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都不能少”
孔子在《论语·为政》中有言:“三十而立。”孔子所说的“三十而立”,是指他在这个时候懂得了礼,言行都很得当。如果说孔子在三十岁的时候“懂得了礼法,言行得当”是一种成功的话,那北京市通州区运河中学张佳春在他32岁的时候成为马驹桥中学的校长兼书记则可称得上是“成功中的成功”。因为如此年轻的中学校长在当时的北京市来说,是屈指可数的。
上任伊始,充满豪情壮志的张佳春很快意识到,此时的学校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雨后如同鱼塘的操场、会掉泥块的教室、高达22%的学生流失率,这些都对张佳春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冲击,同时也是对他的职业生涯的一次严峻考验。
经过慎重思考,张佳春校长决定先解决学生流失问题,当时他在心里坚定地对自己说:“一个都不能少”。于是,他和老师们开始奔走在各个村子间,挨家挨户向学生、家长及村领导“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当时北京的东南部正在兴建工厂,紧缺技术人才。另一方面,村民普遍希望孩子将来能拿到企业的“铁饭碗”,但前提是要考上中专技校,所以继续读书就很有必要。于是在走访了近20个村子连做“思想工作”后终于见到成效:学生巩固率一下子达到了98%。
孩子回来了,接下来就是改善学校条件问题。此时的张佳春开始想法设法争取乡政府的资金支持。争取到的资金其中一部分用于修建破旧的校舍,另一部分用于奖励优秀教师。在考察教师时,张佳春除了关注教学水平,还对教师提出要求,将学生的流失率降至最低,“让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
几年下来,学校发展越来越好,这与张佳春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校兴科研:质疑与展望共存
1998年的春天,张佳春调入北京市通州区运河中学。学校当时虽然声誉、地位远不如今天,但当时的学校教职工普遍认为,学校已经发展到了顶峰,不可能再有大的发展。可让他们没想到的是,新来的年轻校长竟然提出要把学校在几年内建成北京市示范高中校。面对如此“豪言壮志”,教师们一时不知道说什么好。
“逆境图强易,锦上添花难”。面对教师们质疑的目光,张佳春没有退缩,反而坚定了要改变的决心。为了实现目标,张佳春提出的是“校兴科研”。四个字的细微差别在他看来却是迥然不同,“过去我们常说要通过科研把学校带起来,但问题是谁去搞科研,谁愿意搞科研?” “校兴科研”就是学校要带动老师进行科研,而后才能“科研兴校”。
张佳春立足本校,带领老师开始了一系列的课题研究。以市级课题项目“以校为本,在师生互动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行动研究”为例,100多位教师参与,基本覆盖全校一线教师。张佳春解释说,“以校为本”强调立足学校,“师生互动”告诫教师不要脱离学生,“行动研究”不是理论研究,“教师要反思教学行为,明确自己在那些地方是成功的,那些需要进一步改进”。
在参与教科研中,张佳春坚持“不走过场”,保证从头到尾听完每一次课,搞清前因后果,给予教师明确的反馈意见。多年的教科研工作让教师专业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2003年,当传来学校通过北京市示范校验收的消息后,办公室里一片沸腾。至此,很多教师才明白张佳春的良苦用心。
爱生如子,爱师如友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一切为了学生发展,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张佳春把关心孩子的成长作为自己的首要工作。除了通过教科研提高教师育人水平,他还紧抓示范高中建设的契机,不断改善办学条件:翻修操场,改变过去学生体育锻炼“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的情况;新建第二学生食堂,解决学生吃饭分两批的困难;新建5800平方米的实验楼,改善高中扩招后实验课、开会、学生活动的场地条件……
除了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教学服务,在张佳春看来,对学生生活需求同样不容忽视。有一次,他到食堂和学生一起用餐,看到学生买菜专挑最便宜的,还有学生只买半份菜,他感到“心情很沉重”。因为他知道,在食堂就餐的基本上是农民子弟,上学读书是一笔很大的开销。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张佳春下决心将原有的高成本的液化气改为管道天然气,降低食堂成本,从而降低学生生活成本。
另一方面,他又时刻把教师的冷暖疾苦放在心上,尽心尽力解决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上遇到的困难,比如教师住房、子女入学、学习深造等问题。
来到运河中学时,教师住房已经市场化,校长已经没有义务为职工解决住房问题。可是张佳春不这么看,“我们常说安居乐业,可是没有‘安居’哪儿来‘乐业’呢?” 就这样,张佳春开始不遗余力为教师“跑房”,通过和新城建设单位协商互助等多种渠道为200多名教师解决了住房,以前住房面积过小的,也换了大面积住房。从京外引进的骨干教师,上午试讲通过,中午就可以看房拿钥匙。
“我把老师当朋友看。”张佳春说,“我以对朋友之心对他们,他们没有了后顾之忧,自然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如此,我们的教育才有希望,学生也才能有更好的发展……”
后记:“一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我觉得这句话放在张佳春身上格外贴切。“愿作园丁勤浇灌,甘为烛炬尽燃烧。”张佳春校长没有说,但我相信这就是他的座右铭,因为他的所作所为,早已说明了一切……
