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生经典阅读的现状及分析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gforre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处在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承担着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和高超阅读技能的任务,是人类文化文明传承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一、中学生阅读经典的现状
  这里所说的经典阅读是语文教学中富含文化内涵的重要教育内容和学习方式,是指通过阅读可以称之为经典的作品来对学生进行学科素养、文化品位以及人文精神的塑造和提升的教育过程。这一过程对于学生的个体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经典阅读在时下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堪忧。
  笔者曾经就中国四大古典名著和其他一些文化典籍的阅读状况在自己所任教的两个班中做过问卷调查。两个班共有98名学生,其中比较系统而完整地阅读过四大名著的仅有10人,这10人可以算是出身于小知识分子家庭,主要是受父辈的影响和引导而不是自己的需求去阅读的;从未完整读过的有21人;不求甚解只为消遣而零星地读过一些片段的多达67人。而读过诸如《史记》、《战国策》、《论语》等其他经典著作的更是少之又少。这一现状是令人大跌眼镜的,凸显了经典文本的阅读在中学阅读教学中的尴尬处境。时下,许多中学生自身人文素养的缺失与此不无关联。
  二、经典阅读缺失的原因
  调查结果显示,经典阅读的缺失是非常严重并且普遍的现象,那么造成此种结果的个中原因又是什么呢?
  1.大众文化的流行对经典文本阅读的冲击
  大众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以吃喝玩乐为核心,追求精神娱乐和感官享受。单就阅读材料而言,大众文化背景下的阅读材料大多缺乏具有永恒价值的文化元素,在内容上以通俗性和功利性为主要特征。这一特点恰恰迎合了现代生活中的中学生的阅读心里和阅读需求。而这种迎合带给年轻一代的影响就是造成他们心灵的浮躁,从而不愿静心潜读文化经典。
  2.现代阅读方式的转变对经典文本阅读的冲击
  电视、网络、视频等各种电子媒体的出现和发展,已在很大程度上颠覆了人们传统的阅读方式。无论是在家里、学校,还是在图书馆等场所,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是看电视或登陆网站查询,很少有人自觉地手捧书本细细品味。而来源于电视电脑的视觉冲击很容易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即使是学习了解有关經典的知识,学生们也是喜欢通过诸如百家讲坛、电视剧等视频图像去了解。
  3.考试的功利性对经典阅读的影响
  考试的功利性使得日常的阅读教学在很宽广的层面上忽视了对经典作品的阅读,而只是注重训练学生解答阅读题目的技能。考试中阅读文本的选择大多是近年来发表的作品,所谓的时文。不可否认,这些文章也有很深的思想性,但命题的导向总会或多或少地令学生对传统的经典漠然置之。有些教师甚至在平时的课堂上把教材所没有涉及的经典之作视为异类而围追堵截,不给经典保留赖以存在的空间,这更是令经典阅读慢慢凋谢。
  三、优化阅读教学流程,注重情感体验,感悟经典文本魅力
  语文教育专家谢象贤说过:语文学习的特殊之处主要不是“知”的积累,而是“感”的积淀。阅读教学应对阅读文本进行积极主动地感知、探究,以获得丰富的感受。但目前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的“讲”有余而“读”不足,“析”有余而“感”不足的现象,极大地制约了学生对经典文本阅读的主观能动性,使经典文本对学生的影响力大打折扣。
  钱理群教授说过,中学语文教学落实到人文教育上就是给人打一个精神底子。人文教育与知识传授是水乳交融的。阅读教学应当扭转纯技能训练的走向,真正转向人文教育。阅读教材中大量的经典文本都承载着丰富的情感和积极健康的价值追求:孔子的“仁爱”,孟子的“舍生取义”,苏轼的“旷达”,屈原的“爱国精神”……教师应该有意识地让学生接受这些精神的熏陶,提升其精神境界。
  所以在阅读教学中,优化教学过程,突出“读”和“感”的环节,有利于学生领悟经典文本的魅力,实现经典“思想”经典“情感”的内化,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整合语文教育资源,建构经典阅读平台,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这一理念把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人文素养提到了语文教学的重要位置。
  人文素养是一个人道德修养的基础,是学生学会做人的基础。重视和加强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是学生个体成长的需要,也是新时代教育目的的需要。教育的成果最终体现在人文素养的底蕴中。对于人的可持续发展来说,人文素养的培养比单纯的知识的积累更重要。在众多的基础学科中,最具人文内涵的语文教育应首当其冲肩负起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责任。
  阅读教学中课本选文是学生阅读的最核心的内容,但仅有课本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充分利用能够利用的诸如课外读物、推荐书籍、网络、图书馆等一切语文教学资源,加以筛选、补充、整合,构建经典阅读的平台,确定阅读的范围,规范阅读的过程和方法,真正体现经典文本的感召价值,使学生在人类优秀文化的熏陶中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潜移默化地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
其他文献
