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我发现在诗与文的教法上,单独地讲与融在一起讲,效果截然不同。古诗名句沉着智慧的结晶,映射着理性的光辉,浓缩着丰富的情感,充满着动人的诗情画意。学生尤其是初中学生很难把握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思想精华和语文魅力。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支离破碎地分析,学生就会兴趣寡然。而一般的现代文,又激不起学生的兴趣。而让二者巧妙结合,相互渗透,既巩固了知识,又使学生对知识学会了举一反三,达到了增添语文的魅力的效果。那么,如何使二者巧妙地融合起来呢?
一、以文解诗
古典诗歌是诗人情与景、心与物相互交融而形成的,它是一种感性形象。我们常说的诗歌的意境正是诗人思想感情的生活图景和谐统一形成的,它需要感性认识和情绪体验。因此,阅读古诗必须引导学生根据诗中所提供的信息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去。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一幅落寂单调的悲凉秋景,而它要表现的则是作者远在天涯,愁肠欲断的情怀。这个意境是通过枯藤、老树等九个事物所感悟到的,这种感悟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需要启发学生想象,即让诗中景、诗中物,诗中人在学生脑海中浮现加工,展现一幅立体的画面,引导学生步入意境,使他们如见其景,如见其物,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达到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融,然后要求学生用不同的表现手法,用敬文化的语言对画面进行扩写。
当然诗中的想象也需要通过学生的诵读来实现,教师大可放开手脚,让学生在读中译出诗文,对诗中的情与景进行初步理解,然后鼓励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对诗文不加限制的改写、描摹。那时那物那人那景就会跃然纸上,然后教师鼓励学生当堂竞说。如《钱塘湖春行》一诗,有的学生这样描绘:“春水初平的堤岸,春云舒展,贴近湖面,莺在有阳光照到的树上飞呜,轻巧的燕子衔泥喃喃而舞,是春花初绽令人眼花缭乱,是绿茵的草长得可没了马蹄……”当学生能够当堂这样联想,想象到这样一幅生动的画面时便是入情入境了。如此诵读,学生既读出了画意,脑中展现了立体的图景,又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诗的意境,开拓了学生的想象,其创造意识也就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二、以诗悟文
诗文浅显的课文,可以由“诗”入手,走进情境。《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学生比较熟悉,内容也不太深奥,学生能读懂,在教学《黄鹤楼送别》时,教师可先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通过朗读,初步了解诗题的意思: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孟浩然。这时顺势揭题导入,两位诗人,两个好朋友在黄鹤楼上依依惜别是怎样的一翻情景呢?让我们一齐走进课文,好好品味当时的一幕。寥寥数语,成功地将学生带入课文,带入情境。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时,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初步发现“文”与“诗“的联系。
比如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后,可以这样预设:通过读书,大家已经发现课文和古诗写的都是同一件事。下面请大家找一找,与诗句前两行相对应的课文是哪几段?与诗句后两行相对应的课文又是哪几段?这样,既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脉落,又提示学生主动寻找借文学诗的途径和方法,预测自己对古诗的初步理解程度。如此直接出示古诗比讲课文来得更干脆,更易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同时能节省课堂上的教学时间,让教师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引导学生体会古诗意境,领略古诗文和现代语的魅力上。
还有另外一种情形,在对现代文的教学中,让学生用诗词来表达对文章的感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效果会更佳。如教授《背影》作者目睹家中的变故,与父亲车站送别时,我说道:“此时作者的家已今非昔比,面对祖母的去世,父亲差使交御,无论是谁都会有这样的愁苦。他的遭遇与宋代的女词人李清照可谓是一样的。让我们借用李清照的词来总结朱自清的心情吧!”学生很快就吟出了“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在最后一节中“泪光中再现父亲的背影”。经过适时的点拨,学生很快就用“此时无声胜有声”概括出诗人的心境。
三、以诗代诗
情感是诗歌的灵魂,感受诗情才是真正走进诗人内心,才是真正读懂了诗句。叶圣陶先生曾说过:“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的解释字义,记诵文句,研究文法修辞的法则,最紧要的是还在多比较归纳,多体会,一字一句都不轻易放过,务必发现它的特征。”因此,教学诗词时,适当的复习巩固,让前诗来替代现代学的诗,对于领悟作者的情感很有意义。在《天净沙秋思》中,作者在词的最后不禁悲悯地发出“断肠人在天涯”的愁思。学生只知道这是词的主旨句,是作者心情的真实写照,在教学时,通过引导学生对前面景物描写的理解,学生一下子就理解了,景有多凄惨,情就有多悲。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有情语。要问这悲,这愁有多深,我们只能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么,对作者的愁思理解此时也会完全领悟了。
四、以诗代文
在现代文中,总在强调对作者写作情感的理解,而有同学也尝试用诗来代替文,达到了锦上添花的效果。
学习了《在山的那边》,学生对理想有了一定的认识,许多同学依照诗中的手法,借山与海来表达对理想的向往与追求,其中一个同学这样写到:海/侠风范/傲气磅礴/水族之尊/号今天下/谁敢不从?/惊涛骇浪/谁与争锋?这首小诗大会,对海的赞美溢于言表。
总之,诗文交融,它暗示着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读写结合。教学可以安排学生搜集与此相关的资料,用上述学习的方法来品味诗词,来学习现代文,以期达到丰富学生的积累和培养学生借助资料体会古诗诗意、情感和意境的能力,感悟独立学习探究的能力。还可以进行诗改文,文改诗的习作练习,在不断的练习中提高学生使用语言的能力。让我们在教学时力争做到诗文交融,增添语文的魅力吧!
