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引入微课教学是信息化背景下教学改革的重要探索。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课开发应用中,应当以“用”为导向,进行微课开发;以“辅”为定位,处理与课堂教学的关系;以“全”为要求,做好配套资源建设;以“活”为目标,增强微课吸引力。发挥好微课教学对于课堂教学的辅助作用,切实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微课;开发;应用
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给教育教学的模式和方法带来深刻影响,在冲击传统教学模式的同时,也带来了改革和创新的机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两份纲领性文件明确提出了发展信息化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的目标要求。微课以其主题突出、短小精悍的特点深受追捧,成为开展信息化教学的重要载体。在此背景下,高校思政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也在积极探索将“微课”引入思政课教学改革实践中。当前,对于如何在教学中运用好微课还在深入持续探索中。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高校思政课微课(以下简称思政微课)开发和应用提出几点思考。
一、 以“用”为导向,进行微课开发
现今热议的微课程概念是2008年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David Penrose提出的。在国内,胡铁生最早提出了“微课”概念,是指“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相对于传统课程而言,微课具有“主题突出,指向明确;资源多样,情境真实;短小精悍,使用方便;半结构化,易于扩充”的特点,因此很快被广泛接受并流行开来。因应《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的要求,全国、省市和各高等院校都在大力推进微课资源建设,各类各级微课比赛也层出不穷,将微课开发建设不断推向高潮。不过,在追赶“微课热”的同时,却又存在着“重建设、轻应用”、或“只开发、不运用”的问题。究其原因,这和当前在高校开发中的两种倾向有很大关系,一是将微课开发作为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时髦装点,二是将微课开发作为教师个人业务能力的展示和职称晋升的资历。这两种倾向有着一个共同点,即偏离了微课的“应用”目的。
需要明确的是,微课是当前信息化条件下技术的产物,从本质上看,它是一种资源、手段和工具。任何工具,只有在实现特定目的过程中被实际地使用,才能真正实现其功能与价值。微课也不例外,它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而存在的。就思政课而言,微课开发制作的目的应当是而且只能是为了更好地达成课程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养成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从根本上回应“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核心问题,从而为“树德立人”这一教育总目标服务。而这一目的的实现,只能通过将微课应用到实际教学当中才能实现。偏离“应用”目的的微课开发,最终难免会陷入“以手段为目的”的误区。
在高校思政课教學中“用好”微课,就是要让微课“好用”。“好用”的思政微课资源,必须是易于被学生接受,能够切实增强教学效果的。这需要教师在微课开发过程中同时注重形式、内容和体系三个方面:既要不断掌握并提升运用新的教育信息技术的能力,保证微课制作在技术层面上达到较高水平,又要优化内容设计,充分发挥微课短小精悍、针对性强的优势,实现教学目标。与此同时,还要注重微课内容之间的逻辑关联,将微课内容体系化、课程化。
二、 以“辅”为定位,处理与课堂教学的关系
在当前信息技术条件下,规范和科学组织化、体系化的在线网络课程可以取得某种独立的形式,时下被热捧的“慕课”(MOOC,即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即是一例,它可以脱离课堂教学甚至离开大学环境开展教学。微课与慕课之间存在着相通性:慕课分解后便是一节节的微课;一定数量的某门微课体系化、组织化之后则可成为慕课。鉴于慕课某种程度上具有了课程教学的独立性,即学习者可以通过慕课完成某门课程的学习并获得学分认定,对于体系化了的微课就不得不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定位微课教学在整个课程教学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处理微课教学和课堂教学的关系?