一、教师博客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现状  为研究教师博客群应用于信息技术课程存在的问题,笔者采用案例研究分析法对大量博客进行了调查研究,普遍调查后重點选择了不同地域不同规模的博客群来看总体现状,选择建立博客群的时间在一年以上,日志总量50篇以上的且博客群成员10人以上的博客群进行调查,如天河区中小学信息技术(http://www.thjy.org/thxxjsh/default.aspx?logo
期刊
新一轮课程改革走到今天,每位一线的教师都在新的课改理念下,记述着自己的变化,演绎着自己的小故事。我也参与其中。又是一个新学期,迎接的是一些新面孔,可爱的、稚嫩的……在阳光下充满着生机。于是乎重复着以前的故事,在陌生中慢慢地靠近与了解。  不过直到现在,以前的那么多的人和事让我觉得难以忘记。因为在上学期中,发生了许多温馨的画面,留下了许多感动的回忆。当他们得知我不再教他们时,那么多同学给我写便条,发
期刊
CAI课件就是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制作出电子教案。在教学中运用CAI课件,克服了传统教学方法上单一及片面之缺点,科学而合理地使用CAI课件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學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有效地缩短学习时间,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及教学效率,从而实现最优化的教学目标。  一、运用CAI课件优化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依附和重要保证。因此,正确地把握课
期刊
完美的人生可能是财富、爱情等的组合,而我觉得丰富的文化底蕴也是不可缺少的。  大家都知道,一个人的幼儿时期是最佳的教育阶段,具有最高的可塑性。它就像一张白纸,任你在上边涂鸦。人在这个阶段,不能自主学习,他很容易接受外界的一切事物,不会选择。所以说此时的教育是优美人格的奠基。  回顾反省人的一生,大家莫不深切同感“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我们可以肯定地说,人生最难化者唯习性;良好的习性一旦养成,则终身
期刊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观察是学生认识事物和积累知识的基本方法,而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观察力的重要途径。充分利用实验,教给学生观察现象或事物的方法,帮助他们明确观察的目的和重点,培养实事求是地看待事物的态度。因此,在实验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有些高中生的意志控制力较差,注意力容易分散,很容易为观察而观察,而不是为了实现目标、为了完成任务而观察。还有些高中生往往满足或停留于
期刊
摘 要: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电脑网络教学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是适应现代化教学的需要。电脑网络教学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有关电脑网络教学的问题,在我近两年来电脑教学实践中摸索并探究出一些经验和问题。  关键词:信息技术 小学 运用  一、教师素质必须提高  现代化的教育手段给教师提出一个新的任务,那就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师的素质也在随之提高,以求与时代同步,适应社会的发
期刊
看见园林工人在给路边的小树苗修枝剪叶时,那“咔嚓、咔嚓”的断裂声,显得格外刺耳。我想,如果小树有感觉的话,一定会觉得疼痛的。但我也知道,经过修剪的小树,才能枝干挺直,根深叶茂。由此,我联想到教育的赏识与惩罚。  在素质教育人心所向的今天,我们大力倡导赏识教育,认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要少用惩罚手段。但学生犯了错,到底“罚”还是“不罚”? 捷克著名教育家、教育科学的奠基人夸美纽斯认为:惩罚是必须的
期刊
高中阶段的英语教学目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指导、帮助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掌握英语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按照教学目标去组织教学活动,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来实现语言的交际,使学生在交际中通过体验、感悟、总结、归纳而获取知识,提高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  电教
期刊
摘 要:本文阐述了初中物理学习方式中研究性活动课程的建构。重点要从五个方面进行实施,从而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的依据。  关键词:学习方式 活动课程 寻找规律 突破主题  新课程教学改革以来,研究性学习成为初中物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新课程设置、课程结构方面的新变化,主要属于活动课程的范围,是物理课程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延伸与拓展,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传统学科课程和以往
期刊
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育理论若不包括对审美教育的研究,就是不完备的理论。语文是一门充满美的魅力的学科。语文教学内容是一个多层次、多结构的美学系统。语文学科教育若缺乏对美的教育,将是贫乏的教育。就仅仅拿教材来说,它荟萃了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国度的审美情趣、审美要求和审美理念,蕴含着极其丰富、极其广泛、极其深刻的美学内容。我们可以凭借这一巨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