一、以文解诗
古典诗歌是诗人情与景、心与物相互交融而形成的,它是一种感性形象。我们常说的诗歌的意境正是诗人思想感情的生活图景和谐统一形成的,它需要感性认识和情绪体验。因此,阅读古诗必须引导学生根据诗中所提供的信息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去。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一幅落寂单调的悲凉秋景,而它要表现的则是作者远在天涯,愁肠欲断的情怀。这个意境是通过枯藤、老树等九个事物所感悟到的,这种感悟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需要启发学生想象,即让诗中景、诗中物,诗中人在学生脑海中浮现加工,展现一幅立体的画面,引导学生步入意境,使他们如见其景,如见其物,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达到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融,然后要求学生用不同的表现手法,用敬文化的语言对画面进行扩写。
当然诗中的想象也需要通过学生的诵读来实现,教师大可放开手脚,让学生在读中译出诗文,对诗中的情与景进行初步理解,然后鼓励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对诗文不加限制的改写、描摹。那时那物那人那景就会跃然纸上,然后教师鼓励学生当堂竞说。如《钱塘湖春行》一诗,有的学生这样描绘:“春水初平的堤岸,春云舒展,贴近湖面,莺在有阳光照到的树上飞呜,轻巧的燕子衔泥喃喃而舞,是春花初绽令人眼花缭乱,是绿茵的草长得可没了马蹄……”当学生能够当堂这样联想,想象到这样一幅生动的画面时便是入情入境了。如此诵读,学生既读出了画意,脑中展现了立体的图景,又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诗的意境,开拓了学生的想象,其创造意识也就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二、以诗悟文
诗文浅显的课文,可以由“诗”入手,走进情境。《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学生比较熟悉,内容也不太深奥,学生能读懂,在教学《黄鹤楼送别》时,教师可先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通过朗读,初步了解诗题的意思: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孟浩然。这时顺势揭题导入,两位诗人,两个好朋友在黄鹤楼上依依惜别是怎样的一翻情景呢?让我们一齐走进课文,好好品味当时的一幕。寥寥数语,成功地将学生带入课文,带入情境。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时,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初步发现“文”与“诗“的联系。
比如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后,可以这样预设:通过读书,大家已经发现课文和古诗写的都是同一件事。下面请大家找一找,与诗句前两行相对应的课文是哪几段?与诗句后两行相对应的课文又是哪几段?这样,既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脉落,又提示学生主动寻找借文学诗的途径和方法,预测自己对古诗的初步理解程度。如此直接出示古诗比讲课文来得更干脆,更易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同时能节省课堂上的教学时间,让教师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引导学生体会古诗意境,领略古诗文和现代语的魅力上。
还有另外一种情形,在对现代文的教学中,让学生用诗词来表达对文章的感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效果会更佳。如教授《背影》作者目睹家中的变故,与父亲车站送别时,我说道:“此时作者的家已今非昔比,面对祖母的去世,父亲差使交御,无论是谁都会有这样的愁苦。他的遭遇与宋代的女词人李清照可谓是一样的。让我们借用李清照的词来总结朱自清的心情吧!”学生很快就吟出了“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在最后一节中“泪光中再现父亲的背影”。经过适时的点拨,学生很快就用“此时无声胜有声”概括出诗人的心境。
三、以诗代诗
情感是诗歌的灵魂,感受诗情才是真正走进诗人内心,才是真正读懂了诗句。叶圣陶先生曾说过:“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的解释字义,记诵文句,研究文法修辞的法则,最紧要的是还在多比较归纳,多体会,一字一句都不轻易放过,务必发现它的特征。”因此,教学诗词时,适当的复习巩固,让前诗来替代现代学的诗,对于领悟作者的情感很有意义。在《天净沙秋思》中,作者在词的最后不禁悲悯地发出“断肠人在天涯”的愁思。学生只知道这是词的主旨句,是作者心情的真实写照,在教学时,通过引导学生对前面景物描写的理解,学生一下子就理解了,景有多凄惨,情就有多悲。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有情语。要问这悲,这愁有多深,我们只能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么,对作者的愁思理解此时也会完全领悟了。
四、以诗代文
在现代文中,总在强调对作者写作情感的理解,而有同学也尝试用诗来代替文,达到了锦上添花的效果。
学习了《在山的那边》,学生对理想有了一定的认识,许多同学依照诗中的手法,借山与海来表达对理想的向往与追求,其中一个同学这样写到:海/侠风范/傲气磅礴/水族之尊/号今天下/谁敢不从?/惊涛骇浪/谁与争锋?这首小诗大会,对海的赞美溢于言表。
总之,诗文交融,它暗示着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读写结合。教学可以安排学生搜集与此相关的资料,用上述学习的方法来品味诗词,来学习现代文,以期达到丰富学生的积累和培养学生借助资料体会古诗诗意、情感和意境的能力,感悟独立学习探究的能力。还可以进行诗改文,文改诗的习作练习,在不断的练习中提高学生使用语言的能力。让我们在教学时力争做到诗文交融,增添语文的魅力吧!