孔子在《论语·为政》中有言:“三十而立。”孔子所说的“三十而立”,是指他在这个时候懂得了礼,言行都很得当。如果说孔子在三十岁的时候“懂得了礼法,言行得当”是一种成功的话,那北京市通州区运河中学张佳春在他32岁的时候成为马驹桥中学的校长兼书记则可称得上是“成功中的成功”。因为如此年轻的中学校长在当时的北京市来说,是屈指可数的。
上任伊始,充满豪情壮志的张佳春很快意识到,此时的学校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雨后如同鱼塘的操场、会掉泥块的教室、高达22%的学生流失率,这些都对张佳春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冲击,同时也是对他的职业生涯的一次严峻考验。
经过慎重思考,张佳春校长决定先解决学生流失问题,当时他在心里坚定地对自己说:“一个都不能少”。于是,他和老师们开始奔走在各个村子间,挨家挨户向学生、家长及村领导“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当时北京的东南部正在兴建工厂,紧缺技术人才。另一方面,村民普遍希望孩子将来能拿到企业的“铁饭碗”,但前提是要考上中专技校,所以继续读书就很有必要。于是在走访了近20个村子连做“思想工作”后终于见到成效:学生巩固率一下子达到了98%。
孩子回来了,接下来就是改善学校条件问题。此时的张佳春开始想法设法争取乡政府的资金支持。争取到的资金其中一部分用于修建破旧的校舍,另一部分用于奖励优秀教师。在考察教师时,张佳春除了关注教学水平,还对教师提出要求,将学生的流失率降至最低,“让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
几年下来,学校发展越来越好,这与张佳春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校兴科研:质疑与展望共存
1998年的春天,张佳春调入北京市通州区运河中学。学校当时虽然声誉、地位远不如今天,但当时的学校教职工普遍认为,学校已经发展到了顶峰,不可能再有大的发展。可让他们没想到的是,新来的年轻校长竟然提出要把学校在几年内建成北京市示范高中校。面对如此“豪言壮志”,教师们一时不知道说什么好。
“逆境图强易,锦上添花难”。面对教师们质疑的目光,张佳春没有退缩,反而坚定了要改变的决心。为了实现目标,张佳春提出的是“校兴科研”。四个字的细微差别在他看来却是迥然不同,“过去我们常说要通过科研把学校带起来,但问题是谁去搞科研,谁愿意搞科研?” “校兴科研”就是学校要带动老师进行科研,而后才能“科研兴校”。
张佳春立足本校,带领老师开始了一系列的课题研究。以市级课题项目“以校为本,在师生互动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行动研究”为例,100多位教师参与,基本覆盖全校一线教师。张佳春解释说,“以校为本”强调立足学校,“师生互动”告诫教师不要脱离学生,“行动研究”不是理论研究,“教师要反思教学行为,明确自己在那些地方是成功的,那些需要进一步改进”。
在参与教科研中,张佳春坚持“不走过场”,保证从头到尾听完每一次课,搞清前因后果,给予教师明确的反馈意见。多年的教科研工作让教师专业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2003年,当传来学校通过北京市示范校验收的消息后,办公室里一片沸腾。至此,很多教师才明白张佳春的良苦用心。
爱生如子,爱师如友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一切为了学生发展,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张佳春把关心孩子的成长作为自己的首要工作。除了通过教科研提高教师育人水平,他还紧抓示范高中建设的契机,不断改善办学条件:翻修操场,改变过去学生体育锻炼“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的情况;新建第二学生食堂,解决学生吃饭分两批的困难;新建5800平方米的实验楼,改善高中扩招后实验课、开会、学生活动的场地条件……
除了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教学服务,在张佳春看来,对学生生活需求同样不容忽视。有一次,他到食堂和学生一起用餐,看到学生买菜专挑最便宜的,还有学生只买半份菜,他感到“心情很沉重”。因为他知道,在食堂就餐的基本上是农民子弟,上学读书是一笔很大的开销。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张佳春下决心将原有的高成本的液化气改为管道天然气,降低食堂成本,从而降低学生生活成本。
另一方面,他又时刻把教师的冷暖疾苦放在心上,尽心尽力解决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上遇到的困难,比如教师住房、子女入学、学习深造等问题。
来到运河中学时,教师住房已经市场化,校长已经没有义务为职工解决住房问题。可是张佳春不这么看,“我们常说安居乐业,可是没有‘安居’哪儿来‘乐业’呢?” 就这样,张佳春开始不遗余力为教师“跑房”,通过和新城建设单位协商互助等多种渠道为200多名教师解决了住房,以前住房面积过小的,也换了大面积住房。从京外引进的骨干教师,上午试讲通过,中午就可以看房拿钥匙。
“我把老师当朋友看。”张佳春说,“我以对朋友之心对他们,他们没有了后顾之忧,自然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如此,我们的教育才有希望,学生也才能有更好的发展……”
后记:“一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我觉得这句话放在张佳春身上格外贴切。“愿作园丁勤浇灌,甘为烛炬尽燃烧。”张佳春校长没有说,但我相信这就是他的座右铭,因为他的所作所为,早已说明了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