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习惯是指人在上时间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行为、倾向、具有相对稳定的特征。俗话说:“习惯成自然”。人一旦养成或形成某种习惯,其行为举止就趋向于该习惯所产生的结果。良好的习惯可以使人们做事找到捷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的学习更是如此,必须养成某种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对学生的成长非常的有利。初一是从小学向初中转轨的时期,在小学他们的数学学习习惯参差不齐,没有得到统一和规范,因此在初一就要开始对他们的数学学习习惯进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他们今后的学习至关重要。那么,习惯有很多,初一的学生应该主要养成哪些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呢?笔者根据多位数学老师长期对数学教学经验和对数学教学规律的认识,再加上本人对数学教育教学的研究,认为初一学生应养成以下的几个数学学习的习惯。
【关键词】 中学 数学学习 习惯 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20)01-082-010
一、课前预习或自学教科书的习惯
课前预习或自学并不是把要研究的内容泛泛的去看一遍,而是要把“看、读、思、练”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一种良好的自学能力;同时把书中有不理解或是不明白的地方用笔记下来,在下次的课堂中要认真的思考,跟着老师的指导进行学习。俗话说“给人以鱼,不如授之以鱼”,而自学是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是受益终生之“鱼”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才是主体,教师是起到知道作用,通过课前的预习和自学,学生可以独立理解教材,把握教材中重难点,发现自己的知与不知,是为课堂学习更好的掌握知识做准备。可前预习或自学习惯的养成需要经过教师在一定时间内对学生的指导(如刚开始为学生提供复习或自学提纲等)到学生独立完成的过程,在这过程中,要求教师耐心、正确的引导和学生契而不舍的坚持与努力。
二、与人交流合作的习惯
古人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si其次,要为学生创设合作情境,给学生合作的机会;再次,给学生正确的合作交流引导。
三、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
学生学习的目的重在学会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然而,任何问题、任何事情都有它的多面性,因此,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必须多角度、全方位的进行思考,才能获得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和方法。比如,一个数学问题的提出后,要善于思考,从不同的角度寻找不同的解题方法,做到一题多解;另外,还可以尝试一题多变,做到知识融会贯通,这样,可以培养学生严谨而周密的思维习惯。
四、做题后思考的习惯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做了许多练习和习题,而大部分学生,一做完题目就觉得大功告成而不加思索,不多问几个为什么。这不利于知识的巩固、延申、扩展,不利于解题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因此,做题思考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做题后从以下六个方面反思:第一、是怎样做出来的?——解题方法的思考;第二、为什么这样做?——解题原理、依据的思考;第三、如何想到这种方法?——解题思路的反思;第四、有无其他方法?那种方法更好?——培养求异思维;第五、能否变通成为另外一个题目?——一题多解、促成发散思维;第六、发生错误的根源是什么?今后解这类问题时应该注意什么?——“吃一堑,长一智”的反思。
五、总结归纳知识的习惯
数学知识的主要特点之一是知识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必然的联系,而教材中的每一章节的知识是相当分散、相当独立的。要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必须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培养学生良好的归纳总结习惯,教师要教会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对所学知识进行总体概括,抓住应掌握的重点和关键;对容易混淆的概念做对比理解;第二、每学完一个专题要把分散在各章节中的知识点连成线、铺成面、结成网,使学到的知识结构化、系统化、规律化。这样运用知识起来就会左右逢源、思維活跃、得心应手。
六、手脑结合、注重实践的习惯
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学生形成了懒于实践操作的惰性,甚至形成把学习数学当成看小说,只看不写的不良习惯。这与当前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格格不入,而且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乃至影响学生未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因此,培养学生手脑结合、注重实践的习惯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引导,敢于放手,给学生更多的鼓励、更多的时间、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去动手操作、去思考、去探究。
总之,数学学习习惯还有很多很多。比如,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数学知识的习惯,准确表达的习惯,认真、按时、规范地完成作业的习惯,认真审题的习惯等等。培养学生多种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对学生的今后的数学学习和其它功课的学习,以及今后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主义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参
【关键词】 中学 数学学习 习惯 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20)01-082-010
一、课前预习或自学教科书的习惯
课前预习或自学并不是把要研究的内容泛泛的去看一遍,而是要把“看、读、思、练”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一种良好的自学能力;同时把书中有不理解或是不明白的地方用笔记下来,在下次的课堂中要认真的思考,跟着老师的指导进行学习。俗话说“给人以鱼,不如授之以鱼”,而自学是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是受益终生之“鱼”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才是主体,教师是起到知道作用,通过课前的预习和自学,学生可以独立理解教材,把握教材中重难点,发现自己的知与不知,是为课堂学习更好的掌握知识做准备。可前预习或自学习惯的养成需要经过教师在一定时间内对学生的指导(如刚开始为学生提供复习或自学提纲等)到学生独立完成的过程,在这过程中,要求教师耐心、正确的引导和学生契而不舍的坚持与努力。
二、与人交流合作的习惯
古人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si其次,要为学生创设合作情境,给学生合作的机会;再次,给学生正确的合作交流引导。
三、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
学生学习的目的重在学会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然而,任何问题、任何事情都有它的多面性,因此,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必须多角度、全方位的进行思考,才能获得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和方法。比如,一个数学问题的提出后,要善于思考,从不同的角度寻找不同的解题方法,做到一题多解;另外,还可以尝试一题多变,做到知识融会贯通,这样,可以培养学生严谨而周密的思维习惯。
四、做题后思考的习惯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做了许多练习和习题,而大部分学生,一做完题目就觉得大功告成而不加思索,不多问几个为什么。这不利于知识的巩固、延申、扩展,不利于解题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因此,做题思考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做题后从以下六个方面反思:第一、是怎样做出来的?——解题方法的思考;第二、为什么这样做?——解题原理、依据的思考;第三、如何想到这种方法?——解题思路的反思;第四、有无其他方法?那种方法更好?——培养求异思维;第五、能否变通成为另外一个题目?——一题多解、促成发散思维;第六、发生错误的根源是什么?今后解这类问题时应该注意什么?——“吃一堑,长一智”的反思。
五、总结归纳知识的习惯
数学知识的主要特点之一是知识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必然的联系,而教材中的每一章节的知识是相当分散、相当独立的。要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必须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培养学生良好的归纳总结习惯,教师要教会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对所学知识进行总体概括,抓住应掌握的重点和关键;对容易混淆的概念做对比理解;第二、每学完一个专题要把分散在各章节中的知识点连成线、铺成面、结成网,使学到的知识结构化、系统化、规律化。这样运用知识起来就会左右逢源、思維活跃、得心应手。
六、手脑结合、注重实践的习惯
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学生形成了懒于实践操作的惰性,甚至形成把学习数学当成看小说,只看不写的不良习惯。这与当前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格格不入,而且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乃至影响学生未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因此,培养学生手脑结合、注重实践的习惯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引导,敢于放手,给学生更多的鼓励、更多的时间、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去动手操作、去思考、去探究。
总之,数学学习习惯还有很多很多。比如,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数学知识的习惯,准确表达的习惯,认真、按时、规范地完成作业的习惯,认真审题的习惯等等。培养学生多种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对学生的今后的数学学习和其它功课的学习,以及今后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主义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