在思政课中,微课只能作为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手段,辅助课堂教学,绝不能颠倒主次,也绝不能取而代之。首先,“05方案”明确了思政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并规定了本专科的必修课程及其学分设置。随着近年来中央不断加强对思政课的重视,不少地方也出台了思政课改革的指导文件,如笔者所在的浙江省2015年制定出台了《浙江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实施方案》(2015年16号),进一步明确了思政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学时。更为重要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地位不能也不应该受到任何动摇。
其次,从教学目标和效果来看,微课教学也不能替代课堂教学。与其他课程相比较,思政课在目标指向上不仅仅是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方法指导,更为关键的是在学生的观点、立场、认同和信心等思想的方面。思想教育的过程是一个知、情、意、行综合发挥作用的过程,这是仅仅靠知识传授是无法实现的。思政课教学必须是师生之间在真实的教学场景中面对面地展开的,观点的碰撞、语言的感染、榜样的示范、习惯的默化等都是更加重要的途径和手段,而这些是网络在线课程难以实现的。
在思政课教学中,课堂教学的地位不能削弱只能增强,通过课程整体设计,充分发挥微课教学的优势辅助课堂教学,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
三、 以“全”为要求,做好配套资源建设
微课教学在思政课教学中日益受到重视,越来越多的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开始注重在教学实践中制作和使用微课。不过,根据笔者近年来的亲身实践和观察,教师在使用微课教学的初期,往往存在这样一个误区:将微课教学片面理解为“短视频”教学,而忽略了相关配套资源的建设和使用。 微课资源建设要树立“微生态”的观念。胡铁生指出,“‘微课’的核心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教学支持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结构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突出的资源单元应用‘生态环境’。”可见,微课资源的开发应当具备整体观、系统观,处理好“微”与“全”的关系,注重配套资源的设计开发。
在设计开发层面,首先要从课程教学标准(或《教学大纲》)上做好“顶层設计”。除了明确微课教学的内容和学时,也要明确须配齐支撑微课教学的“微资源”;其次,要针对构建“微生态”做好“微设计”,包括每个学习单元(章节或专题)内的微课数量,每节微课的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测试题目、辅助素材、互动反馈、期末考核等环节。此外,体系化的微课必定表现为一定数量的系列微课,这是单个教师难以胜任的,所以还需要组建微课开发团队,根据课程设计和个人专长进行任务分解。
在实践应用方面。整合了各类资源的“微生态”的良性运行,离不开“微平台”作为依托。微课视频的发布、互动反馈信息的传递、练习考核的实施,都必须依托特定的技术平台来实现。云端学习平台方面,有爱课程网、智慧职教云、蓝墨云班课、超星学习通、雨课堂、课堂派、Mita智能助教等产品,在不同程度上提供了相关服务。开展微课教学,需要的是能够课程化组织教学资源和开展教学活动的平台。在上述产品中,有些功能过于简单而无法满足需求(如课堂派和Mita智能助教),有些虽然具备资源发布、测验考试、师生互动的功能,但无法满足课程化组织的功能(如蓝墨云班课、雨课堂),爱课程网、智慧职教云、超星学习通等是比较适用于微课课程教学的平台。此外,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主导建设的各类在线开放课程平台,也是优先选择的对象。
四、 以“活”为目标,增强微课吸引力
微课教学不仅要考虑学习者的学习特征,而且要充分考虑学习者的信息接受习惯。当代“九五后”大学生的成长是与中国互联网快速发展历程相伴随的,“网络文化”、“手机文化”构成了他们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文化生态。尤其是当下,正值移动互联网迅猛发展期,并伴随进入了自媒体时代,这些都深刻影响甚至塑造了当代大学生文化消费的习惯、思维和心理,并波及到教育领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微课教学,要在推进思政课教学“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过程中让思想政治工作“活”起来,做到内容鲜活、语言生动,以提高思政微课的吸引力。
参考文献:
[1] 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04): 36-42.
[2] 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 61-65.
[3] 陈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翻转课堂”的理论阐释与实践反思[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12): 87-90.
[4] 许苏明.论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转换[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2): 5-9.
作者简介:
李同乐,浙江省杭州市,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微课;开发;应用
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给教育教学的模式和方法带来深刻影响,在冲击传统教学模式的同时,也带来了改革和创新的机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两份纲领性文件明确提出了发展信息化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的目标要求。微课以其主题突出、短小精悍的特点深受追捧,成为开展信息化教学的重要载体。在此背景下,高校思政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也在积极探索将“微课”引入思政课教学改革实践中。当前,对于如何在教学中运用好微课还在深入持续探索中。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高校思政课微课(以下简称思政微课)开发和应用提出几点思考。
一、 以“用”为导向,进行微课开发
现今热议的微课程概念是2008年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David Penrose提出的。在国内,胡铁生最早提出了“微课”概念,是指“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相对于传统课程而言,微课具有“主题突出,指向明确;资源多样,情境真实;短小精悍,使用方便;半结构化,易于扩充”的特点,因此很快被广泛接受并流行开来。因应《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的要求,全国、省市和各高等院校都在大力推进微课资源建设,各类各级微课比赛也层出不穷,将微课开发建设不断推向高潮。不过,在追赶“微课热”的同时,却又存在着“重建设、轻应用”、或“只开发、不运用”的问题。究其原因,这和当前在高校开发中的两种倾向有很大关系,一是将微课开发作为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时髦装点,二是将微课开发作为教师个人业务能力的展示和职称晋升的资历。这两种倾向有着一个共同点,即偏离了微课的“应用”目的。
需要明确的是,微课是当前信息化条件下技术的产物,从本质上看,它是一种资源、手段和工具。任何工具,只有在实现特定目的过程中被实际地使用,才能真正实现其功能与价值。微课也不例外,它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而存在的。就思政课而言,微课开发制作的目的应当是而且只能是为了更好地达成课程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养成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从根本上回应“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核心问题,从而为“树德立人”这一教育总目标服务。而这一目的的实现,只能通过将微课应用到实际教学当中才能实现。偏离“应用”目的的微课开发,最终难免会陷入“以手段为目的”的误区。
在高校思政课教學中“用好”微课,就是要让微课“好用”。“好用”的思政微课资源,必须是易于被学生接受,能够切实增强教学效果的。这需要教师在微课开发过程中同时注重形式、内容和体系三个方面:既要不断掌握并提升运用新的教育信息技术的能力,保证微课制作在技术层面上达到较高水平,又要优化内容设计,充分发挥微课短小精悍、针对性强的优势,实现教学目标。与此同时,还要注重微课内容之间的逻辑关联,将微课内容体系化、课程化。
二、 以“辅”为定位,处理与课堂教学的关系
在当前信息技术条件下,规范和科学组织化、体系化的在线网络课程可以取得某种独立的形式,时下被热捧的“慕课”(MOOC,即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即是一例,它可以脱离课堂教学甚至离开大学环境开展教学。微课与慕课之间存在着相通性:慕课分解后便是一节节的微课;一定数量的某门微课体系化、组织化之后则可成为慕课。鉴于慕课某种程度上具有了课程教学的独立性,即学习者可以通过慕课完成某门课程的学习并获得学分认定,对于体系化了的微课就不得不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定位微课教学在整个课程教学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处理微课教学和课堂教学的关系?
