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将“朗读”作为一项培养学生能力的任务,要求教师对学生加强训练并要“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可见朗读是何等的重要。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在课堂上的范读以及对学生朗读的有效指导。
关键词:重视 语文 有效 朗读
叶圣陶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朗读训练,是非常必要的。 朗读可以帮助学生发展口语,培养语感,熟悉语文规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领悟文章精妙之处;能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因而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加强对朗读的指导。
一、入境——在熟悉、体会材料的基础上朗读
南宋哲学家、教学家朱熹有言: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之岂不到乎?因此,在要求学生朗读时应该集中注意力,用心思考,把朗读跟理解相结合。只有对阅读材料熟悉、理解得深,才可能读得好——这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入境”了。
“入境”朗读的前提是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与把握。没有理解,就不能较好地把握作者在文章中所贯穿的情理线索,可以说,没有理解便没有朗读。那么如何“入境”呢?
1、明理“入境”
所谓明理朗读指导法,即是结合课文具体语言环境,让学生懂得应该怎么读的道理,然后再反复练习读的方法。运用这种方法,学生所练就的朗读能力才是真正的能力,即使换了语言环境,学生也会读,且读得好。
运用明理性朗读指导法,关键是让学生明理,然后再进行训练。例如《小珊迪》一文中,指导朗读“小珊迪乞求说:‘先生,我可以帮你去换零钱……’”时,我们首先可以把“乞求”与“请求”作一比较,从而更好地体味小珊迪的窘迫和无奈,然后再进行朗读,学生就能读得声情并茂,并能在朗读中体会语言文字的精妙之处,品味其中的深刻内蕴,被其中内在的情感所吸引、所陶醉。
2、激情“入境”
叶老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说的就是要引领学生进入描写的情境,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达到亲情、生情的目的,这样学生读来才会油然生情。诱发学生的朗读热情,激活思维的火花,使其产生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方法很多。教师可通过音乐、图片、实物、电脑课件、影视片断等真实生动的各种媒介营造朗读的情境,亦可通过表演、竞赛、教师引读、范读等方法激发朗读的情趣。
如《月光曲》一文第8、9两个自然段的朗读,学生对其中联想的部分比较难理解,我们教师就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来帮助学生体会读的情感。首先放音乐《月光曲》片断,同时用媒体配以相应的文字所描述的图片,这样学生就一下子理解了“清幽”的意境、“波涛汹涌”的场面,同时音乐的起伏、舒、紧、强、弱,也就能自然而然地引导着学生朗读的节奏和力度了。
二、入情——强化朗读技巧指导,使学生读之入情
所谓“入情”是指表情朗读,要求朗读能表现出文章的感情基调,就是教师结合文章内容的理解,具体说明语言的各种表现形式,如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应当怎么读、不应当怎样读等等。学生既有感性的认识,又有理性的指导,才能理解地读,而不是机械模仿。技巧指导的重点训练应是朗读技巧的综合应用。
1、停顿。朗读中的停顿分语法停顿和语意停顿两种。语法停顿要学生知道各种标点符号所表示的不同时间的停顿,还要使学生掌握没有标点符号的一句话之间按短语结构的短暂停顿。语意停顿即强调停顿,要使学生知道根据文章的内容或说话的意图,感情作适当的强调的停顿。
2、重音。一句话的表意重点在朗读上要作重音处理,以示强调。一句话中哪个词是重音是由文章的思想内容所决定的,只有真正理解了文章的思想内容,了解了语句表达的语意重点后,才能正确地确定重音之所在。
3、语调。语调是贯穿在整个词句中声音高低、升降、曲直的变化,是表达语句感情的一种重要的朗读技巧。朗读时,我们必须启发学生品味出语言的内涵和情绪色彩,按照这种内涵和情绪色彩的需要来决定某种语调节奏。
4、语气。语气是指朗读时的口气、情态,不同的人物形象、不同的思想感情要用不同的语言来表现。
5、速度。有的文章读得慢些,有的则要快些;有的文章快慢相间、参差变化,有的应逐渐加快或逐渐放慢。这种快慢变化必须和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吻合,因此,朗读时合理的速度来源于对文章深入的理解与把握。
6、节奏。所谓节奏,即停顿、轻重、语调、速度的有机结合。朗读时要使学生通过变化的节奏,把书面语言的思想感情,用有声的语言真切地表达出来。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都深刻地体会着朗读在语文教学中举足轻重的作用。朗读不但要重量重质,同样也要注重读的形式和方法;读要读出情,机械的重复只会使学生“食”之无味、“言”之无语;充满“情感”的课堂朗读训练,是学生、教师、作者激情碰撞的世界,是让学生情藏于心间而溢于言表的深刻体验,是永远具有鲜活生命力的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流。
关键词:重视 语文 有效 朗读
叶圣陶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朗读训练,是非常必要的。 朗读可以帮助学生发展口语,培养语感,熟悉语文规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领悟文章精妙之处;能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因而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加强对朗读的指导。
一、入境——在熟悉、体会材料的基础上朗读
南宋哲学家、教学家朱熹有言: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之岂不到乎?因此,在要求学生朗读时应该集中注意力,用心思考,把朗读跟理解相结合。只有对阅读材料熟悉、理解得深,才可能读得好——这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入境”了。
“入境”朗读的前提是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与把握。没有理解,就不能较好地把握作者在文章中所贯穿的情理线索,可以说,没有理解便没有朗读。那么如何“入境”呢?
