刊
漂泊者又感到了孤独。前所未有的孤独折磨着他,他觉得日子就是一口深不可测的井。  自由而热烈的万千朵野花就在四周,就在身下,就那么一圈一圈包围着漂泊者。他知道,草原实际上也是最孤独的。  除了孤独,肯定还有不为人知的忧伤。漂泊者又想起草地上那間小房子里的她。  很多时候,她也是一声不响地坐在草地上,望着红红的太阳像车轮一样挂在天空,一边转动,一边轧碎四周的乌云。  高原的寒风没有染红她的脸蛋,但却给
期刊
杨俊杰推开房门,见母亲正在厨房忙着。他连背包都没摘下,静静地站在原地,细细地打量着母亲。母亲的头发似乎更白了,后背似乎也更驼了。半晌,母亲猛地回过头,手里的水瓢当的一声掉在了地上,蹦了两蹦。  “哎呀,大儿呀,吓我一跳。回来咋不言语一声?”母亲尖声地叫道,连连用围裙擦手。  杨俊杰上前几步,搀住母亲。母亲盯着他看了又看:“咋的了?你好像得病了,脸色这么难看。”  “没有,这几天加班,累的吧。”杨俊
期刊
傅小平,供职于上海报业集团文学报社,著有对话集《四分之三的沉默》、随笔集《普鲁斯特的凝视》,获新闻类、文学类奖项若干。  很长时间以来,我都有一个疑惑,小小说是否就是小故事?我首先得言明,对小小说,我只是偶有涉猎,谈不上做过什么研究。所以,这所谓疑惑,充其量也不过是门外汉的门外之叹。当然,小小说既然是小说家族里的一员,而我对于长篇小说,还有中、短篇小说有比较多的阅读。如此,谈一点儿对小小说的观感,
期刊
窄窄的小街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地摊。女孩在一卖小杂品的地摊旁停下。  摊主是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男子,瘦黑的脸上布满了皱纹。见女孩过来,中年男子忙站起来,憨憨地对女孩微笑。  女孩顺手拿起摊上的一个塑料衣架,問:“多少钱一个?”中年男子说:“随你给吧,我有两个孩子读书,闲来挣点儿小钱。”  这时,许多人不屑一顾地从这摊位边匆匆走过。一阵寒风呼地刮过,将铺在下面的塑料布掀起。中年男子忙伸出缩在袖子里的
期刊
肖师傅9点钟准时来到自家门店。虽然他知道早有顾客等候,但他这一坐就是一个坑,停不住手里的活儿,得悠着点儿。好在肖师母提前来把电热桶开启了。  見肖师傅来了,肖师母忙将塑料袋套在洗脚盆上,放进药包和热水,请顾客泡脚。肖师傅则泡上茶,站在门口抽支烟,然后拿条毛巾坐在小凳上,将顾客泡软和了的脚揩干放在膝上,开始了他那“精雕细琢”的修脚手艺。  肖师傅曾在国营澡堂修脚,体制改革后他就出来单干。他的手艺远近
期刊
空山,梵音,青烟袅袅直上,香案旁卧着一只黑猫,生着一双发光的眼。  菩萨端坐在大殿正中央,梨园社的安孔雀在蒲团上行跪拜礼,嘴里念念有词。礼毕,她抬眼看着那猫:“终究是你懂我,不说我癫,旁人都以为我是病了。”  安孔雀是梨园社的青衣,今晚她还有一出折子戏要演。  昨晚,她为弟子冬月把场,一出《嫦娥》几近完美。只是,冬月在唱“不料想一池静水生波浪”时,刺花儿了,面容还微微有笑。  “月儿,你过来。”昨
期刊
除夕夜,张婶忙晕了头,守岁过了零点,已毫无睡意,便忙着做汤圆馅子。这活儿费事,需将黑芝麻和花生粒捣碎,倒进滚热的油锅里,加上白糖,火候恰到好处后,再舀出来盛在碗里冷却凝固。然后开始包汤圆,把糯米面揉黏,捏一个洞,将馅子灌进去,搓成乒乓球一般大小均匀的汤圆,整齐地排放在筲箕里。做完这一切,远处不知谁燃响了第一挂鞭炮。张婶便把自家的鞭炮抱到院坝,一圈圈拆开,点燃后迅速闪开几步,双手捂住耳朵。密集的鞭炮
期刊
临出门前,她帮他解好手,将床头摇高些,把一杯水、一条毛巾置于床邊。  “早些回来。”他说。  她点点头。  “这烂鞋,质量真差。”她重重地抬脚顿了下鞋后跟。  物业办公室里。老张头儿问:“你老公还瘫痪吧?”  “瘫了几年了,你又不是不知。”  “你老公没双胞胎兄弟吧?”  “一个姐,死活不管。”她翻了一下白眼,“怎么,查户口?”  “请你来看看。”老张头儿神秘一笑,调试起墙壁屏幕上的按钮。  “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