在思政课中,微课只能作为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手段,辅助课堂教学,绝不能颠倒主次,也绝不能取而代之。首先,“05方案”明确了思政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并规定了本专科的必修课程及其学分设置。随着近年来中央不断加强对思政课的重视,不少地方也出台了思政课改革的指导文件,如笔者所在的浙江省2015年制定出台了《浙江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实施方案》(2015年16号),进一步明确了思政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学时。更为重要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地位不能也不应该受到任何动摇。
其次,从教学目标和效果来看,微课教学也不能替代课堂教学。与其他课程相比较,思政课在目标指向上不仅仅是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方法指导,更为关键的是在学生的观点、立场、认同和信心等思想的方面。思想教育的过程是一个知、情、意、行综合发挥作用的过程,这是仅仅靠知识传授是无法实现的。思政课教学必须是师生之间在真实的教学场景中面对面地展开的,观点的碰撞、语言的感染、榜样的示范、习惯的默化等都是更加重要的途径和手段,而这些是网络在线课程难以实现的。
在思政课教学中,课堂教学的地位不能削弱只能增强,通过课程整体设计,充分发挥微课教学的优势辅助课堂教学,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
三、 以“全”为要求,做好配套资源建设
微课教学在思政课教学中日益受到重视,越来越多的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开始注重在教学实践中制作和使用微课。不过,根据笔者近年来的亲身实践和观察,教师在使用微课教学的初期,往往存在这样一个误区:将微课教学片面理解为“短视频”教学,而忽略了相关配套资源的建设和使用。 微课资源建设要树立“微生态”的观念。胡铁生指出,“‘微课’的核心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教学支持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结构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突出的资源单元应用‘生态环境’。”可见,微课资源的开发应当具备整体观、系统观,处理好“微”与“全”的关系,注重配套资源的设计开发。
在设计开发层面,首先要从课程教学标准(或《教学大纲》)上做好“顶层設计”。除了明确微课教学的内容和学时,也要明确须配齐支撑微课教学的“微资源”;其次,要针对构建“微生态”做好“微设计”,包括每个学习单元(章节或专题)内的微课数量,每节微课的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测试题目、辅助素材、互动反馈、期末考核等环节。此外,体系化的微课必定表现为一定数量的系列微课,这是单个教师难以胜任的,所以还需要组建微课开发团队,根据课程设计和个人专长进行任务分解。
在实践应用方面。整合了各类资源的“微生态”的良性运行,离不开“微平台”作为依托。微课视频的发布、互动反馈信息的传递、练习考核的实施,都必须依托特定的技术平台来实现。云端学习平台方面,有爱课程网、智慧职教云、蓝墨云班课、超星学习通、雨课堂、课堂派、Mita智能助教等产品,在不同程度上提供了相关服务。开展微课教学,需要的是能够课程化组织教学资源和开展教学活动的平台。在上述产品中,有些功能过于简单而无法满足需求(如课堂派和Mita智能助教),有些虽然具备资源发布、测验考试、师生互动的功能,但无法满足课程化组织的功能(如蓝墨云班课、雨课堂),爱课程网、智慧职教云、超星学习通等是比较适用于微课课程教学的平台。此外,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主导建设的各类在线开放课程平台,也是优先选择的对象。
四、 以“活”为目标,增强微课吸引力
微课教学不仅要考虑学习者的学习特征,而且要充分考虑学习者的信息接受习惯。当代“九五后”大学生的成长是与中国互联网快速发展历程相伴随的,“网络文化”、“手机文化”构成了他们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文化生态。尤其是当下,正值移动互联网迅猛发展期,并伴随进入了自媒体时代,这些都深刻影响甚至塑造了当代大学生文化消费的习惯、思维和心理,并波及到教育领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微课教学,要在推进思政课教学“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过程中让思想政治工作“活”起来,做到内容鲜活、语言生动,以提高思政微课的吸引力。
参考文献:
[1] 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04): 36-42.
[2] 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 61-65.
[3] 陈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翻转课堂”的理论阐释与实践反思[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12): 87-90.
[4] 许苏明.论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转换[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2): 5-9.
作者简介:
李同乐,浙江省杭州市,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