1、明理“入境”
所谓明理朗读指导法,即是结合课文具体语言环境,让学生懂得应该怎么读的道理,然后再反复练习读的方法。运用这种方法,学生所练就的朗读能力才是真正的能力,即使换了语言环境,学生也会读,且读得好。
运用明理性朗读指导法,关键是让学生明理,然后再进行训练。例如《小珊迪》一文中,指导朗读“小珊迪乞求说:‘先生,我可以帮你去换零钱……’”时,我们首先可以把“乞求”与“请求”作一比较,从而更好地体味小珊迪的窘迫和无奈,然后再进行朗读,学生就能读得声情并茂,并能在朗读中体会语言文字的精妙之处,品味其中的深刻内蕴,被其中内在的情感所吸引、所陶醉。
2、激情“入境”
叶老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说的就是要引领学生进入描写的情境,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达到亲情、生情的目的,这样学生读来才会油然生情。诱发学生的朗读热情,激活思维的火花,使其产生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方法很多。教师可通过音乐、图片、实物、电脑课件、影视片断等真实生动的各种媒介营造朗读的情境,亦可通过表演、竞赛、教师引读、范读等方法激发朗读的情趣。
如《月光曲》一文第8、9两个自然段的朗读,学生对其中联想的部分比较难理解,我们教师就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来帮助学生体会读的情感。首先放音乐《月光曲》片断,同时用媒体配以相应的文字所描述的图片,这样学生就一下子理解了“清幽”的意境、“波涛汹涌”的场面,同时音乐的起伏、舒、紧、强、弱,也就能自然而然地引导着学生朗读的节奏和力度了。
二、入情——强化朗读技巧指导,使学生读之入情
所谓“入情”是指表情朗读,要求朗读能表现出文章的感情基调,就是教师结合文章内容的理解,具体说明语言的各种表现形式,如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应当怎么读、不应当怎样读等等。学生既有感性的认识,又有理性的指导,才能理解地读,而不是机械模仿。技巧指导的重点训练应是朗读技巧的综合应用。
1、停顿。朗读中的停顿分语法停顿和语意停顿两种。语法停顿要学生知道各种标点符号所表示的不同时间的停顿,还要使学生掌握没有标点符号的一句话之间按短语结构的短暂停顿。语意停顿即强调停顿,要使学生知道根据文章的内容或说话的意图,感情作适当的强调的停顿。
2、重音。一句话的表意重点在朗读上要作重音处理,以示强调。一句话中哪个词是重音是由文章的思想内容所决定的,只有真正理解了文章的思想内容,了解了语句表达的语意重点后,才能正确地确定重音之所在。
3、语调。语调是贯穿在整个词句中声音高低、升降、曲直的变化,是表达语句感情的一种重要的朗读技巧。朗读时,我们必须启发学生品味出语言的内涵和情绪色彩,按照这种内涵和情绪色彩的需要来决定某种语调节奏。
4、语气。语气是指朗读时的口气、情态,不同的人物形象、不同的思想感情要用不同的语言来表现。
5、速度。有的文章读得慢些,有的则要快些;有的文章快慢相间、参差变化,有的应逐渐加快或逐渐放慢。这种快慢变化必须和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吻合,因此,朗读时合理的速度来源于对文章深入的理解与把握。
6、节奏。所谓节奏,即停顿、轻重、语调、速度的有机结合。朗读时要使学生通过变化的节奏,把书面语言的思想感情,用有声的语言真切地表达出来。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都深刻地体会着朗读在语文教学中举足轻重的作用。朗读不但要重量重质,同样也要注重读的形式和方法;读要读出情,机械的重复只会使学生“食”之无味、“言”之无语;充满“情感”的课堂朗读训练,是学生、教师、作者激情碰撞的世界,是让学生情藏于心间而溢于言表的深刻体验,是永远具有鲜活生命力的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